出版時間:2011-2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聰 編 頁數(shù):188
內容概要
李聰擔任主編編寫的《艾滋病防治研究與調查》主要介紹特定地區(qū)艾滋病感染的途徑、存在狀態(tài)、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治研究。重點闡述了局部地區(qū)特定時段內高危人群毒品使用者、毒品和新型毒品多藥濫用者、性工作者、同性戀同伴及母嬰傳播艾滋病的流行病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并通過分子流行病學的方法,揭示了該地區(qū)的HIV病毒流行變異。
《艾滋病防治研究與調查》適合于高校師生及從事禁毒防艾工作的有關人員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篇艾滋病流行研究
第一章緒論
一、艾滋病
二、艾滋病病毒
三、艾滋病病毒傳播途徑
四、生物學標志
五、HIV的結構與生物學特性
六、病毒復制
七、HIV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弱
八、HIV-1的耐藥性檢測
九、微生物學診斷
十、艾滋病的主要生物醫(yī)學特征
第二章艾滋病的流?傳播
第三章昆明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況調查
一、1999~2001年靜脈注射毒品者HIV感染率
二、1999~2001年戒毒人員(吸毒人員)各年齡組HIV感染率
三、靜脈注射毒品者HIV感染率及人口學特征
第四章靜脈注射毒品者HIV與HBV、HCV感染的調查分析
一、HIV(+)靜脈注射毒品者肝炎病毒感染情況
二、HIV陽性者肝腎功能、免疫功能檢測結果
第五章昆明市性病哨點監(jiān)測情況
一、昆明市高危人群性病監(jiān)測結果
二、歷年性病發(fā)病率及HIV感染所占構成比變化
三、HIV感染者社會學特征
第六章非高危人群HIV監(jiān)測及HBV、HCV感染的研究
孕婦、獻血員HBV、HCV、HIV感染情況
第七章云南省HI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一、核酸序列測定技術
二、結果
三、討論
第八章當前中國艾滋病防治概況
一、高危人群現(xiàn)狀
二、防治措施
第九?昆明市HIV感染現(xiàn)狀及防治措施
一、昆明市HIV感染現(xiàn)狀
二、預防措施
第十章艾滋病防治教育
一、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與性教育
二、加強包含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全人性教育
三、宣傳教育——對抗艾滋病的良策
四、艾滋病防治教育教學重點
五、適時適宜的宣傳教育內容
六、艾滋病教學原則與做法
第二篇高危人群HIV流行傳播
第十一章苯丙胺類興奮劑藥理與危害
一、ATS的藥物動力學
二、ATS的藥理作用和對健康的危害
第十二章昆明市苯丙胺興奮劑濫用者HIV感染情況調查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三、試驗方法
四、結論
附錄:藥物依賴調查問卷
第十三章男一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抽樣調查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三、試驗方法
四、結論
第十四章昆明市女性性工作者HIV感染情況調查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三、試驗方法
四、結論
第十五章買賣淫者:HIV傳播調查分析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二、基本情況及總體特征分析
三、性別比較分析
四、結論
五、建議
附錄
第十六章非高危人群孕產婦HIV感染?嬰傳播的調查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第十七章靜脈注射毒品人群HIV感染情況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調查方法
二、試驗方法
三、結論
第十八章:HIV陽性靜脈注射毒品者肝功能、細胞免疫功能及丙肝感染狀況研究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第十九章HIV陰性靜脈注射毒品者肝功能、細胞免疫功能及丙肝感染狀況研究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第二十章非高危人群HIV監(jiān)測和感染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附錄:2008~2009年抗HIV檢測結果分析
第二十一章云南省2006年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測定和亞型分析
一、樣本的收集和處理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第二十二章苯丙胺類興奮劑吸食者心臟左心功能的改變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云南HIV病毒的流行病史研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性病,又稱性傳播疾病,主要是通過性行為而傳播的一組傳染病。性病病種甚多,包括艾滋病在內已達20余種,但我國較為重要并被列為重點監(jiān)測的性病目前有8種,即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通過性傳播引起HIV感染的婦女同時也伴隨著性病流行的傳播,如果通過性接觸暴露病毒,感染性病者比未感染性病者獲得HIV感染的概率至少高2~5倍。此外,伴有其他性病的HIV感染者比單純的HIV感染者更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傳播HIV。2002年全球HIV感染成人中3/4為異性性接觸感染。異性性接觸傳播HIV已日益引起重視,而異性性接觸傳播HIV的危險因素中,性接觸次數(shù)和性病首屈一指。性病與HIV感染的關系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十分重視性病防治工作,并將其作為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我國性病防治工作已被納入預防控制艾滋病的長期規(guī)劃,并作為控制艾滋病的基本策略之一。新中國成立前,性病(主要是梅毒與淋?。┰谖覈洀V為流行,危害甚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性病采取了綜合防治措施,到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除個別地區(qū)外,性病已基本被消滅。然而,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與國際旅游業(yè)的迅速增長,城鄉(xiāng)人口大量流動,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入侵和影響,使人們的性道德、性觀念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賣淫嫖娼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死灰復燃,使得性病在我國再度流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自1985年6月我國境內發(fā)現(xiàn)首例艾滋病以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日俱增,流行區(qū)域和波及的人群日趨擴大,形勢十分嚴峻。性病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危險因素,加強性病防治工作,制止性病蔓延,減少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為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趨勢,分析傳播危險因素,為制訂及評估艾滋病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最終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我國已開始對各地區(qū)、各類高危人群HIV感染者的分布及傳播進行系統(tǒng)的流行病學監(jiān)測。
編輯推薦
《艾滋病防治研究與調查》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