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黃志強 等主編 頁數:1236
內容概要
本書分為六篇,分別是腹部外科學現(xiàn)代基本知識、腹部外科腫瘤學、腹內化膿癥、腹部先天性畸形、常見的腹內器官疾病和腹部器官移植。全書緊跟外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對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特別是臨床上較為復雜難處理的問題做了深入的論述。在內容和編排上,本書突破了傳統(tǒng)外科學的框架,以全新的面貌展現(xiàn)給讀者,尤其充分闡述了外科學中的生物學和生理學基礎,是一部很有新意的權威性著作,可作為臨床外科醫(yī)生更新知識、提高診治水平的指導性讀物。 本書適合外科醫(yī)生和研究生參考閱讀。
書籍目錄
第一篇 腹部外科學現(xiàn)代基本知識第二篇 腹部外科腫瘤學第三篇 腹內化膿癥第四篇 腹部先天性畸形第五篇 常見的腹內器官疾病第六篇 腹部器官移植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1951年,瑞士的首次建立了肝臟管道鑄型腐蝕標本和膽管造影的研究方法,經過對10個標本的觀察,提出肝動脈和肝膽管呈節(jié)段性分布,并將肝臟分成內、外、后、前、尾五段。后來,Healey和Schroy進一步研究亦證實了的發(fā)現(xiàn)。CoLunaud從肝靜脈的分布,提出肝臟的功能性分段。解剖學研究結果證明,肝臟是一分段性器官,每一肝段都有它的單獨管道系統(tǒng),可以作為一個外科切除單位。肝臟解剖學的研究促進了肝外科的發(fā)展。在國內,凌鳳東、吳孟超等于20世紀50年代時亦進行了肝臟的解剖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Goldsmith和Woodbtlrne特別強調肝葉切除術應嚴格遵循肝臟內部的解剖結構,并提出“規(guī)則性肝葉切除術”的概念。50年代后期,Quattlebaum強調廣泛肝切除手術的要素,包括充分顯露、入肝血管結扎、完全游離肝臟、鈍器分離肝實質。手術處理上的這些觀點有其重要性。無論外科醫(yī)生如何熟悉并按肝臟解剖關系做手術,但在切開肝臟時總不免會出血;要想減少失血,切肝時要注意勿碰傷大血管,這是業(yè)內的共識。為此,Quattlebaums主張用鈍器斷肝。各種以鈍器斷肝保存肝內主要血管的方法都曾用過,例如,有推薦用指甲,Tongrhat Tung(越南)建議在控制肝血流下鈍性斷肝,Oglivie用血管鉗夾,Quattlebatlm用手術刀柄,林天佑(中國臺灣)采用手指捏碎肝組織,等等。近10多年來,亦出現(xiàn)專門的斷肝器械用來減少血管出血,如用得最廣的“超聲刀”。此外,還有“水刀”、“括吸刀”、“吸切刀”等。用在肝斷面上出血的止血方法和手段,則有高頻電凝、紅外線凝固止血器、氬氣束、激光刀、等離子刀、微波止血器,以及各種形狀的肝鉗、肝止血帶等器械和工具。在藥物方面,如使用可吸收止血纖維、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膠原蛋白、大分子聚合物制品等,這些新的止血方法的出現(xiàn),促進了肝臟外科的發(fā)展。2.肝耐受缺血時限肝臟手術過程中,阻斷肝門,肝臟可以不出血,但是肝血流阻斷能持續(xù)的時間是有限的。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肝門阻斷時間在15~20分鐘之內是安全的,分次可達20分鐘,間隔5~10分鐘的開放血流,亦是有效的。Elias在112例肝癌肝切除術患者中,有20例的累積阻斷時間超過90分鐘,結果全部在手術后30天內無死亡。分次阻斷人肝血流雖然是安全的,但在每次恢復血流時,仍不免增加失血量。究竟人體肝臟能耐受多長的持續(xù)缺血時間,目前尚在尋求答案。
編輯推薦
《腹部外科學理論與實踐(第2版)》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