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谷巖 頁數:369
Tag標簽:無
前言
北京,中關村,緊鄰“北四環(huán)西路”北側,有中國科學院的一個住宅小區(qū)。在高過樓頂的楊樹枝葉的掩映下,小區(qū)里有東西向一字排開的三座三層住宅樓:13、14和15號樓。這三座樓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雖然現在已經十分陳舊,在當時卻是中國科學院特批、特建的“特樓”。這三座“特樓”,當時是為中國科學院的一批頂級科學家特別建造的。在后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科學家中,就有楊嘉墀、錢學森、王淦昌、趙九章、錢三強和郭永懷6位曾經在這里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構思了我國“兩彈一星”的發(fā)展藍圖?!疤貥恰钡淖衾铮€有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貝時璋、秉志、童第周、錢崇澍、陸元九、屠善澄、趙忠堯、楊承宗、張文裕、汪德昭、陳宗器、尹贊勛、顧功敘、傅承義、黃秉維、葉渚沛、柳大綱、郭慕孫、熊慶來、蔡邦華、戴芳瀾、鄧叔群、陳世驤、呂叔湘、羅常培等人。生物學家貝時璋先生1955年住進了14號樓,與物理學家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住對門。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事過境遷,三座“特樓”里原有的老住戶,有的已經辭世,有的搬出住進了新居,三座老樓的顯赫身份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到2009年,惟有106歲的貝時璋先生和96歲的何澤慧先生,依然在這里對門住著,從房屋的外觀到室內的陳設,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當貝時璋先生過了百歲生日之后,每逢星期三的上午,我總要在10點鐘準時來到“特樓”貝時璋先生的家。貝時璋先生是最年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而我則是先生與院、所間的聯系人。先生還是細胞重建研究組組長,我是先生的工作助手。每周的這一天是先生和我討論工作的日子。一生中,少享受、多奉獻、進行科學研究是先生最大的快樂。百歲壽星貝時璋先生,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工作依然是他每天最快樂的事情。每到討論工作的這一天,先生總是提前到客廳就坐。我一到,隨著我的問候聲,先生也總要起身和我握手,熱情而和藹地說:“王谷巖同志,你好!”而每當工作結束我離開時,先生又總是起身和我握手,還要送我到門口,和我道別:“王谷巖同志,再見!”我是先生的學生,又是他的助手,可多年來先生一直這樣稱呼我,一直是這樣的和藹、這樣的親切。不僅是對我,對于任何人,不論是領導、同事、朋友,也不論是學生、下屬、小輩,或是來拜訪他的少年兒童,先生都無一例外地熱情問候、熱情接待。步入百歲之后,貝時璋先生還在做著兩件工作:一件是繼續(xù)對他建立的“細胞重建學說”及與之相關的重要生命科學課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與研究。先生說,他要把進行這項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出的認識作為“備忘錄”,交給研究所和國家,希望對一些科學問題的探討與發(fā)展有所用處。另一件是回顧和總結他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80年來的心得體會與經驗,以及他創(chuàng)建并長期領導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治所思想與實踐,先生把這件工作稱為“回憶錄”,并同樣也要把它交給研究所和國家。貝時璋先生是我國實驗生物學的開拓者之一。從在德國留學時起,他就一直從事實驗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內容包括細胞常數、細胞再生與細胞分裂等,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細胞重建的研究工作,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首次發(fā)現了細胞的繁殖增生存在另外一條途徑——細胞重建。2003年10月10日,是貝時璋先生的百歲壽辰。在那之前,先生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主編完成了他的《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二集,并于2003年9月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都毎亟ā氛撐募牡谝患?,已于1988年12月出版,收入論文24篇,報道了細胞重建的基本情況:細胞分裂不是細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徑,細胞重建是與細胞分裂并行存在的另一條途徑;細胞重建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只要具備組成細胞的物質基礎和合適的環(huán)境,都有可能發(fā)生細胞重建或核重建。《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二集收入的18篇論文,是先生從未發(fā)表過的20多篇論文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報道的是對細胞重建本質的探討,重點在于細胞重建的誘導和模擬的研究結果。這兩集論文集,收入了貝時璋先生和他的研究組1970年以后、歷時3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論文。正是根據這些原創(chuàng)論文,貝時璋先生提出了一套完整理論——“細胞重建學說”,向有著100多年歷史、被視為“金科玉律”的傳統(tǒng)細胞學說提出了挑戰(zhàn)。貝時璋先生享年107歲,他的人生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經歷了幾個時代,見證并參與了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他曾是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生物教學部主任,被人們尊稱為一代宗師,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代代科技人才。他是1948年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他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及其學部的建立,他高瞻遠矚、倡導學科交叉,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生物物理學和宇宙生物學。他勤勉業(yè)精,1928年25歲時獲得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他在教育和科學生涯中取得的學術成就贏得他的母校的厚愛,圖賓根大學又先后為他頒發(fā)了四張博士學位榮譽證書,德國政府還授予他“惟一學術公民”稱號,他得到了舉世無雙的殊榮;在太陽系中,有一顆閃爍的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貝時璋星”,昭示著他為科學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貝時璋先生的人生是科學的人生,他視科學為生命,他要做一個“真實的科學家”。他說:“一個真實的科學家,是忠于科學、熱愛科學的;他熱愛科學,不是為名為利,而是求知識、愛真理,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利。對科學家來說,最快樂的事情是待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或在圖書館里看書。”人到老年,會經常回憶往事。2006年的年初,貝時璋先生對我說,他3歲時開始記事,當2006年的10月他滿103歲時,一生中100年經歷的重要的事情他都記得。我說,如果寫出一篇《清晰記憶100年的科學老人》的文章,很多人一定都喜歡去讀。聽了我的話,他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當我坐在貝時璋先生的身旁,靜靜地注視著這位從浙江寧波走出來的百歲科學老人時,腦海中會閃現出鎮(zhèn)海漁村里那個沉默寡言的乖少年,那個走在圖賓根大學城里、被德國同學昵稱為“Pai bub”(貝娃娃)的有為青年,以及那個在講臺上和實驗室里的一代宗師和科學大師的一個個身影。當我握著先生有力的雙手的時候,仿佛觸摸著他那厚重的世紀人生。當我聆聽他對重大生命科學問題思考的時候,我真真切切地領悟到了一個真實科學家人生價值之所在。貝時璋先生篤實敦厚、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德高望重。他在科學上的遠見卓識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動著每一個和他接觸過的人。立身高處,德行高潔,自能聲名遠播。正如浙江鄉(xiāng)賢、唐代名重一時的詩人虞世南詩中所云:“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pre>內容概要
貝時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教育家,積極倡導和推動生物學與物理學、化學、數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主持領導了我國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發(fā)射,是籌劃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先行者。他以實驗為依據,挑戰(zhàn)傳統(tǒng)細胞學說,創(chuàng)建了“細胞重建學說”。德國圖賓根大學五次授予他博士學位證書。在太陽系中,有一顆閃爍的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貝時璋星”。透過貝時璋精彩的世紀科學人生,在了解他的科學研究歷程、學術思想和學術成就的同時,還可以了解中國科學院的籌建、學部的建立、我國生物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歷程,以及首批生物火箭的發(fā)射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起步階段基礎工作的歷史。 貝時璋篤實敦厚、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德高望重。他在科學上的遠見卓識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動著每一個和他接觸過的人。立身高處,德行高潔,自能聲名遠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本書適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學校的學生。作者簡介
王谷巖
貝時璋先生的學生和助手,協助貝時璋先生工作,參加細胞重建的理論研究。
1940年11月生,河北唐山人,1965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專業(y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和(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室主任。早年從事“視覺信息處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年起承擔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工作,被授予“中國科學院參加載人航天工程優(yōu)秀工作者”。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基礎科學與高科技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出版科普圖書8種、文章近300篇和3部影視科教作品(編劇)。作品曾多次獲獎,科學說明文《眼睛與仿生學》等4篇文章,被編入各版本高初中、中專、技校和成人高考語文課本。書籍目錄
總序 路甬祥序言 王谷巖第一章難忘的年華 第一節(jié)鎮(zhèn)海的漁村第二節(jié)幼年的印象第三節(jié)母親的教誨第四節(jié)少年的理想第五節(jié)青年的追求第二章留學德國 第一節(jié)遠涉重洋第二節(jié)棄醫(yī)從理第三節(jié)圖賓根大學第四節(jié)博士學位論文第五節(jié)學術氛圍第六節(jié)學科交叉第七節(jié)友誼長存第八節(jié)五張博士學位證書第三章一代宗師 第一節(jié)回國求職第二節(jié)籌建生物學系第三節(jié)大師風范第四節(jié)名系名師第五節(jié)成家立業(yè)第六節(jié)邂逅豐年蟲第四章浙大西遷 第一節(jié)校園風云第二節(jié)文軍長征第三節(jié)湄潭歲月第四節(jié)科研工作第五節(jié)復員杭州viii第五章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一節(jié)赴歐考察第二節(jié)當選院士第三節(jié)時局動蕩第六章籌建科學院 第一節(jié)科代會籌委第二節(jié)籌建研究所第三節(jié)實驗生物所第四節(jié)訪蘇代表團第五節(jié)科學院學部第七章戰(zhàn)略科學家 第一節(jié)當選人大代表第二節(jié)制定科學規(guī)劃第三節(jié)開拓放射生物學第四節(jié)奠基生物物理學第五節(jié)創(chuàng)建生物物理學會第六節(jié)基本生命現象觀第七節(jié)科技建設戰(zhàn)略第八節(jié)國際學術交流第八章科學引路人 第一節(jié)理論研究組第二節(jié)仿生學研究室第三節(jié)工程技術研究室第四節(jié)人才輩出第五節(jié)培養(yǎng)年輕一代第九章服務原子能事業(yè) 第一節(jié)發(fā)展放射生物學第二節(jié)學科發(fā)展指導者第三節(jié)核爆炸動物實驗第四節(jié)小劑量長期照射第十章奠基載人航天 第一節(jié)中國要搞衛(wèi)星第二節(jié)宇宙生物學第三節(jié)發(fā)射生物火箭第四節(jié)規(guī)劃載人航天第五節(jié)實現載人航天第十一章挑戰(zhàn)細胞學說 第一節(jié)確認細胞重建現象第二節(jié)重開細胞重建研究第三節(jié)創(chuàng)立細胞重建學說第四節(jié)模擬誘導細胞重建第五節(jié)探究細胞起源痕跡第十二章世紀人生 第一節(jié)為科學而生第二節(jié)無盡的探索第三節(jié)幸福的家庭第四節(jié)長壽之道第五節(jié)故鄉(xiāng)情深ix參考文獻附錄A貝時璋論生物物理學附錄B貝時璋科學論著目錄附錄C貝時璋生平活動年表后記章節(jié)摘錄
第八節(jié) 五張博士學位證書在德國圖賓根大學的歷史上,有一段授予一個人五張博士證書的傳奇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貝時璋。1928年,貝時璋獲得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證書,50年之后的1978年,圖賓根大學授予他“金博士”學位榮譽證書;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以后的2003年,圖賓根大學又再次授予他博士學位榮譽證書。2008年3月1日,是貝時璋院士獲得博士學位80周年的日子,圖賓根大學再次授予他“鉆石博士”學位榮譽證書。這樣,就有了一段關于貝時璋的五張博士學位證書的故事。1928年,貝時璋和他的德國同學魏尤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學校通知他們二人于3月1日下午兩點到位于威廉街的校本部進行論文答辯。4點鐘,即順利地通過答辯。當他們出現在大門口時,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許多同學,有他們動物學系里的,也有平常經常在一起進行學術交流的外系同學,歡呼著向貝時璋和魏尤跑來,然后將他們抬起,一次次向上拋起,祝賀他們獲得博士學位,同學們還簇擁著一直把他們送回動物學系。這一 天,貝時璋獲得了圖賓根大學授予的第一張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證書。1978年,是貝時璋獲得博士學位50周年。鑒于他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50年后還在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卓越成果、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3月間,趁巴登符騰堡州州長斯佩特先生訪華之際,圖賓根大學委托他代為授予貝時璋“金博士”學位榮譽證書。在北京的德國駐中國大使館專門召開了授予儀式,之后舉行宴會,對貝時璋表示祝賀。斯佩特州長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宣讀了圖賓根大學自然科學院院長的賀信。圖賓根大學副校長恩斯特?拜爾教授(Ernst Bayer)也發(fā)來賀信:“值此您的金博士紀念之際,圖賓根大學評議委員會及生物系向您祝賀,祝愿您繼續(xù)取得更加卓越的科學成就。”1988年,貝時璋的圖賓根大學老同學還有多位健在,他們建議學校再次授予貝時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證書,因為貝時璋在畢業(yè)60年后還在做研究工作,而且工作進展很快。這在圖賓根大學的畢業(yè)生中僅貝時璋一人,在世界各大學也是沒有先例的。是年3月,貝時璋便接到了圖賓根大學校長寄來的第三張博士學位榮譽證書。2003年,正值貝時璋獲得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75周年。這一年的10月10日,是他100歲生日,而這一年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9月26日,由貝時璋創(chuàng)建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開了“貝時璋先生百歲壽辰暨建所45周年慶祝大會”。德國駐華大使館派員代表德國政府到會祝賀,授予貝時璋“惟一學術公民”稱號,并回顧了貝時璋早年留學德國求學的經歷,代表圖賓根大學授予他“鉆石博士”學位榮譽證書。貝時璋的長女貝濂代表父親接受了這第四張博士學位榮譽證書。貝時璋長女貝濂代表父親接受第四張博士學位榮譽證書2008年3月1日,是貝時璋獲得博士學位80周年的日子,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開了隆重的慶賀會,圖賓根大學再次授予貝時璋“鉆石博士”學位榮譽證書。圖賓根大學校長恩格萊爾教授(Bernd Engler)在發(fā)給貝時璋的賀信中說:“作為圖賓根大學校長,我以大學和我個人的名譽,衷心祝賀您獲得博士學位80周年。您是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我們最年長的校友。我能夠在此祝賀這獨一無二的慶典,感到非常自豪。隨信寄上的博士榮譽證書,表達的是我們對您的高度評價。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直到現在您依然與您的系、與系里及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保持著聯系?!眻D賓根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馬洛特教授(H. Mallot)給貝時璋的賀信說:“很高興能夠祝賀您博士畢業(yè)80年紀念日。您是中國動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您是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領導,積極促進了中德兩國之間的博士、博士后及科學家的學術交流。相信您直到現在依然樂于回憶您在圖賓根大學動物研究所度過的那段時光?!钡聡v中國大使館科技處參贊哈克博士(Mattthlas Hack)也給貝時璋發(fā)來賀信:“您在德國度過了您綿長科學生涯的重要時光,弗賴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圖賓根大學是您享譽國際并富有成效的科學工作的重要站點。您以105歲的高齡,仍然是中國活躍的科學家。在您獲得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80周年這一令人難忘的時刻,我向您表示衷心祝賀,祝您健康、快樂,祝您在生物物理學研究領域再獲新的成就,并希望大批中國青年科學家以您為榜樣,繼續(xù)搭建中德科學交流與友誼的橋梁。”遺憾的是,在貝時璋的手上,已經沒有了1928年的那第一張博士學位證書,該證書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逃難中丟失了。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戰(zhàn)開始,8月日本飛機轟炸杭州,當時貝時璋在杭州的浙江大學生物學系任教。為應付時局變化,貝時璋的夫人程亦明帶著四個孩子和保姆及裝有比較重要東西的幾個箱子,由貝時璋送到他的朋友、浙江大學生物學系教授蔡堡老先生的老家余杭高橋頭去避難;而貝時璋和父親則留在杭州,住在大學路口五谷豐米店旁邊,準備隨校搬遷。隨后局勢越來越緊張,10月初浙江大學決定遷校。但當時認為戰(zhàn)爭不會延續(xù)很長時間,所以學校決定搬到離杭州不遠的建德。于是,貝時璋又到高橋頭將家人及較輕的箱子租了小航船接回杭州,而較重的箱子則留在了那里。豈料這留在高橋頭、放有他1928年的博士學位證書和夫人程亦明的金陵女子大學學士證書的箱子和其他幾只箱子,在淪陷時竟全部丟失。值得貝時璋寬慰的是,他還珍藏著另外四張記錄著德國人民友誼和母校厚愛的博士學位證書(見彩頁圖)。更何況,這深厚的友誼牢記在他的心底,是永遠也丟失不了的?!?/pre>后記
撰寫《貝時璋傳》的動議,始于2003年,是作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慶賀貝時璋先生百歲誕辰的一項計劃提出的。當時,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務會和貝時璋先生本人將這項工作委托由我來做。一份傳記,不只是簡單地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它應展示人物在生活年代相關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大背景下的思想、言論和行動。貝時璋先生是一代宗師、一位著名科學家,他的傳記是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在各個科學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和事件之中,去記載他的學術思想、學術活動和學術成就。因此,第一步的工作,是要進行包括社會史料、科學事件史實以及貝時璋先生的學術活動與成就、學術思想及其形成過程的搜集與考證,工作量很大,而且十分重要,前后用了三年多時間。我與先生的子女貝濂和貝德一起整理過先生的文稿,我選出了先生的所有可以用做傳記素材的文稿,并做了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為搜集先生在浙江大學20年的經歷,我翻閱了《浙江大學發(fā)展史》,逐日閱讀了《竺可楨日記》1~8卷,即1936~1954年19年的日記。貝時璋先生在中國科學院工作的時間最長,因此《中國科學院發(fā)展史》和《中國科學院編年史》等也是需要仔細閱讀的。在所有的閱讀中,我都做了摘記。2006年動筆,開始了傳記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資料的進一步搜集、核對和考證工作也從未間斷。一位教育家,一位科學家,他的學術成就的取得,反映在他的教學和研究活動中,但重要的是取決于他獨到的學術思想指導。因此,貝時璋先生的學科交叉思想、科學創(chuàng)新思想和建所治所思想的形成及其推進過程,就成為我深入探究與敘述先生學術成就的一條主線。貝時璋先生選定我作為他的助手,是我的榮幸,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可以時時聆聽他對其所創(chuàng)建的“細胞重建學說”及與之相關的重大生命科學問題的闡釋與思考。而在傳記的寫作過程中,又讓我對先生的學術思想、學術成就有了一個進一步思考和理解的過程,這同樣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傳記應有某些過程的細節(jié),要有傳主的個性化語言。然而,每當向貝時璋先生問起在某一時期或在某一事件中他的所做、所說和所想的時候,他經常會說:“不要說得太多,那是我們應該做的?!彼惶敢舛嗾勊某煽兒拓暙I。所幸,在1991年編纂《貝時璋文選》時,應幼梅先生寫過一篇類似傳記的文章《貝時璋教授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依據的是與貝時璋先生交談所得到的資料。再有,從2000年6月12日開始到7月13日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里,貝時璋先生與貝德和朱蔓蘿夫婦陸續(xù)談了他的經歷,他們將其整理成文,便有了《貝時璋生平自述》。感謝他們三位的辛勤工作,給我提供了《貝時璋傳》的寫作框架。也是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每個月近10 000字的進度,到2009年9月,我才完成了傳記的初稿,之后即對傳記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補充。2009年10月,貝時璋先生逝世。是年年底,生物物理研究所有了擬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紀念活動的安排。為此,我即加快了初稿的修改與補充,并配上140張照片,有了在2010年9月即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前出版《貝時璋傳》的計劃。也正是在那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與科學出版社議定了出版院士傳記事宜。有了院士工作局和科學出版社的支持,《貝時璋傳》得以及時列入出版計劃并如期出版,以作為我們對貝時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永遠敬仰他、懷念他。生物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楊星科研究員和貝時璋先生子女,全文閱讀了《貝時璋傳》文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和建議。許多領導、同事、同學和朋友,對《貝時璋傳》的寫作和出版都給予了熱情的關注與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媒體關注與評論
貝時璋教授在科研和教學生涯中,密切關注著生物科學的國際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以及生物科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和滲透。他曾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研究生物科學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過許多重要意見,對推動我國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袊鴦游飳W會貝時璋先生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和生物學卷編委會主任,領袖群倫,歷時十余載,終成煌煌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為中國百科全書事業(yè)的開拓與發(fā)展、為繁榮中國科學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貝時璋院士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創(chuàng)者,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生命科學研究,為當代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貝時璋院士德高望重,是眾多青年學子的恩師和楷模。貝時璋院士已過百歲高齡仍然關心我國納米生物學的發(fā)展,令我們敬仰和欽佩?!獓壹{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最尊敬的貝時璋院士,請允許我們代表我們的德國同事,感謝您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地溝通的橋梁,對中國生物學界與世界生物學界的科學交流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德國斯圖加特動物學研究所教授Hinrich Rahmann和Mathilde Rahmann編輯推薦
《貝時璋傳》為《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之一。《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中入傳的院士都是各自學科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有過重大的科學成就。叢書注重思想性、科學性和可讀性的統(tǒng)一,并以翔實、準確的史料為依據,客觀真實地再現院士的科學人生,可以說,該套叢書會成為科學家傳記的一個豐碑,其史料之客觀,院士數量之眾多,學科領域之廣泛,傳主成就之顯著,內容之可讀是該套叢書的最大特點。相信廣大讀者一定能夠從這套叢書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yǎng),獲得感悟、借鑒和啟迪。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