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房靜遠 編  頁數(shù):222  

前言

據(jù)說在解剖埃及古老的木乃伊時,發(fā)現(xiàn)過潰瘍病,而我國對漢代女尸的解剖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可見這是一種“古老”的疾病。而在當代,消化性潰瘍仍是世界范圍的常見病、多發(fā)病。Schwarts等認識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消化性潰瘍發(fā)生機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形成論斷“沒有酸,就沒有潰瘍”,長期以來這種觀點也由于抗酸藥治愈了絕大部分消化性潰瘍而被證實。然而,自1982年Marshall和Warren首先從人體胃黏膜中分離并培養(yǎng)出幽門螺桿菌以來,人們對消化性潰瘍的認識從根本上發(fā)生了變化。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影像學等學科以及消化內鏡診療技術和新藥物開發(fā)等方面的飛速發(fā)展,有關消化性潰瘍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診斷、治療等方面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等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因此,更新知識和觀念、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已成為廣大從事消化病學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者的迫切要求。鑒于此,我們總結了國內外消化性潰瘍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大量臨床試驗結果,并結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編寫成《消化性潰瘍》一書。全書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應用相結合,內容翔實、新穎,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嚴格按照循證醫(yī)學原則,融科學性、新穎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對臨床和基礎研究有較大的實用和參考價值。我們愿將本書推薦給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醫(yī)學生作為臨床實踐與學習的參考,期望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用較少的時間獲取較大量的最新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和信息。本書由消化科、病理科、普外科、影像科等多個學科的知名專家與教授分頭執(zhí)筆完成,在這里我們衷心感謝所有撰稿專家的辛勤勞動!也衷心感謝科學出版社為本書的編輯、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謝所有為本書的出版提供過幫助的人士!在當前高科技、信息化時代,由于消化學科進展迅速,診治方法不斷更新,我們的學識水平有限和編寫經(jīng)驗不足,本書所述內容欠妥或遺漏之處難免,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我們將不勝感激!

內容概要

本書重點對消化性潰瘍的致病因素、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病理解剖、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內科和外科治療以及消化內鏡與介入診療技術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并列舉了一些典型病例。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消化性潰瘍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治的新知譏、新理論和新技術,為針對消化性潰瘍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書內容詳盡,圖文并茂,注重科學性、前沿性和實用性,適合于臨床醫(yī)生以及醫(yī)學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胃和十二指腸的解剖與組織胚胎發(fā)生 第一節(jié)  胃的解剖與組織胚胎發(fā)生  第二節(jié)  十二指腸的解剖與組織胚胎發(fā)生第二章  胃和十二指腸的生理  第一節(jié)  胃的生理  第二節(jié)  十二指腸的生理第三章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第一節(jié)  胃、十二指腸黏膜的保護與防御因素  第二節(jié)  幽門螺桿菌在消化性潰瘍中的致病機制  第三節(jié)  NSAIDs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  第四節(jié)  應激性潰瘍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第四章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第一節(jié)  消化性潰瘍的病理學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消化性潰瘍的病理生理第五章  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消化性潰瘍  第二節(jié)  消化性潰瘍的并發(fā)癥第六章 輔助檢查  第一節(jié)  消化性潰瘍的實驗室檢查  第二節(jié)  消化性潰瘍的內鏡診療  第三節(jié)  消化性潰瘍影像學檢查第七章  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第八章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第一節(jié)  內科治療  第二節(jié)  內鏡治療  第三節(jié)  特殊類型的潰瘍病例介紹  第四節(jié)  外科治療附 專業(yè)術語英漢對照彩圖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成人胃黏膜表面積約為800cm2。生活狀態(tài)下,胃黏膜呈玫瑰色或淺灰紅色,青年人較為鮮艷,唯賁門和幽門處呈蒼白色。其厚度不一,為0.3~1.5mm,以賁門部最薄,幽門處最厚。胃黏膜在幽門形成環(huán)行皺襞,突向腔內,稱幽門瓣。黏膜層包括表面上皮、固有層和黏膜肌層。黏膜肌層使黏膜形成許多皺褶,胃充盈時大多展平消失,從而增加表面上皮面積。胃小彎處2~5條恒定縱行皺襞,其形成的壁間溝稱為胃路,為食管人胃的途徑。固有層系一薄層結締組織,內含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胃黏膜是由一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表面密集的小凹陷稱為胃小凹(gastricpit),是腺管的開口。柱狀上皮細胞分泌大量黏液,保護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胃黏膜具有不同腺體和細胞。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體,由主細胞和壁細胞構成;賁門腺在賁門部,以黏液細胞為主;幽門腺在胃竇和幽門區(qū),以黏液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為主。這些腺體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總之,胃腺體有五種細胞類型:①壁細胞,分泌鹽酸和內因子,主要在胃底和胃體,少量在幽門竇近側。②黏液細胞,分泌黏液。③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主要在胃底或胃體。④內分泌細胞,如G細胞分泌胃泌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EC細胞釋放5一羥色氨呈嗜銀染色。⑤未分化細胞。

編輯推薦

《消化性潰瘍》由消化內科、病理科、普通外科、影像科等多個學科的知名專家與教授共同編寫;閱讀《消化性潰瘍》,讀者能夠用較少的時間獲取較大量的最新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和信息;總結了國內外消化性潰瘍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大量臨床試驗結果,并結合編者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應用相結合;《消化性潰瘍》內容詳實、新穎,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嚴格遵循循證醫(yī)學原則,融科學性、新穎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對臨床和基礎研究有較大的實用和參考價值。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消化性潰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