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狀態(tài)評估與保護方法研究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諶小靈,劉成 著  頁數(shù):156  

前言

東莞,一座獲得過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計劃署國際花園城市獎的美麗城市,其臨南海、瀕珠江,扼穗港咽喉,交通便利,物產(chǎn)豐饒。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燦爛的古代文化,在這片有著逾五千年人類活動史、近兩千年建城史的沃土上,留存著大量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最新的調查成果顯示,東莞全境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7處,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達865處。這些文物古跡以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優(yōu)美的藝術形式積淀出東莞深厚的歷史底蘊,延續(xù)著東莞綿延的人文傳統(tǒng)。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絕大多數(shù)的文物已經(jīng)因為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類活動的破壞而湮滅無存,即使幸運保留至今的那些文物也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而瀕臨毀滅的危險境地。如何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已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責任,更是實現(xiàn)人類文明延續(xù)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東莞的眾多文物古跡中,大量存在著一種始用于北宋時期、大盛于明清兩代的石材——紅砂巖。無論是祠堂、廟宇的建筑構件,抑或是石刻、碑碣的文物本身,甚至是橋梁、古塔的承重材料,無不常見這類讓東莞人倍感親切的“丹石”,它已成為東莞歷史記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紅砂巖“柔脆不能耐久,成氣蝕之則皮剝”的巖性特征,加之東莞環(huán)境成濕多雨,暴露于野的紅砂巖文物多遭水、鹽和微生物的破壞,產(chǎn)生斷裂、酥堿、剝落等風化現(xiàn)象。同時,現(xiàn)代化進程飛速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如酸雨、酸霧等也不斷加劇著紅砂巖文物的腐蝕程度。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讓我國的文博工作者們在文物保護技術、材料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諸多的突破,對于石質文物的保護技術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就紅砂巖文物保護技術進行的針對性研究卻依然闕如。東莞的文物調查資料顯示,這里的紅砂巖文物正面臨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破壞,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這一東莞古建筑的特有文化元素將會在不遠的未來消失殆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從現(xiàn)存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年代、分布范圍、種類等方面對東莞市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基本信息進行了調查、記錄,并對其歷史、文獻、藝術和旅游價值進行評估。在資料與數(shù)據(jù)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理化分析檢測,對紅砂巖文化遺存病害類型開展調查、分類及統(tǒng)計,完成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現(xiàn)狀調查與評估,分析紅砂巖文化遺存病害機理,并從提高其整體強度和防水性能等方面開展紅砂巖文化遺存的保護研究?! ”緯勺鳛楦叩仍盒N奈锉Wo、博物館學專業(yè)師生以及文物工作者參考的學術論著,也適用于文物愛好者閱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東莞自然地理與歷史文化發(fā)展概況 一.東莞自然地理環(huán)境概況 二.東莞歷史發(fā)展脈絡 三.東莞現(xiàn)存文化遺存第二章 珠三角地區(qū)紅砂巖文化遺存的材料來源及特征 一.珠三角地區(qū)紅砂巖文化遺存的材料來源 二.珠三角地區(qū)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巖性特征第三章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概況 一.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年代 二.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分布范圍 三.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的種類 四.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的價值第四章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現(xiàn)狀調查 一.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的主要病害類型及典型照片 二.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主要病害統(tǒng)計 三.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典型CAD病害圖 四.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主要病害特點 五.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現(xiàn)狀總述第五章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病害機理研究 一.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石材檢測分析 二.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環(huán)境調查 三.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表面風化產(chǎn)物分析 四.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風化機理初步分析第六章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護方法研究 一.整體補強材料(加固劑)的選擇 二.表面憎水封護材料選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看,在東莞境內(nèi)東江沿岸的橋頭、企石、石排、中堂、萬江、南城、東城等地,均已發(fā)現(xiàn)了多處貝丘遺址。位于企石鎮(zhèn)江邊村的萬福安遺址距今6000~5000年,是迄今為止東莞發(fā)現(xiàn)最早人類遺存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位于南城區(qū)蠔崗村的蠔崗貝丘遺址距今5000多年,2003年出土兩具人類遺骸,蠔崗遺址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東莞人的祖先就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東莞是嶺南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公元前3世紀),東莞屬楚,為“百粵”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東莞屬南??しh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東莞屬南越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東莞屬南???。縣境西南屬番禺縣地,東北屬博羅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三國吳黃武(222~228年)中,分增城另立東官郡。吳甘露元年(265年),東莞置司鹽都尉于東官場。入晉,廢東官郡,其地分屬番禺、增城。東晉成和六年(331年),分南??さ亓|官郡,置寶安縣,此為東莞立縣之始。當時東官郡轄寶安、安懷、興寧、海豐、海安、欣樂六縣,郡治在寶安縣蕪城(今深圳市寶安區(qū)南頭)。南朝梁天監(jiān)六年(507年),改東官郡為東莞郡。南朝陳禎明二年(588年)復改東莞郡為東官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寶安縣屬廣州。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寶安為東莞,縣治移至到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開始。據(jù)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東莞人多以作莞席為業(yè),縣以為名,縣在廣州之東故日東莞?!碧魄辏?58年),南??蜌w廣州,東莞屬之。唐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道,賜嶺南東道為清海軍節(jié)度使。唐末,東莞縣隸清海軍節(jié)度。五代越乾亨元年(917年)以廣州為興王府,東莞屬之。宋開寶五年(972年),改興王府為廣州中都督府,廢東莞縣并入增城縣。隸廣州中都督府。六年(973年),復置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zhèn)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元代設廣州路總管府,東莞屬之。

后記

說起嶺南特色的古建筑,就不能不提到紅砂巖。這種讓東莞人倍感親切的紅色石材,在民國以前,曾被廣泛運用于房屋建筑材料,至今,在可園、南社古村、塘尾古村和眾多祠堂內(nèi),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東莞境內(nèi)的紅砂巖文化遺存,不僅在古建筑中廣泛存在,在遺址、墓葬、石刻等文物中都能見到,尤以古建筑構件和承重材料最為普遍,包括門楣、門框、墻基、地基、臺階、塾臺、柱、柱礎、梁架、雀替、地面、圍欄等。這種深入莞人鄉(xiāng)土記憶中的紅色石材,作為東莞古建筑特有的文化元素,成為東莞地域文化符號的一種象征,正因為有這些紅色的石頭,東莞古建筑才得以向世人展現(xiàn)獨特的風采。然而,這種在東莞古建筑中獨具特色的紅色石材,正遭到水、可溶性鹽和微生物的破壞,在酸雨、酸霧等自然環(huán)境中飽受摧殘,有的紅砂巖建筑構件可能在幾年內(nèi)不復存在。保護紅砂巖文化遺存,留住一份深入莞人血液的鄉(xiāng)土記憶,“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狀態(tài)評估與保護方法研究”課題便應運而生。課題的順利開展,得到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科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東莞文物的基礎數(shù)據(jù);東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和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師生為我們做紅砂巖文化遺存的病害調查和保護方法研究提供了諸多幫助;東莞市財政、文化有關部門為課題的立項及縱深研究,給予了很大支持和鼓勵,在此一并感謝。本書能如期出版,我們要感謝東莞市博物館的劉煉、麥淑嫻、梁綺文,她們?yōu)橘Y料的前期收集、整理盡心努力;感謝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的劉佳、申靜怡、武巖、嚴妍等同學,他們在前期的病害調查中付出了辛勤勞動;尤其是申靜怡同學在后期的實驗中提供了大量基礎數(shù)據(jù)。感謝一路走來鼎力無私幫助的李巖、盧本珊等,他們的熱忱指教使我們受益匪淺;感謝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魏峻博士百忙之中欣然為本書作序。最后,還要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朋友,正是你們的關注和鼓勵,給了我們奮勇爭先的力量。雖知前路漫漫,仍會前行不止。

編輯推薦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狀態(tài)評估與保護方法研究》:東莞市博物館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東莞紅砂巖文化遺存保存狀態(tài)評估與保護方法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