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胡四海,曾鐵兵 主編 頁數:138
前言
免疫學是當代生命科學三大前沿學科之一,免疫學技術已廣泛滲透到醫(y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成為推動醫(yī)學科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向前發(fā)展的強有力工具。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驗教學的理念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變化,正在著力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tǒng)觀念,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把實驗教學作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也不例外,正在研究探索中。本著“夯實基礎、鼓勵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我們對醫(yī)學免疫學實驗內容進行了重新分類和組合,保留了部分經典的基礎性實驗,新增了部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形成了“基本實驗操作技術”、“基本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共四篇17章51個實驗。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方法繁多,技術日新月異。對于實驗內容的取舍,我們主要考慮其代表性、先進性和成熟性,成熟性即指所選實驗項目基本上是經過我們多年教學和科研實踐證明的、切實可行的實驗。此外,保留了部分經典的免疫學實驗項目,用于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培訓;在此基礎上,編入了一些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類實驗大多不能在單元教學時間內完成,適宜作為學生的選修實驗。對于實驗內容的編排體例,按照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實驗結果、注意事項和思考題六個方面的順序排列,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學生可從“注意事項”中預先注意到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防患于未然;學生通過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對所做試驗不但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學生通過做“思考題”,有助于消化課堂上所學的深奧的免疫學理論知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部分免疫學實驗中,還編繪了相關的圖表,以加深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本書的編者分別來自南華大學、中南大學、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吉首大學和湖南省人民醫(yī)院,他們常年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教學經驗豐富,科研功底扎實,為本書的順利完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編寫過程中參閱的部分教材和專著書目列于書后,在此向相關作者表示衷心感謝。由于實驗教學改革仍處于不斷探索之中,某些實驗的定性尚無一定之規(guī),書中實驗的分類和定性-只是我們一家之見,僅供參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懇請廣大師生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方法繁多,技術日新月異。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正在研究與探索之中。本著“夯實基礎、鼓勵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我們對醫(yī)學免疫學實驗內容進行了重新分類和組合,新增了部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驗,形成了“基本實驗操作技術”、“基本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共四篇,17章,51個實驗。 本實驗教材概念準確、文字簡明、層次清晰,所選實驗項目基本上是經過我們多年教學和科研實踐證明的、切實可行的實驗。編者是常年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教學經驗豐富、科研功底扎實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保證了本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 本教材適用于醫(yī)學、生物科學、藥學等專業(yè)本科和??茖W生使用,也可供長學制學生、研究生以及從事臨床檢驗、衛(wèi)生防疫的實驗技術人員使用。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基本實驗操作技術第一章 免疫原及佐劑的制備 實驗一 顆粒性抗原的制備 實驗二 可溶性抗原的制備 實驗三 用半抗原制備免疫原 實驗四 佐劑的制備第二章 血液標本的采集 實驗五 人血液標本的采集 實驗六 動物血液標本的采集第三章 細胞計數及活性測定 實驗七 細胞計數方法 實驗八 細胞活力測定第四章 免疫細胞分離與制備技術 實驗九 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實驗十 T、B淋巴細胞的分離 實驗十一 NK細胞的分離 實驗十二 小鼠脾細胞的制備 實驗十三 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制備 第二篇 基本性實驗第五章 凝集反應 實驗十四 直接凝集反應 實驗十五 間接凝集反應第六章 沉淀反應 實驗十六 凝膠內沉淀試驗 實驗十七 免疫電泳技術 實驗十八 液相內沉淀試驗第七章 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 實驗十九 溶血試驗 實驗二十 補體活性測定 實驗二十一 補體依賴的細胞毒試驗第八章 細胞凋亡檢測 實驗二十二 凋亡細胞的形態(tài)學檢測 實驗二十三 凋亡細胞的生化特征檢測 實驗二十四 凋亡細胞的流式細胞術檢測第九章 超敏反應試驗 實驗二十五 結核菌素試驗 實驗二十六 實驗動物過敏癥 實驗二十七 皮膚速發(fā)型超敏反應 實驗二十八 血清IgE測定 第三篇 綜合性實驗第十章 免疫標記技術 實驗二十九 免疫酶測定法 實驗三十 免疫熒光技術 實驗三十一 放射免疫技術 實驗三十二 膜載體免疫測定 實驗三十三 間接ABC-ELISA法檢測兔抗人Ig第十一章 細胞免疫學實驗 實驗三十四 E花環(huán)形成試驗 實驗三十五 T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實驗三十六 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實驗三十七 CTL殺傷功能測定(51Cr釋放法) 實驗三十八 NK細胞殺傷活性檢測 實驗三十九 吞噬細胞吞噬殺菌作用及溶菌酶的溶菌作用 實驗四十 白細胞介素—2的活性測定 實驗四十一 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學活性測定第十二章 體液免疫實驗 實驗四十二 抗血清(多克隆抗體)的制備 實驗四十三 B淋巴細胞溶血空斑試驗 第四篇 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第十三章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實驗四十四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第十四章 免疫印跡技術 實驗四十五 免疫印跡技術第十五章 LAK細胞的制備 實驗四十六 LAK細胞的制備和活性檢測第十六章 HLA分型技術 實驗四十七 HLA的血清學分型法 實驗四十八 HLA的細胞學分型法 實驗四十九 HLA的DNA分型法 實驗五十 骨髓移植的HLA配型第十七章 樹突狀細胞的誘生與鑒定 實驗五十一 樹突狀細胞的誘生與鑒定參考文獻附錄 免疫學實驗常用試劑及配制方法彩圖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先吸附或偶聯在與免疫無關的適當大小顆粒性載體的表面,然后與相應抗體(或抗原)作用,在電解質參與下,使載體被動凝集為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間接凝集反應或被動凝集反應。間接凝集反應的優(yōu)點為:①特異性強;②敏感性高:間接凝集反應是較敏感的血清學方法之一,可以檢測到微量的抗體和抗原;載體的存在使反應的敏感性得以大大提高,其檢測可溶性抗原的敏感性高于沉淀反應;③方法簡便、快速:一般1~2h即可判定結果,若在玻板上進行,則只需幾分鐘。常用作載體的物質有人和多種動物紅細胞、聚苯乙烯膠乳顆粒、活性炭粒、金黃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等。間接凝集反應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根據載體的不同,間接凝集反應可分為血凝抑制試驗、膠乳凝集試驗、協(xié)同凝集試驗等;根據吸附物不同,可分為正向間接凝集反應(吸附抗原)和反向間接凝集反應(吸附抗體)。根據反應目的不同,又可分為間接凝集抑制反應和反向間接凝集抑制反應。根據用量和器材的不同又可分為試管法(全量法)、凹窩板法(半微量法)和反應板法(微量法)。
編輯推薦
《醫(yī)學免疫學實驗》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