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顧兆林 頁數(shù):331
前言
源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粉塵活動(風揚粉塵)是西北地區(qū)土壤風蝕的結果,揚塵、揚沙和塵卷風,乃至塵暴、強沙塵暴事件不時發(fā)生,對其他地區(qū)的環(huán)境質量有重要影響。認識粉塵活動的形成過程和機制是西部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演化及未來趨勢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能夠啟動和搬運地表粉塵的風系統(tǒng)發(fā)生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并且具有各種尺度。每年的春季或秋季,鋒面低壓過境可能是大范圍揚沙的主要原因,粉塵經(jīng)常被冷鋒前或后的大風揚起,而且高空急流在粉塵搬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塵暴天氣是一個中尺度天氣過程。在非塵暴事件多發(fā)期(如夏季、秋季),大氣邊界層內粉塵活動也很頻繁,通常以塵卷風的形式出現(xiàn);塵卷風可以在微風,甚至無風條件下生成,是微小尺度天氣過程。因此,風揚粉塵是一個復雜的粉塵活動現(xiàn)象,而且塵卷風、沙塵暴等大氣邊界層內的粉塵活動(又稱風沙運動)是一個非線性、多場耦合的氣固兩相流體力學問題,沙粒作為分散相具有非均勻的直徑分布;地表粉塵從地面到空中經(jīng)歷了稀相和濃相復雜流動。特別是粉塵顆粒間的不對稱摩擦起電產生靜電場,反過來對顆粒運動又產生影響。粉塵活動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要理解沙塵天氣、塵卷風等形成的物理機制,并定量描述風沙的分布、強度、輸送與沉降。風沙物理學是研究各種風沙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和形成的物理機制及其利用與控制原理的科學,是介于沙漠科學、物理學之間的交叉科學。國際上,一般將拜格諾(Bagnold R A)于1941年出版的The Physics of Blown Sand and Desert Dunes(《風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學》,錢寧、林秉南譯,科學出版社,1959)作為風沙物理學誕生的標志。拜格諾將風沙運動按沙粒離開地面的程度進行了分類:在地表滾動的沙粒蠕移運動;在近地風沙流層內沙粒離開地面的躍移運動;離開地面升空形成塵?;驊腋∮诳罩械膽乙七\動。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開展了沙漠科學考察與治沙試驗中的風沙地貌研究。90年代以來,我國的科學家以“沙漠化”為對象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與防治實踐,圍繞風沙活動及其危害問題,開展風沙運動規(guī)律、沙漠環(huán)境及其演變、沙漠化(含沙塵暴)過程及防治研究,為沙漠與沙漠化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撐,代表性著作有《實驗風沙物理與風沙工程學》(劉賢萬,科學出版社,1995)、《治沙工程學》(朱震達、趙興梁、凌裕泉等,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8)和《風沙地貌與治沙工程學》(吳正等,科學出版社,2003)等。
內容概要
本書結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地表特征,將粉塵活動過程作為近地層湍流及氣固兩相流行為來研究,介紹了植被層湍流的大渦模擬方法及數(shù)值模擬,以揭示大氣湍流對植被層的熱/動力響應機制,闡述了氣固兩相流數(shù)學模型及塵卷風的揚沙過程模擬,提出了風沙運動的顆粒動力學離子溫差轉移機制及相應的風-沙-電的耦合力學模型,為理解大氣邊界層內的粉塵活動過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相比于氣象學研究方法,本書在微小尺度上,介紹了近地層植被層空氣流場、沙粒與流場的相互作用以及沙粒靜電起電機制等方面的數(shù)學建模及模擬,研究了風揚粉塵氣固兩相流的數(shù)學模型及多相流體力學理論。 本書可供從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風沙研究,城市大氣環(huán)境研究的風沙物理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師生參考,也可供從事計算流體力學和多相流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1章 緒論 1.1 風揚粉塵的形式及分類 1.1.1 沙塵天氣 1.1.2 塵卷風 1.2 粉塵活動的沙粒荷電及靜電場 1.3 風揚粉塵研究概述 1.3.1 沙塵天氣中尺度模擬 1.3.2 風沙物理學 1.3.3 塵卷風的觀測與數(shù)值模擬 1.4 風沙運動研究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 1.4.1 粉塵活動過程的氣固兩相流 1.4.2 近地層大氣湍流的模擬 1.4.3 沙塵天氣數(shù)值預報的沙塵通量參數(shù)化 1.4.4 沙塵天氣及粉塵活動過程研究的一些科學問題 1.5 本書的結構與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第2章 風沙運動物理機制與風沙流 2.1 風沙地貌及植被層粗糙度 2.2 風沙運動的天氣及熱力條件 2.2.1 黑風暴和塵卷風的一種動力觸發(fā)機制 2.2.2 大范圍揚塵/揚沙的大氣動力機制 2.3 粉塵的啟動、搬運與沉積 2.3.1 沙粒的懸移運動 2.3.2 沙粒的起動 2.3.3 沙粒的躍移及風沙流 2.3.4 風沙流的靜電場 2.3.5 粉塵沉積 2.4 結語 參考文獻第3章 風沙運動氣固兩相流基礎 3.1 沙粒及沙粒群的幾何性質 3.1.1 單顆粒的基本幾何特征 3.1.2 顆粒群的粒度分布與平均當量直徑 3.2 氣固兩相流的數(shù)學模型 3.2.1 兩相流基本數(shù)理模型 3.2.2 雙流體模型通用控制方程組 3.2.3 氣固兩相層流運動控制方程組 3.2.4 氣固兩相湍流運動控制方程組 3.3 風沙運動的氣固兩相分層流動模型 3.4 結語 參考文獻第4章 大渦模擬數(shù)學模型及方程組 4.1 大渦模擬方法在大氣邊界層的應用 4.2 Navier-Stokes(N-S)方程組 4.3 大渦模擬的數(shù)學模型 4.3.1 大渦模擬的湍流理論基礎 4.3.2 大渦模擬的基本方法 4.3.3 大渦模擬控制方程組及封閉 4.3.4 常見亞格子模式 4.3.5 大渦模擬的極限性質 4.3.6 常見亞格子模式的比較 4.4 亞格子脈動有效特征尺度及其改進亞格子模式 4.4.1 亞格子脈動特征尺度 4.4.2 亞格子脈動有效特征尺度 4.4.3 改進sagaut混合尺度模式 4.4.4 算例 4.5 分區(qū)并行計算 4.5.1 并行平臺 4.5.2 分區(qū)并行算法的實現(xiàn)和內邊界處理 4.6 結語 參考文獻第5章 近地層大氣湍流的大渦模擬 5.1 近地層大氣湍流研究概述 5.2 近地層中性層結的數(shù)值模擬 5.2.1 中性近地層湍流的經(jīng)典理論 5.2.2 中性近地層湍流的大渦模擬 5.3 植被層參數(shù)化模式 5.3.1 Belcher下墊面粗糙單元阻力源項模式 5.3.2 Shaw植被層源項模式 5.3.3 Massman植被層模式 5.3.4 Ayotte植被層模式 5.3.5 幾種植被層模式的比較 5.4 均勻植被層湍流的模擬 5.4.1 植被湍流模擬數(shù)學模型 5.4.2 平均風速廓線 5.4.3 亞格子脈動的特征尺度修正系數(shù) 5.4.4 植被層的湍流統(tǒng)計量 5.4.5 均勻植被層的零位移厚度 5.5 條帶狀均勻植被層湍流的模擬 5.5.1 條帶狀均勻植被層的結構及參數(shù) 5.5.2 計算區(qū)域、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 5.5.3 平均流向風速 5.5.4 風速等值線 5.5.5 條帶狀均勻植被層的湍流統(tǒng)計量 5.5.6 零位移厚度 5.6 結語 參考文獻第6章 塵卷風的物理機制及流場模擬 6.1 塵卷風形成的物理機制 6.2 塵卷風演化的數(shù)學模型及模擬 6.2.1 引言 6.2.2 CBL尺度的大渦模擬 6.2.3 塵卷風尺度的大渦模擬 6.3 塵卷風尺度的準靜態(tài)模型及模擬 6.3.1 塵卷風模擬的準靜態(tài)模型 6.3.2 不同地面處理方法的塵卷風流場 6.3.3 不同環(huán)境參數(shù)下的塵卷風流場 6.4 結語 參考文獻第7章 塵卷風揚塵顆粒軌道模型及模擬 7.1 顆粒相稀相的單顆粒軌道模型 7.2 顆粒碰撞與離散單元法(DEM) 7.2.1 顆粒間接觸力模型 7.2.2 DEM運動方程及算法 7.2.3 搜索算法及其改進 7.3 CFD-DEM控制方程及求解 7.4 粗糙顆粒及離散單元模型的修正 7.5 顆粒傳熱離散單元法(TDEM) 7.6 塵卷風揚塵的模擬 7.7 結語 參考文獻第8章 風沙運動靜電場起電機制及模擬 8.1 顆粒動力學靜電起電機制 8.2 沙粒帶電的動力學模型 8.3 分散性沙粒系統(tǒng)的帶電過程模擬 8.3.1 數(shù)值模擬 8.3.2 相對濕度與靜電場變化 8.4 風沙運動靜電場模擬 8.5 結語 參考文獻第9章 沙塵天氣的中尺度模擬基礎 9.1 沙塵天氣中尺度模擬概述 9.2 中尺度模擬的起沙模式與參數(shù)化 9.3 沙塵天氣中尺度模擬的問題與改進 9.3.1 沙塵天氣中尺度模式 9.3.2 沙塵天氣的揚塵機制 9.4 沙塵天氣中尺度模擬展望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4.2 近地層大氣湍流的模擬深刻理解各種尺度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如沙塵暴的揚沙過程、塵卷風及其對大氣懸浮物的貢獻、污染物的擴散、城市邊界層與熱島效應、城市小區(qū)環(huán)境綜合評估、綠洲冷島效應、非均勻植被層下的近地層大氣湍流等,需要對復雜下墊面近地層(near-surface layer,NSL)大氣湍流流動特性作更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種中尺度模式,以及許多從中尺度模式延伸而來的小尺度模式,無法直接模擬植被層高度內的風速分布,降低了預測判斷沙塵暴以及污染物擴散的能力。大氣的熱量和水分主要來源于下墊面,動量主要來源于上層氣流的運動,動量輸送到低層以補償摩擦消耗的動能,整體大致呈剪切流動。下墊面的變化傳遞到大氣邊界層(air boundary layer,ABL)頂?shù)倪^程受旋渦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影響。邊界層內的平均垂直氣流很小,一般是由大尺度天氣過程的流場輻合、輻散引起,受下墊面影響也可產生較強的垂直氣流。影響垂直運動的特征稱為大氣的靜力穩(wěn)定度,或層結穩(wěn)定度。按大氣層結穩(wěn)定度的不同可將大氣邊界層粗略劃分為對流、中性和穩(wěn)定層結。近地層的基本特征取決于地面和大氣之間的動力和熱力相互作用。近地層的大氣有明顯的湍流特征,湍流黏性遠遠大于分子黏性。由于地面阻礙空氣的垂直交換,大尺度湍流各向異性,氣象要素的垂直梯度越靠近地面越大。植被層是陸地下墊面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多樣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中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植被覆蓋稀疏,是一種所謂的非均勻下墊面狀態(tài)。非均勻下墊面狀態(tài)是近地層大氣湍流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植被層本身由于植物種類、生長狀態(tài)和分布不均而存在巨大差異,許多方面未被充分認識。研究表明,均勻/非均勻植被層的存在改變了近地層大氣平均風速的垂直分布,即使植被層的地表覆蓋率低至3%,也能使植被層高度以下的平均風速垂直分布明顯偏離對數(shù)分布。
編輯推薦
《風揚粉塵:近地層湍流與氣固兩相流》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