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曉岑 頁數(shù):272
Tag標簽:無
前言
與唐宋王朝伴隨始終的南詔大理國,雖然被視為云南歷史乃至西南民族史上的輝煌時期,但有關南詔大理國的研究,由于文獻不足,資料零散,成果有限,與此輝煌并不匹配。當然,其中不乏值得注意和表彰者。例如,美國學者海倫·嘉萍的《云南的觀音像》①一文,打開了南詔大理國國際化研究的大門。向達先生在校注《蠻書》(樊綽《云南志》)的基礎上,將南詔史史料二分為以《蠻書》為代表的漢文史料,和以《滇載記》為代表的從白文翻譯而成的地方史料,為如何科學鑒別和應用南詔大理國研究史料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李霖燦先生繼海倫·嘉萍之后對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研究,證明結合文獻資料充分分析和研究文物遺存,是南詔大理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王叔武先生輯錄古佚書佚文,方國瑜先生纂集云南地方史料目錄,則為梳理南詔大理國史料源流提供了重要線索。
內容概要
與唐宋王朝伴隨始終的南詔大理國,其科技成就對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使用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并輔以實地調查和現(xiàn)代實驗分析等多種方法,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分析了南詔大理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及其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以及與周邊地區(qū)的科技交流。本書提供了唐、宋時期白蠻、烏蠻等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新視角,對南詔大理國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得出了新的結論,代表了云南地區(qū)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最新進展。 本書適合民族史和科技史等領域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及民族地區(qū)干部參考,同時可作為云南文化旅游讀物供讀者參閱。
作者簡介
李曉岑,1964年生,白族,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科技考古??萍际泛蛡鹘y(tǒng)工藝研究。1999年被遴選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年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稱號,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多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文物局研究課題。在《考古》、《文物》、《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科學通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80篇,出版《自族的科學與文明》、《云南少數(shù)民族手工造紙》、《中國鉛同位素考古》?!对颇厦褡蹇萍肌?、《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古滇國金屬技術研究》等專著6部,合作專著近10部。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從南詔的崛起到大理國的結束 一、南詔的崛起 二、南詔的發(fā)展 三、大理國的興亡第二章 南詔大理國的科技特點及對外科技交流 一、佛教、本主崇拜與科學 二、南詔大理國科技人物鉤沉 三、南詔大理國的對外科技交流第三章 天文學和數(shù)學知識 一、南詔國的天文學知識 二、大理國的天文學知識 三、南詔大理國年號的改元 四、數(shù)學知識第四章 地學與生物學知識 一、地圖知識 二、地理知識 三、生物知識第五章 醫(yī)藥學知識 一、醫(yī)學知識 二、藥學知識 三、毒藥的使用 四、煉丹術第六章 冶金技術 一、冶鐵技術 二、南詔鐵柱制作工藝 三、青銅冶鑄 四、銅佛像制作工藝 五、金、銀、錫開采和制作 六、黃銅與白銅第七章 紙、造紙法及印刷術 一、紙、造紙法 二、印刷術第八章 紡織業(yè)技術 一、棉紡織 二、絲織品 三、毛紡織 四、麻紡織 五、印染技術 六、樹皮布第九章 手工業(yè)技術 一、漆器工藝 二、釀造技術 三、井鹽生產 四、大理石開采 五、玻璃和陶器 六、瓷器問題第十章 兵器技術 一、弓和弩機 二、槍和盾 三、甲胄 四、馬鐙 五、兵器的裝飾與管理第十一章 建筑技術 一、南詔大理國的建筑特點 二、陽苴咩城 三、五華樓 四、崇圣寺塔 五、其他古塔 六、磚瓦業(yè) 七、鐵索橋 八、竹橋、木橋和石橋第十二章 水利與農業(yè)生產技術 一、水庫、運河、堤防工程的興建 二、南詔大理國農業(yè)概況 三、稻麥復種制的發(fā)明 四、梯田稻作法的產生 五、耕作技術 六、農產品 七、經(jīng)濟作物第十三章 畜牧業(yè)和漁業(yè) 一、養(yǎng)馬業(yè) 二、其他畜牧業(yè) 三、狩獵 四、漁業(yè)結束語 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 二、科學技術的廣泛交流 三、科學技術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南詔大理國的佛教徒,常常作為與內地來往的友好使者。佛教史研究者侯沖曾發(fā)現(xiàn)一條宋代史料:“偽蜀時,云南國遣內供奉僧、崇圣寺主、賜紫銀缽僧充通好使?!雹俅罄淼某缡ニ轮鞒肿鳛樵颇吓c四川的通好使。實際上,不僅云南的僧人到四川,當時四川的僧人也常常來到大理,進行傳教,修建寺廟和佛塔。四川成為佛教文化進入云南的最主要通道。佛教的盛行對大理地區(qū)一些科技領域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帶來了眾所周知的建筑學(佛塔、寺廟等建筑)和冶金學(梵鐘、佛像鑄造)的進步,而且在天文學、醫(yī)學、水利等方面都促進了南詔大理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大理崇圣寺塔發(fā)現(xiàn)了一張絹質符咒,其上繪有30多顆恒星狀的示意圖,上有印度梵文和漢字,說明南詔大理國的天文學知識和佛教有關。②該圖上還有道符,也不能忽略它與道教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大理還流傳觀音開拓大理壩的開疆神話:“時觀音大士開疆,水退、林翳,人不敢入。有二鶴,自河尾日行其中,刊斬漸開,果得平土以居?!雹圻@個佛教故事,充滿了地質漸變論的色彩,也符合大理古時為一片澤國的地質事實。這類神話也許在大理古已有之,但在這里卻加入了佛教有機自然觀的因素。
后記
2007年,大理學院申報“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基地”成功,我被聘為該基地學術委員,因想為家鄉(xiāng)做點實際工作,從而開始了本書的撰寫。其后,這一課題又得到了大理市科學技術局的資助。1988年,我與父親一起,發(fā)表《大理古代若干科技成就》一文,迄今已逾20年,其中涉及南詔大理國的科技內容。1997年,出版了專著《白族的科學與文明》,內有一章是關于南詔大理國白族先民科學技術的。而本書做的工作,一是增加了南詔大理國境內其他民族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內容,二是對原來寫得不夠深入的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改寫,并調整了部分章節(jié)。兩年來,我利用假期回大理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完成了本書的寫作,在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進行了南詔鐵柱的金相實驗工作。初稿完成后,承蒙侯沖教授通讀了全稿,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特別是對大理佛教典籍的理解方面,使筆者避免了很多錯誤。侯沖教授還應邀為此書作序,陳久金教授審閱了“天文歷法”部分,張錫祿教授常常給予鼓勵。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編輯推薦
《南詔大理國科學技術史》編輯推薦: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