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邱均平 等著 頁數(shù):408
前言
邱均平教授早就說過:“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決策?!爆F(xiàn)在,這一科學論斷已基本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盡管如此,評價活動仍然受到來自社會的某些質(zhì)疑和批判。因此,如何正確地看待評價、科學地開展評價、合理地利用評價,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們生活在一個評價的世界里,任何人都離不開評價,都與評價息息相關。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評價周圍的人、事和物,同時也隨時隨地都在接受各種各樣的評價。因為,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人或組織都面臨著各種選擇,即作出決定和決策,而在作出決定和決策之前,需要對其對象進行了解和認識,還要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對其進行判斷和審視,這就是一個評價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各種選擇和決策,因此也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各種評價。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評價系統(tǒng),包含眾多的評價標準、準則和觀念。其中,文化就是最龐大、最復雜的社會評價標準和評價系統(tǒng),此外,還有政策、制度、法律、法規(guī)、信仰、習俗、道德、輿論等都是社會評價標準和評價系統(tǒng),并且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評價系統(tǒng)和社會評價網(wǎng)絡,誰也無法完全脫離這個社會評價系統(tǒng)而生存。因此,人人都被置于一定的社會評價系統(tǒng)和網(wǎng)絡中接受被評價,并按照社會評價系統(tǒng)的要求行事,否則就會受到排斥和懲罰。國家政權強制、法律制裁、制度約束、信仰引導、道德規(guī)范、輿論譴責等都會成為一種強大的維持社會評價系統(tǒng)穩(wěn)定的有力工具,因此,自覺、強制、獎勵和懲罰是社會評價系統(tǒng)作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面對如此豐富和復雜的社會評價,我們應該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科學地認識,合理地選擇,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地評價,即“科學評價”。科學評價活動自產(chǎn)生之日起,發(fā)展異常迅速,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普遍重視??茖W評價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原始評價或本能評價階段,社會評價或大眾評價階段,綜合評價或系統(tǒng)評價階段。隨著評價活動的科學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學評價理論和方法逐步成熟,評價形式也逐漸從定性評價向定量評價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轉(zhuǎn)變。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評價理論、評價方法和評價實踐三個方面系統(tǒng)研究了科學評價問題,是國內(nèi)第一部從科學理論的高度和學科建設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撰著的“評價學”專著。本書試圖突破科學評價單位、專業(yè)、學科、行業(yè)、機構等實踐因素的局限,構建一個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評價學”學科體系。這個體系包括評價理論、方法與實踐,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評價問題。 本書可供管理類專業(yè),如信息管理、情報學、科技管理、科技評估、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評價與管理等專業(yè)的高校師生以及各級管理和決策人員、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及廣大科研人員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邱均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我國著名情報學家和評價管理專家、文獻計量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現(xiàn)任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評價與管理》雜志主編、《圖書情報知識》雜志副主編,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專家,教育部CSSCI指導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學等8個單位的研究員、教授或博士生導師,中國索引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等4個全國性學會的常務理事及《情報學報》、《高教發(fā)展與評估》等14種雜志的編委。
一直從事“情報、計量、評價、管理”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特別在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與網(wǎng)絡計量學、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科學評價與大學評價等方面有精深研究。指導和培養(yǎng)研究生100余名,其學生中不少已成為學術骨干或?qū)W科帶頭人,主持并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課題28項,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省級一等獎(2項)等55項各類學術獎勵,特別是近幾年來研發(fā)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評價系統(tǒng)”被省級鑒定為“國內(nèi)領先”成果:出版著作40部,代表作有《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知識管理學》、《大學評價與科研評價》、《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評價報告》、《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等,其中《文獻計量學》首次構建了理論、方法、應用相結合的內(nèi)容體系,是本學科的奠基之作:《信息計量學》被選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知識管理學》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在國內(nèi)外重要期刊如Scientometrics、《情報學報》、《中國圖書館學報》等發(fā)表論文376篇,其中有60余篇獲獎或被SCI、SSCI、《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或收錄。據(jù)權威機構統(tǒng)計和發(fā)布,其學術影響力在“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領域名列第一,并被收入國際著名的英國劍橋、美國國際《世界名人錄》等十多種大型辭書中。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篇 理論篇 第1章 科學評價概述 1.1 科學評價活動的興起與發(fā)展 1.1.1 科學評價活動的產(chǎn)生 1.1.2 科學評價活動的發(fā)展 1.1.3 科學研究領域的科學評價活動 1.1.4 科學評價活動的發(fā)展趨勢 1.2 科學評價的內(nèi)涵 1.2.1 科學評價的含義 1.2.2 科學評價的原概念 1.2.3 科學評價的相關概念 1.2.4 科學評價活動的性質(zhì)與特點 1.3 科學評價活動的意義 1.3.1 科學評價活動的起因 1.3.2 科學評價活動的作用與價值 1.3.3 科學評價活動的主要功能 1.4 科學評價活動的原則與類型 1.4.1 科學評價活動的基本原則 1.4.2 科學評價活動的主要類型 1.5 科學評價系統(tǒng) 1.5.1 科學評價系統(tǒng)的要素與內(nèi)容 1.5.2 科學評價系統(tǒng)與對象系統(tǒng)的關系 參考文獻 第2章 評價學的理論基礎 2.1 價值理論 2.1.1 哲學價值理論 2.1.2 經(jīng)濟學價值理論 2.1.3 價值理論與科學評價 2.2 認識理論 2.2.1 價值認識與事實認識的區(qū)別 2.2.2 價值認識與事實認識的聯(lián)系 2.2.3 認識理論與科學評價 2.3 計量學理論 2.3.1 文獻計量學理論 2.3.2 科學計量學理論 2.3.3 知識計量學理論 2.3.4 經(jīng)濟計量學理論 2.3.5 計量學理論與科學評價 2.4 比較與分類理論 2.4.1 比較理論 2.4.2 分類理論 2.4.3 比較、分類與科學評價 2.5 信息管理科學理論 …… 第3章 評價學的學科構建 第4章 評價學的理論體系第二篇 方法篇 第5章 評價學方法論 第6章 廣義的評價方法 第7章 評價學的定性方法 第8章 評價學的定量方法 第9章 評價學的綜合方法第三篇 實踐篇 第10章 國家競爭力評價 第11章 大學評價 第12章 科研機構評價 第13章 企業(yè)競爭力評價 第14章 學術期刊評價 第15章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用于科學評價的經(jīng)濟計量方法主要是指對與科研活動有關的資金的測度與計量分析,其范圍從科研投入、產(chǎn)出、費用、效率(科研投人產(chǎn)出比)、效益(科研活動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成本/效益分析到R&D經(jīng)費等。按照苛斯托弗(Ko-stoff)的觀點,經(jīng)濟計量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方法、生產(chǎn)功能法、邊際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生產(chǎn)函數(shù)方法等。其中,成本效益法(或稱費用效益法)主要考慮成本/效益、凈現(xiàn)值和回報率。2.3.5計量學理論與科學評價目前廣泛用于科學評價實踐和研究的主要是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理論與方法,而在知識計量學和經(jīng)濟計量學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上還研究甚少,成為將來科學評價理論研究突破的關鍵。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的誕生并廣泛用于分析學者與論文對學術的貢獻開創(chuàng)了對學術研究加以量化評價的先河。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研究逐步地從個人和機構自主管理和探索的小科學時代轉(zhuǎn)型為由社會與國家愈來愈多地主導和參與的大科學時代,社會和國家也更加關注學者和學術機構的能力,關注研究經(jīng)費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于是,這種將學者及學術活動量化的研究大大深化了。在這一過程中,文獻計量學進而發(fā)展成為科學計量學,而美國著名情報學家加菲爾德以引文分析為核心進行的科學評價工作最為引人注目。但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方法并不是萬能的,其本身也有局限,所以應用范圍有限。各國在對待將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方法用于科學評價的態(tài)度上也很不一致。在歐洲,最廣泛、最全面使用定量方法的國家是荷蘭,其次是匈牙利,這樣的小國家之所以率先采用此種方法,原因是其基礎科學規(guī)模小,本國專家的評議力量有限,在資金競爭和國內(nèi)不同指標體系的競爭壓力下,它們試圖運用國際上的評價力量來評判研究水平。而法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家則處于“開始謹慎地實驗性使用”計量學方法的階段。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則特別耐人尋味,美國既是一個科學計量學研究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如被譽為“科學計量學之父”的普賴斯,最早創(chuàng)立SCI系統(tǒng)的加菲爾德,以及以出版SCI、SSCI、A&HCI著稱的費城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都在美國,1970年美國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組織的《科學指標》,其在科學家評價、科學成果評價方面也多有研究報告或案例問世,但美國至今都沒有形成規(guī)模性地應用量化方法的態(tài)勢和氛圍,就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未全面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試驗,我國一些在美國留學和工作多年的學者至今根本不知道SCI、SSCI、A&HCI為何物。
編輯推薦
《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