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87-9 出版社:科學 作者:徐光憲//袁承業(yè) 頁數(shù):521
前言
大學是繼承、傳播、探求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主要場所,通過知識的傳承與發(fā)現(xiàn)來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圖書是知識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媒介。在北京大學紀念化學學科創(chuàng)立一百周年之際,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北京大學百年化學經(jīng)典》系列叢書,以示慶賀與紀念?! ”本┐髮W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化學學院)的前身系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時滿清當局正嘗試維新、推行癸卯新學制。1910年4月30日,化學門招收了7名首屆學生;191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首批共14人。1919年,化學門正式更名為化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化學系正式并人北京大學,成立新的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1年,原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的應用化學專業(yè)也融人到化學學院?! “倌暌詠?,北京大學化學學科走過了風風雨雨,始終站在中國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前列,肩負著培養(yǎng)化學人才的重任。歷經(jīng)民國時期的初奠基石,抗戰(zhàn)時期的艱苦奮斗,建國初期的調整發(fā)展和改革開放后的華章新譜,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化學人默默耕耘,取得了累累碩果。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培養(yǎng)了近15000名專業(yè)人才,其中本科生約12000名,碩士生約1600名,博士生1000余名。他們在國內外各行各業(yè)中為科學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套《北京大學百年化學經(jīng)典》選編了北大化學前輩和同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十部著作進行再版。按照出版順序,它們分別為:傅鷹編著《化學熱力學導論》,唐有祺著《統(tǒng)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和《對稱性原理》,馮新德著《高分子合成化學》,黃子卿著《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高小霞等編著《電分析化學導論》,劉元方等著《放射化學》,張錫瑜等編著《化學分析原理》,徐光憲等著《稀土的溶劑萃取》,以及周其鳳等著《液晶高分子》。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論述與稀土萃取有關的化學及化工問題。內容分緒論,稀土元素化學,稀土萃取化學,稀土萃取劑,萃取劑的化學結構與性能,串級萃取理論和萃取設備共七章。前五章討論與稀土萃取有關的基礎化學,介紹常用稀土萃取劑的性能和萃取機理及如何篩選開發(fā)新的性能優(yōu)良的稀土萃取劑;第六章介紹最優(yōu)化串級萃取工藝參數(shù)的計算方法,第七章簡單介紹各種萃取設備和有關的設計計算。 本書所述原理也適用于其他稀有金屬及有色金屬的萃取分離,故可供稀土、稀有及有色金屬冶煉的生產(chǎn)、科研和設計單位的專業(yè)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無機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稀有金屬化學與工藝及濕法冶金專業(yè)的補充教材。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稀土元素及其分布 第二節(jié) 稀土元素的特性和用途 第三節(jié) 稀土元素的分離第二章 稀土元素化學 第一節(jié) 稀土元素的電子層結構與價態(tài) 第二節(jié) 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第三節(jié) 稀土絡合物化學概述 第四節(jié) 稀土的無機配位體絡合物 第五節(jié) 稀土的含氧有機配位體絡合物 第六節(jié) 稀土的氨羧絡合物 第七節(jié) 稀土的其他有機配位體絡合物 第八節(jié) 稀土的多元絡合物 參考文獻第三章 稀土萃取化學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萃取體系分類法 第三節(jié) 分配定律和萃取平衡 第四節(jié) 溶解度規(guī)律和溶劑分類 第五節(jié) 影響萃取率的各種因素 第六節(jié) 酸性絡合萃取 第七節(jié) 酸性絡合萃取體系中微乳狀液的形成 第八節(jié) 離子締合萃取 第九節(jié) 中性絡合萃取 第十節(jié) 協(xié)同萃取體系 參考文獻第四章 稀土萃取劑 第一節(jié) 稀土萃取劑的化學問題 第二節(jié) 萃取劑的合成 第三節(jié) 稀土萃取劑的分析鑒定 參考文獻第五章 萃取劑的化學結構與性能第六章 串級萃取理論第七章 萃取設備餓計算
章節(jié)摘錄
增大攪拌強度,可以使連續(xù)相處于高度湍流狀態(tài),在連續(xù)相內得到相當高的傳質系數(shù)。而分散相是比較復雜的,攪拌只是間接影響分散相,使液滴湍流增大的原因可以是各種機理,液滴通過連續(xù)相移動時,兩相摩擦會使液滴變形、分裂和內循環(huán);此外,液滴分散和聚結,這種液滴的相互作用也會使液滴內部傳質速度加快。因此,設計的設備結構,加入的能量,只要能夠增大液滴對連續(xù)相的相對速度或使液滴在設備內反復分散和聚結,均能增大傳質系數(shù)?! ≡龃髷嚢鑿姸?,可以使液滴直徑變小,分散相滯液量增大,因而兩相接觸面積增大。另外,如果在結構上能使液滴在區(qū)段內循環(huán)(如下述的所謂“雙曲線流”),由于液滴的停留時間增大,分散相滯液量必然增大,從而使兩相接觸面積增大。 但是,也不能任意加大輸入能量,因為隨著外加能量的增大,一些降低設備效率的負作用也在增大,具體有下面幾點:(1)隨著外加能量的增大,濃度差因返混增大而降低;(2)隨著外加能量的增大,設備的流通量隨液滴直徑的變小而降低,而設備的澄清器尺寸隨液滴直徑的變小而增大。再說,隨著液滴直徑越來越小,超過了某一數(shù)值,由于液滴的內循環(huán)變壞,液滴的相互作用降低,液滴近似于剛性球,傳質系數(shù)反而降低?! 纳厦娣治隹梢钥闯?,各參數(shù)的變化是互相關聯(lián)的,有的是互相矛盾的,要真正提高萃取設備效率,就必須使正作用大于負作用,在考慮設備流通量的同時,對于傳質速度,重要的是使K,F(xiàn),△c三者的乘積達到最大,而不是使某單項值達到最大。
編輯推薦
我國稀土資源極其豐富,作為稀土分離主要技術的溶劑萃取在我國也有較大的發(fā)展,本書系統(tǒng)總結我國在稀土萃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書作者徐光憲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曾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大獎。 本書于1989年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