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楊宗琪 編 頁數(shù):263
前言
醫(yī)學教育的重點是實踐性教育,我國醫(yī)學教育的弱點也是實踐性教育,醫(yī)學實驗教學是醫(yī)學生學習醫(yī)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成功與否是決定所培養(yǎng)的醫(yī)學生質量高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2001年起,我們對實驗教學的模式進行了大的改革,將醫(yī)學微生物學、醫(yī)學免疫學、人體寄生蟲學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整合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經(jīng)過五年的實踐,2006年在自編教材《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教程》的基礎上編寫了實驗學教材《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 第一版教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總論部分,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本學科的主要實驗技術、常用儀器及試劑。下篇是學生的實驗指導,實驗按照專題歸類,每一專題實驗由若干相關實驗組成?! 〉谝话娼滩耐怀龌炯寄?,強調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fā)?! 〗?jīng)過三個學年的實踐,證明該教材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實驗學教材,也存在較多的不足,因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完成了《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第2版。 第2版教材相比第1版教材在內容和結構上均作了較大改進。全書章節(jié)經(jīng)內容完善和重新編排后,劃分為四篇,各篇均有側重點,且先后有序,逐步進階。第一篇重點介紹了實驗基礎,包括實驗室常規(guī)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消毒滅菌;第二篇重點介紹了實驗技術,包括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病原學、實驗動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以及病原生物的常規(guī)檢測方法;第三篇重點介紹了基本實驗,主要包括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的一些經(jīng)典的驗證性實驗,適合醫(yī)學各專業(yè)教學;第四篇為進階實驗,需要一定的實驗基礎,包括主要針對臨床專業(yè)開設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及為不同專業(yè)選用或課外開設的開放性實驗?! ”窘滩亩ㄎ挥诒究茖嶒灲滩模晕迥曛婆R床醫(yī)學專業(yè)為主,兼顧檢驗、婦產(chǎn)、眼耳鼻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預防、口腔、影像、麻醉、法醫(yī)、衛(wèi)生管理等本、??撇≡锱c免疫實驗學教學的需要?! ∪绻窘滩哪艽龠M實驗教學改革,我們將感到欣慰。限于我們的水平、經(jīng)驗和思路,殷切盼望同道們不吝惠教。
內容概要
《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第2版)》是高等醫(yī)藥院校實驗教材,全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介紹了實驗基礎條件,包括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消毒滅菌;第二篇介紹了實驗技術,包括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病原生物學、實驗動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以及病原生物的常規(guī)檢測方法;第三篇介紹了基本實驗,主要包括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的一些經(jīng)典的驗證性實驗,適合醫(yī)學各專業(yè)教學;第四篇為進階實驗,需要一定的實驗基礎,包括主要針對臨床專業(yè)開設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及為不同專業(yè)選用或課外開設的開放性實驗?! ”窘滩倪m用于高等醫(yī)藥院校臨床、檢驗、婦產(chǎn)、眼耳鼻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預防、口腔、影像、麻醉、法醫(yī)、衛(wèi)生管理等各專業(yè)本、??茖W生使用。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實驗基礎第一章 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第一節(jié) 顯微鏡第二節(jié) 微量移液器第三節(jié) PCR儀第四節(jié) 電泳設備第五節(jié) 離心機第六節(jié) 冰箱第七節(jié) 三用水箱第八節(jié) 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第九節(jié) 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第十節(jié) 厭氧培養(yǎng)箱第十一節(jié) 電熱恒溫干燥箱第十二節(jié) 高壓蒸汽滅菌器第十三節(jié) 濾茵器第十四節(jié) 超凈工作臺第十五節(jié) 生物安全柜第二章 實驗室常用實驗材料第一節(jié) 常用培養(yǎng)基第二節(jié) 常用試劑第三節(jié) 菌、毒種的保存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消毒滅菌第一節(jié)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第二節(jié) 消毒滅菌第二篇 實驗技術第四章 免疫學基本實驗技術第一節(jié) 非特異性免疫檢測技術第二節(jié) 淋巴細胞檢測技術第三節(jié) 抗原或抗體的檢測技術第四節(jié) 抗體的制備與純化技術第五節(jié) 抗體標記技術第五章 分子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第一節(jié)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第二節(jié)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第六章 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第一節(jié) 形態(tài)學鑒定技術第二節(jié) 血清學鑒定技術第三節(jié) 無菌技術與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第四節(jié) 細菌的生化反應技術第五節(jié) 細菌的毒力檢測技術第六節(jié) 細菌的耐藥性變異檢測技術第七節(jié) 細菌的常規(guī)鑒定技術第八節(jié) 病原微生物的微量化和自動化檢測第七章 實驗動物學基本技術第一節(jié) 實驗動物的種類與選擇第二節(jié) 實驗動物的接種第三節(jié) 實驗動物的采血第四節(jié) 實驗動物的解剖第八章 常見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第一節(jié) 細菌的檢測方法第二節(jié) 支原體的檢測方法第三節(jié) 立克次體的檢測方法第四節(jié) 衣原體的檢測方法第五節(jié) 放線菌的檢測方法第六節(jié) 螺旋體的檢測方法第七節(jié) 病毒的檢測方法第八節(jié) 真菌的檢測方法第九章 常見人體寄生蟲的檢測方法第一節(jié) 糞便檢查第二節(jié) 血液檢查第三節(jié) 排泄物與分泌物等的檢查第四節(jié) 其他器官組織檢查第五節(jié) 其他檢測方法第三篇 基本實驗第十章 常見病原生物形態(tài)學觀察實驗一 常見人體寄生蟲形態(tài)學觀察實驗二 常見病原微生物形態(tài)學觀察第十一章 免疫學基本實驗實驗三 淋巴細胞分離與檢測實驗四 E玫瑰花環(huán)試驗實驗五 補體50%溶血測定實驗六 凝集反應實驗七 沉淀反應第十二章 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實驗八 無菌操作與細菌的接種技術實驗九 殺菌與抑菌技術實驗十 直接鏡檢技術實驗十一 染色鏡檢技術實驗十二 細菌的毒力檢測技術實驗十三 細菌的常規(guī)鑒定技術第四篇 進階實驗第十三章 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實驗十四 病案分析與實驗設計實驗十五 臨床標本的病原生物檢測第十四章 開放性實驗實驗十六 標記抗體的制備實驗十七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HCV實驗十八 間接熒光法檢測抗核抗體實驗十九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淋球菌DNA實驗二十 核酸分子雜交法檢測病原生物DNA實驗二十一 乙肝“兩對半”檢測實驗二十二 水的衛(wèi)生細菌學檢測實驗二十三 病毒雞胚培養(yǎng)技術實驗二十四 病毒細胞培養(yǎng)技術實驗二十五 皮膚真菌檢測實驗二十六 實驗動物人工感染蛔蟲實驗實驗二十七 實驗動物人工感染肝吸蟲實驗實驗二十八 實驗動物人工感染血吸蟲實驗實驗二十九 環(huán)卵沉淀試驗實驗三十 人體寄生蟲感染的糞便病原學檢查附錄 各種蠕蟲卵的相對大小彩圖
章節(jié)摘錄
?。ㄒ唬┡囵B(yǎng)基制備的一般程序 培養(yǎng)基種類雖多,但其制備程序基本相似??煞譃檎{配、溶化、矯正pH、過濾澄清、分裝、滅菌、檢定及保存等步驟?! ?.調配按培養(yǎng)基的處方準確稱取各種成分,混懸于蒸餾水中。先在三角燒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再加入蛋白胨等各種成分,以防蛋白胨等黏附于瓶底,然后再以剩余的水沖洗瓶壁、振搖混合。但有些物品如染料、指示劑及膽鹽等應在矯正pH后方可加入?! ?.溶化將各種成分混勻于水中,最好以流通蒸汽溶化半小時,如在電爐上溶化應隨時攪拌,尤其含有瓊脂成分時更應注意防止外溢。溶化完畢,應注意補足失去的水分。 3.矯正ptt pH比色計應準確可靠。一般培養(yǎng)基須矯正pH 7.4~7.6。此外亦有需要酸性或堿性的培養(yǎng)基者,這與細菌對pH的適應范圍有關。培養(yǎng)基經(jīng)高壓后,其pH約降低0.1~0.2,故在矯正pH時應比實際需要的pH高0.1~0.2?! ?.過濾澄清培養(yǎng)基配成后一般均有沉淀或混濁,則需要過濾澄清使其清晰透明方可使用。常用過濾方法如下: ?。?)液體培養(yǎng)基:必須澄清以便觀察細菌生長情況。常用濾紙過濾法,即將調整pH后的培養(yǎng)基置沸水中加熱5~l0min,然后用濾紙過濾。亦可采用卵白蛋白加熱澄清法,即在加熱前加人用水稀釋的雞蛋白少許(每1000ml培養(yǎng)基用一個雞蛋白),加熱至100℃后保持60~70℃40~60min,使其不溶性物質附于凝固蛋白而沉淀,然后再以虹吸法吸出上清液或以濾紙過濾?! 。?)固體培養(yǎng)基:如瓊脂培養(yǎng)基,經(jīng)加熱溶化后,要趁熱以絨布或兩層紗布中夾薄層脫脂棉過濾?! ?.分裝根據(jù)需要將培養(yǎng)基分裝于不同容積的三角燒瓶、試管等容器內。分裝量不宜超過容器的2/3,以免滅菌時外溢?! 。?)基礎培養(yǎng)基:應貯存無菌的基礎培養(yǎng)基,以便隨時分裝或配制鑒別培養(yǎng)基等?;A培養(yǎng)基分裝的量,應根據(jù)使用的目的和要求決定,但必須定量分裝,便于應用。一般分裝于三角燒瓶或鹽水瓶內,滅菌后備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