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實驗

出版時間:2009-12-0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陳衛(wèi)平,等 編  頁數(shù):276  

內(nèi)容概要

  《大學物理實驗》根據(jù)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打破了傳統(tǒng)實驗課程教材按力、熱、電、光分類獨立編寫的模式,構建了一個能適應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教學需要的新教材。本書按照實驗基礎知識、基礎性實驗、提高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現(xiàn)代應用物理技術實驗的順序分層次逐步升級的新體系來安排章節(jié),主要內(nèi)容包括測量誤差、數(shù)據(jù)處理的實驗基礎知識和43個實驗,實驗項目分4個層次編排,其中基礎性實驗20個,提高性實驗10個,設計性實驗6個,現(xiàn)代應用物理技術實驗7個。實驗分層次進行,循序漸進,旨在提高學生的“三基”能力、創(chuàng)新拓展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科研能力及現(xiàn)代先進技術應用能力。本書還配有儀器實物照片,以方便學生學習、實踐?!  洞髮W物理實驗》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非物理專業(yè)的理工類大學物理實驗教材,也可以作為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緒論第1章 實驗基礎理論§1.1 測量及其分類§1.2 誤差及其分類§1.3 不確定度評定§1.4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5 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的基本方法習題第2章 基礎性實驗實驗1 長度與密度的測量實驗2 氣墊導軌上的碰撞研究實驗3 剛體轉動慣量的測定實驗4 分析天平的使用實驗5 用位移傳感器法測定金屬絲的楊氏彈性模量實驗6 氣體比熱容比的測量實驗7 冰熔解熱的測定實驗8 金屬線脹系數(shù)的測定實驗9 模擬靜電場的描繪實驗10 用惠斯通電橋測電阻實驗11 示波器的使用實驗12 用電位差計測量待測電動勢和內(nèi)阻實驗13 磁場的描繪實驗14 1CR電路暫態(tài)特性實驗15 霍爾效應研究實驗16 薄透鏡焦距的測定實驗17 CCD單縫衍射實驗18 光的等厚干涉——牛頓環(huán)實驗19 分光計的調節(jié)與棱鏡折射率的測定實驗20 邁克爾遜干涉儀的調節(jié)和使用第3章 提高性實驗實驗21 超聲聲速的測量實驗22 工程材料楊氏模量的測量實驗23 用三線擺法測定物體的轉動慣量實驗24 液體表面張力系數(shù)的測定實驗25 不良導體導熱系數(shù)的測定實驗26 用直流雙臂電橋測量低值電阻實驗27 鐵磁材料磁滯回線的測定實驗28 偏振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實驗29 普朗克常數(shù)的測定——光電效應實驗實驗30 夫蘭克一赫茲實驗第4章 設計性實驗§4.1 設計性實驗概述§4.2 實驗方案設計的原則§4.3 測量儀器的選擇與配套實驗31 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實驗32 研究碰撞打靶實驗中的能量損失實驗33 熱敏電阻溫度計的設計與制作實驗34 電表的設計與組裝實驗35 光的波動實驗實驗36 微波的偏振實驗第5章 現(xiàn)代應用物理技術實驗實驗37 數(shù)碼攝影技術實驗38 真空獲得與測量實驗39 微波技術實驗40 全息技術實驗41 傳感器技術——金屬應變片稱重實驗實驗42 CCD微機測徑技術實驗43 原子力顯微鏡應用和樣品檢測附錄1 正態(tài)分布與標準偏差附錄2 電子計算器在數(shù)據(jù)處理中的應用附錄3 實驗報告范例(實驗1 長度與密度的測量)附錄4 常用儀器量具的主要技術要求和最大允差附錄5 基本物理常數(shù)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測量  第1章 實驗基礎理論  §1.1 測量及其分類  測量就是把待測的物理量直接或間接地與選作標準的同類物理量進行比較來確定待測量是標準量的多少倍的過程。這個標準量成為該物理量的單位,這個倍數(shù)稱為待測物理量的數(shù)值。因此,一個物理量的測量結果由數(shù)值和單位組成,兩者缺一不可,此外,一般還需指出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用不確定度表示)。例如,用米尺測得單擺擺線的長度為1.251±0.012m;用天平測得擺球的質量為30.06±0.039?! ≡跍y量過程中,必須明確測量對象、測量單位、測量方法和測量精度,通常把這四點稱為測量的四要素。  二、測量的分類  按照測量結果獲得的方法不同,測量可分為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按照測量條件是否改變又可分為等精度測量和不等精度測量?! 。ㄒ唬┲苯訙y量與間接測量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學物理實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