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玉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國祥,于明 主編  頁數(shù):676  
Tag標簽:無  

前言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步入正軌,在田野考古發(fā)掘與綜合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得以基本確立并日趨完善,已成為世界考古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層出不窮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數(shù)之不盡的出土文物標本,如何將考古學專業(yè)研究成果轉(zhuǎn)化成廣大公眾能夠普遍接受和吸納的公共知識,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考古文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主題之一。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0月正式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其工作主旨在于面向社會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  爸袊裎幕艺搲被谏鲜隼砟顟\而生,是公共考古中心聯(lián)合相關學術機構共同策劃和組織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推動中國玉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側重對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玉器及相關背景資料的分析,構建中國玉文化的精深體系,探索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愛玉和用玉傳統(tǒng)的形成及對人類文明史的卓越貢獻。另外,通過系統(tǒng)梳理中國玉文化及相關問題研究的已有成果,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陸續(xù)結集刊發(fā),使其成為海內(nèi)外學界同仁及社會愛玉之士了解中國玉文化研究歷程和豐碩成果的重要窗口。  中國玉文化名家論壇旨在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為致力于推動中國玉文化研究并有獨特學術建樹的海內(nèi)外學仁提供演講和交流的空間,特別是長期堅持田野考古一線、對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專家學者將成為該論壇的主要演講嘉賓。他們將講述玉器發(fā)掘出土的親身經(jīng)歷和現(xiàn)場感受,依托豐富的田野考古發(fā)掘背景資料、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玉器的造型特征、雕琢工藝、組合關系、使用功能、社會背景、文化內(nèi)涵、傳承關系等諸多方面進行解讀,確立玉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收錄中國五文化及相關問題研究論文37篇,約100萬字,研究范圍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從研究內(nèi)容看,綜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國玉文化起源,工藝技術研究,玉器時代的理論探索、20世紀玉器考古發(fā)現(xiàn)與成果等,還有和玉文化研究相關的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專題性研究主要包括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卑南文化玉器研究,商代玉戈,周代組玉佩,漢代玉衣和王璧,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代及清代王器研究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五文化研究歷程和數(shù)十年積淀的豐碩成果?! ”緯晒┛脊盼牟┙?、歷史界、美術界專業(yè)人士、大專院校師生以及玉器鑒賞界人士參閱。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 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 有關安陽殷墟玉器的兒個問題 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變化 談“蹤”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 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 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聚落形態(tài)研究與中華文明探源 中國的玉器起源及相關問題 中華五千牛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 遼西古文化的新認識 紅山文化的“唯五為葬”與遼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認識 紅山文化勺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 紅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 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 牛河梁在玉器時代及中國文明史中的地位 試論玉器時代——中國文明時代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標志 關于史前琢五工藝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 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 20世紀中國古玉考古研究的發(fā)展與成果 “華西系統(tǒng)玉器”觀點形成與研究展望 興隆洼文化玉器與植物宇宙觀 香港大灣出土商代牙璋串飾初論 中越牙璋豎向刻紋辨識 珠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fā)展 臺灣史前的玉器工業(yè) 論夏商周玉戈及相關問題 殷墟玉器探源 試論周人的玉佩——以北趙晉侯墓地出土玉佩為中心 試論兩漢的王衣 略論漢代的玉壁 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 漢代玉器的分期及有關問題的探討 三國兩晉南北朝玉器初探 關于南越王墓玉器的幾個問題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玉器研究 清代宮廷仿古玉器 清代乾嘉時期宮廷玉器的造型藝術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周禮》中有許多不同的圭,是在圭字前加一形容詞,例如依照大小、顏色、刻紋等而叫做“大圭”、“青圭”、“谷圭”和“球圭”之類。有的意義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質(zhì)、形狀或紋飾。有的可能連《周禮》編寫者自己也沒有明確的概念。漢儒注釋,多是望文生義。吳大瀲在他自己藏品中居然找出古圭可以定名的達六種之多(見圖三,上二列),實則除“谷圭”為后世物之外,其余都是有鋒刃的武器類,沒有圭角,不能算是圭?! 」艜纭吨芏Y》、《詩經(jīng)》中往往“圭璧”連稱,當為二物。鄭玄誤釋為“圭,其?。ㄨ埽殍怠?,把它們視作一物,即外緣帶有圭形突起的璧?!吨芏Y》中有“四圭有邸”和“兩圭有邸”(《典瑞》、《玉人》)。這二者的意思,我同意那志良的說法。“四圭有邸”,當為四圭平放,底部相向。鄭司農(nóng)(眾)誤釋為“于中央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兩圭有邸”一語,有人以為兩圭有邸亦以璧,與“四圭有邸”相同。聶崇義《三禮圖》中依照這說法繪成圖形,后來玉匠便依這些圖形仿制,或以應朝廷中舉行古禮時的需要,或以滿足收藏古玉者的要求。但是,先秦古玉中沒有這種“圭璧”、“兩圭有邸”和“四圭有邸”的玉器。至于林巳奈夫以為殷代柄形玉飾是“大圭”。這種柄形器都是小型的,上端也不尖銳如圭,古人不會稱它為“大圭”的。這留待討論玉制裝飾品時再談。  第三種瑞玉璋,和圭相似,不過上端是一道斜邊,所以說“半圭為璋”。婦好墓中雖然沒有璋,但是殷墟西區(qū)九百余座小墓中有4l座出土石璋183件,最多的兩座分別出13件和12件。小屯第10號房基底部,也發(fā)現(xiàn)殘石璋很多。它們有的較短的一側磨薄似刃,不鋒利。有的根本沒有刃部,大概不是武器,但也不像是瑞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名家論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各個名家論文,比較專業(yè),但是很多論文以前發(fā)表過在別的地方,這一套書只不過是總和了一下,新的論文很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