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余建明 主編 頁數(shù):458
Tag標簽:無
前言
《醫(yī)學影像技術學》是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醫(yī)學影像專業(yè)的教材。本教材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wèi)生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為指導,遵循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適合特定的學生對象,適應特定的學制和學時要求,強調教材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體現(xiàn)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fā)性和適應性的“五性”原則,并以實用性為重點?! “凑丈鲜鲈瓌t和指導思想,本教材分總論和七篇共計四十八章,計劃授課120學時,各??筛鶕?jù)實際情況相應增減學時,即總論、普通X線成像技術、數(shù)字X線成像技術、CT成像技術、DSA成像技術、磁共振成像(MRI)技術、超聲成像技術和核醫(yī)學成像技術?! 】傉撌菍Ρ窘滩牡膬?nèi)容做一個簡要的概述,指出醫(yī)學影像技術學的內(nèi)涵以及各種成像技術的特點?! 「髌臄⑹鲆耘R床實用為出發(fā)點,分別論述了各種成像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評價、成像設備的系統(tǒng)組成與特性、成像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成像技術的相關知識點、圖像的質量控制以及各種成像技術在人體各系統(tǒng)部位的臨床應用?! ”窘滩牡奶攸c是:各篇中增加了許多臨床已經(jīng)使用和剛進入臨床的新技術;同時揚棄了過時的或臨床上沒有多大實用價值的成像技術;每種成像技術都有發(fā)展史和應用評價,以及圖像質量控制;每章前有內(nèi)容提要,章后有思考題;書后附有英漢名詞對照?! 榱藦V泛地吸收不同醫(yī)學院的教學經(jīng)驗和臨床應用體會,參加本教材的編委均來自各大學教學醫(yī)院臨床第一線的教師,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臨床工作經(jīng)驗,并根據(jù)他們的特長進行分工寫作?! ”窘滩脑诰帉懙倪^程中得到了中華醫(yī)學會影像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燕樹林教授的親自把脈指點,同時受到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馮敢生教授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在此謹致衷心感謝?! ≡诮滩牡膱D文整理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戴文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了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高文和周素軍技師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孔祥闖技師的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內(nèi)容概要
本教材八篇39章,主要講述了普通x線成像技術、數(shù)字x線成像技術、CT成像技術、DSA成像技術、MR成像技術、超聲成像技術和核醫(yī)學成像技術。其中,總論對醫(yī)學影像的各種成像技術作了一個總的概述,并就影像技術的共用部分進行了敘述。每篇分別敘述了各種影像成像技術的物理學基礎、成像原理、圖像質量控制以及該技術在人體各部位的臨床應用。 本教材以臨床需要為出發(fā)點,著重介紹了臨床實用的各種影像學成像技術,兼顧影像學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同時揚棄了影像學中過時的技術。每章前有中英文內(nèi)容提要,每章后有思考題,書后附有英漢名詞對照。 本教材圖文并茂,內(nèi)容全面而豐富,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本書適用于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和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也可作為在職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和工具書。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x線成像 第一節(jié) 普通X線設備 第二節(jié) X線產(chǎn)生及特性 第三節(jié) X線影像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2章 x線防護 第一節(jié) X線對人體的危害 第二節(jié) 常用的輻射量及其單位 第三節(jié) X線防護標準及劑量限值 第四節(jié) X線防護目的、原則和措施 第3章 對比劑 第一節(jié) X線對比劑 第二節(jié) MR對比劑 第三節(jié) 超聲對比劑 第4章 CR、DR成像 第一節(jié) CR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CR系統(tǒng)的構造及其特性 第三節(jié) DR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四節(jié) DR的分類及構造 第5章 CT成像 第一節(jié) CT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CT機構造及其特性 第三節(jié) 不同CT機的構造及特點 第6章 DSA成像 第一節(jié) DSA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DSA設備的構造及其特性 第三節(jié) 高壓注射器 第7章 MR成像 第一節(jié) MR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MR機構造及其特性 第三節(jié) MR機的分類 第8章 超聲成像 第一節(jié) 超聲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超聲機的構造及其特性 第9章 核醫(yī)學成像 第一節(jié) 核醫(yī)學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成像設備的基本構造及特性 第10章 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PACS的發(fā)展及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PACS的基本組成 第三節(jié) 國際標準化協(xié)議 第四節(jié) PACS的臨床應用 第五節(jié) 數(shù)字圖像存儲介質及其原理 第11章 影像學檢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 第一節(jié) 胸部 第二節(jié) 腹部 第三節(jié) 骨關節(jié) 與軟組織 第四節(jié) 中樞系統(tǒng)與頭頸部第二篇 普通x線成像技術 第12章 普通x線攝影技術 第一節(jié) X線攝影條件 第二節(jié) X線攝影的基礎知識 第三節(jié) 高千伏攝影 第四節(jié) 乳腺X線攝影 第五節(jié) 口腔X線攝影技術 第六節(jié) 普通X線攝影的質量控制 第13章 x線造影檢查 第一節(jié) 消化道造影檢查 第二節(jié) 泌尿系統(tǒng)造影檢查 第三節(jié) 其他部位造影檢查 第14章 x線照片沖洗技術 第一節(jié) X線膠片 第二節(jié) 增感屏 第三節(jié) 顯影 第四節(jié) 定影和水洗 第五節(jié) 自動洗片機沖洗技術 第15章 人體各部位x線攝影技術 第一節(jié) 攝影體位與病變 第二節(jié) 頭部X線攝影 第三節(jié) 脊柱與骨盆X線攝影 第四節(jié) 四肢X線攝影 第五節(jié) 胸部X線攝影 第六節(jié) 腹部X線攝影第三篇 數(shù)字x線成像技術 第16章 數(shù)字x線影像基礎 第一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特征 第二節(jié) 數(shù)字圖像形成 第三節(jié) 數(shù)字圖像處理 第四節(jié) 數(shù)字圖像顯示技術 第五節(jié) 數(shù)字圖像的評價 第六節(jié) 計算機輔助診斷 第17章 CR成像技術 第一節(jié) CR系統(tǒng)的構造 第二節(jié) CR成像原理 第三節(jié) CR的操作技術 第18章 DR成像技術 第一節(jié) 非晶硒探測器成像 第二節(jié) 非晶硅探測器成像 第三節(jié) CCD X線成像 第四節(jié) 線掃描探測器X線成像 第五節(jié) DR操作技術 第六節(jié) DR圖像質量控制 第19章 激光打印技術 第一節(jié) 激光特性 第二節(jié) 激光膠片 第三節(jié) 激光打印機 第四節(jié) 熱敏成像技術 第五節(jié) 激光打印的質量控制第四篇 CT成像技術 第20章 CT成像原理 第一節(jié) CT成像基本原理 第二節(jié) 單層螺旋CT成像原理 第三節(jié) 多層螺旋CT成像原理 第四節(jié) 電子束CT成像原理 第五節(jié) 雙源CT成像原理 第21章 CT掃描技術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 第二節(jié) 掃描方法 第22章 CT圖像質量控制與性能檢測 第一節(jié) CT圖像質量控制 第二節(jié) CT性能檢測 第23章 CT臨床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掃描前準備 第二節(jié) 顱腦CT掃描技術 第三節(jié) 鞍區(qū)CT掃描技術 第四節(jié) 眼及眼眶CT掃描技術 第五節(jié) 耳部CT掃描技術 第六節(jié) 鼻與鼻竇CT掃描技術 第七節(jié) 頜面部CT掃描技術 第八節(jié) 咽喉部CT掃描技術 第九節(jié) 頸部CT掃描技術 第十節(jié) 胸部CT掃描技術 第十一節(jié) 心臟CT掃描技術 第十二節(jié) 冠狀動脈CT掃描技術 第十三節(jié) 腹部CT掃描技術 第十四節(jié) 盆腔CT掃描技術 第十五節(jié) 脊柱CT掃描技術 第十六節(jié) 四肢骨關節(jié) 及軟組織CT掃描技術 第十七節(jié) CT介入技術 第五篇 DSA成像技術 第24章 DSA成像原理 第一節(jié) DSA基本原理 第二節(jié) DSA圖像采集 第三節(jié) DSA影像處理 第四節(jié) DSA時間減影 第五節(jié) DSA成像方式 第六節(jié) 影響DSA圖像質量的因素 第25章 DSA臨床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檢查前準備 第二節(jié) 頭頸部DSA技術 第三節(jié) 胸部DSA技術 第四節(jié) 心臟與冠狀動脈DSA技術 第五節(jié) 腹部DSA技術 第六節(jié) 盆腔DSA技術 第七節(jié) 四肢DSA技術 第26章 介入放射學 第一節(jié) 介入放射學發(fā)展與應用評價 第二節(jié) 介入放射學的器械 第三節(jié) 介入放射學的相關技術 第四節(jié) 介入放射學并發(fā)癥及處理第六篇 MR成像技術 第27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 第一節(jié) 磁共振成像物理學基礎 第二節(jié) MRI圖像重建原理 第28章 磁共振成像脈沖序列 第一節(jié) 脈沖序列的構成、表達與分類 第二節(jié) 脈沖序列參數(shù)的意義 第三節(jié) 圖像對比度與加權 第四節(jié) 部分飽和脈沖序列 第五節(jié) 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第六節(jié) 梯度回波脈沖序列 第七節(jié) 反轉恢復和快速反轉恢復序列 第八節(jié) 平面回波成像序列 第九節(jié) 螺旋槳技術的FSE及FIR序列 第十節(jié) 三維成像及其脈沖序列 第29章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術 第一節(jié) 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二節(jié) 磁共振水成像 第三節(jié) 磁共振功能成像 第四節(jié) 磁敏感加權成像 第五節(jié) 磁共振波譜成像 第六節(jié) 磁共振飽和成像技術 第七節(jié) 磁共振輔助成像技術 第八節(jié) 磁共振介入與分子影像學 第30章 MR圖像質量控制 第一節(jié) MR圖像特征參數(shù) 第二節(jié) MR成像參數(shù)間相互影響 第三節(jié) MR圖像質量控制措施 第31章 磁共振臨床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磁共振檢查準備 第二節(jié)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MRI掃描技術 第三節(jié) 五官及頸部MRI掃描技術 第四節(jié) 呼吸系統(tǒng)MRI技術 第五節(jié) 循環(huán)系統(tǒng)MRI掃描技術 第六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MRI掃描技術 第七節(jié) 泌尿生殖系統(tǒng)MRI技術 第八節(jié) 骨、關節(jié) 和肌肉MRI掃描技術第七篇 超聲成像技術 第32章 超聲成像基礎 第一節(jié) 超聲成像物理基礎 第二節(jié) 超聲成像原理 第三節(jié) 超聲圖像質量控制 第四節(jié) 超聲圖像的命名 第33章 心臟超聲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經(jīng)胸壁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 第二節(jié) 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技術 第三節(jié) 三維超聲心動圖 第四節(jié) 心臟聲學造影 第五節(jié) 負荷超聲心動圖 第六節(jié) 組織多普勒成像技術 第34章 胸腹部超聲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胸壁與胸膜腔超聲檢查技術 第二節(jié) 肺與縱隔的超聲檢查技術 第三節(jié) 肝臟超聲檢查技術 第四節(jié) 膽道系統(tǒng)超聲檢查技術 第五節(jié) 胰腺超聲檢查技術 第六節(jié) 脾臟超聲檢查技術 第七節(jié) 胃腸道超聲檢查 第八節(jié) 腹壁、腹腔、腹膜及腹膜后超聲檢查技術 第九節(jié) 泌尿系統(tǒng)、腎上腺超聲檢查技術 第十節(jié) 婦科超聲檢查技術 第十一節(jié) 產(chǎn)科超聲檢查技術 第35章 淺表器官及血管超聲檢查技術 第一節(jié) 眼部超聲檢查技術 第二節(jié) 涎腺超聲檢查技術 第三節(jié) 甲狀腺和甲狀旁腺超聲檢查技術 第四節(jié) 乳腺超聲檢查技術 第五節(jié) 淺淋巴結超聲檢查技術 第六節(jié) 陰囊超聲檢查技術 第七節(jié)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技術 第八節(jié) 腹部血管超聲檢查技術 第九節(jié) 肢體血管超聲檢查技術第八篇 核醫(yī)學成像技術 第36章 核醫(yī)學顯像原理與特點 第一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原理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特點 第37章 核醫(yī)學顯像技術 第一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類型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圖像分析 第38章 常見的核醫(yī)學顯像方法 第一節(jié) 腦血流灌注顯像 第二節(jié) 甲狀腺靜態(tài)顯像 第三節(jié) 心肌灌注顯像 第四節(jié) 胃腸道出血顯像 第五節(jié) 異位胃黏膜顯像 第六節(jié) 肝膽動態(tài)顯像 第七節(jié) 肺灌注顯像 第八節(jié) 肺通氣顯像 第九節(jié) 骨顯像 第十節(jié) 骨髓顯像 第十一節(jié) 腎動態(tài)顯像 第十二節(jié) 18F-FDG腫瘤代謝顯像 第39章 核醫(yī)學圖像質量控制 第一節(jié) 放射性示蹤藥物的質量管理和控制 第二節(jié) 核醫(yī)學顯像儀器的質量控制英漢名詞對照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X線成像 第一節(jié) 普通X線設備 普通X線設備是指普通X線透視、攝影及常規(guī)造影檢查的各種X線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X線設備的不斷更新,出現(xiàn)了各種專用的X線機。本節(jié)重點介紹X線機的基本結構和幾種專用X線機的構成及特點。X線機基本結構決定著X線的性能,附屬結構決定著X線機的功能及應用范圍?! ∫?、基本結構 X線機的基本結構由X線管、高壓發(fā)生器及控制臺構成。(一)X線球管 X線球管是X線機的核心部件,功能是將電能轉換成X線能。X線球管的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了氣體電離式、固定陽極式、旋轉陽極式及各種特殊X線球管?! ?.固定陽極X線球管 固定陽極X線球管由陽極、陰極和玻璃殼三部分組成?! 。?)陽極:陽極由陽極頭、陽極帽、陽極柄三部分組成。 1)陽極頭:由靶面和陽極體組成。靶面承受電子轟擊,靶面的工作溫度很高,一般都用鎢制成,稱為鎢靶。鎢具有熔點高(3150℃)、原子序數(shù)大(74)、蒸氣率低的特點。由于鎢的導熱率小,常把導熱系數(shù)大的無氧銅制成的陽極體與鎢靶焊接在一起,以提高陽極頭的散熱效率。 2)陽極帽:陽極帽由含鎢粉的無氧銅制成,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次電子和散射X線?! ?)陽極柄:陽極柄由無氧銅制成,是陽極引出球管外的部分,它和陽極頭的銅體相連,浸在變壓器油中,通過與油之間的熱傳導將陽極頭產(chǎn)生的熱量傳導出去,以提高陽極的散熱效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