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頁數(shù):31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第一階段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報告了二號坑的俑坑形制、建筑結構及棚木層以上發(fā)現(xiàn)的重要遺跡遺物。報告重點介紹了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的土方工程、木構工程及相關建筑遺跡,闡釋了二號坑的建筑構造、建筑性質和意義、修建年代、盜擾與焚燒等問題。 本書是關于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的第二部正式考古報告,可供考古學、歷史學等相關研究者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歷史背景與地理環(huán)境 二、二號坑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 (一)二號坑發(fā)現(xiàn)與試掘 (二)二號坑正式發(fā)掘 三、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情況說明第二章 地層關系與俑坑形制 一、地層堆積及相關問題 (一)一般地層 (二)典型地層舉例 (三)重要打破關系 二、二號坑基本形制第三章 二號坑建筑結構 一、概述 二、土方工程 (一)坑壁 (二)二層臺 (三)隔墻 (四)過洞 (五)開間 (六)門道 (七)磚鋪地 (八)地基 三、木構工程 (一)棚木 (二)枋木 (三)立柱 (四)地袱 (五)封門木 (六)木結構搭接關系 四、其他建筑遺跡 (一)席紋遺跡 (二)青灰泥 (三)覆土 (四)工具印痕 (五)版筑遺跡 (六)車轍印跡 (七)灰燼遺跡第四章 出土器物 一、兵器 二、車馬器 三、雜器第五章 主要收獲 一、二號坑形制構造及其意義 (一)俑坑形制 (二)建筑結構 (三)構筑中的一些問題 (四)建筑技術上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五)二號坑形制構造的性質意義 ……附表附錄編后記英文提要日文概要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地層關系與俑坑形制一、地層堆積及相關問題二號坑地處驪山北麓沖積扇上,原是一片以柿樹林為主要地貌特征的農用地,地勢南高北低,呈典型坡地地貌特征,坡度較緩,上層間有沖積沙石。二號坑坑內地層多處被歷代墓葬、近代擾坑、河流、沙溝、盜洞、水井等打破,建造保護大廳中又較多地擾動了坑表地層,為地層清理增加了不少困難(圖七)。好在該坑文化內涵較為單一,加上細心審慎的工作,地層關系仍疏理得比較清楚。具體情況如下。(一)一般地層二號坑普遍存在以下地層(圖八)。第1層耕土層,厚30~50厘米,遍布于整個俑坑,土色黃褐,質地松軟,內含粗細砂粒、碎石子,出土有現(xiàn)代紅磚塊、鐵絲等遺物。第2層洪積層,厚40~60厘米,除個別探方未見外,在整個俑坑中基本都有分布。該地層受所處地域環(huán)境因素影響,成因比較復雜,帶有較多山洪沖積、搬運的堆積特征。然而包含物很少,時代線索不足。據(jù)其土質、土色,此層堆積又可分為A、B兩層:第2A層,厚20~30厘米,土色泛黃,質較松軟,含細砂較多,砂石顆粒較小,包含物很少。第2B層,厚20~30厘米,土色灰白,質較硬,含砂石較多,砂石顆粒較大。二號坑有水流打破痕跡多處,其開口正位于該層下。第3層秦代文化堆積層,厚70~510厘米,遍布于整個俑坑。根據(jù)土質、土色以及試掘方資料、局部解剖資料,秦代文化層又可分為A、B、C、D四層。第3A層,五花土層,厚70~380厘米。土色雜,以黃土為主,雜含較多的黑壚土。土質較硬,密度較大,應經過夯筑,但夯層不清,且不均勻。一些地方能夠看出層理關系,尤其以北半部為甚,有一些能夠表明其形成的粗略順序的線索。包含物少,有零星繩紋磚和零星兵馬俑殘?zhí)掌取?/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發(fā)掘報告(第1分冊)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