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田憶芳 頁數:192
Tag標簽:無
前言
“軒轅”,為中華大地的代稱,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就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名句?! ≡缒?,我在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攻讀《金匱要略》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后留學海外,一直從事中醫(yī)針灸臨床診治。為揭示中華針灸經絡體系的完整風貌,筆者不問斷地學習、研究以及進行臨床觀察和驗證,也包括在自身上對經絡(起止、循行等)進行多達上千余次的測試與探索。筆者白天開診治療患者,夜晚在別人休息之際,再挑燈夜戰(zhàn)進行測試,測試的不僅是一條兩條經脈,而是整個經絡體系,不僅測試了四肢末端的經絡起點,又互為對照地測試了相關經絡在耳部的起點。無論在白天診治和夜晚測試中,或者外出參加世界針聯會議和其他學術活動時,筆者都寓研究探討于其中。這種測試、研究及臨床驗證歷時近二十余年,滴滴心血匯集成書。因對魯迅的詩意感觸頗深,故把自己測試研發(fā)的經絡命名為“軒轅經絡”。 撥法,是筆者在研究各種針刺療法的過程中,受《史記》、《漢書·藝文志》等古籍中記載的上、中古名醫(yī)俞跗和扁鵲等治療經脈病變的方法,以及《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的“鍉錕針”的啟發(fā),經多年臨床實踐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治療方法。其特點是以手指代針,作用于經脈的起始點,以觸發(fā)循經感傳,引導氣至病所,從而發(fā)揮治理經脈、治療疾病的效用(詳參本書第三篇“撥法基礎與實踐”有關章節(jié))?! ”緯漠a生,是源于筆者對中醫(yī)經絡基本理論的分析探索和釋疑?! ∪纭饵S帝內經》,這部總結漢代以前中國中醫(yī)經絡學說的經典著作本身,就存在著對從原始社會后期就已開始的發(fā)現、運用經絡的各種方法以及各項成果,有取舍偏頗的傾向,未能真實地、完整地反映出經絡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遺留給后世不少有關經絡和中醫(yī)基本理論的千古之謎。
內容概要
本書作者以其《金匱要略》研究生的學術背景和三十年國內外中醫(yī)針灸研習、教學、臨床實踐之功力,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仿上古醫(yī)技——撥法,結合文字訓詁和文獻探索,對經絡系統(tǒng)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測定和研究。首先重新測定和明確了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奇經八脈的起止循行,其次測考和增補了奇經第九脈——軒轅夾脊脈(簡稱夾脊脈),鑒定華佗夾脊穴的實質僅為夾脊脈在背部的一段走行,確定了奇經八脈所屬腧穴。根據研究結果,重新繪制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夾脊脈、脾之大絡脈、督脈之絡脈的經絡循行圖,最后還據此對中醫(yī)針灸界六大千古之謎做出了闡釋。以上內容是自《內經》、《難經》以來首次對經絡體系較為完整的拓展和發(fā)揮?!? 本書兩大重點:①介紹軒轅經絡體系于世。②推介“軒轅經絡——撥法”辯證論治思維模式和獨特經絡治療技能,并附有實際案例,采用步步點評,引導讀者循序漸進,登堂入室。 本書可與現代針灸學的各種教材互為參考,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供中醫(yī)愛好者、大專院校學生、臨床醫(yī)師、以及中醫(yī)經絡、中國醫(yī)學史的研究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田憶芳,中國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專業(yè)本科和研究生畢業(yè),獲《金匱要略》專業(yè)醫(yī)學碩士學位。出國前執(zhí)教于成都中醫(yī)藥大學。1989年獲瑞士風濕病學會醫(yī)學博士后研究獎學金,赴瑞士巴德格茲醫(yī)學中心從事類風濕疾病有關研究。1990年-1992年獲加拿大囊性纖維化基金會獎學金,并于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微生物系攻讀微生物與免疫專業(yè),獲科學碩士學位?! ‖F寓居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開展中醫(yī)針灸診療。教學和其他相關學術活動?! 〕啥贾嗅t(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客座教授。加拿大中醫(yī)藥針灸學會秘書長。世界針灸學會會員。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多篇。有《金匱要略體質學說初探》、《全息經絡簡介》、《全息奇經臨床舉隅》、《蹺脈與帕金森氏綜合征》、《沖脈新形象》、《撥法驗案》、《簡介夾脊脈》等,并先后在中國、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世界針聯學會大會或其他會議上作學術講座,廣獲好評。 主要研究方向:中醫(yī)針灸臨床和理論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篇 軒轅經絡體系 第一章 軒轅經絡體系概述 第二章 軒轅十二正經、經別起止循行及圖考 手太陰肺經(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胃經) 足太陰脾經(脾經) 手少陰心經(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膽經) 足厥陰肝經(肝經) (附:十二皮部) 第三章 軒轅十五絡脈起止循行及圖考 手太陰肺經之絡脈 手陽明大腸經之絡脈 足陽明胃經之絡脈 足太陰脾經之絡脈 手少陰心經之絡脈 手太陽小腸經之絡脈 足太陽膀胱經之絡脈 足少陰腎經之絡脈 手厥陰心包經之絡脈 手少陽三焦經之絡脈 足少陽膽經之絡脈 足厥陰肝經之絡脈 任脈之絡脈 督脈之絡脈 脾之大絡脈 第四章 軒轅十二經筋起止循行及圖考 手太陰之筋 手陽明之筋 足陽明之筋 足太陰之筋 手少陰之筋 手太陽之筋 足太陽之筋 足少陰之筋 手心主之筋 手少陽之筋 足少陽之筋 足厥陰之筋 第五章 軒轅奇經九脈起止循行及穴位圖考 任脈 督脈 帶脈 沖脈 陽維脈、陰維脈 陽蹺脈、陰蹺脈 軒轅夾脊脈 第六章 軒轅營、衛(wèi)氣脈起止循行及圖考 營氣脈 衛(wèi)氣脈 參考文獻第二篇 軒轅經絡釋中醫(yī)針灸界六大千古之謎 第七章 謎之一:華佗夾脊穴的實質 第八章 謎之二:經脈亞起點與背俞穴和夾脊脈的聯系 第九章 謎之三:“是動病”與“所生病”的區(qū)別 第十章 謎之四:“肝生于左”的實質 第十一章 謎之五:五輸穴走向之誤 ……第三篇 撥法基礎與實踐方劑索引跋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 軒轅經絡體系 第一章 軒轅經絡體系概述 為深入理解軒轅經絡的理論和體系,有必要首先回顧經絡體系的演變。根據現有史料和研究,經絡體系演變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過程: 一、 十一脈時期(雛形期,大約在原始社會后期與春秋之前)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有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兩部經脈著作:《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前者記載已有:足太陽脈、足少陽脈、足陽明脈、足少陰脈、足太陰脈、足厥陰脈、臂太陰脈、臂少陰脈、臂太陽脈、臂少陽脈、臂陽明脈。同時還記載有“上足脈六、手脈五”。文中敘述了各脈的循行、病候、治療方法(灸法)。但未提及任何穴位,亦未提灸何處,僅言“皆灸某某脈”。文中有起點記載,但不十分明確,有循行,但走行路線較短(與《靈樞》中經脈相關循行記敘相比),且常無終點。另外該書無臂厥陰記載。后者《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總共記載了十一條經脈,其以陰陽分類:足鉅陽脈,足少陽脈,足陽明脈,肩脈(手太陽脈),耳脈(手少陽脈),齒脈(手陽明脈),足太陰脈,足厥陰脈,足少陰脈,臂鉅陰脈,臂少陰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