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朱安博 頁數(shù):265
Tag標簽:無
前言
朱安博的書稿《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在我的桌面上放了一個多星期,我看著“歸化與異化”這熟悉又難做的題目在他的筆下不落俗套,以此來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的百年流變,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例分析,這體現(xiàn)了一位年輕學者的扎實功底。朱安博是方漢文先生的高足。方先生是我國當代比較文學界重量級的人物,著述頗豐、影響深遠。我們雖然來往不算太多但也時有接觸,我很欽佩他的學識以及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正是在方老師的培養(yǎng)和指導下,朱安博繼承了乃師的學風和文風,把復雜的理論問題說得平白易懂,把紛繁的史實敘述得條理清楚、令人信服。在世界上漫長的翻譯研究過程中,從傳統(tǒng)的“直譯”和“意譯”之爭發(fā)展到當代的“歸化”和“異化”之爭,翻譯已經(jīng)從單純考慮語言層面逐漸發(fā)展到考慮文化層面以及制約交際活動的各種社會、政治、媒介等因素,視角的差異、國別的差異、時代的差異乃至個體的差異都會引出迥然不同的結論。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更是從具體方法上為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以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動態(tài)地研究歸化異化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翻譯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都是有益的?,F(xiàn)代的翻譯理論流派很多,這些理論可以啟發(fā)我們的思路,對翻譯現(xiàn)象進行多角度的思考,但是理論的最后落腳點還是用其來審視過去、指導現(xiàn)在、展望將來。我倒很同意朱安博的意見,“在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上。
內容概要
現(xiàn)代的翻譯理論流派很多,這些理論可以啟發(fā)我們的思路,對翻譯現(xiàn)象進行多角度的思考,但是理論的最后落腳點還是用其來審視過去、指導現(xiàn)在、展望將來?!霸跉w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上,我們要針對本土文化的特點,借鑒其他學科理論的研究成果,使翻譯研究從封閉的、狹隘的小圈子走向與現(xiàn)代學科結合的道路,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動態(tài)地研究歸化異化之間的關系,從而尋求一個符合時代需求的翻譯策略,以達到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目的?!薄稓w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一書正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書籍目錄
序代序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與通約引言 歸化、異化意義述略 第一節(jié) 歸化、異化的源起及含義 一、歸化、異化的意義 二、歸化、異化的發(fā)展歷程追溯 第二節(jié) 歸化與異化VS直譯與意譯 一、直譯與意譯 二、從方法到策略 第三節(jié) 歸化與異化之爭及面臨的問題 一、歸化與異化之爭的緣起 二、歸化與異化之爭的實質與意義 三、歸化、異化的策略體現(xiàn)了翻譯的政治 四、歸化與異化之爭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第四節(jié) 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整合 一、多元系統(tǒng)理論(Polysystem Theory)的提出 二、多元系統(tǒng)理論(Polysystem Theory)對翻譯研究的啟示第一章 譯在言外:近代文學翻譯的歸化策略 第一節(jié) 近代文學翻譯的文化取向 一、近代文學翻譯的文化語境 二、一個用歸化策略調和的個案:《福爾摩斯偵探全集》 三、西學東漸的思潮:以嚴復為代表的學術翻譯 第二節(jié) 近代翻譯理論思想——“信、達、雅” 一、“信、達、雅”整合了歸化與異化為一體,構成了一個求同存異的理論體系 二、翻譯理論在實踐中逐步形成 第三節(jié) 以林紓為代表的歸化翻譯策略 一、林紓的文學翻譯 二、林譯的選材與翻譯策略 三、林紓的歸化翻譯策略對中國文學翻譯的影響 第四節(jié) 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的開端 一、翻譯文學的本質屬性:歸化的文學翻譯 二、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二章 譯味深長:“五四”時期的異化翻譯 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翻譯的現(xiàn)代轉型 一、文學翻譯實現(xiàn)“異化”轉型的背景 二、文學翻譯策略的“異化”轉型 第二節(jié) “牛奶路公案”:歸化與異化之爭 第三節(jié) 歸化與異化與文學翻譯的權力話語 一、翻譯是一種話語權力的建構 二、《哀希臘》翻譯的不同風格例子 三、翻譯文本的本土化進程第三章 譯步留神:20世紀中期的歸化翻譯 第一節(jié) “為革命服務,為創(chuàng)作服務”的歸化 第二節(jié) 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重構與新生(以《牛虻》為例) 一、《牛虻》翻譯的時代背景 二、意識形態(tài)、詩學和贊助人:《牛虻》翻譯的個案解讀 三、歸化的翻譯策略 四、經(jīng)典的重構與新生 第三節(jié) 翻譯研究中的權力話語第四章 譯彩紛呈:20世紀后期的文學翻譯 第一節(jié)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 一、“文化轉向”的趨勢及意義 二、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 三、反思“文化轉向” 第二節(jié) 西方譯論的引進思潮對歸化、異化的重新思考 一、歸化與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 二、從源語和目的語差異看歸化和異化的相對性 三、對歸化與異化的反思 第三節(jié) 歸化、異化的均衡:張谷若的譯作分析 第四節(jié) 語言領域的帝國主義 一、中西語言的差異到文化的不平等 二、語言的殖民 三、語言環(huán)保:英語擠壓下的中文危機第五章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歸化與異化研究 第一節(jié) 歸化異化研究與比較文學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文學翻譯研究與比較文學 二、WhiteHouse:“白屋”還是“白宮”——譯介學層面的闡釋 三、歸化與異化:“同”與“異”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從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看“中華龍”和“Dragon” 一、歸化與異化:“中華龍”的兩種翻譯策略 二、歸化與異化:共謀與抵抗的文化策略 三、歸化與異化:從邊緣走向中心的話語權力 第三節(jié) 西方文論術語中的歸化與異化翻譯 一、術語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的策略 二、文化之間的差異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結語 譯朝譯夕 一、超越翻譯研究歸化、異化的二元對立情結 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歸化、異化的二元對立 三、語言與文化共生:解構歸化、異化二元對立翻譯觀的通途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看看我國近代翻譯西書的活動,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比起注重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化特色的‘異化派’來,注重適應目標語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歸化派’一直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以英語翻譯界為例,近一百年以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些翻譯大家,從晚清時期的嚴復、林紓,到三、四十年代的朱生豪、呂叔湘、張谷若,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楊必等人,個個都是“歸化派”的代表;這些代表人物之中,除嚴復、林紓之外,其他人的譯作至今還在廣為流傳,并深受譯評界的贊賞。而在‘異化派’的代表譯家中,魯迅雖是中國新文化的旗手,但其譯作因為過于拘泥于原作,故而遠不像其創(chuàng)作那樣廣受歡迎;董秋斯的譯作雖然力求忠實,但有時過于拘謹,缺乏文采,因而其感染力也大打折扣;卞之琳等譯家雖然成功地用詩體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戲劇,但影響似乎還及不上朱生豪的散文譯本”。60中國的文學翻譯實踐已經(jīng)表明,歸化是根本,是基礎。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了解目的語的行文規(guī)范,使用異化策略要考慮特定時代、特定讀者群的接受限度?!翱偨Y中國翻譯的諸多理論標準,我以為至少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大多數(shù)標準均強調以目的語為依歸,即較強調‘歸化’的譯法。二是標準本身均較含混,經(jīng)不起論證分析……結果偏重歸化便成了中國翻譯界一貫的傳統(tǒng)?!腥嗣鞔_總結說,19世紀末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百年的文學翻譯是以歸化為主調”。因為一個民族的語言的詞匯和句法結構是相對穩(wěn)定的,即使要吸收外來表達方式,也是有選擇性和漸進的??梢哉f,任何譯文都是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相互結合的產物,對異域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的接納和吸收必須在本民族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基礎上進行。
后記
在敲完電腦上最后一個字符的時候,不知不覺,腦海里又浮出了母校蘇州大學的前身原東吳大學的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從字面意義來看,意為“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在現(xiàn)在蘇大的?;找灿≈@個英漢雙語標識:“unto a full grown man”,“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第一次看到這個LOGO時,感覺有些迷惑:“unto a full grown man”可以這樣翻譯嗎?如果從字面意義來看,二者相差很大。但是仔細體會,又覺得特有意蘊?!梆B(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是東吳大學的校訓,今天依然被刻在鐘樓后面的老東吳大學校門兩旁,每每經(jīng)過必瞻仰。作為東吳精神的精髓,成為蘇州大學的經(jīng)典象征。“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原出自孫中山先生的手書,該墨寶至今仍保留在臺灣省的中山紀念堂內?!梆B(yǎng)天地正氣”見《孟子·梁惠王上》:“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正氣本指一種養(yǎng)生之道,后經(jīng)文天祥《正氣歌》,其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擴展,將天地正氣賦予了高尚品德、堅貞氣節(jié)、疾惡如仇、維護正義和為民效力等人格化內涵?!胺ü沤裢耆恕笔浅缟凶非蟊M善盡美的個人道德情操,培養(yǎng)頂天立地之人格。有高尚之道德,方有高尚之人格,有高尚之人格;方有高尚之人生?!皍nto a full grown man”譯成“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就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就是典型的歸化策略。“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汲取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精髓,激勵無數(shù)東吳學子們成就輝煌,領略到其中的真意以及蘊涵的豐厚精神.寄托。當我們佇立在校訓之下的時候,會時時警醒自己:能否稟遵正氣精神,盡力做到維護公平與正義?能否恪守信譽和誠實,勤勉盡責地完成今日所要面對的責任?
編輯推薦
《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