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1輯)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州)中華文明與嵩山語文明研究會 編,周昆叔,齊岸青 主編  頁數(shù):325  

前言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先生等主編的。周昆叔先生是我國環(huán)境考古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多年以來,我從他和他的論著獲益殊多,尤其是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期間,得到他不少幫助,是我不能忘記的。近年周昆叔先生著重研究山、水、土、生物、氣候等古環(huán)境因素與人類文化形成演進的互動關系,通過深入的調(diào)查和分析,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概念,推動了環(huán)境考古理論的發(fā)展,極有創(chuàng)新意義,已獲致學術界的重視?,F(xiàn)在這本《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輯,集合多學科的學者專家,首先對嵩山文化圈進行綜合研究描述,繼之自地質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對這一嶄新概念做出系統(tǒng)的表述闡發(fā),確實是富于學術新意的好書,值得向讀者推薦。關于嵩山文化圈這一概念的意義,不妨從學術史的角度做一番考察。大家知道,現(xiàn)代意義的考古學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于19世紀早期產(chǎn)生于歐洲,19世紀末傳人中國,隨后導致中國古史研究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重要的考古工作多數(shù)集中在中原地帶,這是受當時歷史具體條件的局限,也同傳統(tǒng)的中原中心論觀點有關。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近30年間,全國考古事業(yè)迅速鋪開,從而使大家認識到中華文明是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強調(diào)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線性,學者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中原以外的地區(qū)。然而文明的發(fā)展在地區(qū)上從來是不平衡的,中華文明的多源、多線,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區(qū)曾起有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作用。應當承認,在中華文明萌芽形成的時期,學者們非常關注的所謂跨進文明門檻以及早期發(fā)展的那個歷史段落,中原地區(qū)的作用是不需要忽視的?!跋纳讨軘啻こ獭币约昂髞淼摹爸腥A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等,把研究重心置于中原地區(qū),正是有鑒于此。司馬遷《史記》的一段名言,我多次引用過:“昔天唐人(堯)都河東,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千歲?!弊x到這里,我們要問一個為什么,為什么中華文明是在這里發(fā)祥和光大?周昆叔等先生論述的嵩山文化圈,正是在解答這一意義重大的問題。嵩山是中原地區(qū)的核心,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廣袤4000平方公里,“以其山體大小適中,中低山叢布,山中夾有較廣的低丘與盆地,水網(wǎng)發(fā)達,黃土臺地廣布,利于人類生存。……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8000~3000年間,裴李崗、仰韶、龍山和夏商周時期屬亞熱帶,年平均氣溫較今高約2℃,年平均降水量較今高約200毫米,水、熱、生物等資源豐富,能較好滿足人類需要”,因而成為人類文明重要發(fā)祥地。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近20年來對中原文化核心區(qū)嵩山和周邊地區(qū)古文化、古環(huán)境及其相互關系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成果。第一輯輯錄了31篇論文,分為綜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質地理研究、史學研究、相關研究5部分,在環(huán)境與人、環(huán)境與文化的關系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學概念,闡釋了以嵩山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與核心作用。    本書適合考古、古文化、地質地理、環(huán)境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參考、閱讀。

書籍目錄

序     嵩山文化研究——我們的責任(代序二)      嵩山峻極文昌遠中華文明日月新(代序三)  綜合研究 嵩山文化甲天下     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地層·環(huán)境·嵩山文化圈     再論嵩山文化圈   軒轅黃帝與嵩山——中華民族之根與華夏之中的地域與文化的結合 嵩山文化之我見     嵩山歷史地理若干問題探論     嵩山文化圈初論 河洛文化研究綜述     環(huán)境考古·嵩山文化圈研究·文化產(chǎn)業(yè) 試論大洪山文化圈   文物考古研究 靈井舊石器遺址研究新進展 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國文化圈中的歷史地位   簡論嵩山地區(qū)的夏文化考古研究    夏早期都邑“陽城”與“陽翟”探索 論二里頭文化的發(fā)生——嵩山文化圈文明形成過程解讀    關于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   寨根裴李崗文化初步研究  再論新砦陶器蓋紋飾的復原問題    具茨山巖刻古文化等考查紀要     嵩山石刻文化 從文物保護單位及其文化特色看嵩山文化圈  地質地理研究 裴李崗文化農(nóng)業(yè)物質基礎——褐紅色古土壤 洛陽盆地平原區(qū)全新世地貌環(huán)境演變    嵩山北部伊洛盆地古河道遙感考古研究   雙洎河流域數(shù)字環(huán)境考古實踐  地形圖三維可視化技術在豫西山區(qū)中的應用    河南省原陽縣及附近歷史地理初探  史學研究 鄭州歷史文化遺產(chǎn)述論   中岳嵩山帝王祭祀封禪文化及特征  相關研究 “豫”之新解 跋 中原地區(qū)是中國文明的起源地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綜合研究嵩山文化甲天下周昆叔(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摘要嵩山處中國五岳之中區(qū),故又稱中岳。嵩山奧,為何奧?嵩山文化內(nèi)涵豐富使然。嵩山是古陸塊之一,有30多億年的地質歷史,以其年代古老、地層連續(xù)和構造典型著稱。龍山文化中晚期嵩山地區(qū)在我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顯著。嵩山的王城崗遺址及其周邊為夏代建國源起的地方。嵩山居中國宗教、書院、天文文化之巔。嵩山古建筑文化以其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類型繁多和工藝精湛著稱于世。嵩山及其周邊是華夏文明奠基之區(qū)。嵩山地區(qū)是自然史與社會史互動的典范。嵩山在華夏文明形成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關鍵詞嵩山嵩山文化五岳勝景各具特色,有所謂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嵩山奧之說。清乾隆皇帝游嵩山曾賦詩云:“自古山川秀,太少無窮奧?!贬陨胶我詩W?嵩山之名就有奧之韻。嵩山又名崇山,嵩即崇,崇本意為高,同時還有敬重之意。這就是說嵩山不僅高且令人崇敬,何以如此?嵩山文化內(nèi)涵豐富使然。地球寵兒嵩山是我國古陸塊之一。在約30億年之前,由于地球深部能量的釋放,催生了地球新的活力。地球的地幔層以其灼熱的巖漿沖破堅硬的地殼噴涌而出,遇地球表層的海水而凝固,遂冒出波濤洶涌的茫茫大海,形成陸核或小陸塊,從而誕生了最初的嵩山。嵩山以及其他古陸的出現(xiàn),宣示了地球成陸時代的來臨。。為了探求嵩山形成的奧秘,地質工作者首先要測算它的“八字”,也就是問其年齡,方法不外乎從嵩山最古老巖石的放射性元素衰變史來推算。這是一個艱難的差事,幾經(jīng)周折,難以遂意。1988年,由中、德科學家合作,取嵩山中太古代酸性火山巖的鋯石,測得其年齡為約30億年。這也就是前述于30億年前地球開始孕育成陸的緣故。實際上,就世界范圍而言,地球成陸的起始時間可追溯到40億年前。人們考慮到嵩山陸核或小陸塊形成有一個過程,應比所測年齡要老一些,故加上5億年的推斷量,所以,說嵩山的年齡30億年和35億年,均屬于科學的說法,不過前者乃實測年齡,后者乃推斷年齡。嵩山既如此古老,自然理當受人尊敬。

編輯推薦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1輯)》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1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寫的有深度!應該多了解我們的祖根文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