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政治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玉潔  頁數(shù):253  字數(shù):3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關于文明的起源,學術界曾出現(xiàn)了“滿天星斗”說、“文明多元”論等,這些都是非常正確的。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中華文明是各地區(qū)、各民族的人民經(jīng)過幾千年辛勤的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的。然而根據(jù)學術界所認可的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標準來看,華夏文明最早是在黃河流域出現(xiàn)、形成的。在文明形成的初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處于“天下之中”的地位,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都提出了關于文明起源的見解。英國劍橋大學的考古人類學教授丹尼爾在《最初的文明:關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中提出,文明的產(chǎn)生有三項要素:文字、城市、復雜的禮儀中心。日本學者貝冢茂樹在1977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一書補記中提出,青銅器、文字、宮殿基址是文明產(chǎn)生的三要素。中國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提出,青銅器、文字、城堡是文明產(chǎn)生的三個標志和要素,并且得到了學術界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文明和國家的形成主要有兩項要素:①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建立;②按地區(qū)劃分它的國民。恩格斯說“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①,他用階級斗爭的學說去解釋文明的產(chǎn)生。這些理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起源的政治學的理論基礎,是判定文明產(chǎn)生的標準。

內(nèi)容概要

儒家學說是封建專制國家賴以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研究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繼其精華、棄其糟粕,是當今學術界的重要任務。本書以儒學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政治的關系及各個歷史時期儒學對中國政治的作用為主要內(nèi)容,展示了匯納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以強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學思想與中國政治的緊密聯(lián)系。本書適合歷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關專業(yè)的高校師生、科研工作者和區(qū)域文化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李玉潔,女,1948年生,河南省開封人。1988年畢業(yè)子四川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xiàn)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的學科帶頭人,河南省優(yōu)秀專家。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研究”和教育部人

書籍目錄

總序一 (李學勤)總序二 黃河文明的歷史地位(李玉潔)緒論 一、儒家學說的內(nèi)涵與發(fā)展 二、儒家學說與中國政治的關系 三、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沉浮 四、儒學的衰頹 五、客觀地評價儒學第一章 《周禮》與西周社會 第一節(jié) 《周禮》的產(chǎn)生  一、《周禮》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二、《周禮》的宗法制度  三、《周禮》的敬德保民思想 第二節(jié) 《周禮》與西周社會  一、《周禮》對衛(wèi)國政治的影響  二、《周禮》對魯國政治的影響第二章 儒學的產(chǎn)生與早期儒家 第一節(jié) 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與儒學的產(chǎn)生  二、儒學的政治性及孔子在魯國的政績  三、孔子的禮制思想  四、孔子的仁政思想  五、儒家學派的社會道德觀和修養(yǎng)觀 第二節(jié) 孔門弟子——早期儒家的思想  一、曾子的忠孝和安貧樂道的思想  二、子思的中庸思想 第三節(jié) 儒學與春秋諸侯國政治  一、儒學對春秋鄭國政治的影響  二、儒學對春秋齊國政治的影響  三、儒學對春秋楚國的影響第三章 儒家學說與戰(zhàn)國政治 第一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與亞圣孟子  一、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  二、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三、社會分工思想 第二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承儒啟法思想的出現(xiàn)  一、子夏的承儒啟法思想  二、荀子的承儒啟法思想 第三節(jié) 儒學與戰(zhàn)國社會政治  一、儒學對魏國政治的影響  二、儒學對趙國的影響  三、儒學對戰(zhàn)國時期楚國政治的影響第四章 儒學受厄與滅頂之災 第一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學受厄  一、政治家孔子在魯國的失敗  二、春秋時期儒學受厄之緣由試析  三、戰(zhàn)國時期儒學受厄原因試析 第二節(jié) 儒家學說的滅頂之災  一、法家學說是秦國政治的指導理論  二、秦王朝的焚書坑儒第五章 兩漢儒學的空前繁榮 第一節(jié) 儒學與漢初政權的謹慎結(jié)合  一、叔孫通定西漢朝儀  二、陸賈的《新語》對漢高祖的影響  三、賈誼的服色制度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新儒學理論  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統(tǒng)的思想  二、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三、董仲舒的吏治理論  四、董仲舒的“德主刑輔”理論  五、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五行學說 ……第六章 魏晉玄學與政治第七章 儒學與隋唐政治第八章 儒學與宋朝政治第九章 理學與明朝的政治第十章 清朝儒學的興衰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諸侯的地位上升,這是個不可更改的社會現(xiàn)實。春秋中期以后,在許多諸侯國中,諸侯國內(nèi)軍功貴族地位上升,國君地位式微,出現(xiàn)了大夫執(zhí)政掌權的局面。孔子的母國魯國國君權力下移,三桓掌權。晉國經(jīng)過春秋時期長達一百多年的爭霸戰(zhàn)爭,軍政大權逐漸落人軍功貴族之手,晉國權歸智氏、魏氏、韓氏、中行氏、趙氏、范氏六卿;以后六卿火并,導致了三家分晉的局面。齊國的大族經(jīng)過長期的爭奪,最終田氏擊敗了國內(nèi)的強宗大族,掌握了齊國的大權,田氏伐齊。姜姓齊國變成了田姓齊國。這種情況是孔子無法改變的??鬃右簧巫尾痪氲亍?zhí)著地希望參與政治,以實現(xiàn)他濟世濟民的理想,以使天下走上“正名”、正等級的軌道,維護等級制和天子、國君之權威,但春秋時期的政治形勢遏制了儒家學說和理論的發(fā)展。儒家維護等級制度的理想在春秋時期是難以實現(xiàn)的夢想。這也是孔子在魯國被奪官、被驅(qū)逐,周游列國受冷遇的原因。儒家學說在戰(zhàn)國時期也是受排斥的。其原因是儒家學說與戰(zhàn)國的形勢不相適合。是時,諸侯各國正在進行的以兼并他國為目的、以欺詐為手段的戰(zhàn)爭,才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主線。而當時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卻勸國君施仁政,不攻伐,愛護百姓。這對那些喪心病狂地進行著你死我活戰(zhàn)爭的諸侯國君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戰(zhàn)國時期,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法家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是秦國的主導思想。在法家思想和路線的指導下,秦國愈戰(zhàn)愈強。戰(zhàn)國后期,秦國具有壓倒關東六國的優(yōu)勢。在這種形勢下,儒家思想很少在秦國傳布??鬃又苡瘟袊鴷r,似乎從來沒有考慮是否到秦國,因為儒家思想根本不會為秦國所容。秦王政執(zhí)政以后,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的書傳至秦國,受到秦王政的青睞,對秦國的政治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以后秦統(tǒng)一六國,秦王政建立起大一統(tǒng)的專制帝國,在大臣的擁戴下,自稱為“始皇帝”,希望后世以數(shù)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妒酚?。秦始皇本紀》記載,李斯上疏秦始皇曰:“今陛下創(chuàng)大業(yè),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颊埵饭俜恰肚赜洝穭t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敝迫眨骸翱??!?/pre>

后記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影響之大、之深、之廣、之長久都是空前的。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開始與中國政治相結(jié)合。儒家學說有非常值得繼承的精華,其仁政思想和有關的道德理論是華夏民族兩千多年來恪守的道德準則,是形成我們民族精神文明特質(zhì)的基礎,對中華民族有強大的凝聚力;儒學也有應該批判的糟粕,如“親親尊尊”的等級制度等。儒家學說對我國的影響可謂是立體的,涉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無不深深地被打上儒學的烙印,中華民族有深厚的儒學沉淀。筆者很早就想探討儒家學說與中國政治的關系,研究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學說的產(chǎn)生和形成皆是在黃河流域,當然是對黃河文明的杰出貢獻。所以在這次對黃河文明的系統(tǒng)研究中,“儒學與中國政治”被列為其中的研究課題。本書從儒家學說的產(chǎn)生、形成人手,研究儒家學說形成的原因和基礎,儒家學說與法家學說、陰陽學說的合流;研究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曲折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其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起的作用和在中國的衰頹。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筆者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力求用豐富的史料去論述儒家學說與中國政治的關系,研究儒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書中的缺點謬誤難以避免,敬請學術界的前輩和同仁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儒學與中國政治》編輯推薦: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影響之大、之深、之廣、之長久都是空前的。儒學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政治的關系耐人尋味。“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探尋中華文明的歷史起源 描繪黃河流域的傳奇畫卷黃河文明是輝煌綿遠的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研究黃河文明對闡述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有著重大意義?!包S河文明的歷史變遷叢書”首次全面研究了黃河文明產(chǎn)生、發(fā)展、鼎盛等各個歷史階段的內(nèi)涵和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圍繞黃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標志——青銅、文字,城邑,伴隨黃河文明形成、發(fā)展的農(nóng)耕文明,黃河流域古史傳說中的英雄時代,對黃河文明有重大影響的主導思想意識及黃河文明的歷史變遷等主題進行了論述,對黃河文明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做出了科學的、定性的評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學與中國政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非常滿意!很喜歡!!
  •   簡潔精煉的語言講述儒家學說的興衰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