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紅古下海石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著,趙建龍,楊惠福,謝炎 主編  頁數:271  

前言

  《蘭州紅古下海石——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來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該遺址的發(fā)掘以及所獲這批關于馬家窯文化馬廠期遺存的資料,必將進一步豐富西北史前考古的內涵,深化甘青彩陶研究。因此,報告的付印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該項目主持人趙建龍同志是我多年的同事,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們一起同甘共苦,從事大地灣遺址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趙建龍同志邀我為報告寫序,2005年5月,我曾到紅古下海石遺址發(fā)掘現場學習參觀,后來又多次到庫房整理現場,與大家一起討論切磋,有鑒于此,恭敬不如從命,在此冒昧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紅古下海石遺址恰好處在蘭州、西寧之間的中間位置,距兩地的距離幾近相等,遺址位于湟水北岸,著名的馬廠塬遺址即馬廠文化的命名地,就在湟水南岸,與下海石遺址隔河相望。湟水谷地史前遺存眾多,其中以馬廠文化最為豐富。從20世紀20年代起,這一帶屢有重大發(fā)現,如20世紀60年代的青海柳灣墓地以及蘭州紅古土谷臺墓地的發(fā)掘,均引起考古界的極大關注。長達80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東起蘭州、西至西寧、北自武威、南達永靖,這是馬廠文化的中心分布區(qū)。尤其是湟水、大通河、莊浪河一帶,幾乎每個較大的河邊臺地上,都有馬廠文化的分布。從安特生1923年發(fā)現甘青史前文化及1924年發(fā)現馬廠遺址以來,關于甘青史前文化以及彩陶的研究,始終是中國考古學矚目的熱點,在20世紀80年代,相關的研究達到高潮。但是,從那時起,由于工作重心轉向配合基本建設及其他諸多原因,甘肅中部對馬家窯文化的發(fā)掘幾乎停止,有關研究亦隨之日漸沉寂。紅古下海石遺址的發(fā)掘和研究,打破了這20多年的尷尬局面,重新開啟了學術界對甘肅中部及相關課題的研究。  應當指出的是,雖然此地距柳灣、土谷臺墓地僅數十公里,主要遺存均屬馬廠文化,但文化面貌卻各有其獨特之處。下海石遺址的發(fā)掘,不僅發(fā)現了墓地,而且還發(fā)現了同一時期的灰坑和排水溝,其中排水溝是同期遺址中的首次發(fā)現,這對探討馬廠文化的聚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馬廠文化的成就也應該重新審視。對于墓地的布局和規(guī)劃,報告根據各種遺跡現象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推測。雖然墓葬之間沒有疊壓關系,卻仍然排列出了早晚兩組關系。根據陶器特征以及現有資料,進一步推斷出該墓地屬于馬廠文化的中、晚期階段。

內容概要

蘭州紅古下海石遺址位于甘肅、青海兩省的交界處,東去甘肅省蘭州市108公里,現存面積約60000平方米,它最初應為北部宗家臺山南面的一塊山坡階地,今大部分已在建設中被推平或破壞。殘留的部分遺跡于2005年3月進行了搶救性科學發(fā)掘,共開探溝12條、大小探方4個,清理灰坑遺跡5個,解剖排水溝1段,清理墓葬34座,其中馬廠類型墓葬33座,辛店文化墓葬1座。出土陶、石、骨器400余組件。這些出土遺物,尤其是花紋層次復雜多變的彩陶、海貝及井鹽的發(fā)現不僅彌補了我們過去對馬廠類型文化認識的某些不足,也為歷史和考古學界對原始社會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時期人們的社會形態(tài)、生產能力、生活方式、自然環(huán)境、宗教信仰以及美學意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有利證據。    本書材料豐富,內容翔實,其文字及圖片資料有益于考古學、歷史學、美學及人類學、社會學界的同仁和學者,乃至一些文物收藏及愛好者參考或借鑒。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及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遺址的發(fā)現及發(fā)掘經過第二章  探溝、探方與地層堆積  第一節(jié)  探溝與探方  第二節(jié)  地層堆積第三章  馬廠類型遺跡與遺物  第一節(jié)  遺跡    一、灰坑    二、排水溝    三、井  第二節(jié)  遺物    一、生活用器    二、生產工具    三、采集品介紹第四章  馬廠類型墓葬與隨葬品  第一節(jié)  墓葬形制與葬式    一、大型墓葬    二、中型墓葬    三、小型墓葬  第二節(jié)  隨葬品    一、生活用器    二、生產工具    三、裝飾品  第三節(jié)  時代第五章  辛店文化墓葬與隨葬品  第一節(jié)  墓葬形制與葬式  第二節(jié)  隨葬品  第三節(jié)  時代第六章  結語與分期  第一節(jié)  文化特征與性質    一、灰坑與排水溝遺跡    二、墓葬特點與文化分期    三、遺址布局與墓葬分布  第二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與經濟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有關辛店文化墓葬的一些現象附表  附表一  下海石遺址遺跡登記表  附表二  下海石遺址探方器物登記表  附表三  下海石遺址探溝、灰坑器物登記表  附表四  下海石遺址采集品登記表  附表五  下海石墓葬登記表  附表六  下海石墓葬出土器物登記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及環(huán)境  紅古區(qū)在甘肅省蘭州市的西部遠郊,因位于大通河人湟水的享堂峽以東狹長的紅古川而得名。它北有祁連山山脈南端的小土山環(huán)抱,永登縣與之隔山相鄰,南有湟水由西向東穿過,使其呈斜“山”字狀,東西最長處53.7公里,南北最寬處24公里,總面積535.14平方公里,海拔為1592~2462米,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肅省永靖縣與其隔水相望,湟水即為這三縣、區(qū)的分界(圖一)。這里是古今內地通往青海、西藏的要道和鎖咽,甘青鐵路、甘青公路縱貫全境,鄉(xiāng)村公路四通八達,今紅古區(qū)政府所在地海石灣鎮(zhèn)位于區(qū)境西部。下海石遺址和墓群就位于海石灣鎮(zhèn)東部七號路口之東南側的一塊較高的二級臺地上,東北距下海石村約300米,北依宗家臺山,南鄰湟水約1公里,蘭青鐵路(從蘭州到西寧)從遺址的南部東西向穿過,與安特生當年發(fā)現的屬于馬廠文化的馬廠垣遺址隔水相望,東去20世紀70年代曾發(fā)掘過的紅古土古臺半山、馬廠類型墓地約40公里。該遺址原名稱為大溝梁,按原地貌南低北高,現存面積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基本呈長方形,它當初應是北部宗家臺山南面的一塊山坡階地,今已基本成為平地,地處東經102°50′,北緯36°19′4″,東距甘肅省蘭州市108公里,東南距甘肅省永靖縣城118公里,西距青海省西寧市107公里,西南距青海省民和縣12公里,北距甘肅省永登縣城76公里(圖二)。

編輯推薦

  《蘭州紅古下海石——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來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該遺址的發(fā)掘以及所獲這批關于馬家窯文化馬廠期遺存的資料,必將進一步豐富西北史前考古的內涵,深化甘青彩陶研究?! √m州紅古下海石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了馬廠類型的遺址和墓葬及一處辛店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蘭州紅古下海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