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多元論實證分析研究

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何三寧  頁數(shù):238  譯者:Margarct Rogers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知道,翻譯歷史源遠流長,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時期。翻譯研究經(jīng)歷了幾個發(fā)展階段,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各種理論層出不窮,使人目不暇接。翻譯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有著它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研究范式。大致而言,翻譯研究經(jīng)歷了“語文學式的翻譯研究、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范式的研究和解構(gòu)主義的多元化研究”(呂俊,2005(4):11)三種模式的研究。這一漫長復雜的過程使得譯學不斷走向進步,特別是解構(gòu)主義翻譯研究,“以否定、懷疑、拆解和破壞為特征的方式質(zhì)疑了結(jié)構(gòu)主義模式的翻譯研究,打破了結(jié)構(gòu)的封閉與系統(tǒng)的自足,使外部因素與內(nèi)部因素結(jié)合,從而形成了多元的翻譯局面?!保▍慰 ⒑钕蛉?,2006:19)到目前為止,可以說譯學界呈現(xiàn)出了理論多元,百花齊放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多元因素又不是和平共處而是彼此碰撞、交鋒、爭鳴,……”(2005(4):11)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發(fā)展必經(jīng)的道路,也是翻譯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特有的屬性。  實證性研究(empiricalstudies)是一種研究范式。它所推崇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結(jié)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強調(diào)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jīng)驗事實上,通過經(jīng)驗觀察的數(shù)據(jù)和實驗研究的手段來揭示一般結(jié)論,并且要求這種結(jié)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根據(jù)以上原則,實證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實驗和調(diào)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特點有兩點,其一是以實證分析的途徑來驗證目前流行的翻譯理論和方法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其二是實施從漢語到英語的翻譯實證,以驗證這些理論在我國的實際作用。目的是堅持和倡導翻譯多元論,吶喊理論需要實踐檢驗的真理,減少或避免不務(wù)實際的空洞理論研究。    筆者從事高校教學二十余載,從事翻譯教學近十載,給學生講授翻譯理論時,難免會講述各種翻譯理論及方法。國內(nèi)外譯學專家提出的各種學說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立足的席位,然而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任何翻譯理論和學說都有其不同的視角,其側(cè)重點和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為此,筆者一直想通過實證以驗證它們在漢英翻譯中的應(yīng)用性,但總是不能如愿。在課堂上,我也做過一些嘗試,以便為學生講授翻譯理論,但總是零打碎敲,不成體系。直到2005年11月,我去英國做訪問學者前,把自己做過的零碎東西整理在一起,發(fā)現(xiàn)有一定的量了,便有了出書的夢想。隨著不斷擴大閱讀,視野不斷延伸,深感要實現(xiàn)這種夢想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筆者不得不縮小實證所涉及的理論范圍,所討論的理論僅限于自認為常見、影響力較大、在譯學界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學說。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直譯與意譯實證分析  1.1  直譯與意譯的歷史和發(fā)展  1.2  與直譯和意譯相關(guān)的概念  1.3  實證材料一    1.3.1  原文分析    1.3.2  選材目的與實證方法    1.3.3  直譯與意譯實證分析    1.3.4  討論  1.4  實證材料二    1.4.1  原文分析    1.4.2  選材目的    1.4.3  實證方法    1.4.4  實證分析    1.4.5  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章  異化與歸化翻譯實證分析  2.1  異化翻譯和歸化翻譯的定義與內(nèi)涵  2.2  Venuti對異域文化取向的得與失  2.3  實證材料一    2.3.1  原文分析    2.3.2  選材目的    2.3.3  實證分析    2.3.4  討論  2.4  實證材料二    2.4.1  原文分析    2.4.2  選材目的    2.4.3  實證分析    2.4.4  小結(jié)  2.5  異化,歸化,誰是誰非?  參考文獻第三章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實證分析  3.1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淵源和內(nèi)涵  3.2  實證材料一    3.2.1  原文分析    3.2.2  選材目的    3.2.3  實證分析    3.2.4  歸納分析  3.3  實證材料二    3.3.1  原文分析    3.3.2  選材目的與實證方法    3.3.3  實證分析    3.3.4  討論  參考文獻第四章  隱型翻譯與顯型翻譯實證分析  4.1  隱型翻譯與顯型翻譯的定義與意義  4.2  翻譯質(zhì)量評估在我國的現(xiàn)狀與走勢  4.3  實證材料一    4.3.1  原文分析    4.3.2  選材目的與實證分析方法    4.3.3  實證分析    4.3.4  討論  4.4  實證材料二    4.4.1  原文語域分析    4.4.2  選材目的與實證方法    4.4.3  實證分析    4.4.4  譯文質(zhì)量評述  4.5  確立翻譯質(zhì)量評估在譯學中的地位勢在必行  4.6  翻譯質(zhì)量評估研究應(yīng)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第五章  語篇與語境分析翻譯實證分析  5.1  與語篇相關(guān)的幾個概念  5.2  語篇的定義和標準  5.3  語篇分析及其模式  5.4  語篇分析與語篇翻譯  5.5  實證材料一    5.5.1  原文分析    5.5.2  語域變量分析  5.6  實證材料二.    5.6.1  選材目的    5.6.2  實證方法與實證分析  5.7  案例語境翻譯使我們所想到的問題    5.7.1  文體學對語境翻譯的作用    5.7.2  譯文審校潤色中的語篇意識培養(yǎng)    5.7.3  語境分析對語言模糊的解讀    5.7.4  譯者認知能動性在翻譯語境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第六章  關(guān)聯(lián)翻譯法實證分析  6.1  兩種“關(guān)聯(lián)理論”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  6.2  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和翻譯質(zhì)量觀  6.3  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適應(yīng)性    6.3.1  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詞語翻譯的解釋力    6.3.2  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語篇翻譯的解釋力    6.3.3  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文化語境的解釋力  6.4  實證材料一    6.4.1  原文分析    6.4.2  實證分析與評價  6.5  小結(jié)  6.6  實證分析材料二    6.6.1  原文分析    6.6.2  實證分析與評價    6.6.3  小結(jié)  6.7  關(guān)聯(lián)理論指導下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探索  6.8  結(jié)語  參考文獻第七章  翻譯目的論與功能論實證分析  7.1  目的論與功能論的淵源  7.2  二論的可操作性  7.3  實證材料一    7.3.1  原文分析    7.3.2  實證分析    7.3.3  小結(jié)  7.4  實證材料二    7.4.1  原文分析    7.4.2  實證分析  7.5  實證材料三    7.5.1  原文分析    7.5.2  實證分析    7.5.3  小結(jié)  7.6  文本類型存在的理由    7.6.1  命題    7.6.2  文體類別與功能    7.6.3  翻譯類型    7.6.4  建立翻譯分類學及其意義  參考文獻第八章  翻譯多元論實證分析  8.1  翻譯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在譯學中的貢獻    8.1.1  語文學研究范式的貢獻與不足    8.1.2  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學范式的優(yōu)缺點    8.1.3  解構(gòu)主義翻譯學研究的貢獻和不足    8.1.4  文化學派在譯學中的地位和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8.2  理論紛爭中的多元結(jié)果  8.3  策略和方法多元化中的翻譯本質(zhì)  8.4  案例材料一    8.4.1  原文分析    8.4.2  翻譯方法與策略的多元體現(xiàn)  8.5  實證分析二    8.5.1  原文分析    8.5.2  實證分析    8.5.3  小結(jié)  參考文獻第九章  實踐乃真理之源  9.1  從雞和蛋談起  9.2  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關(guān)系    9.2.1  理論與實踐的功能    9.2.2  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誤區(qū)  9.3  翻譯策略、方法與技能的關(guān)系  9.4  翻譯的特性決定了實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直譯與意譯實證分析  直譯與意譯的歷史和發(fā)展  直譯和意譯是譯學界長期討論、爭論激烈的話題,而且涉及面很廣?!捌鋵?,這并不奇怪。兩千多年來,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整個翻譯史就是一部直譯和意譯此起彼伏、交相輝映的歷史?!保▽O致禮,2003:33)何謂直譯,何謂意譯,至今尚無定論,因為譯學界對兩者的理解存在著差異,有的學者過于強調(diào)譯文的“直”,有的則側(cè)重于“意”,由此展開了長期而廣泛的辯論。其實,我國古代學者就對直譯和意譯有著不同的偏愛和理解。東晉?前秦時代的道安(314-385)對譯論貢獻頗大,主張佛經(jīng)翻譯“必須力求合乎原文原意,‘唯恐失實”’(陳??担?000:11),“反對削胡適秦,飾文滅質(zhì),求巧而失質(zhì)”(2000:11),即主張嚴格的直譯。而后秦僧人鳩摩羅什(344-413)“考證了以前的佛經(jīng)譯者,批評了翻譯的文體,檢討了翻譯的方法。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譯風格,主張意譯”(張培基等,1980:1)。隋代名僧彥琮(557-610)提出翻譯“寧貴樸而近理,不用巧兒背源”的原則,堅持忠實第一和傾向于直譯。宋代高僧贊寧(919-1001)認為佛經(jīng)翻譯需直譯和意譯并用,提出了“涉俗為直,涉真為密”的翻譯方法,也就是說,較通俗的句子用直譯法,較隱秘的句子用意譯法。  到了近現(xiàn)代,有關(guān)直譯和意譯的爭論的波瀾再起,掀起了又一次高潮,較為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茅盾、魯迅、周作人、朱光潛、韜奮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翻譯多元論實證分析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翻譯需要多理論的支撐?。∵@本書通過實證的方法來驗證理論對實踐的有效性!真的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