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熊德鑫 主編 頁數(shù):284 字數(shù):42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由于醫(yī)學科技發(fā)展異常迅猛,內科消化系疾病的研究也進展迅速,尤其是受交叉學科的滲透,更是對發(fā)病機制及防治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目前,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防治幾乎有1/3使用生物防治——益生劑防治。也就是說微生態(tài)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幾乎完全滲透到內科學中,成為消化內科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了解微生態(tài)學知識對消化科臨床醫(yī)師來說已是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加之醫(yī)學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日新月異,作為國內微生態(tài)學研究的學者群體,我們深感很有必要將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在防治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方面的情況介紹給臨床工作者,更應將世界發(fā)達或先進國家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防治消化道疾病,包括腹瀉、IBS、IBD、HP及相關疾病的防治應用概況盡快地介紹給國內醫(yī)務界的同仁,以擴大思路,保證臨床診療措施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本書供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學習和臨床實踐中參考。
內容概要
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tǒng)地介紹微生態(tài)學理論與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臨床應用的專著。書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微生態(tài)學與消化內科形成交叉學科的基本情況,提出了有關消化道疾病產生的機制,防治方法及使用益生劑的生物防治全新觀念,并將國內外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使用益生劑防治腹瀉、IBS、IBD、HP及相關疾病和消化道腫瘤的寶貴經驗介紹給醫(yī)學界同仁,以提高我國的診治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本書可作為從事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尤其消化道內科基礎和臨床研究人員及醫(yī)學院校的師生、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腸道微生態(tài)學與微生態(tài)制劑 第一節(jié) 微生態(tài)學概述 第二節(jié) 腸道微生態(tài)學簡介 第三節(jié) 腸道正常菌群的來源 第四節(jié) 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 第五節(jié) 幾個與腸道微生態(tài)學有關的名詞和腸道微生態(tài)學研究簡況 第六節(jié) 腸道菌群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近況簡介 主要參考文獻第二章 腸道菌群及其免疫調節(jié) 機制 第一節(jié) 胃腸道菌群概述 第二節(jié) 免疫系統(tǒng)概述 第三節(jié) 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 第四節(jié) 腸道菌群對腸道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無菌動物 第五節(jié) 腸道菌群對周圍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無菌動物 第六節(jié) 腸道菌群對普通動物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 第七節(jié) 腸道有益菌對體外免疫細胞的直接作用 第八節(jié) 益生菌免疫調節(jié) 的臨床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第三章 腸道重要原籍菌——雙歧桿菌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jié) 雙歧桿菌的黏附作用 第二節(jié) 雙歧桿菌黏附后的生理效應 第三節(jié) 雙歧桿菌的免疫激活作用 第四節(jié) 雙歧桿菌的免疫耐受 主要參考文獻第四章 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與生物治療方法的質量控制和調控問題 第一節(jié) 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益生劑、益生原、合生原和生物治療方法(BTA) 第二節(jié) 生物治療方法、食品添加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幾個基本概念介紹 第三節(jié) 從微生物研制成生物藥品 主要參考文獻第五章 益生劑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益生劑防治機制的研究概況 第三節(jié) 伯拉德酵母菌作用機制的研究 第四節(jié) 腸道微生態(tài)的作用和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第六章 益生劑的藥理學研究 第一節(jié) 伯拉德酵母菌的藥理學 第二節(jié) 乳酸菌的藥理學 第三節(jié) 雙歧桿菌的藥理學 第四節(jié) 益生劑調節(jié) 胃腸道菌群的機制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第七章 益生劑在防治腹瀉及其相關疾病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感染性腹瀉的生物防治 第二節(jié) 其他有關腹瀉的相關性疾病 第三節(jié)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防治 主要參考文獻第八章 益生劑在IBD防治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炎癥性腸病 第二節(jié) 益生菌概述 第三節(jié) 益生菌與炎癥性腸病 主要參考文獻第九章 益生劑在腸易激綜合征防治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腸道菌群在IBS發(fā)病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第三節(jié) 益生劑在IBS治療中的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章 益生劑在防治HP感染及相關疾病中的應甩 第一節(jié)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 第二節(jié) 幽門螺桿菌及慢性胃炎 第三節(jié) 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第四節(jié)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第五節(jié) 關于幽門螺桿菌的防治 第六節(jié) 益生劑在防治HP感染相關疾病中的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一章 益生劑在防治消化道腫瘤方面的應用現(xiàn)狀與進展 第一節(jié) 消化道微生物構成、功能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胃腸道微生物的致癌機制 第三節(jié) 生物治療制劑對消化道腫瘤的防治作用 第四節(jié) 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二章 益生劑在兒童過敏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第一節(jié) 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 第二節(jié) 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與“衛(wèi)生學說” 第三節(jié) 過敏性疾病中的腸道菌群紊亂 第四節(jié) 益生劑對過敏性疾病的臨床防治研究 第五節(jié) 腸道菌群在過敏性疾病發(fā)病中的實驗研究 第六節(jié) 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三章 胃腸黏膜與相關疾病中微生態(tài)制劑防治應用進展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四章 益生劑、益生原(生態(tài)營養(yǎng))及合生原制劑 第一節(jié) 益生劑 第二節(jié) 益生原 第三節(jié) 生態(tài)營養(yǎng) 第四節(jié) 合生原 主要參考文獻第十五章 益生劑的風險和未來 第一節(jié) 生物治療的風險簡述 第二節(jié) 生物治療劑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三節(jié) 乳酸桿菌的生理學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三、臨床研究 1.I期臨床研究應該證實益生劑的主要效果是對人體有益的,如改善體質、緩和癥狀、減輕癥候、降低疾病危險風險性、延長疾病發(fā)作時間、加快康復速度等諸方面有顯著統(tǒng)計學和生物學意義?! ∪梭w實驗的第一步是在健康志愿者身體上進行。早期實驗(I期研究)是揭示健康者對生物藥品的耐受性,也就是能耐受和從副作用中恢復的能力。另外,I期研究應當建立人體治療時的初始劑量范圍,即所列舉劑量是在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的水平[mg/(kg體重)]基礎之上所進行預測的,這些研究也被用來確定藥理學和生物的利用度,不同配方的生物藥品應當根據(jù)細菌代謝和靶器官途徑確定生物利用度,例如,糞便中細菌的回收率可用來比較腸衣制劑和凍干劑膠囊中的細菌。細菌的配方類型可能包括裝有培養(yǎng)基凍干粉的未加工膠囊、腸衣制劑和酸奶及液體形式細菌?! ∮腥私ㄗh通過研究劑量分布、人體體內半數(shù)存貨量排泄的途徑和速率、代謝和吸收來確定微生物特性,而生物藥品的劑量范圍不同,如同在動物模型中做ADME實驗。應用生物藥品的單一劑量為了確定細菌通過人體的速度,在此過程中有多少細菌保留,以及在單一耐受劑量是否會導致任何反應。Marteou等(1992)給6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單一劑量的兩種生物藥品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來確定這兩種細菌的藥理學。在未吸收回腸組織中發(fā)現(xiàn)有1/3以上(37.5%)的口服劑量(10cfu)雙歧桿菌,但只發(fā)現(xiàn)1.5%口服劑量(1010cfu)的嗜酸乳桿菌,這些生物藥品都未伴隨副作用。Klein等(1993)給10名健康志愿者1010cfu單一劑量的伯拉德酵母菌,采用交叉實驗設計,統(tǒng)計1周被排出活菌數(shù)。比較暴露阿莫西林或不給予任何抗生素的回收率,阿莫西林的作用是增加大便中活性伯拉德酵母菌的回收率,從阿莫西林組0.12%±0.04%增加至2.77%±1.99%單一劑量伯拉德酵母菌未伴隨其他途徑的副作用發(fā)生。 此外,多劑量實驗結果顯示這些細菌通過上下消化道能夠存活,在口服初始劑量3~7天后還能保持高濃度。口服劑量的大便中回收率低并不需擔心,只要在病理靶點位置藥物濃度足夠即可。有趣的是,乳酸桿菌能夠在腸道中定植,在中斷口服生物藥品28天后仍能持續(xù)存在。伯拉德酵母菌和雙歧桿菌似乎不能在腸道定植,因為在口服中斷3~8天后這兩種細菌已清除,在健康志愿者中做的多種劑量研究均未見報道任何副作用。這些ADME實驗顯示口服生物藥品通常不被消化道以外的部位吸收。在消化道內益生菌能夠迅速達到穩(wěn)定的濃度,并且能夠在持續(xù)口服藥品時保持高濃度,絕大多數(shù)口服的微生物在胃腸道中代謝,能夠短時間存活,所有的生物藥品都不能夠持續(xù)在宿主中定植。即使暫時定植,也存在個體差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