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傅熹年 頁數(shù):812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茖W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干,是推動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郁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了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后,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fā)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面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jīng)發(fā)表了數(shù)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闡述。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建筑卷》,系統(tǒng)論述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發(fā)展史。作者廣泛收集實物材料和文獻史料,互相印證,力求把論斷建立在實物與文獻結合的基礎上。各時代的內(nèi)容大體按規(guī)劃、建筑、結構、材料、施工等分類梳理,探索其發(fā)展脈絡。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側(cè)重于科技發(fā)展的建筑通史,適于科技史工作者、建筑工作者和相關專業(yè)大學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傅熹年,(1933.1.2-)建筑歷史學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籍四川省江安縣,1933年1月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先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筑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建筑系合辦的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歷史研究室、建設部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四十余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1956-1957年協(xié)助梁思成教授進行《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1961-1963年參加浙江民居和福建民居的調(diào)查研究,1963—1965年協(xié)助劉敦楨教授進行《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編寫工作。后側(cè)重于漢晉南北朝隋唐建筑的研究,重點探討歷代規(guī)劃布局和設計方法。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聚落 二 古城 三 各類型建筑逐步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布局與建筑設計 一 幾何形體和體量的運用 二 簡單裝飾的出現(xiàn)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 一 結構、構造 二 施工第二章 夏商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布局與建筑設計 一 總體布局 二 建筑設計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 一 房屋結構 二 構造和施工第三章 周(含春秋、戰(zhàn)國)代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城防附)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法 一 國土規(guī)劃方面 二 城市規(guī)劃方面 三 建筑群布局 四 建筑設計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 一 結構 二 構造與施工 三 材料 四 工具 第五節(jié) 工官和重大工程建設 一 工官和等級制度 二 重大工程建設第四章 秦漢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一 秦 二 西漢東漢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方法 一 城市規(guī)劃 二 大建筑群組 三 建筑物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的發(fā)展 一 土木混合結構 二 木結構 三 磚石拱殼結構 四 石構建筑物 五 土構筑物 六 施工 第五節(jié) 工官和重大工程建設 一 工官及匠師 二 建筑制度 三 重大工程建設 第六節(jié) 中外交流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都城與地方城市 二 宮殿 三 苑囿園林 四 陵墓 五 宗教建筑 第三節(jié) 建筑技術的發(fā)展 一 木結構技術 二 磚石結構技術 第四節(jié) 工程管理 一 工程管理及實施 二 工官 第六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法 一 城市規(guī)劃 二 院落布局 三 單體建筑設計 四 建筑形體組合 五 建筑制圖和模型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發(fā)展 一 木結構 二 土木混合結構 三 土工結構 四 磚石結構 五 建筑裝飾裝修 第五節(jié) 重大工程建設及工官 一 重大工程建設 二 工程管理機構與建筑等級制度 三 工官 四 匠師 第七章 宋、遼、西夏、金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一 北宋 二 遼 三 西夏 四 南宋 五 金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法 一 城市規(guī)劃 二 建筑群組的規(guī)戈0布置 三 單體建筑設計 四 裝修裝飾 五 《營造法式》的編定及其所反映出的北宋建筑藝術與技術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的發(fā)展 一 木結構 二 土工結構 三 磚工 四 石工 五 施工 第五節(jié) 工程管理機構、工官 一 工程管理機構 二 建筑制度 三 工匠和關心建筑發(fā)展的文士第八章 蒙古、元代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法 一 城市設計 二 群組布局 三 單體建筑設計 四 裝飾裝修 五 建筑制圖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的發(fā)展 一 基礎工程 二 木結構 三 磚石結構 四 建筑施工 五 建筑著作 第五節(jié) 工程管理機構、工官 一 工程管理機構 二 建筑制度 三 工官及關心建筑之官吏、文士第九章 明代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法 一 城市規(guī)劃 二 大建筑群組布局 三 單體建筑設計 四 裝修裝飾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的發(fā)展 一 基礎工程 二 木結構 三 磚結構 四 石結構 五 施工 六 建筑著作 第五節(jié) 工官和重大工程建設 一 工程管理機構 二 建筑制度 三 工匠和關注工程技術的官員、文士 四 重大工程建設第十章 清代建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建筑概況 一 城市 二 各類型建筑 第三節(jié)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 一 建筑群布局 二 單體建筑設計 三 裝修裝飾 第四節(jié) 建筑技術 一 結構構造 二 建筑設計和施工 三 建筑著作 第五節(jié) 工程管理機構和工官 一 工程管理機構 二 建筑制度 三 工匠及關心建筑的文士參考文獻后記總跋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第一節(jié) 概說此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一般指原始文化(或史前文化),這時人類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以狩獵和采集謀生,尚無能力經(jīng)營居住場所。已保存下來的居住遺跡以天然洞穴為多,如“北京人”、“山頂洞人”、“鄖西人”曾居住過的山洞均已被發(fā)現(xiàn)。大約在距今1萬年左右,舊石器時代結束。新石器時代時,人已逐步從事改造自然的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生產(chǎn)活動,并掌握了制做磨制石器、陶器和紡織等技術,時代大約在距今8000-4000年前,相當于夏代以前,大體屬于原始氏族公社的盛期和后期。此時人也開始具有經(jīng)營住所的能力,并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從穴居、半穴居發(fā)展到地上建筑,并初步掌握了夯土技術和木構建筑的榫卯技術等。到新石器時代后期,隨著權力的集中,居住形式逐步由家庭、家族、族群聚居發(fā)展到氏族的聚落,其中4600~4400年前的姜寨聚落遺址面積已達2萬余平方米,可以組織較多人力建造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出現(xiàn)了宮殿的初型。
后記
此項目原定由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郭湖生教授承擔,他曾是《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的主編之一,對此駕輕就熟,實是最佳人選,定可做出卓越成果。但他近年不幸患病臥床,轉(zhuǎn)推薦我來完成此事。郭先生是我多年老友,誼不可卻,只得勉為其難。由于我在這領域遠沒有郭先生熟悉,相關資料和文獻的積累也都不足,實有很多困難。限于時間和經(jīng)費,我只能主要依靠已掌握的部分史料、文獻和本學科前輩及同行積累數(shù)十年的研究成果加以綜合歸納,沒有時間和能力去主動調(diào)查、研究新的實例和進行更廣泛的文獻搜索,所需圖紙也無條件重繪,主要采用已公開發(fā)表者。自2004年開始接受任務,至今三年余,始能完成,時間比原定的三年稍延后。全書按時代順序分為十章,每章按內(nèi)容基本分為五節(jié)。其中:第一節(jié)為時代概說,即該章的時代背景;第二節(jié)為建筑概況,即該時代的建筑發(fā)展概貌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三節(jié)為規(guī)劃設計方法,即取得這些成就所使用的規(guī)劃設計方法和手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