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技術學

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許為民 編  頁數:243  字數:306000  

內容概要

科學技術學(STS)是在國外日漸興起的一門前沿交叉性學科,針對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各方面作用與影響進行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引進和起步的階段。本書分為“理論與方法研究”和“應用與案例研究”兩篇,集中選取了國內學者近年在“走近”科學技術學方面的積極探索和相關進展,是全面反映我國科學技術學研究的專業(yè)著作。其中,“理論與方法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應用與案例研究”則突出了科學技術學研究的實際作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書適合自然辯證法、科學學、科技政策研究人員,政府和高校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科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政策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閱讀、使用。

書籍目錄

序上篇  理論與方法研究  STS:從SSK到SEE    1.SSK與描述性STS    2.STS的規(guī)范之維    3.SEE與規(guī)范性STS  論世界3理論對科學技術學建立的意義    1.世界3的實在性和客觀性是科學技術學的基礎    2.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學技術學學科體系建立的基礎    3.三個世界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學技術本質的基礎    4.世界1的演化狀態(tài)是科學技術分類的基礎    5.世界2的中介作用是確立科學技術認識論的基礎    6.世界3形成的價值庫是科技價值論形成的基礎  科學實踐研究對于STS的意義    1.科學實踐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質    2.實踐研究在各學科研究中的作用和意義    3.以科學實踐為基礎,建構實踐分析的方法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視野中的科學技術觀    1.一種新的科學技術觀:技科學    2.技科學與社會:走向行動者網絡    3.結語  科學知識生產的動力——對默頓科學獎勵理論的批判性考察    1.默頓關于科學獎勵機制的分析    2.科學獎勵機制與社會分配體系    3.當代科學知識生產動力的變化  試論科學知識生產的三個層面    1.研究科學知識生產的宏觀層面    2.研究科學知識生產的微觀層面    3.研究科學知識生產的中觀層面    4.結語與討論  知識創(chuàng)新與人的認知    1.“知識創(chuàng)新”的界定    2.知識創(chuàng)新中的主體認知因素    3.結語  科學學研究的新路徑    1.政治學路徑    2.經濟學路徑    3.傳播學路徑    4.語言學路徑  STS研究的史學視角及其交叉方法    1.STS研究的史學視角    2.STS斷面的歷史結構    3.STS斷面的生成、變異與更迭    4.STSS斷面的連綴形式    5.歷史是線性的嗎?  虛擬世界研究的方法論轉向    1.虛擬世界研究中的技術思辨誤區(qū)    2.社會哲學在虛擬世界研究中的地位    3.走向實證基礎上的建構主義  中國軟科學的科學定位與學科建設    1.實證:軟、硬科學區(qū)分的哲學基礎    2.發(fā)展:科學社會學到科技與社會    3.維度:理論體系構成的三個方向    4.現狀:學術隊伍與生存困境    5.突破:軟科學與科學技術學學理相通  俄羅斯科學學到科學技術學的內容轉向    1.俄羅斯科學學溯源    2.當前俄羅斯科學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3.結論  STS研究:現狀與展望    1.STS研究的緣起和現狀    2.STS研究的問題域和方法    3.STS研究的未來展望下篇  應用與案例研究  現代工程前沿圖譜與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策略    1.現代工程前沿的一般發(fā)展趨勢    2.電子及信息科學與工程前沿領域知識圖譜    3.生物科學與工程前沿領域知識圖譜    4.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前沿領域知識圖譜    5.現代工程前沿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6.我國走向現代工程前沿的自主創(chuàng)新策略  試論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的學術分層    1.科技期刊分層的現狀    2.科技期刊學術層次的明朗化    3.科技期刊的層際流動    4.簡短的結語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發(fā)展趨勢的量化分析——2000—2005年《自然辯證法研究》載文的計量研究    1.發(fā)文主題分布及趨勢分析    2.發(fā)文篇數及作者合作情況統(tǒng)計    3.核心作者群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4.文章作者的地區(qū)分布    5.影響因子與出版時滯    6.小結  論工程風險    1.工程風險的三種視角    2.工程師的三種責任境界    3.處置工程風險的社會機制  科研合作中的失誤及其預防——DNA分子結構發(fā)現過程的案例研究    1.科研合作及合作中的失誤    2.探索DNA分子結構的三個研究團隊    3.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過程引發(fā)的思考    4.結語  近代英國科技樂觀主義摭論    1.研究意義和相關概念詮釋    2.近代英國科技樂觀主義的梳理與摭拾    3.近代英國科技樂觀主義的評價與思考  深生態(tài)學運動:向美德倫理的回歸    1.功利主義傳統(tǒng)及其局限    2.生態(tài)運動中的道義論傳統(tǒng)    3.生態(tài)中心主義思潮    4.深生態(tài)學運動:向美德倫理的回歸    5.結語  原始性創(chuàng)新的激勵機制與制度問題研究    1.原始性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與制度的構建原則    2.原始性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的模型結構    3.創(chuàng)新個體的激勵機制分析    4.創(chuàng)新群體的激勵機制分析    5.結束語  給創(chuàng)新之火注入制度保護之油——關于增強知識產權制度對科技創(chuàng)新支持力度的思考    1.關于改善知識產權保護教育的思考    2.關于改善知識產權管理的思考  科學儀器與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    1.物化的科學技術    2.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石    3.社會生產的一大產業(yè)    4.科學活動中實現科學價值    5.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chuàng)新    6.發(fā)展科學儀器產業(yè)的政策建議  互聯(lián)網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案例分析    1.互聯(lián)網影響中國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徑    2.互聯(lián)網影響中國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機制分析    3.若干啟示  蘇州市自主創(chuàng)新與構建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思考    1.蘇州市自主創(chuàng)新與構建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意義    2.蘇州市自主創(chuàng)新與構建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現狀與問題    3.蘇州市自主創(chuàng)新與構建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城市創(chuàng)新力的評價與提升——以寧波建設創(chuàng)新型城市為例的分析    1.城市創(chuàng)新力的研究視角    2.城市創(chuàng)新力的評價維度    3.寧波城市創(chuàng)新力的實證分析    4.寧波城市創(chuàng)新力的提升策略  關于公路交通運輸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中的幾個問題    1.公路交通運輸業(yè)的崛起與現代物流業(yè)的出現    2.公路交通運輸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特殊性    3.公路交通運輸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的內容和激勵    4.提高公路交通運輸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  遼寧老工業(yè)基地技術創(chuàng)新的市場激勵    1.市場結構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分析    2.遼寧石化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市場激勵    3.鋼鐵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市場激勵  現代科技導致的食物鏈污染及其危害    1.人類科技活動導致的食物鏈污染    2.以水生食物鏈為例的分析    3.科技活動引發(fā)的食物鏈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4.結論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STS:從SSK到SEE我們生活在科學文化之中,當然需要為理解這種文化做出努力。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或其新形式科學技術論)是這類努力的集大成者。誠如愛丁堡“科學論小組”的創(chuàng)始人艾奇(D.Edge)所言:“誰都不能否認,STS研究的主題也是人類面臨的核心問題?!钡牵绻鸖TS真的要想做到讓我們準確地理解科學技術以及它們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那么它就需要以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樣快的速度發(fā)展出一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在SSK勃興的時期,它做到了;那么現在如何呢?1.SSK與描述性STS在STS的發(fā)展史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地質構造巨變期”,大部分“斷裂結構”都是在這時候產生的。相對于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科學觀,維特根斯坦的“新哲學”就是一個斷裂;以庫恩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又是一個斷裂,一個似乎更為明顯的斷裂。我們知道,早期的科學哲學主張對科學進行純粹的理性重建,堅信認識論可以提供區(qū)別經驗科學陳述與形而上學陳述的嚴格的普遍標準。邏輯實證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所爭吵的,只是標準是什么的問題。但是,歷史主義打破了他們之間的“家族糾紛”。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要求我們從科學之外的社會、歷史和心理等因素來表現“科學當時的完整歷史”。這極大地改變了STS的發(fā)展方向,開啟了科學理解的新時代。不過,真正讓STS的“地貌”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是SSK。這得從“科學論小組”說起。受斯諾(C.P.Snow) “兩種文化”之爭的激勵,愛丁堡大學于1964年成立了“科學論小組”,目的是把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引入理工科學生的教學中。這是個名副其實的“小組”,多數情況下只有四人:艾奇、巴恩斯(B.Barnes)、布魯爾(D.Bloor)和夏平(S.Shaping)。然而,正是這只愛丁堡小蝴蝶振動了一下翅膀,引起了一場席卷全球的思想風暴。

編輯推薦

《走近科學技術學》適合自然辯證法、科學學、科技政策研究人員,政府和高校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科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政策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閱讀、使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走近科學技術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還算是一本不錯的書,可以讀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