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質原理及中國河流水質

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部  作者:陳靜生  頁數:308  

內容概要

本書是我國此領域的第一本研究成果專著,包含3部分內容:1)分析闡述我國主要河流天然水質的基本特征、地理分布規(guī)律,及近半個世紀來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和機理;2)分析闡述我國主要河流沉積物的地球化學性質和表面性質及其區(qū)域分布規(guī)則,分析這些性質對其中微量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行為的影響;3)分析闡述河流中泥沙與水相互作用對水質的影響及由此產生的多泥沙河流水質監(jiān)測、評價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本書關于我國河流水質的數據絕大部分是作者根據我國1000余水文站1960-2000年的原始水質監(jiān)測數據經統(tǒng)計分析而獲得的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的數據。

作者簡介

陳靜生,江蘇如皋人,1932年生,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環(huán)境地球化學,近年來著重研究我國天然水、沉積物和土壤的元素化學,尤其是重金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化學,已出版專著和教材6本,發(fā)表論文180余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級優(yōu)秀教材獎各一項。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緒論  1.1水對生命和人類生存的意義  1.2水質、水質參數及水質問題的歷史演變    1.2.1水質的概念    1.2.2水質參數    1.2.3水質問題的歷史演變  1.3研究水質的方法    1.3.1研究介質的選用    1.3.2水質參數的選用  1.4研究河流水質的意義  1.5河流水質研究在水環(huán)境化學學科中的地位  1.6全球河流水質研究進展  1.7中國河流水化學研究回顧    1.7.1我國河流水質監(jiān)測網絡的建立和發(fā)展    1.7.2對我國河流水化學特征及地理規(guī)律性的研究    1.7.3對我國河流水質半個世紀以來變化趨勢的研究  參考文獻第二章  水圈化學基礎  2.1水圈的概念  2.2水的循環(huán)  2.3作為分子的水    2.3.1水的同位素組成    2.3.2水分子的結構    2.3.3水的異常特性及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2.4作為溶液的天然水  2.5陸地水溶質起源  2.6海洋水溶質起源    2.6.1  關于海水溶質組成形成的假說    2.6.2現代海洋溶質組成的化學平衡模型    2.6.3現代海洋溶質組成的動力學模型  2.7天然水化學分類  2.8天然水離子濃度增長與水化學類型轉化的關系  參考文獻第三章  河流溶質地球化學  3.1河流中天然溶質的源、匯及控制因素  3.2流域巖石性質對河流溶質的制約作用  3.3氣候條件對河流溶質的影響  3.4全球河流化學模式    3.4.1 Gibbs的河水溶質起源模式    3.4.2 Meybeck的“全球河流水化學理想模式”  3.5全球河流溶質負荷與全球巖石化學風化作用的關系  3.6河流中的碳元素  參考文獻第四章  河流水質與水文條件的關系  4.1河流的形成、特性及分類  4.2與水質有關的河流水文參數    4.2.1流速    4.2.2流量    4.2.3  河流徑流  4.3水文條件對河流水質的影響  4.4河流水質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    4.4.1河流水質在時間上的變化    4.4.2河流水質在空間上的變化  4.5河流顆粒物的起源和性質  4.6河流顆粒物——研究水環(huán)境質量的重要介質  4.7顆粒物一水界面過程對河流中化學物質輸移的影響  4.8河流顆粒物中重金屬含量的粒度校正    4.8.1粒徑對水體顆粒物中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4.8.2水體顆粒物重金屬含量的粒徑校正方法  參考文獻第五章  河流系統(tǒng)綜合征及當代全球性河流水質問題  5.1河流系統(tǒng)綜合征的概念  5.2河流系統(tǒng)綜合征對地球系統(tǒng)的影響  5.3河流水質過去的演化  5.4當代全球性河流水質問題    5.4.1河流的鹽漬化過程    5.4.2河流的富營養(yǎng)化過程    5.4.3河流的酸化過程    5.4.4河流的微量金屬污染與微量有毒有機物污染  5.5河流水質的未來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第六章  長江水質特征及在20世紀后半葉的變化  6.1長江流域自然條件概況  6.2長江主要溶質化學特征  6.3控制長江離子化學的主要機理    6.3.1循環(huán)鹽    6.3.2風化作用  6.4長江水質半個世紀以來的酸化趨勢    6.4.1長江主要離子濃度的長期變化趨勢    6.4.2長江水質酸化趨勢原因分析  6.5長江的氮污染    6.5.1長江氮污染水平    6.5.2 1960~1985年期間長江氮污染的發(fā)展    6.5.3長江氮污染發(fā)展對水質酸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七章  黃河水質特征及在20世紀后半葉的變化  7.1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概況  7.2黃河主要離子化學特征  7.3控制黃河離子化學的主要機理    7.3.1循環(huán)鹽    7.3.2化學風化作用    7.3.3蒸發(fā)一結晶作用  7.4黃河水質近50年來的鹽漬化趨勢    7.4.1黃河主要離子含量50年來的變化趨勢    7.4.2灌溉農業(yè)發(fā)展對黃河鹽漬化的影響    7.4.3水利工程修建對黃河鹽漬化的影響  7.5黃河流域的氮污染    7.5.1  黃河流域氮污染水平的區(qū)域差異    7.5.2黃河氮污染水平的年內和年際變化    7.5.3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fā)展與河水氮污染的關系  7.6黃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數    7.6.1“氮素流失模數”的概念、研究意義及研究方法    7.6.2黃河流域氮流失模數的區(qū)域差異與原因    7.6.3黃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數近20年來的變化    7.6.4黃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數與長江流域氮素流失模數的比較  7.7黃河50年來水量減少趨勢、鹽漬化趨勢與氮污染發(fā)展趨勢三者  關系分析  參考文獻第八章  松花江、珠江和海南島河流水質  8.1松花江天然水質特征    8.1.1松花江流域自然條件概況    8.1.2松花江主要離子化學    8.1.3控制松花江離子化學的主要機理    8.1.4松花江水質30年來的堿化趨勢  8.2珠江天然水質特征    8.2.1珠江流域自然條件概況    8.2.2珠江主要離子化學    8.2.3珠江流域離子徑流模數    8.2.4珠江水中主要離子的來源  8.3海南島河流的水質和化學侵蝕作用及與臺灣島的比較    8.3.1海南島河流主要離子含量、分布與臺灣島的比較    8.3.2海南島河流的物理侵蝕率和化學侵蝕率及與臺灣島的比較  參考文獻第九章中國主要城市河流20世紀90年代污染狀況分析  9.1中國主要城市中小河流20世紀90年代污染狀況分析    9.1.1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    9.1.2蘇南大運河:    9.1.3南京秦淮河    9.1.4深圳河    9.1.5天津海河    9.1.6北京城市河流  9.2長江沿程城市段20世紀90年代污染狀況分析    9.2.1從干流沿程水質變化看城市對長江水質的影響    9.2.2從岸邊污染帶看沿江城市對長江水質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十章  中國河流顆粒物的地球化學性質與表面性質  10.1研究區(qū)河流概況  10.2研究方法    10.2.1顆粒物樣品采集及樣品代表性說明    10.2.2顆粒物樣品研究粒級的選擇    10.2.3樣品分析測試方法    10.2.4數據處理  10.3中國河流顆粒物的元素組成    10.3.1中國東部河流顆粒物的元素組成及地域特征    10.3.2中國東部河流與世界河流顆粒物中鋁、鈣含量的比較    10.3.3對中國河流顆粒物元素平均組成的估計    10.3.4在加入中國資料條件下對世界河流顆粒物平均元素組成的新估計  10.4中國東部河流顆粒物的地球化學性質    10.4.1粒徑分布    10.4.2黏土礦物的含量和組成    10.4.3鐵、錳、鋁、鈦氧化物的含量    10.4.4有機質的含量和組成    10.4.5 pH和△pH      10.4.6河流顆粒物地球化學性質之間的相關性  10.5中國東部河流顆粒物的表面性質    10.5.1比表面    10.5.2表面電荷和表面電位    10.5.3表面酸度常數和表面位密度    10.5.4顆粒物表面性質與地球化學性質之間的相關性  10.6中國河流顆粒物中微量金屬的含量和地球化學相分配    10.6.1重金屬在顆粒物原生地球化學相中的分布    10.6.2重金屬在顆粒物次生地球化學相中的分布  10.7中國河流顆粒物中的多氯聯苯    10.7.1中國河流顆粒物中多氯聯苯的一般水平    10.7.2中國河流顆粒物中多氯聯苯的同系物    10.7.3中國河流顆粒物中多氯聯苯來源的討論  參考文獻第十一章  黃河泥沙對水質和對水質參數測量的影響  11.1黃河泥沙對污染物行為的影響    11.1.1黃河泥沙對重金屬的吸持特征    11.1.2黃河泥沙對微量有毒有機物的吸持作用    11.1.3黃河泥沙對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對氮形態(tài)轉化的影響  11.2黃河泥沙有機質對耗氧有機物水質參數測量的影響    11.2.1問題的提出    11.2.2黃河泥沙有機質對COD測量的影響    11.2.3黃河泥沙有機質對高錳酸鹽指數測量的影響      11.2.4黃河泥沙對BOD測量的影響    11.2.5  高泥沙引發(fā)的黃河耗氧有機物污染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1.3黃河泥沙本底重金屬含量對河水重金屬水質參數測量與評價的影響  11.4黃河泥沙中的碳酸鹽對水質和對水質監(jiān)測研究的影響    11.4.1泥沙中的碳酸鹽對黃河基本水化學特征的影響    11.4.2泥沙中的碳酸鹽對黃河酸堿緩沖容量的影響    11.4.3黃河泥沙中的碳酸鹽對重金屬行為的影響  11.5黃河泥沙與水質關系進一步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附錄

編輯推薦

《河流水質原理及中國河流水質》是我國此領域的第一本研究成果專著。《河流水質原理及中國河流水質》共分兩部分,即河流水質原理與中國河流水質。前一部分,作者除根據個人多年教學經驗對河流水質原理作簡要闡述外,重點在于介紹和討論國際上對全球河流水質問題研究的當代進展。而后一部分是本書主體,這一部分的數據絕大部分是作者根據我國1000余座水文站1960~2000年的原始水質監(jiān)測數據經統(tǒng)計分析而獲得的,具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逗恿魉|原理及中國河流水質》可供環(huán)境科學、自然地理學、地球化學、水文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國家各級環(huán)境保護部門、水利部門、城建部門和農業(yè)部門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和高層決策人員,以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河流水質原理及中國河流水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提出了河流水質的概念,并給了一系列的河流案例分析。但還有一些不夠過癮,那些案例分析的還不夠深入,很多結論沒有詳細的說明。比如松花江水質的堿性化,作者并未就此深入分析,而且方法只有相關性檢驗,感覺手段上差了一些。如果再能更深入一些,可能就更好看了。
  •   怎么評論還沒有結束??我有買過這么多書嗎。。。
  •   對于搞水環(huán)境的人來說,很好,很有用
  •   書是老師推薦的,確實很實用
  •   ls有的讀者竟然一次評論了不下五十本書,而且評論類很多。這種人才在中國真的不多啊,對很多門都相當有研究,真是佩服。。不會是院士過來捧場的吧。話說不知道您買書的時候卓越是怎么送快遞的,是不是卡車給你送貨到家啊
  •   環(huán)境工程需要的一本好書.對中國河流水質也進行了分析
  •   專家手筆,果然不同凡響
  •   不錯,書很好,按時送到的。
  •   我在卓越網購物,感覺很好!即及時又快捷,還省時省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