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所未聞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比] 阿梅麗·諾冬  頁數(shù):187  字?jǐn)?shù):95000  譯者:胡小躍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阿梅麗·諾冬寫日本的第三部具有強(qiáng)烈自傳色彩的小說。第一部《管子的玄思》寫的就是她幼年時期在日本的故事,第二部《誠惶誠恐》寫的則是她長大后返回日本在某公司工作的遭遇,《聞所未聞》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作者通過一個日本男子和一個比利時女子的戀愛來反映東西方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方面的差異,而種種有趣的故事和誤會就從這種差異中生發(fā)出來,讓人發(fā)笑,引人思考。在諾冬筆下,日本人總是那么滑稽可笑,有時甚至十分可恨。他們不拘言笑,等級分明,活得很認(rèn)真,但也很累、很虛偽,所以,他們往往成為作者嘲諷的對象,愛情也不例外。在這部小說中,女主人公的愛情是認(rèn)真的,她真心喜歡這個完美的日本“未婚夫”,但真的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她又害怕了,逃之夭夭。對她來說,愛情是寶貴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行動的自由。

作者簡介

阿梅麗·諾冬是比利時法語小說家,至今已出版十九部小說,每本都高居文學(xué)榜單之上。她曾獲法蘭西學(xué)院小說大獎、法國書商獎、阿蘭·富尼埃獎、“花神”獎等文學(xué)獎,二〇〇八年更以所有作品獲讓·吉奧諾文學(xué)獎。她的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戲劇,已有三十七個國家翻譯出版諾冬的作品。
諾冬的父親帕特里克·諾冬曾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所以她出生于日本,六歲時跟隨調(diào)任駐中國大使館的父親來到北京,后來又到了美國紐約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直到十七歲,她才回到比利時,并進(jìn)入布魯塞爾自由大學(xué)(ULB)學(xué)習(xí)拉丁語文學(xué)。
據(jù)諾冬自己說,她正是從十七歲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而出版首部小說則要等到她二十五歲那年。此后她每年出版一部小說,每本都毫無懸念地引起媒體和讀者的巨大反響,成為法國出版界的一個“神話”。諾冬現(xiàn)在生活在巴黎和比利時兩地。

章節(jié)摘錄

  學(xué)日語最好的辦法似乎是去教法語。我在超市門口貼了一張小廣告:“一對一法語輔導(dǎo),價格從優(yōu)”?! ‘?dāng)天晚上,電話就來了。約第二天在表參道的一家咖啡館里見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我的名字。掛了電話之后,我才意識到這一點(diǎn)。不知道該怎樣認(rèn)出他來,他也同樣。由于我剛才沒想到問他的電話號碼,我是沒辦法的了。“他也許會再打電話來?!蔽蚁??! ∷麤]有再打電話給我。聽聲音,他好像很年輕,但這對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作用。一九八九年的東京可不缺年輕人,尤其是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diǎn)左右在表參道的那家咖啡館里?! ∥乙膊皇俏ㄒ坏耐鈬?,遠(yuǎn)非如此。不過,他徑直向我走來。  “您是法語老師?”  “您怎么知道?”  他聳聳肩,很不自然地坐下來,不再說話。我明白我是老師,應(yīng)該由我來問他。我問了幾個問題,得知他今年二十歲,名叫倫理,在大學(xué)學(xué)法語。他也知道了我今年二十一歲,叫阿梅麗,學(xué)日語。他搞不清我的國籍。我對此已經(jīng)習(xí)慣了?!  皬默F(xiàn)在開始,我們不能再講英語?!蔽艺f?! ∥矣梅ㄕZ講話,想測測他的法語程度。他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問題最嚴(yán)重的是他的發(fā)音:如果我不知道倫理是在講法語,我會以為他剛開始學(xué)中國話呢!他詞匯貧乏,句法呢,蹩腳地模仿英語,好像那是他唯一的救命草。然而,他卻已經(jīng)在大學(xué)里學(xué)了三年法語。我由此斷定,日本的語言教學(xué)是徹底失敗了。差到這種程度,甚至都不能再以島國封閉來解釋了。

編輯推薦

  《聞所未聞》是阿梅麗·諾冬的第十六部小說,榮獲法國“花神”文學(xué)獎?! ∵@也是諾冬寫日本的第三部具有強(qiáng)烈自傳色彩的小說。作者通過一個日本男子和一個比利時女子的戀愛來反映東西方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方面的差異,而種種有趣的故事和誤會就從這種差異中生發(fā)出來,讓人發(fā)笑,引人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聞所未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2條)

 
 

  •   諾冬的小說已經(jīng)買了兩本了當(dāng)初真的只是因?yàn)閮r格便宜不過買到手之后發(fā)現(xiàn)很有感覺就開始收藏她的其他小說直到降到半價的時候才一一購買很精致很小巧很喜歡這樣的質(zhì)感~
  •   書的大小非常舒服,比較接近口袋讀物的感覺。 這個故事很能體現(xiàn)作者的幽默感
  •   很棒的故事,很棒的作者
  •   這本書是我想象中的樣子哦,很不錯哦
  •   過癮過癮過癮!
  •   讀起來很快,作者在描寫日本人時帶有點(diǎn)小幽默,讀起來蠻輕松的
  •   內(nèi)容挺少的,故事情節(jié)很喜歡
  •   故事的構(gòu)架別出新奇
  •   買不買都行,反正我是看完就沒要了
  •   不錯,雖然不及其他幾本,但是別有風(fēng)味
  •   還不錯的書…一會兒就看完了,小清新
  •   故事一般,對法國文化、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人可以讀。
  •     由于最近總覺得自己智商下降,所以總是帶著些沉重的心情去看書——“哎呀我越來越蠢了有的書都看不進(jìn)去也看不懂了可如何是好啊”,于是看書的時候很少像以前那樣開心了。感謝阿梅麗·諾冬,讀她的這本《聞所未聞》讓我重新找到了閱讀的愉悅感。
      說起來,看書和交友一般都需要緣分,比如昨天翻開《聞所未聞》的時候正逢好天氣,公交也不算太擠,我還能有空間打開書,在帝都久違的清新空氣里讀幾頁,然后就不知不覺到目的地了。這樣的輕快感很難得,感恩。
      在我看來阿梅麗·諾冬就像是一個聰明到忍不住不帶惡意地捉弄取笑下這個世界的人,她的小聰明和大智慧也許并不沖突。這本以她的第一人稱寫的小說講的不是愛情,而是類似友誼的某個故事,某段經(jīng)歷,某種持續(xù)的感觸,某個已經(jīng)過去的片段。讀來很輕松,因?yàn)椴粓?zhí)著。
      我喜歡不執(zhí)著的主人公。除非ta只為自由執(zhí)著。
      如她所說,自由是個被人說爛了的詞語,但這并不妨礙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它靠近它并擁抱它,哪怕是用逃避的姿勢。
      我喜歡這樣的書,有點(diǎn)逼真,有點(diǎn)接近現(xiàn)實(shí),同時又更遠(yuǎn)離現(xiàn)實(shí),讓人能在晴朗的天氣里,忽上忽下地看一朵云飄進(jìn)你的想象,再悠遠(yuǎn)地飄離,挺自然。
      
      
      《聞所未聞》這本看似寫的是愛情或koi(日語里的“戀”,阿梅麗將之理解為一種類似愛情但絕對不是愛情的東西,是那種輕微而不會有殺傷力或侵略性的愛,更確切的說,也許是一種微微觸動無傷筋骨的喜歡的情緒),其實(shí)更多的還是寫“我”對生活的美的不得其法卻又無比著迷的追和對所謂的“安穩(wěn)生活”的逃。關(guān)于逃離,她的描寫和想法并不特別,但是并不特別的想法在她筆下流出就顯得很自然,這是她的魔力。
      書中的那個“我”遇到一個基本上很完美的日本男性,和他相處得很愉悅,但當(dāng)對方求婚的時候,書中的"我"就立刻避之不及。因?yàn)樵谒壑薪Y(jié)婚是枷鎖,穩(wěn)定意味著永恒的監(jiān)獄。最后她逃回比利時,和姐姐住在一起,逐漸用時間和距離還有模糊不言的沉默告別了這段koi。不知今后的我會有何想法,現(xiàn)在的我太理解這樣的惟恐躲之不及的想法了。并不是夠不夠愛或者感情是否深厚的問題,而是無論對方是誰,無論前景多么繁花似錦笑盈盈,都無法讓人心甘情愿地被釘在恒定不動的境遇和所謂的“家庭”的框架里。世界上有人向往婚姻,有人向往一輩子的相知相伴相守,也有人執(zhí)著于看上去不名一文的自由,這都是路,都是自己選擇的模式。書里的“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或?qū)Q定走哪條路,但這不妨礙她繼續(xù)走,并且擁抱著自由義無反顧地走。自由這東西,看似不值錢,卻又非常昂貴。在我看來,書中的那個“我”追求的不僅僅是自由,而是要擺脫那種讓人窒息的既定感和沒有盡頭的已知的生活模式,遠(yuǎn)遠(yuǎn)地逃開千篇一律乏善可陳的未來,寧愿過自己選擇的某一款并未定型的人生。沒有保障,沒有金光閃閃的未來樣板,沒有衣食無憂的保護(hù)罩,但是有不確定性,有自己牽引的可能性,這就非常非常足夠了。
      “自由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提起來我就會打哈欠。不過,用身體體驗(yàn)自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你得有什么東西要逃跑,以便給自己創(chuàng)造這種美好的可能性。而且,人永遠(yuǎn)有東西要逃跑,那就是人自身。”
      我肯定曾經(jīng)看過這樣的一段話,只不過我忘了,然后現(xiàn)在又看到了,真的覺得超級熟悉。嗯,覺得“逃跑”用“逃避”來代替更確切。阿梅麗的逃避倒算不上是怯懦,她也有做出選擇,也不貪心,為自己的選擇負(fù)責(zé),且不會貪戀另一條沒有選擇的路的可能性。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還有她在富士山和云雀山的爬山經(jīng)歷。大概是因?yàn)槲液苋菀妆簧縿?,更因?yàn)槲夷壳斑€對未見過或經(jīng)歷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看了她筆下的富士山日出和云雀山的大雪后,我好想去爬一次富士山,看一下她所說的無比壯美無以言表的風(fēng)景。
      
      大概是因?yàn)樗ミ^很多國家且自身的國家界限并不明顯的緣故,她對各國文化都很感興趣很有接受力??吹剿谶@本書里寫的日語,我竟然也能夠略有體會。語言真的是神奇的載體,好像讓人在不同的容器里潛浮。
      
      有些書真的是好像從你心底冒出的泡沫一樣輕飄飄又毫無違和感。這本《聞所未聞》并不算黃鐘大呂,但卻像是你曾經(jīng)遺忘很久卻突然輕易回憶起來的一個夢一樣,清晰得非常真切又熟悉。
      
      另一些想法:
      這個世界的一些東西之間的界定線其實(shí)很模糊曖昧,比如自我和自私,獨(dú)立和孤僻,果斷有主見和一意孤行。
      太喜愛自由或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人很容易被人當(dāng)做孤僻怪異之人。已經(jīng)看到不少人認(rèn)為太珍愛所謂的自我的人其實(shí)就是太自私。如果從“為自己著想”這個角度來說,這句話不算全錯。但是為什么要勉強(qiáng)熱愛自由的人繳械投降地被溫暖生活招安呢?
      
      
  •     這是比利時女作家阿梅麗.諾冬自傳色彩很濃的小說。自《午后四點(diǎn)》,我就迷上了這個不按常理出牌、卻充滿智慧和靈感的女作家。這回她用自己的真名演繹了一個自由活潑的歐洲女孩,在日本被日本文化吸引,與日本男性相戀,卻又不能忍受日本整肅的傳統(tǒng),最終逃離日本的故事.
      
      在小說中,你會跟隨作者,從一個異國戀愛故事的跳板跳到探索日本文化這塊跳板上,從而會產(chǎn)生一種獨(dú)特的個人體驗(yàn)和出其不意的思考,就像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那一段:去攀登冰天雪地的富士山,結(jié)果帶來的是最驚險刺激的快樂和思考。整部作品時時會讓我贊嘆:諾冬,你為什么總能描繪得如此恰到好處呢?
  •      《聞所未聞》很清淡。它不會像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簡潔白描的語言,只為與生命不能承受的悲劇主題形成反差;它也不像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寫象牙微雕上的男歡女愛,還要用最嘲諷的語言,透露她不僅在寫男歡女愛?!堵勊绰劇返那宓?,是完整的清淡,從語言到內(nèi)容的清淡,不刻意營造,不構(gòu)建目的,不嘩眾取寵,不絢爛奪目,不大悲大喜。所以不僅因?yàn)樽髡吲c日本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及書中大量書寫日本,更因?yàn)榇藭宓娘L(fēng)格,使一本由比利時女作家用法語寫成的小說,這么有日本文學(xué)的味道。
       與整本小說的風(fēng)格一致,小說中的戀愛也無比清淡。這是太平盛世里,二十歲出頭的兩個年輕人談的一場平凡戀愛,縱然是跨國之戀,縱然無果而終,卻不悲不喜,從來未曾引向愛情的偉大或蒼白。愛情以如此簡單平淡的方式書寫,確有些叫人驚訝,作者建構(gòu)了一種全新的愛情觀與愛情模式——“koi”式戀愛。
       一個獨(dú)立個性的比利時女子與一個嚴(yán)謹(jǐn)純凈的日本男子的戀愛,是快樂的,但也僅止于此,作者拒絕粉飾。女主人公阿梅麗反復(fù)思索自己的感情,她冷靜而冷漠地承認(rèn),她很喜歡男主人公倫理,他讓她感覺幸福,但是要愛他,那是非常難得的事:“每次見到他我總是很高興。我對他充滿了友誼和感情。他不在的時候,我會覺得缺少了什么東西。這就是我對他的情感方程式。我覺得這個故事十分美好?!钡且仓挥羞@種程度。她從來不談愛情,也害怕他說愛,因?yàn)樗幌雽λ鲋e。她用一個日本詞匯形容她對他的感情——“koi”。翻譯為“合意”,“他合我的意”。確切地說,“koi”不是指愛情,雖然它是羞澀的日本年輕伴侶稱呼對方的方式,其實(shí)其真實(shí)含義卻是將愛情排除在外的,它只是在滑稽地模仿愛情。而阿梅麗對倫理,就是這樣的感情,小說中的這對異國情侶,談的就是這樣的戀愛。
       作者不曾粉飾愛情,而對于這種不夠純粹的“koi”式戀愛,似乎也沒有責(zé)備。愛情是危險的、可怕的,充滿詭計和非理性因素。“叔本華認(rèn)為愛情是人類的繁殖的本能所使用的詭計,我不知道這一理論使我產(chǎn)生了多大的恐懼。我把愛情當(dāng)做為了不殺死別人而本能使用的詭計?!彼浴澳銜凵献约簾o法忍受的人,愛上極其危險的人”,但愛上koi的人,是不可思議的。阿梅麗認(rèn)為殺死像倫理這樣溫柔、美好的人,是極其荒誕的。她從來不想殺死他,于是這成了“一個誰也不想殺人的故事”,一個與愛情無關(guān)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并不平庸”。
       “koi”式戀愛,快樂是純粹的,這個過程中談及愛情,那是要叫人嗤之以鼻的。當(dāng)然如果發(fā)展到婚姻階段,那也褻瀆了幸福。所以雖然阿梅麗覺得“拒絕嫁給倫理無異于自殺”,但她始終不愿意嫁給他。她總不愿給他肯定的答復(fù),以訂婚為借口無限拖延婚期。確信無疑是不可思議的,“你希望你的動詞是肯定的嗎?肯定還是否定?否定。加上去的那個詞是魔鬼說的。”高尚的道德常常引人稱贊,但它們卻是所有戰(zhàn)爭的根源;言辭鑿鑿的話不公正、太野蠻。而讓人們蔑視的變化無窮,卻是常理。這樣的說法很有無賴的自我開脫之嫌,阿梅麗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并拒絕了一個完美未婚夫的求婚,最后甚至逃婚。
       這個近乎荒唐的結(jié)局卻是最真實(shí),最能打動人的。也許是因?yàn)閭惱硖^完美,沒有缺點(diǎn),“因?yàn)樗砩蠜]有缺點(diǎn),所以我才那么愛他。也正因?yàn)樗麤]有缺點(diǎn),我對他才沒有愛情”,其實(shí)我們很難愛上一個沒有缺點(diǎn)的人;也許是在阿梅麗心中,“對婚姻的懼怕壓倒了一切”,而一切安全得叫人感覺危險;也許是因?yàn)榘⒚符悓ψ杂膳c自我的向往太過濃烈,這個征服了富士山、這個獨(dú)自攀援無人跡雪山的西方女子,不會甘愿依托一份“koi”的戀愛,當(dāng)四十年的上班族或一輩子的家庭主婦。所以,她逃跑了,從日本逃回比利時,逃離交往了兩年的倫理。不做殘忍的告別與分手,漸漸疏遠(yuǎn)。她舒心地自由著,從來沒有想過他。
       五年后,他與一個法國女子結(jié)婚,她成了暢銷小說家,他們再次相遇于日本,他說:“我想像武士一樣給你一個友誼的擁抱?!彼袆拥寐錅I,他們終于一起體驗(yàn)到了相同的東西,在擁抱的十秒鐘里體驗(yàn)到了七年的激情,“這比愚蠢的愛情故事要美麗多少、高貴多少啊”。
      
  •     早晨在圖書館背完單詞,就順便拿出這本《聞所未聞》讀了起來。竟一口氣讀完了,其實(shí)篇幅也不長,才九萬多字。之前并不了解阿麗梅·諾頓,沒讀過她的任何小說。只是在逛99書城的獨(dú)家好書欄目時偶然發(fā)現(xiàn),感覺封面很有feel,就加進(jìn)了購物單。
      
      這是本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書的前半部分寫的很平淡,抒發(fā)的是作者個人對日本國的迷戀與美好回憶。至于其中的愛情,也許是真實(shí)的回憶,所以才會寫得如此迷戀與不舍。只是叫我讀來總覺得有幾分做作與YY之嫌。
      
      不過其中對日本國文化,尤其是禮節(jié)的描寫倒是向我證實(shí)了一點(diǎn),那些關(guān)于日本國重禮教輕婦女的談?wù)摬⒎菬o稽之談。因?yàn)椴幻匀談?,也難得小清新,所以對此了解甚少。而從身邊人那里聽到的大多是,女子結(jié)婚后一般會辭去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如果讓女人出去工作就是男人無能的表現(xiàn)。另外,日本人工作時很嚴(yán)謹(jǐn),毫無風(fēng)趣幽默可言,近似智能機(jī)器狀態(tài),但一下班,他們玩的都是一些變態(tài)且低俗的娛樂活動,這也許是長期壓抑加上家庭的負(fù)擔(dān)重的結(jié)果。所以很多婦女甚至建議自己的丈夫出去找女人和樂子。
      
      如此的生活狀態(tài)在我看來總有點(diǎn)非正常,不知道日本人性格里是不是有點(diǎn)走極端的因子。事情總要做到極致,是有它的好處,比如這次的大地震,若沒有這樣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此劇可能會如某國一樣慘烈。但如果想處處做到完美,美感也會失去其多樣性。
      
      最近正準(zhǔn)備讀《菊與刀》,因?yàn)槊煌改莻€譯本最好,正好中央編譯出了本英文版。于是就不畏艱難的買了原版。這對一個考研英語都不過線的人來說,絕對是個挑戰(zhàn)!前天睡覺前翻了幾頁,work very hard and care very much about obligation...等字眼足以寫明日本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深蒂固,影響之久遠(yuǎn)。想想不得不佩服,人家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dá),文化卻也能獨(dú)樹一幟,依舊堅挺。
      
      以上當(dāng)然不是重點(diǎn),書中真正能打動我并促使我此刻坐在這里回味這個故事的亮點(diǎn)在于對自由與獨(dú)立精神的執(zhí)念。
      
      當(dāng)故事中出現(xiàn)了求婚情節(jié)時,一切都在順著心意在進(jìn)行,滿足感不言而喻?!吧\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边@是我所能想到的。
      
      愛情很美好,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苫橐雠c為人父母的責(zé)任,大概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起碼我是那個無福消受的人?;橐鍪菄?,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從未懷疑過。既然選擇了婚姻,那自由并會被打上折扣。當(dāng)然也有人會提倡“開放式關(guān)系”,大致就像薩特與伏波娃那樣??捎植皇敲總€人都能夠如此幸運(yùn)地找到對的人。
      
      書中的阿梅麗決然地選擇了離開,即使對方是不不錯的選擇。心痛是肯定的,畢竟離開就意味著他們之間一切的可能性的破滅。于是這關(guān)于倫理的記憶會被打上舊愛的印記,成為日后凄美的回憶。只怪她看得太明白,婚后的鳥籠生活無疑會剝奪去她那最珍貴的財富——自由。而跨出這一步,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更加廣闊的天地。
  •   不懂日文,但我讀這書的故事,讀到諾冬解釋koi的時候,感覺koi是那種非占有型情感,純純的那種,有似于粵語里說“中意”,故覺著,樓主以“清淡”一言以蔽之,還是相當(dāng)精準(zhǔn)滴!
  •   很榮幸能得到你的點(diǎn)評。
    初看小說,很驚訝,不知為何可以如此“無情”,看完全書,卻很有共鳴。也許愛情的真相便是如此,也許戀愛的最佳狀態(tài)便是如此了。
  •   確實(shí),有時候一個KOI的擁抱,勝于死去活來的愛情。。
  •   解讀日本國人文化文明,繞不過和魂神魄。昨晚推特時間線上見多人RT一推文,“RT @Longlongbefore: 閨蜜在離她婚禮還有2個星期的時候打算跟未婚夫分手,“越到最后越清醒”,閨蜜如是說?!笨赡苄赃@詞我很喜歡。
  •   對每一個獨(dú)立的個體而言,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不能取決于他人給予的肯定與評價,而該是它是否適合你。
    家庭主婦沒什么不好,可這樣的生活是否適合你,這就得問你自己了。
    很簡單,我想選擇生活,而不是被選擇
  •   hmmm~~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