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四點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比利時] 阿梅麗·諾冬  頁數(shù):157  譯者:胡小躍  
Tag標簽:無  

前言

  新世紀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一方面依托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和權威機構,每年一度評選世界各國優(yōu)秀長篇小說,并將獲獎作品集成“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出版;另一方面攜手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yè)有限公司,高度關注世界各國最新出版的特色鮮明的優(yōu)秀長篇,共同構成了新世紀人文版外國文學長篇小說翻譯出版的豪華陣容?! ∵@套“新世紀外國暢銷小說書架”的編輯設想則是在上述豪華陣容中以市場表現(xiàn)為主要依據(jù)進行遴選,充分體現(xiàn)我們對于廣大讀者閱讀興趣的尊重。列入“書架”的作品,內(nèi)容生動,可讀性強,一經(jīng)問世,便暢銷全球,深受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讀者喜愛。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入選作品不僅風靡全球,其中不少還是世界各種文學大獎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之作,這表明了經(jīng)典和暢銷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統(tǒng)一體?! ”緟矔鴮⒎州嫵霭?。第一輯共二十種,以本社初版時間為序編號排列,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當代外國暢銷小說的歷史脈絡。同時我們也寄望這套叢書能以其既有的品質(zhì)續(xù)寫新的暢銷奇跡,并有新作品源源不斷地充實進來。在編輯遴選過程中,限于版權與視角諸原因,不周全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第二輯補記  “新世紀外國暢銷小說書架”第一輯二十種推出后,受到廣大讀者好評,為此,我們再為這個小小的書架增添新作十二種,懇請廣大讀者繼續(xù)不吝賜教?! ∪嗣裎膶W出版社編輯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內(nèi)容概要

  中學教師埃米爾退休后與妻子朱麗葉搬到鄉(xiāng)下,打算安度晚年。剛住下來,惟一的鄰居貝爾納丹就來敲門。他們起初以為只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可貝爾納丹從此每天午后四點準時來到,來了又不說話,干坐兩小時后又準時離去?! “C谞枃L試逃離和裝病,但鄰居照來不誤。埃米爾終于忍無可忍,把貝爾納丹轟出了家門。但兩天后的一個深夜,他聽到貝爾納丹家有機器的聲響,好奇地過去一看,發(fā)現(xiàn)貝爾納丹竟躺在汽車的駕駛室里,開著汽車的發(fā)動機想中毒自殺……  故事奇特,語言幽默,對話精辟,富有哲理,被視為諾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簡介

  阿梅麗·諾冬,比利時法語小說家,目前法國最暢銷的文學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十多本小說,本本暢銷,創(chuàng)下法國出版界的奇跡。她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法國書商獎、阿蘭-富尼埃獎等文學獎,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戲劇,已有三十多個國家翻譯出版其作品。  諾冬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日本神戶,父親曾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后調(diào)比利時駐中國大使館任職,諾冬六歲那年隨父親來到北京,在三里屯住了兩年,并根據(jù)這段經(jīng)歷寫成小說《愛情與破壞》,受到讀者歡迎?!段绾笏狞c》出版于一九九五年,是諾冬的第三部小說,故事奇特,語言幽默,對話精辟,富有哲理,被視為諾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圖書。

章節(jié)摘錄

  我堅持第一種說法,即一切開始于一年前?! ∮行┪葑邮前l(fā)號施令的,它們比命運更威嚴,一眼看上去就會被它懾服。應該住在那種屋子里?! 】斓搅鍤q時,我和朱麗葉想在鄉(xiāng)下找座房子。我們一看見那座屋子,馬上知道就是它了。盡管我討厭用黑體字,但我還是想用黑體字來表示它,因為我們永遠也不會再離開這屋子,它在等待我們,我們也一直在等它?! ∫恢痹诘人堑?,自從我和朱麗葉結婚起。算起來,應該有四十三年了。事實上,我們已經(jīng)結婚六十年了。我們是預科班的同學。開學那天,我們相遇了,相愛了,從此再也沒有分開。  朱麗葉早就是我的太太,也是我的姐妹和女兒——盡管我們同年,只差一個月。 由于這個原因,我們沒有孩子。我永遠不需要第三者:對我來說,有朱麗葉一個人就夠了?! ∥以谥袑W里教希臘和拉丁文。我喜歡這個職業(yè),我與不多的幾個學生關系密切。然而,我等待退休,就像神秘主義者等待死亡一樣。  我并不是胡亂比較。我和朱麗葉一直渴望擺脫普通人所謂的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已被減少到不能再少了,但我們還嫌多,甚至覺得我們的婚姻也是一個落俗套的形式?! ∥液椭禧惾~都希望快點到六十五歲,我們想離開這個浪費時間的世界。當了一輩子城里人,我們渴望到鄉(xiāng)下去生活,這不單單是因為熱愛大自然,更多是出于對孤獨的需要。這種強烈的需要與饑、渴和厭惡相似。  看到那座屋子時,我們?nèi)玑屩刎摚哼@么說,我們從小就夢想的地方真的有?。∥覀冊纺憠粝脒^,那是河邊的一塊林間空地,上面有座屋子。就是這屋子,漂亮、隱蔽,墻上爬著一棵紫藤。  離那里四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做莫沃的村莊,在那里能買到我們所需的一切。河對岸隱約有一座屋子,房東告訴我們,那里住著一位醫(yī)生。如果我們想高枕無憂,沒有比住在這里更好的了。我和朱麗葉遁世隱居,而在離我們隱居地三十多米的地方卻有一位醫(yī)生!  我們一刻都沒有猶豫。不到一個小時,這屋子就成了我們的屋子了。屋子并不貴,也不用裝修。我們覺得在這件事上,毫無疑問,我們鴻運當頭?! ∠卵┝?。一年前,我們搬家的時候,天也下著雪。我們欣喜若狂:從第一天晚上開始,這幾厘米厚的白色的東西就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我們到家了。第二天早上,我們覺得,在這之前的四十三年,我們不像是在自己家里,盡管我們在城里的公寓一住就是四十三年,從來沒有搬過家?! ∥医K于可以全身心地照顧朱麗葉了?! ∵@很難解釋:我從來都覺得跟妻子呆在一起的時間不夠多。六十年來,我給了她什么?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切。她也說我是她的一切,但我還是深深地覺得欠她太多。這并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好或者平庸,而是因為朱麗葉除了我之外沒有別的任何東西,也沒有別的任何人。我過去是,現(xiàn)在還是她的生命。想到這里,我心里很難受?! 偘岬竭@屋里的前幾天,我們做了些什么?我想,什么都沒做,除了在林中散了幾次步。森林是那么潔白,那么安靜,我們常常停下腳步,驚訝地四目相視?! 〕艘酝?,什么都沒做。我們到達了我們從小就想呆的地方。突然間,我們知道了這就是我們一直渴望的生活。如果我們的寧靜沒有被打破,我知道我們會這樣一直生活到最后一刻。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任命你去打仗,我讓你自由地開戰(zhàn),然后,我將雙手捧著你被子彈打穿的烏黑的臉……”  ——伊夫·博納富瓦

編輯推薦

  諾冬把她這個無傷大雅的小故事演變成了一場讓人無法抗拒的鬧劇。書中充滿讓人厭惡的描寫和罕見的黑色幽默,你需要有鋼鐵般的意志才能抵抗閱讀它的樂趣。在這個平庸的時代,沒有人敢惹毛自己的鄰居,但這個殘酷的比利時女人卻跳出了俗套。她才不管什么委婉用詞、敏感神經(jīng)。面對丑陋的身體和精神,她選擇發(fā)出剌耳的笑聲。見鬼的是,這卻引起了廣泛共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午后四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很喜歡午后四點慢慢道來的感覺
  •   非常精彩的小說,強烈推薦
  •   她的生活并不荒唐,因為她懂得快樂。
  •   外國暢銷小說書架:午后四點
  •   午后四點
  •   很好 ?。。。。?/li>
  •      之前無意中用諾冬的照片做MSN頭像,當時并不知道這個明艷不可方物的美女就是諾冬。她的美貌,加上簡單的小說,開頭有節(jié)奏的短句,都構成了我后來購買《午后四點》的理由。一開頭,我就喜歡上了這樣的句子,“我和朱麗葉都希望快點到六十五歲,我們想離開這個浪費時間的世界。當了一輩子城里人,我們渴望到鄉(xiāng)下去生活,這不單單是因為熱愛大自然,更多是出于對孤獨的需要?!保≒3)
        
        朱麗葉是埃米爾的太太,也是埃米爾的姐妹和女兒,盡管他們同年,只差一個月,因為這個理由,他們沒要孩子,而是心神相合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故事發(fā)生在婚后四十三年,他們退休了。這讓人幻想:不用工作的晚年生活,會是一個寧靜自由的天堂嗎?你終于可以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了。首先是房子,你得有能力找到一幢可愛舒適,適合養(yǎng)老的居所,你們不得不相依為命,一些從未有過的優(yōu)點被漸漸發(fā)現(xiàn)。老來情深意厚的關系真叫人高興又難受啊。
        
        諾冬這樣寫道:“森林是那么潔白,那么安靜,我們常常停下腳步,驚訝地四目相視?!保≒4)從某種角度講,這是詩。
        
        這本書的開頭洋溢著不可思議的快樂與暖意。“要活得快樂,就得藏起來?!边@對羨煞旁人的夫妻,他們十歲的時候每天一起在冰冷的浴室里洗澡,那些段落寫得動人極了。很難相信,一個年輕的女作家去寫一本關于老年的小說,而這樣的老之將至,失真,但讓人神往。
        
        
        不過自從“程咬金”貝爾納丹醫(yī)生出場后,故事就變得有趣起來,令人發(fā)笑起來……拒絕討厭的來訪者,或者虛與委蛇,相信誰都碰到過這種事,令人無奈又氣悶。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無法僅憑個人好惡生活,得考慮禮貌,利害,憐憫與同情。日復一日,這樣的日子簡直令人生厭。除了憤怒別無選擇,諾冬將這種荒誕寫活了,扔下讀者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這不似一般外國小說那般沉悶,反而具有懸疑的誘惑和輕快的筆觸,不止一個讀者在閱讀中如我所想:貝爾納丹先生是傷心至極的鰥夫嗎?或者他的太太過于兇殘,他不得不每天到鄰居家避難?但是一切疑問隨著結尾而告終,沒有什么驚悚的理由——鄰居這樣活著,只因為虛無,因為自己虛無,而讓所有人跟他一起虛無。
        
        第一次自殺,埃米爾救了他;第二次貝爾納丹終于死了,埃米爾拿起枕頭,謀殺了他,也是徹底地救了他。至死,貝爾納丹都沒有回答任何有“意義”的問題,只有一串大笑。你看不透這個人物,但他確實占據(jù)你心多時。無論如何,貝爾納丹虛無的肆意大笑將小說提升到了哲學的層次(諾冬正是學哲學出身),而并非只是說故事。我們看完了依舊略帶困惑,無法理解——真的有這樣的人嗎?我就是那樣的人嗎?——就像埃米爾說的:“它們(雪花)融化了,也不留痕跡,。但我現(xiàn)在明白了,雪是一個秘密。我不再了解自己。”
        
        
       ?。ㄎ矣X得這本書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這也是困惑人之所在。但把虛無和雪寫成一片,應是小說家的一種成就。)
      
      2008年10月
  •     主人公,活了快一輩子,終于退休和愛妻隱居夢想中的林中小屋。
      他的鄰居卻打破了他們的習慣,打擾了他們的生活,毀了他的三觀。
      于是他開始崩潰地自我解讀,自我反省,自我糾正,脫了教養(yǎng)和文明的外衣,本性是選擇正確還是正義呢……無論如何,是和從前不一樣了。
      作者很有趣,讀過她的《聞所未聞》,感覺《午后四點》更勝一籌,篇幅與節(jié)奏,都恰到好處。
  •     應是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看完了整本書。在外面的咖啡店看到的,被名字所吸引,翻翻簡介,故事性強,不錯,十分符合我現(xiàn)在急需打發(fā)的時光和不愿去想當下發(fā)生的事的心情。
      
      一本情節(jié)相當不錯的書,但單作為情節(jié)吸引人的小說看待又不能這么說。它有象征性,有作者想通過這些非現(xiàn)實的人物表達出的想法。但這本書很好的是,開頭作者在鋪設情節(jié)時是牽著人物在走,讓人物的特征符合自己的設想、理念,但很快,就是人物自身在做著必然會發(fā)生的事情了(雖我覺得最后男主他殺的情節(jié)作者的設計更強)。我想到兩個字來描述這本書的優(yōu)點——“自然”。
      
      不懂的是結尾男主殺人的動機。因為咖啡店要關門,時間所限,對那幾頁多的長長內(nèi)心獨白沒仔細去看,更加來不及認真思考,所以覺得他的行為有些唐突,對于他的“殺人”也更多持負面看法,而沒有覺得是使對方得到解脫。因為這本作品里,作者對這個希臘文、拉丁文的小教師的態(tài)度明顯是嘲諷的。若有人看到這篇書評,也許可以討論一下關于這個“殺人”的問題。
  •     其實是一本還算不錯的小說。
      
      而這本書最大的意義也許在于,可以中國讀者知道,原來暢銷書也可以是這個樣子,暢銷書里面也可以有關于希臘諸神名字的戲謔,也可以有對分類法之類問題的長篇胡言亂語,也可以有一些至少看起來還充盈著思想的話語。
      
      但這仍舊只是一本暢銷書而已,而這位女作家也仍舊和很多女作家一樣,只能是一位暢銷書作家。這并非是我對于女性文學的偏見,只是一般而言,女性作家的作品,容易成為暢銷作品,卻難成為經(jīng)典作品,即使有經(jīng)典,也不過是放在書架上的“世界文學名著”型的偽經(jīng)典。
      
      回到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也有著很短的篇幅,還有著能抓住人的情節(jié),更基本沒有跳躍性的語言,以我的龜速閱讀,也只用了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如很多暢銷書一樣,這本書,很易于被消費。就比如某個白領上班族的某個沒事可做的下午,伴隨著幾個哈欠一杯咖啡,這本小說也就過去了。
      
      我想,有一些書必然要成為暢銷書,而暢銷書也有它存在的重要意義,暢銷書的目的就是被消費,但并不表明暢銷書提供的是一種低級的消費。我不知道是否是暢銷書消費者的文化層次不同,為何中國目下的暢銷書們就不能有如同《午后四點》一樣的質(zhì)量。
      
      諾冬如很多暢銷書作者一樣,是一個量產(chǎn)作家,也是一個同型作家,每年都有新小說面市,但風格都差不多。在我看來這是很多優(yōu)秀作家的硬傷,比如還算不錯的村上春樹。這也許是因為作者所追求的目標不一樣,畢竟商業(yè)上的成功也是成功,有時比藝術上的成功更重要。
      
       而這個作者的生平也許更能讓中國讀者感興趣,她父母屬于比利時上流社會,她在日本出生,又曾短暫到過中國,而在中國的時候正逢中國文革。她有一本書叫《愛情與破壞》,靈感是來她在中國文革時期的三年經(jīng)歷,也不知道廈大圖書館有沒有,反正她的書短而易讀,借來花一個下午看看,也還不錯。
      
      
  •     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是荒謬,這種感覺在《百年孤獨》里面也有。
      
      這種荒謬有時候讓人無奈,有時候讓人絕望,有時候讓人覺得可笑,尤其當自己也陷入這種荒謬的時候。
      
      當所有人為房子瘋狂,拼盡全家之力的時候,當為了飄渺的GDP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的時候,當為了虛幻的安全感不惜一切代價進入朝廷系統(tǒng)面對無聊工作的時候,當為了工資或可憐的虛榮不惜犧牲健康過勞死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驕傲不惜傷害別國的時候。好像都理所當然。
      
      沒有人可以改變這種荒謬,因為人的本質(zhì)就是荒謬,直到世界的末了。
      
      引用圣經(jīng)里的兩句話,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nèi)?、可喜悅的旨意?br />   5:18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 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
  •     《敵意的語言》、《尖銳的諷刺》,為什么翻譯成中文就變成《午后四點》了?  諾冬的書是痛快的。諾冬的諷刺是無情的,又充滿了幽默?! ≈灰鲆娨粋€粗人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權力是多么有限。人生的最大敵人還是自己,是根深蒂固的習慣。
  •      自知莫過己,但有時不禁懷疑,我真的了解自己嗎?
      
       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人們常說:我看到了某某不為人知的一面。其實沒有人是完全赤裸在大眾面前,讓人一覽無遺的。有內(nèi)心,有頭腦,會思考,會憂慮,就必然有自己的隱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藏,即使三歲的孩童亦是如此。很多時候,隱藏都讓人有滿足感,就像《藍色生死戀》里恩熙說的:我喜歡有秘密,這樣我會覺得自己是個有錢人。
      
       那么人真的了解自己嗎?仿佛如此,卻又不然。人像潛水艇一樣是有巨大潛力的,又像胃一樣是有彈性的,但是這種潛力和彈性并非無止境,所以我們拘囿于一些限制以為了解一個真實的自己。其實,這個自己是在一個條條框框內(nèi),是一個定義,一個理解,是一個想當然,但是不一定是全部的自己。當受到種種壓力,比如書中善良變得不正常,文明變成一種枷鎖時,就會挖掘出自己嶄新的一面。像埃米爾先生,一個想遠離塵囂的文明人卻被粗魯?shù)某聊漂?,最終說服自己成了“殺手”,變得不再了解自己。
      
       原來,我們未必真的了解自己!
  •     調(diào)查一下,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了《等待戈多》?或許我的思維很發(fā)散,那個永遠不來的戈多,和這個每到下午四點就準時到來的貝爾納丹,到底有何相同之處?戈多是誰?戈多到底來不來?戈多什么時候來?為什么要等待戈多?這些都是無解的問題,但是在貝克特的那個短短的荒誕劇中,幾個主人公就在徒勞地茫然地等待這個無解的答案,戈多來不來,管他呢,也許,等待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結果,沒人在意。
      
      有人說,戈多是死亡,這是人類的終極歸宿;有人說,戈多就是一個象征,它的存在印證了人類的荒謬與虛無,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也有人說,戈多是未知的,代表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憧憬,也許還有那么一點無能為力,因為其未知,所以我們無法掌控,只能等待。
      
      對于埃米爾來說,痛苦的事情在于,也許他終其一生也是一個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他以為他搬到郊外的選擇能給他帶來理想中靜謐的生活,一個理想中的戈多。但是,戈多是那么容易讓你猜中的么?那么人生豈不是毫無驚喜,盡在掌握了?哈,埃米爾,生活才剛剛開始,你的戈多才剛剛到來。
      
      你的戈多是好是壞,不在你的掌握,所以埃米爾對于每天下午四點準時到來坐兩小時的鄰居貝爾納丹毫無辦法,文明人的準則對于粗人來說是個致命的弱點,因為禮貌讓他無法拒絕,無法說不。結果,等待這個令人厭惡的“戈多”成了埃米爾每天的功課,想想吧,當你有約會要等人時的那種感覺,盡管還有一個小時才到時間,你也會坐立不安,更何況,你等待的人并不那么可愛。
      
      不是有話說,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選擇你的朋友,同理,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鄰居,所以才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但是,當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鄰居時,你又該怎么辦呢?當戈多不再虛無,當你知道他每天下午四點都會來,當你一天的十二分之一時間要呆在地獄里,或者說,你清醒時的八分之一時光要面對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天哪,這真是天大的折磨。
      
      會有這樣的人存在么?對人生毫無興趣的人?對一切美好事物都喪失感知的人?一個存在就是為了“膈應”人,所作所為都讓人厭煩乃至要抓狂的人?他人即地獄,此言不虛。這樣的活地獄,是能成為你的考驗呢,還是一大劫數(shù)?
      
      當你知道戈多不再虛無的時候,當你不想再等待他,而他還執(zhí)意來的時候,不管你在或不在家里,他都在那里敲門,不屈不撓,試問,親愛的有禮貌的文明人,你該怎么辦呢?
      
      殺了他吧,你對自己說,好吧,那就輪到我們講下一個故事了,殺死比爾的故事。比爾是誰,其實穿著李小龍黃色體操服的女殺手也不清楚,不過,她認為是比爾讓她生活變得糟糕的,她只是以為沒有了比爾,她的生活就會很好,其實,決定你生活的,大部分來自于你自身,而不是戈多,更不是比爾。
      
      等待戈多,殺死比爾。世間上大多數(shù)的事,也都是這樣吧,等待未知的驚喜,砸碎認知的桎梏,人生不過是西西弗斯推石的苦役,周而復始而已。
  •     中國有句俗語:“鄰里好,賽金寶”。但自以為退休后遠離塵囂、歸隱世外桃源的埃米爾夫婦,尚未來得及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卻遭到了唯一的鄰居——貝爾納丹醫(yī)生——每日午后無休止的騷擾。
      
      原來,貝爾納丹醫(yī)生——這位熱情過度的鄰居,每日午后四點準時來拜訪新鄰居埃米爾夫婦,卻又冷若冰霜、少言寡語,著實令人哭笑不得。而當事人埃米爾先生又是一位一輩子循規(guī)蹈矩的好好先生。當深諳哲學的教書先生埃米爾遇上此等不速之客,讀者不禁疑問:這出怪誕的黑色默劇將如何收場?貝爾納丹醫(yī)生究竟意欲何為?
      
      說到這里,令我想到了史上最聞名兼最“無聊”的荒誕劇 ——《等待戈多》——毫無目的的等待和無厘頭的荒誕劇情卻引發(fā)了當時人們的熱捧和思考。無目的的生活和無休止的循環(huán)這一主題,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無奈和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二者在主題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身自由,另一個則不依不饒地進行無聲的騷擾和精神上的囚禁。接下來,引發(fā)了兩人一連串的明爭暗斗。漸漸地,埃米爾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默劇里的小丑,無休止而又無目的地等待的惡意拜訪,接著便日復一日地自導自演自問自答的寒暄和百般聊賴的自言自語,哲學式地說教變成了自我嘲諷,而醫(yī)生則成了一位冷漠而挑剔的看客,對于熱情的問候和禮節(jié)性的接待,除了目空一切的傲慢和藐視的眼神,別無其他回應。最后,彬彬有禮的退休教師無法容忍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被肆意揮霍,自己的尊嚴被踐踏和被玩弄于股掌之間,終于向無端干涉他人私生活的“惡鄰”下達逐客令并將其強行“驅(qū)逐出境”,卻由此引發(fā)了意料之外的后果……
      
      
      小說中,作者諾冬借書中人物之口旁征博引,將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等等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中,闡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也反映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現(xiàn)象:埃米爾夫婦象征人類善良、積極面對生活的一面,貝爾納丹及其妻子則代表人類慵懶、自私、貪婪,面對生活毫無目的和理想,消極頹廢的一面。小說深刻地剖析和諷刺了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
      
      同時,書中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獨、缺乏關愛這一社會問題提出思考,體現(xiàn)了小說的社會意義。
      
      關于這本書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令我不由想到了西村京太郎于上個世紀創(chuàng)作的的推理小說《敦厚的詐騙犯》的核心詭計:素不相識而又少言寡語的中年主顧五十嵐屢次三番上門造訪晉吉的理發(fā)店,借理發(fā)、修面的理由企圖威脅詐騙理發(fā)師,忍無可忍又受其誘導的理發(fā)師晉吉在為其剃須時用剃刀割斷了這個看似敦厚的詐騙犯的咽喉,卻不料已落入了早就厭世欲輕生的五十嵐設下的局。
      
      應當說兩篇小說在構思上有雷同之處,或許出生于日本的比利時“BAD GIRL”作家諾冬讀過西村京太郎的這部小說,或多或少從中得到了啟發(fā)、截取了靈感。當然,這僅僅是筆者的臆測,我想,這個令我好奇的疑問只有作者本人才能破解啦!
      
      言而總之,這是一部披著荒誕默劇外衣的嚴肅哲理小說,于無聲處聞驚雷,怪誕之中蘊真理。涉世不深的同學記得多讀幾遍,不要錯過這部風格獨特的類型小說。最后,再次向99的饋贈致意!祝大家新年多讀書!O(∩_∩)O~
  •      這本書真的很短,正如書名一樣,是一本可以在某個慵懶的下午茶時間拿起來的書,伴著一杯或兩杯熱飲,就能夠讀完。
       很多時候,對于這樣的小冊子很是提不起興趣,因為似乎不夠厚重就隱喻著粗糙的結構和糟糕的情節(jié)。再加上可能是學英文出身的緣故,對于用法語寫作的作家確實了解得少的可憐,因此,對于書中很多的文法感覺相當陌生和不慣。然而盡管如此,諾冬的筆觸竟然在這樣先入為主的偏見下生生切入心間,留下?lián)]之不去的觸動。
       在這一本154頁的書里面,諾冬用了前100頁來鋪墊最后的高潮。了解了胖醫(yī)生和他不似人形的太太的生活后,理解那位教授拉丁文的退休教師的挺身而出變得沒有那么困難。畢竟,又是誰來定義某個人需要怎樣的救贖?只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勇氣用自己的sin去救贖另外的人吧(更何況這個人和我們沒有什么實際關系)?當埃米爾在最后時刻想:“我的白色也融化了,誰都沒有察覺”時,他是否失去了天堂的通行證?
       平心而論,且不從道德上評判老教師的極端和偏執(zhí),不是人人都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并堅定的實施的。對這一點,深表敬佩。安安穩(wěn)穩(wěn)做了一個甲子的中產(chǎn)階級、天主教徒(假定他是法國那85%的國民之一),卻在通向夢想生活的門前發(fā)現(xiàn)了胖胖的守門人。于是,他和守門人(撒旦?或許吧)達成了不容于世俗的約定,甚至無需任何語言上的溝通。他的枕邊人直至人生的結尾都不會了解到這樣的一個過程,她只需作為他的妻子、姐妹和女兒享受門后的安樂就萬事大吉了。她,會毫不意外的升入天堂吧?當她發(fā)現(xiàn)她的埃米爾在afterlife中無法伴于她的左右時,一定會驚詫之極吧。(不知是不是我太陰暗了,這是我腦中小劇場的高潮,笑)
      
      注:個人有個小小習慣,讀書后經(jīng)常會去查一下書中人的名字。很多時候都可窺作者巧思的一斑。由于不懂法語,這個過程有點迷茫,更不知道結果是否可靠,不過相信也不會偏離很遠。埃米爾是一個普通的名字,仿佛我們的“偉”“強”和“麗”。然,這個名字起源于阿拉伯語,曾用于指代國王、酋長等權力中心之人,后引出含義“受命之人”。這就使書中的“臨危授命”或多或少帶上了些宿命感。而胖醫(yī)生的名字帕拉墨得斯含義為“足智多謀的人”,以辯才著稱。不過,似乎在書中他相當惜言,更和足智多謀相去甚遠。可是轉(zhuǎn)念想想,不需任何討價還價和兵不厭詐的“說服”埃米爾完成未盡之命,不是最強之辯么,不算足智多謀么?
  •     不明白為什么這本書的書評會如此好,也許是我不懂看吧。我總會認為如果是一本小說,至少故事情節(jié)應該豐富,給想看的人更多遐想。可是本書除了內(nèi)容上的簡單(午后的四點到六點會有鄰居探訪,鄰居總是一言不發(fā),惜字如金。主人公夫婦總會想到各種辦法去刺激鄰居,內(nèi)心也是波瀾壯闊。最后引出了鄰居的太太,鄰居逝世了,由他們一家來照顧鄰居的太太),語言也是很平實,偶爾也會談到古希臘的些許神話人物。僅此而已~~我想我看的應該夠仔細了
  •     就這樣子的書還能再版?額、、、、、、、、、、、、、、、、、、、
     ?。ㄟ@樣的評價不能添加評論嗎?竟然無法提交。再 額。。。。。。。)
  •     小小的書,灰色的封面。我是在圖書館的角落找到這本書的,大四無聊,天天在圖書館里淘書。淘書前又不愛做功課,看到哪本“有feel”就借了看。正巧那天看到了這本。然后竟然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口氣看完了。合上書,心里大叫“太精彩了!太好看了!”然后再從頭到尾看一遍。一個本來簡單的故事,無非是一對老夫妻恬淡的生活遭到一個每天四點準時敲門卻又不說話的怪鄰居的破壞,他們從最終的隱忍到最后的崩潰。但是這個故事在作者的筆下卻描寫得細致入微,讓主角深入你的心里,與你融為一體,那感覺實在妙不可言。這本書還了之后,想想不過癮,還是去書店買了回來。好書,真的是必須買下來多看幾遍的。
  •     在頭痛的狀態(tài)下看完這本書,看書的時候有點兒昏昏沉沉的,時而走神兒。不是書不好看,是對我來說似乎有些東西,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文明和粗鄙,存在著。如果禮貌變成了你人生中通往幸福生活的巨石,你還會抱著禮貌繼續(xù)生活下去么?
      如果米歇爾從一開始就拒絕開門,那他也不會成為殺人犯,即便他殺人在這本書里看起來是應該的,那么自然要發(fā)生的事情。
      作者諾冬,如果不是看譯后記的話,我也許不會再看她寫的任何其他作品了,但是現(xiàn)在,我非常有興趣閱讀她的所有作品。詼諧、諷刺,成為她的寫作風格,炫耀也成為她的一個標志。想再讀讀她的處女作,很好奇,聽說基本上全篇是對話,像劇本一樣!
  •     諾冬是比利時一位很有名的年輕作家。由于她哲學專業(yè)的出身,她的小說中常常蘊含了一些需要令人沉思的哲理,藏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情節(jié)中。
      
      大部分人對于書中的埃米爾和他的鄰居貝爾納丹的行為在做著各種各樣的評論。我對此不置可否。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活著就有他活著的理由,不需要被評論和指摘。
      
      我只是很喜歡埃米爾和他的太太朱麗葉的生活。那種生活是我一直一直都夢想和追求的。在一個安靜的空地上,找一棟屋子,真正的用來生活的“屋子”,和最愛的人一起生活,不需要多余的一切,孩子、朋友、親戚、鄰居、娛樂,都不需要,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安安靜靜,忘記時間。
      
      我欣賞埃米爾六十年來如一日地愛著朱麗葉,感動于他說的那些“即使每一天和她在一起,也仿佛永遠都不夠似的,她也一樣”,“她和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一樣,一點都沒改變過,即使經(jīng)過了59年?!薄八俏伊鍤q的小姑娘,是我的妻子,我的朋友,我的女兒”
      
      要一種怎樣深的感情才能讓兩個人如此深愛彼此。并且始終沒有改變過。即使是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繁瑣、周圍人的指指點點,他們也始終忠于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過自己喜歡的日子。
      
      我夢寐以求的。或許也會有個人在看見我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想法。
  •     一本很不錯的書,幽默但發(fā)人深省。
      或者我們都是文明人,但有不得“限制”在文明之下。
      我們對自己的存在和空虛有了解多少?
      總之,諾冬是一個適合我口味的作家,她的書一定要找來慢慢品味。
  •   暢銷小說風格+哲思+各異的吸引人的元素
  •   真有文采,寫得真好!
  •   復雜的社會,簡單的想法,幸福地生活
  •   "即使每一天和她在一起,也彷佛永遠都不夠似的,她也一樣".......
  •   很恬靜。需要的不多,只是彼此理解,彼此依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