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作品新編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人民文學  作者:豐子愷|主編:吳福輝  頁數:45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濫觴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國現代文學,雖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暫歷程,但在東西方文化浪潮的交匯與激蕩之中,卻風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現出一代燦若星河的新文學作家,開啟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偉大新紀元。輯入本叢書者,均為名家名作,風格絢麗多彩,文體搖曳生姿,各臻其美,蔚為大觀?!  靶戮帯敝靶隆?,在于既注重擇選經過時間淘洗、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文學經典,又著意搜集那些過去不大為一般讀者所知的隨筆、散論、雜談、序跋、日記、書信等非虛構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豐富地反映和體現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藝術全貌。這后一種文字,雖不是文學園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闌畫礎,于細微處或能見出真面目與真精神來,是解讀、體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兩個部分各有千秋、各擅勝場,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讀者可以“借一斑而窺全豹”,領略中國現代文學難以企及的博大氣象和獨特魅力。

書籍目錄

前言散文小品 山水問的生活 白采 兒童苦 兒女 從孩子得到的啟示 憶兒時 寄宿舍生活的回憶 陋巷 標題音樂 吃瓜子 鄰人 蝌蚪 給我的孩子們 作父親 夢痕 隨感五則 我與手頭字 車廂社會 窮小孩的蹺蹺板 肉腿 市街形式 野外理發(fā)處 三娘娘 素食以后 學畫回憶 比較 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半篇莫干山游記 家 納涼閑話 手指 西湖船 “帶點笑容” 談壁上標語 告緣緣堂在天之靈 養(yǎng)鴨 悼丐師 “藝術的逃難” ……藝術評論書信 日記詩與畫

章節(jié)摘錄

  散文小品  山水問的生活  我家遷住白馬湖上后三天,我在火車中遇見一個朋友,對我這樣說:“山水間雖然清靜,但物質的需要不便之外,住家不免寂寞,辦學校不免閉門造車,有利亦有弊。”我當時對于這話就起一種感想,后來忙中就忘卻了。  現在春暉在山水間已生活了近一年了,我的家庭在山水間已生活了一月多了。我對于山水間的生活,覺得有意義,又想起了火車中的友人的話。寫出我的幾種感想在下面?! ∥以涀∵^上海,覺得上海住家,鄰人都是不相往來,而且敵視的。我也曾做過上海的學校教師,覺得上海的繁華和文明,能使聰明的明白人得到暗示和覺悟,而使悟力薄弱的人收到很惡的影響。我覺得上海雖熱鬧,實在寂寞,山中雖冷靜,實在熱鬧,不覺得寂寞。就是上海是騷擾的寂寞,山中是清靜的熱鬧?! ≡诨疖嚴锏膸仔r,是在這社會里四五十年的人生的縮圖。座位被占,提包被偷等恐慌,就是生活恐慌的縮形。倘嫌山水間的生活的寂寞,而慕都會的熱鬧,猶之在只乘四五個相熟的人的火車里嫌寂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豐子愷作品新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對豐子愷的了解更多的局限于他畫家的身份,但這本書里的散文也很好的勾勒出了一個心中充對世界萬物的愛的作家形象。文筆淡雅清新,很值得一看。
  •   印刷可以,就是字小點,不過不妨礙和豐老“交流”,放在書桌上細細品味。
  •   不錯,正品而且對學習很有幫助
  •   遺憾的是沒有《漸》。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坡度極緩的長遠的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個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有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假使人生的進行不象山坡而像鋼琴的鍵板,有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 忽然跳到mi,即如朝如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漸“維持的。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臺上如花的美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巨富的紈绔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傾家蕩產,邊為貧者;貧者只得作傭工,傭工往往變成奴隸;努力容易變成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的很。因而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的“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強列的刺激。故雖到了饑寒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著目前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成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由萌生的春“漸漸”變成綠陰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無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相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前,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的“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可以永遠認識書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變?yōu)橐?。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方,也不辨自夜向晝推進的痕跡。兒女漸漸張大起來,在朝夕相處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侯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癡態(tài)!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以為其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一農夫每天早晨抱了牛犢而躍過一溝,到田間勞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長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流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最好的象征了。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是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莫過于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是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流連著我的生,可憐是受盡“漸”的欺騙!

    "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無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邊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著乘火車的旅客中,常還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途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的太長。像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酷的斗爭,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然而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有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物”,“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   喜歡舊書,耐看價格也實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