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李歐梵 頁數(shù):197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的寫作生活不算長,至少比學術生活短得多。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赴美留學,在環(huán)境影響下用英文寫學術論文,不覺已有半個世紀,直到最近十年,才著力用中文寫作。所以我一直認為,我所有的中文作品都是習作?! ∮腥税盐业闹形淖髌贩Q為“學者散文”,但沒有解釋,顧名思義,似乎指的是作為一個學者寫下來的隨意而松散的文章。然而散文其來有自,可以上溯至明末的小品文。在西方稱之為“essay”,法文叫作“essai”(有嘗試之意),這兩個傳統(tǒng)不盡相同,我的文章都配不上,只能勉強稱之為“雜文”,但又缺乏魯迅式的匕首投槍的作風。我從不用尖酸毒辣的文字去批評世界或人物——這一點“魯迅風”我完全沒有學到,雖然自己確曾研究過魯迅。也許,對我而言,“生活”這個人文文本太豐富了,它是我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如果把前人的生活和時代加上去,更像一座寶山。我每讀一本前人的著作,不論中西,都覺得在山下掘寶,越挖越興奮,越發(fā)感到高山仰止,靈光燦爛。個人最中意的小文都與這類讀書報告有關,如《狐貍洞書話》。生活加讀書,人生的意義足夠了?! ‖F(xiàn)在我的好友季進和黃育海、陳子善策劃將這些中文作品和中譯的學術著作,匯集成“作品系列”出版,作為送給我的七十歲生日禮物,我卻之不恭,只好笑納。這個作品系列不代表什么寫作成績,只是一種生活和讀書的感受與潛思的記錄。這么多年積少成多,竟然有將近二十卷之多,連我自己也感到詫異。
內容概要
歐梵已經獲得很高的成就,但是他總是把自己界定為一個永遠的未完成,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過客。他棲于英語世界,又棲于漢語世界;棲于中國文化,又棲于西方文化;棲于理性學術文化,又棲于感生創(chuàng)作文化;棲于雅文化即貴族文化,又棲于俗文化棲于歷史,又棲于文學;棲于文學,又棲于藝術……他是本雅明式的城市漫游者,是“東方《雙城記》”的作者,是中國公眾空間和“人文空間”的鼓動者和實踐者,而且是“芝加哥大學中國思想者部落”的酋長。 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知識性的回憶錄,從個人的經驗來勾畫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對于這家知識名學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耶斎恍拇娓屑?,也不可能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來,對母校早已沒有什么神秘感。
作者簡介
李歐梵
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現(xiàn)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吶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貍洞話語》等。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部 在哈佛求學的日子 序曲:申請到哈佛 芝加哥經驗 初抵哈佛 費正清教授 史華慈教授 在哈佛聽課之一 在哈佛聽課之二 讀書生活 語言和考試 論文和游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哈佛的學生生活第二部 在哈佛教學的日子 教學的經驗 在哈佛做訪問教授 在哈佛教中國現(xiàn)代文學 “核心課程”與“文化中國” “東亞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的哈佛學生 哈佛的典禮和儀式 揭開“名牌”的面紗 申請哈佛的秘訣 退休記事 結語附錄一 普實克 韓南教授的治學和為人附錄二 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劉再復) 狐貍說詩(陳建華) 歐梵在哈佛教書的日子(李玉瑩)
章節(jié)摘錄
我的這種思想上的不滿情緒,和費教授的政治立場無關。我似乎早已把我的外交官夢忘得一干二凈。我領悟到費教授其實是清史專家,而不是外交顧問(雖然他以其地位之尊不得不扮演這個角色),而他的學問在給研究生上的“清史檔案”一課上才展露無遺,因為他可以從大量的檔案中探究清代統(tǒng)治階層對付西方列強的方法??上易约簺]有選這門課,如今思之懊悔莫及,否則我大可細讀這些“文本”,進而從清人文體形式中去體會當時的政治思想。至今我仍然認為治中國近代史的史家對于“文體”不夠重視,也許這又是我的文學細胞在腦中作祟吧?! ∥医K于忍不住向費教授發(fā)炮了。在他開的一門閱讀課中,我大膽地借義和團為題發(fā)表我的謬論:為什么費氏的書中關于義和團的論述基本上都從西方傳教士的立場出發(fā)?為什么義和團的“奉民”都是沒有嘴臉的暴徒?這批下層人物的“心靈世界”(mental world)該如何描述?他們的入教儀式(和太平天國一樣)是否值得仔細研究?換言之,文化人類學這門學科怎么沒有進入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領域,而只是一味抄襲西方“現(xiàn)代化”的理論?最后我競大言不慚地說:“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人在哪里?!”此語一出,班上的同學都很驚愕,覺得我這個后生小子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然而費教授聽后,非但不以為忤,還露出他罕見的笑容對我說:他也感覺到這個缺點,所以正想說動史華慈教授和他合作,另寫一本教科書?! 拇酥蟆蟾攀俏胰雽W后的第三年——我和費教授的關系開始接近起來。他公開稱我是一個“放蕩不羈者”(free spirit),可能指的是我在為學上的自由心態(tài)吧,我從此也更以此自居,逐漸在思想上獨立起來,不再完全相信老師說的話都是至理名言。而費教授似乎也對我另眼相看,非但請我(當然也有其他人)參加他家的茶會——每周三下午定時舉行,我也因此認得他的夫人費慰梅女士(Wilma Fair-bank)——還不止一次請我和少數(shù)研究生在周末到他的避暑山莊(在附近新罕布什爾州的弗蘭克林)去小住,因此我也認識他夫婦收養(yǎng)的兩個女兒,這使我深深體會到費教授人情味的一面:對她的女兒平易可親(其時他已六十多歲,而他的兩個女兒尚未成年),而對他的夫人和老母更是敬愛有加,在這一方面他是典型的正人君子。因為他出身寒微,所以自小養(yǎng)成生活樸素的習慣。我們幾個學生初抵山莊不久,他就帶著我們去砍柴,體力勞動數(shù)小時,有一次他還率先跳進一個泥濘的小池塘中,要我們先洗一個“自然澡”。勞動過后,簡單的晚餐吃得也格外開心,晚餐后閑談一陣(往往是他夫人的話多),他就早早就寢了。第二天清晨他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書房(在住屋附近)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戶,據(jù)說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而費教授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嚴謹,每天清早起身,大概在六時左右、七時不到——甚至在洗漱時——就開始一一打電話給他指導的研究生:論文寫得怎么樣?什么時候寫完?有什么問題?我個人后來寫博士論文時也有此經驗,他的學生無一幸免。上午四個小時他決不上課或見人,而是獨自躲到他在懷德納總圖書館(Widener Library)的書房中去看書,每天下午才去上課、上班和處理公務。他的住所——Winthrop街四十一號——距離圖書館僅數(shù)百步之遙,散步不到五分鐘就到了。后來他對我說:“幾十年來我省下不少時間!”又諄諄告誡似的說:“以后你們教書忙起來,每天能抽出兩三個小時讀書就夠了!”我至今奉為金科玉律,但讀起書來恐怕沒有他那么專心。
編輯推薦
考卷發(fā)回來,斯坦納教授給了我一個“D+”——是我一生求學生涯最低的分數(shù)!在前半段的答案(即我在臺大學到的論點)后面還批了一句:“Sheer rubish!”而在我自己加進去的部分旁邊補了一句:“This is the beginrling of an answer!”(這才是回答的開始!) 費正清教授親自打電話來安慰我,說了一番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們男人考博士,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樣,孩子生前有陣痛,痛完了生下來就好了!你就把它當作一時的陣痛算了.沒有關系。”我一時語塞,掛了電話怔住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