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蘇)愛倫堡 頁數(shù):308 譯者:錢誠
Tag標簽:無
前言
每逢奉編者之命寫此類放在正文之前的文字時,我都十分猶豫和不安。因為:一,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心織”的,是作者用心靈的七彩絲一針一線、一字一句認真編織的成果。從作品開篇,乃至每個情節(jié),每個人物的一顰一笑,都不是作者興之所至隨意落筆的,必然經(jīng)過他深思熟慮;另一方面,對作品的認識、評論、褒貶、臧否,則應(yīng)由讀者在讀后自己做出,見仁見智只該是讀者的事;二,放在作品之前的“譯者的話”不可避免地帶有“導讀”陛質(zhì),我過去也看過幾本書前的“導讀”,說實話,真不敢恭維,有些甚至是在誤導;三,譯者的責任只是:在深刻理解原作和把握原作精神實質(zhì)的基礎(chǔ)上,完整地傳達內(nèi)容與形式渾然一體的原作之意境。譯者沒有義務(wù),更無權(quán)把一己之見擺在前面,影響讀者;四,自知水平有限,認識膚淺,深恐誤導別人。 若說譯者應(yīng)該寫點什么,我無寧更贊成讓他寫點“譯后記”,因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譯者必然是認真的,認真到吹毛求疵程度的原文讀者,他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譯之后必定會有些話想說?! 〖热淮宋囊旁谇懊?,我想,莫如借此機會撿拾幾朵表明《解凍》中文譯本出版情況的小花給您看看,或許倒能幫您多得些信息,拓寬些聯(lián)想的天地,對此書產(chǎn)生較大興趣;當然,更希望它能有助于您理解書中的人、事、社會、時代。 現(xiàn)今六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都還記得,1953年3月6日可以說是全球追求社會主義的人民哭泣的日子,那天莫斯科《真理報》宣布:“世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領(lǐng)袖,斯大林大元帥于3月5日逝世”。從那一天起,蘇聯(lián)社會的各個層面都開始發(fā)生變化。那變化盡管還是星星點點,很不明顯,但是,它猶如地火,恰似春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一切。一般人不知不覺,但有些信息靈通又獨具慧眼的人,卻能從那初現(xiàn)的秋毫中看到必將發(fā)生的巨變。在蘇聯(lián),感到這變化并敢于把它形諸文字的,就是名作家愛倫堡,他很快便寫出了《解凍》。
內(nèi)容概要
《解凍》第一部發(fā)表于斯大林逝世后的1954年。作品反映了蘇聯(lián)當時面臨的思想動蕩,抨擊了官僚主義,高揚人道主義旗幟對社會進行評判。1956年作者又發(fā)表了第二部,進一步描述蘇聯(lián)社會“解凍”后春天的到來。
作者簡介
愛倫堡(1891—1967),蘇聯(lián)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出生于烏克蘭基輔一猶太中產(chǎn)階級家庭。早年參加過學生運動,后長期旅居法國,多年從事記者工作,一生著書甚豐。其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風雨》及晚年的大型文學回憶錄《人·歲月·生活》對我國文學界有較大影響。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一 瑪麗婭·伊莉妮什娜很激動,眼鏡滑到了鼻子尖上,斑白的鬈發(fā)顫動著。她宣布: “現(xiàn)在請布萊寧同志發(fā)言,請柯羅捷耶夫同志準備。” 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柯羅捷耶夫那細長的黑眉毛微微揚了一下——他感到驚奇的時候總是這樣。其實,他是知道自己要在讀者座談會上發(fā)言的:圖書館管理員瑪麗婭·伊莉妮什娜早就邀請過他在會上發(fā)言,他也答應(yīng)過?! 」S里的人都很尊重柯羅捷耶夫。廠長伊凡.瓦西里耶維奇.茹拉甫遼夫不久前還在市委書記面前承認過:如果沒有柯羅捷耶夫,高速切削機床的生產(chǎn)就得推遲到下一季度。不過,人們尊重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并不僅僅因為他是個出色的工程師。他那豐富的知識,他的智慧和謙虛,都是令人嘆服的??傇O(shè)計師索科洛夫斯基是個公認為尖酸刻薄的人,但他卻從來沒有說過柯羅捷耶夫的一句壞話?,旣悑I·伊莉妮什娜曾經(jīng)和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偶爾談起過文學問題,后來,她逢人便高興地說:“他對契訶夫的作品體會可真深刻!”因此,她像小學生準備大考似的準備了一個多月的這次讀者座談會,自然,不請柯羅捷耶夫參加是不行的?!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