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場 呼蘭河傳

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蕭紅  頁數(shù):275  字數(shù):231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一般意義上講,中篇小說通常是就小說的篇幅而言,它是介于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間的一種體裁。對于中文作品來說,人們一般將三到十萬字左右的小說叫作中篇小說。    在英文中,長篇小說稱為novel,短篇小說為short story,各自擁有獨立的稱謂,而中篇則是novelette,是一個在詞義上具有依附性的衍生詞,字面意義可以理解為小于長篇的小說。這表明中篇小說本身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    在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中篇小說概念的形成是伴隨著其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生而逐漸清晰的。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于1921年的《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中篇小說的開山之作。這之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蕭紅的《生死場》,巴金的《憩園》等優(yōu)秀的中篇作品。這種影響一直接續(xù)不斷,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中篇小說更是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發(fā)展時期,以致有研究者認為,中篇小說代表了近三十年文學的高端水平。    篇幅與內(nèi)容含量的適中,既便于藝術(shù)操作又易于閱讀傳播的優(yōu)勢,使得中篇小說很快能在讀者中產(chǎn)生影響。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我們編選了這套“中國現(xiàn)代中篇小說藏本”系列圖書,選擇1919-1949年間創(chuàng)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說經(jīng)典作品,既從源頭展示我國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也為讀者的閱讀和收藏提供一個精良的版本。

書籍目錄

生死場 序言 一  麥場 二  菜圃 三 老馬走進屠場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罰的日子 七  罪惡的五月節(jié) 八 蚊蟲繁忙著 九  傳染病 一○ 十年 一一  年盤轉(zhuǎn)動了 一二  黑色的舌頭 一三  你要死滅嗎?   一四  到都市里去 一五  失敗的黃色藥包 一六  尼姑 一七 不健全的腿 讀后記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死場 呼蘭河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今天收到書的。當當送書還是很快的。人民文學的這個版本,收錄了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生死場是魯迅先生作序,呼蘭河傳是卯段先生作序。很權(quán)威很經(jīng)典的編排。裝幀不錯。典雅而不花哨。值得收藏。
  •   作為蕭紅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
  •   很難想象1個23歲的女子就能對人生看得如此透徹
  •   生死場,用筆太狠,情愫都釋放出來了

    呼蘭河傳,用筆很淡,情感控制住了

    當然,無法用一般小說的形態(tài)去描述,故事性,高潮性,是缺乏的
  •   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收在一起。這個集子沒法娛樂大眾,蕭紅也不會因此有什么抱歉。丁玲也被稱作才女的,直到寫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才算有了點樣子...以前的莎菲女士日記簡直教人為作者臉紅.冰心...小讀者伐?還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作?蕭紅的年輕的經(jīng)歷里有很堅韌的東西吧?不然怎么能品味苦難?怎么對舊土地有這樣的感情...蕭紅的句子很特別,我相信現(xiàn)代的不少作家受她影響的.
  •   印刷很好。很難理解那個年代,看下去要有耐心,有時候感覺太過悲慘了,那就是現(xiàn)實嗎?生命難道如此不堪?甚至于不忍心看下去........更喜歡蕭紅寫景,感覺干凈、特別。寫人物、故事,為什么那么不美好?她童年的家鄉(xiāng)確是如此這般的話,那倒是一段史話般的不朽作品!贊!
  •   封面是出版的時候蕭紅自己選的
  •   書的版本做工都算不錯的。但是蕭紅的東西第一次讀,實在令人失望,難以下咽的感覺。矛盾和魯迅是我欣賞的作家,卻無法理解為蕭紅作序。在我看來,蕭紅的文字沒什么吸引人之處,生死場干脆讀不下去,滿篇的文字都像嘮叨,乏味。呼蘭河傳讀了兩章也無法忍受下去了,關(guān)于呼蘭鎮(zhèn)里路上的一個大坑就能絮絮叨叨地寫好幾頁,見不出寫著些內(nèi)容的意義。讀過很多小說,沒想到評價超高的蕭紅是這樣的水平,有人說那個時代女子會文字的實在太少,才當她作才女流傳。讀了些皮毛,已深有同感。不建議大家閱讀。
  •      我從小看作品就不太喜歡景物的描寫,最喜歡的則當然就是關(guān)于人的?!逗籼m河傳》是一部并沒有情節(jié)主線的回憶錄式的小說,行筆幾乎全是回憶之所至,到了五、六、七章,則重點描寫了三個人物。黑皮膚的、總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無疑是殘忍的悲劇,看的時候是全然的心痛,為曾經(jīng)存在的這個無法握緊自己生命的年幼的姑娘。貧苦孤獨的馮歪嘴子,最讓人難受的是“他在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們都用絕望的眼光來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經(jīng)處在了怎樣的一種艱難的境地。他不知道他已經(jīng)完了。他沒有想過?!边@世上總有那么多痛苦沉淪的人,你看著他們,你同情,可當他們自己也無知無覺、不哭不笑地活著的時候,你才感到了真正的無力,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在很多人的眼里也常是無知無覺、不哭不笑的。人們都只是活著,活著。
      
       有二伯引起的我的感觸是最復雜的,是麻木的一絲絲抽痛。之前在《小城三月》中短篇集里已經(jīng)看過一篇關(guān)于有二伯的小說,最初看到的時候把“有”字給忽略了,只以為是二伯,作者的二伯,看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多了這一個“有”字,人物的身份境遇則大大不同了。在孩子們那、老廚子那、鄰里間是要聽二掌柜的、有二爺或有二伯的,到了祖父那里就可以叫“有子”了,因為“像皇上說話,還稱自己是奴才呢”。性情古怪的有二伯的矛盾在于貧苦低賤的他又想要極力保持住一點可憐的尊嚴,不斷地從家里偷東西出去賣卻又對此沒有自覺,又或許是刻意忽略的吧。此后裝作要上吊卻也沒有人看他的描寫,就讓我想起周圍某些哭泣的女生,也許長大了眼淚都帶有欺騙性,卻再也不能騙得了誰了。
      
       與我預想的不同,本以為蕭紅會在這本書里渲染很多自己年幼時的情緒,但一本書看下來實際上這樣的描寫并不多,到處玩耍、用喊叫來念詩的我只是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雖然寂寞但總是不記痛癢的,似乎唯一一個成人化情緒的描寫就是站在街上的“我”想著: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
      
       “我”走出去了,很遠很遠,死地是在離家鄉(xiāng)千里之遙的香港,一生坎坷顛沛,死前還魂牽那寂寞的童年和荒涼的家鄉(xiāng)與不知去向的人們。
  •     那是1934年。蕭紅23歲,蝸居在青島一所朋友資助的房子里,身邊人是蕭軍。三餐不飽了一段時間,她寫出了這本《生死場》。這還算是一段比較美好的時光。之前他們住在歐羅巴旅館,每天蕭紅醒來,饑腸轆轆。賣黑面包和牛奶的小販沿著走廊噠噠的挨著敲房門,面包的甜香漂浮在空氣里。蕭紅輕輕的寫下來:餓啊餓。這個時候她透過高而小的窗口看到半個街道來往的人群,一個抱著孩子正討飯的婦人。她想,她一定還沒吃早餐,興許昨天的晚飯也還沒吃。蕭軍回來之前,她會沿著樓道來來回回的走。后來很多人說那時的蕭紅和蕭軍患難與共,生活艱難卻也美滿。事實上,他們只是盡力的生存下去,努力的相濡以沫著,還來不及談情說愛。也來不及寫下任何的文字。蕭紅后來開始回憶,如同她所有的文字一樣的誠實。她寫,她去打水回來,黑面包只剩下最外面硬硬的一圈。然后,他便說,都是你的,你吃吧,便不自主的伸出左手再擰掉一塊遞進嘴里。然而她默默的不說話,靜靜的吃掉剩下的面包。
      
      蕭紅就是這么的孩子氣呵。她就需要一個人走在前面,好讓她有個背影能看到,能跟隨著。她知道自由的方向,自己卻又無法奔著向前去。她有著清醒的意識,卻又不能獨立的站起來。她誠實而無助,急切的需要一個人領(lǐng)養(yǎng)。我仿佛可以看到一只在雪原里蹦蹦跳跳著覓食的鳥兒,四顧張望著。
      
      《生死場》里的女人們也就這么從青春里漸漸的老去,不同的是,她們已經(jīng)被人領(lǐng)走了,并且被圈起來了。詩曰女之耽兮不可脫也。如金枝的愛情一樣。于是,蕭紅從村莊里逃出來??勺罱K又不得不依附在原本試圖逃走的未婚夫身邊。如果,她沒有遇見蕭軍,是不是會在某個小旅館悄無聲息的衰亡呢。如所有衰亡在村莊里的女人們一樣。
      
      蕭紅就這么細細碎碎的寫小說。從早到晚,衣食住行,媳婦們間的說笑,田野的農(nóng)活,一卷一卷的寫出來。好像不是寫出的,而是流出的。到了或興奮或哀傷的地方就汩汩的冒一下,散文似的吶喊幾聲。她總是單純直接的,有時候一句不夠,還要多說一句,多用一個排比!似乎不如此,便表達不出她最真的情感。
      
      那個時代,人民漸漸的覺醒。就像蕭紅的文字一樣慢慢的,悄悄的,忽然就到來了。趙三的鐮刀會開始了反抗,懵懵懂懂的抗爭,貼乎自身的小農(nóng)意識,最終以招安而告終。這還是農(nóng)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這矛盾還沒來得及爆發(fā),九一八到來了。當死亡變成尋常事,所有的反抗被貼上家與國的標簽重新迸發(fā)出來。蕭紅筆下的他們,已經(jīng)沒一口吃的東西。去當兵也好,做匪也罷,終都是為了一口吃的。他們對日本兵的仇恨,也是集中在他們搶走了了糧食,搶了雞,搶了女人。
      
      許多人都認為《生死場》寫出了女人卑微的輪回,木偶版的被男人的線牽引。開始還是好的,嫁給他就變得壞了。如同機械一樣的操勞,如同豬狗一樣的生育,面對男人唯唯諾諾。其實,男人們又何嘗不如此呢?同樣機械的操勞,甚至比女人更出力。這是同一個階級的人們,縱然女人被放在了最底層,但男人們也是無力的。起始她病了還嘗試著治療,不見起色,終于被棄之不理。不如此又能如何呢?我們不能把道德強加在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上。趙三丟了牛,心疼了半年還要久,不是因為牛長相漂亮體格健美,是因為它能耕種。此刻,人終究也是個工具罷了。
      
      日軍的入侵,不能不說也是一個契機。這一刻,不破不立是適用的。一切都等待著重新構(gòu)建,男人們走向戰(zhàn)場,女人們要么消亡要么忍辱偷生。另一些女性開始憤怒的出離,但走了一段路之后,發(fā)現(xiàn)終于還是無路可走。她們似乎總在等待著一個男人走過來,拉起她的手。
      
      蕭紅始終沒給出一個出路,包括她自己,經(jīng)過三個男人,一路的漂泊流離,臨死還要喊兩句,不甘不甘。
  •      閱讀《生死場》仿佛回到了世紀初的中國。對于出生于八十年代的我來說,世紀初的歷史是陌生的,模糊的,那時的生死苦痛與我毫無關(guān)聯(lián),對我毫無意義,我也是毫不關(guān)心的。是蕭紅的《生死場》讓我再一次回去,讓世紀初的苦難回向了我。在那里我看到了農(nóng)民“蚊子似的生活著,糊糊涂涂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胡風語),農(nóng)民在時間里受活受死,一種濃厚的慘痛氣彌漫全書,因其真實而慘痛,越真實越慘痛。開篇不久,蕭紅就把這樣的消息傳遞給了我,月英的死、王婆的服毒、小金枝的慘死、女人的“刑罰”,一切的一切揪得人心痛,而十年如一日的生死輪回又讓人頓感悲涼,“我們的太陽也是太古老了”(穆旦語),當古老的年盤轉(zhuǎn)起來時,帶來的不是幸福與歡樂,只是另一次的生死輪回,是坐不穩(wěn)奴隸時代的生死,世上仍舊是不盡的殺戮與凌辱,沒有絲毫改善的跡象。而且這種凌辱似乎是加倍了的了,金枝的“都市之行”讓她感到的不僅僅是國恨,還有對來自周圍那些同胞的凌辱恨,這是一種復雜卻普遍的情感。但我們置換角度,重新來看這種復雜的感情時,那里的意味深長頓時顯現(xiàn)出來了。我指的是從作者或者廣而言之從啟蒙者的角度來看。那樣的時代,他們的任務(wù)是雙重的,既要啟蒙又要救國,既要啟蒙農(nóng)民(批判)又要依靠農(nóng)民(讓他們?nèi)侇^顱灑熱血),這樣的啟蒙是尷尬而困惑的。在《生死場》里面,魯迅式的“國民性的批判”仍在,但是很明顯,這種批判更為復雜和困難。蕭紅是清醒的,她沒有在救國中變得狂熱,她寫了老趙三的退卻、二里半的似醒非醒的奮起,他們似乎構(gòu)成了整個農(nóng)民的一種象征,一種輪回的象征,誰都有可能走向誰,誰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很有可能都退回到“坐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繼續(xù)混混沌沌,而這種清醒是疼痛的,在中國的革命中,越往后思想將會越疼痛,到最后甚至走到另一個反面,擇心自食(文革中甚為明顯),而如今的我們似乎是從這個反面又準備走向另一個反面?(即一味的批判,而且還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神氣)蕭紅在這里也許并沒有明顯地表現(xiàn)這種疼痛,她是以一種詩學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思想,只是到了后來這種詩學的方式都不被許可。這種詩學的方式似乎顯得富有了哈姆雷特的意味,它所顯示出來的中國的啟蒙者的苦痛是深長的,是絲毫不亞于以賽亞柏林所說的“自由思想者的苦痛”的,當我們繼續(xù)上路時,我們應(yīng)該記住我們曾有過的思想的歷史,它會讓我們更成熟。
  •     9月28日 周二 讀《生死場》。記得很久前的一個上午,是陰天,翻出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站在窗前,一直到讀完。當時對她的文字十分喜歡,雖然那是回憶,零散的片段,但不會覺得那是亂的,或者說一以貫之的情感,是十分鮮明的。《生死場》里這種傾向并不明顯,小說的開端顯得晦澀,情節(jié)集中而又分散,人物不多,故事,一直十分痛苦。有些句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盡管他們的所有只有那么點生活,卻遭到一再的破壞。這是一出沉重的悲劇,發(fā)生在一個狹隘的地方,默默無聞,卻比那些轟轟烈烈的生死故事更讓人難過。
      
      
      9月30日 周四 坐在窗下讀完了《呼蘭河傳》,它的文字風格更像我印象里的蕭紅,全書七章,頭四章對呼蘭河風土人情的細細描摹十分有趣,展示著民國初年一個北方的小城,沉悶卻也生機勃勃,一切都很美好。第五六七章分別描寫了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有二伯的古怪與荒誕;拉磨的馮歪嘴子的媳婦死了,他的兒子卻給了他新的希望。
      其中,第五章和第七章描寫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姐的死時,都用了長篇幅的括弧來記敘,仿佛那都是傳言,都不是真實的。因為那真實情況是讓人絕望的,人云亦云流言蜚語,荒誕不經(jīng)的鄉(xiāng)村迷信,害死了這兩個可愛純良的女人。
      呼蘭河對于蕭紅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是寂寞時的溫暖,還是孤獨時的絕望?她不斷提起那“荒涼的院子”,又在尾聲里宣布著這一切的消亡。一切都過去了,現(xiàn)在的她是寂寞的,過去的日子是荒涼的,世事艱難,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就這么孤獨和寂寞著,而希望,永遠潛伏在某一部分人的內(nèi)心,生生不息。
  •   “當我們繼續(xù)上路時,我們應(yīng)該記住我們曾有過的思想的歷史,它會讓我們更成熟?!?br /> 寫得真好,真有感覺。我非常喜愛她,怎么會在《私語張愛玲》里忘了她?
  •   呵呵 謝謝
  •   "當我們繼續(xù)上路時,我們應(yīng)該記住我們曾有過的思想的歷史,它會讓我們更成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