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頁數:297 譯者:冰心
Tag標簽:無
前言
故事詩(石真譯) 譯者前記 《故事詩》(Kathe)是泰戈爾最為印度人民所傳誦的詩篇,中小學課本中必選的教材,也為大學文學系學生所必讀。一般人容或沒有讀過、或讀不懂他的《吉檀迦利》,但沒有讀過《故事詩》的卻不多見,“五河環(huán)繞著的英雄之國,辮子盤在頭上的錫克……”(《被俘的英雄》)幾乎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背誦。 故事大體分為四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錫克教故事和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緣經》(Avadanasataka)、《菩薩譬喻鬉論》(Bodhisattvavadfinamfila)和(如意樹譬喻鬢論》(Kalpadrumgvadfina—mala);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贊奧義書》(ChgndogyaUpanishado)及《敬信鬉》(Bhakta—mala);其余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并非佛經與古圣梵典的翻譯,而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詞句是詩人自己的,人物及情節(jié)也有很大的變動。這在一九○○年《故事詩》最初出版的時候,詩人已經作了聲明,說“希望這些變動不致在文化傳統(tǒng)及宗教義理方面造成罪過”?! ≡谶@部分詩歌中,詩人把一些為人民所喜愛的人物介紹給我們,雖然他們有些是普通的,平凡的,連名字也不曾留下的人物。這里有:信仰堅定、慈悲喜舍的佛教徒;反對宗教偏見,反對焚身殉節(jié)陋俗的宗教改革家;漠視種姓尊嚴的婆羅門;鄙夷黃金的修道者;人們理想中的大公無私、了解百姓疾苦的國王;不愿把土地獻與敵人而寧可犧牲性命的將軍;不畏強暴的公正的審判官;與異族統(tǒng)治者作頑強斗爭,視死如歸的男女英雄們……詩人以生動的口語、民歌的調子,歌唱出他們進步的思想,勇敢的精神,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從而教育那些在殖民地教育制度下不知道或忘記了、甚至鄙視印度文化遺產的年輕一代,喚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珍視自己的光榮傳統(tǒng)。這也許就是在印度把這部詩集選做中小學及大學課本的原因之一吧?! ∫痪哦吣暝娙税训谖迨住豆B(yǎng)女》改寫成歌舞劇《舞女的供養(yǎng)》(Natirpuja),一九三九年又把第七首《報答》改編為歌舞劇《夏瑪》(Shyama)?! ∽g文是根據一九四二年國際大學出版部出版的孟加拉文《泰戈爾全集》卷七中所收的《故事詩集》譯出的。
內容概要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作家,世界文學史上的巨匠,被尊為“詩圣”。 他的作品被人當作“精神生活的燈塔”,為印度近代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他的創(chuàng)作,為借鑒外國的優(yōu)秀文藝、開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藝作出了榜樣;他的不懈努力和開泰戈爾是印度近代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作家,世界文學史上的巨匠,被尊為“詩圣”。他的作品被人當作“精神生活的燈塔”,為印度近代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他的創(chuàng)作,為借鑒外國的優(yōu)秀文藝、開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藝作出了榜樣;他的不懈努力和開拓,使印度的民族文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并且在世界近代文學史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作者簡介
泰戈爾,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
書籍目錄
導讀知識鏈接故事詩(石真譯) 譯者前記 序詩 無上布施 代理人 婆羅門 賣頭 供養(yǎng)女 密約 報答 輕微的損害 價格的添增 比丘尼 不忠實的丈夫 丈夫的重獲 點金石 被俘的英雄 不屈服的人 更多的給予 王的審判 戈賓德·辛格 最后的一課 仿造的布迪堡 灑紅節(jié) 婚禮 審判官 踐誓吉檀迦利(冰心譯) 譯者前記新月集(鄭振鐸譯) 譯序一 譯序二 家庭 海邊 來源 孩童之道 不被注意的花飾 偷睡眠者 開始 孩子的世界 時候與原因 責備 審判官 玩具 天文家 云與波 金色花 仙人世界 流放的地方 雨天 紙船 水手 對岸 花的學校 商人 同情 職業(yè) 長者 小大人 十二點鐘 著作家 惡郵差 英雄 告別 召喚 第一次的茉莉 榕樹 祝福 贈品 我的歌 孩子的天使 最后的買賣園丁集(冰心譯)
章節(jié)摘錄
故事詩(石真譯)譯者前記《故事詩》(Kathe)是泰戈爾最為印度人民所傳誦的詩篇,中小學課本中必選的教材,也為大學文學系學生所必讀。一般人容或沒有讀過、或讀不懂他的《吉檀迦利》,但沒有讀過《故事詩》的卻不多見,“五河環(huán)繞著的英雄之國,辮子盤在頭上的錫克……”(《被俘的英雄》)幾乎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背誦。故事大體分為四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錫克教故事和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緣經》(Avadanasataka)、《菩薩譬喻鬉論》(Bodhisattvavadfinamfila)和(如意樹譬喻鬢論》(Kalpadrumgvadfina—mala);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贊奧義書》(ChgndogyaUpanishado)及《敬信鬉》(Bhakta—mala);其余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并非佛經與古圣梵典的翻譯,而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詞句是詩人自己的,人物及情節(jié)也有很大的變動。這在一九○○年《故事詩》最初出版的時候,詩人已經作了聲明,說“希望這些變動不致在文化傳統(tǒng)及宗教義理方面造成罪過”。在這部分詩歌中,詩人把一些為人民所喜愛的人物介紹給我們,雖然他們有些是普通的,平凡的,連名字也不曾留下的人物。這里有:信仰堅定、慈悲喜舍的佛教徒;反對宗教偏見,反對焚身殉節(jié)陋俗的宗教改革家;漠視種姓尊嚴的婆羅門;鄙夷黃金的修道者;人們理想中的大公無私、了解百姓疾苦的國王;不愿把土地獻與敵人而寧可犧牲性命的將軍;不畏強暴的公正的審判官;與異族統(tǒng)治者作頑強斗爭,視死如歸的男女英雄們……詩人以生動的口語、民歌的調子,歌唱出他們進步的思想,勇敢的精神,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從而教育那些在殖民地教育制度下不知道或忘記了、甚至鄙視印度文化遺產的年輕一代,喚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珍視自己的光榮傳統(tǒng)。這也許就是在印度把這部詩集選做中小學及大學課本的原因之一吧。一九二七年詩人把第五首《供養(yǎng)女》改寫成歌舞劇《舞女的供養(yǎng)》(Natirpuja),一九三九年又把第七首《報答》改編為歌舞劇《夏瑪》(Shyama)。譯文是根據一九四二年國際大學出版部出版的孟加拉文《泰戈爾全集》卷七中所收的《故事詩集》譯出的。
編輯推薦
《泰戈爾詩選(增訂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