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11月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王春元 頁數(shù):26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大量采訪的基礎上,王春元以一個電視人的敏銳和經(jīng)驗,將三十年的風云變幻定格于十三位時代精英人物滄桑、豐富的人生歷程之中,講述了十三種中國式的艱難蛻變。這些改革大潮中的陣痛與彷徨,講述著中國當代風云變幻的激情歷史。 本書既描寫了郭鳳蓮、嚴俊昌等在重大時代變革中的親歷人物,也有王選這樣的知識分子,既有李曉華、年廣久這樣草根出身的風云人物,也有佟志廣、魏紀中這樣的高級官員……他們的失敗、成功、焦慮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經(jīng)驗之一。正是無數(shù)個他們的轉身,鑄造了我們這個時代紛繁激蕩和萬象更新的獨特景觀。 三十年一瞬,跳動于他字里行間的,不只是如煙往事,更是歷史之鑒中的無數(shù)血肉豐滿的倒影。
作者簡介
王春元,44歲,主任記者,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曾就職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等單位。2006年成立“春元人物傳記工作室”,已出版《中國富人原始檔案》、《北京影響力》、《懺悔無門》、《靈魂21克》等作品,現(xiàn)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電視臺《財智人物》制片人。
書籍目錄
郭鳳蓮:歲月朝圣路上的一面金幡嚴俊昌:大富時代由赤貧開始李曉華:“一個來自紅色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者”年廣久:一個市井狂徒的生存游戲趙章光:做藥是一件與良心有關的事情楊百萬:歷史讓投機者變成了投資家柳傳志:成功的轉身源于政治的嗅覺佟志廣:一個高官的兩次光榮綻放李書福:被世俗嘲弄的寵兒王選:一份遺囑,兩份遺產(chǎn)張賢亮:一個右派的肆意人生張朝陽:任何追求都是焦慮的源泉魏紀中:沒有比讓老百姓高興更重要的事兒了轉身之后(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她興奮地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我是參會的。這事我不知道,我也很吃驚。”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郭鳳蓮是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她是以這樣的身份去的。也是在1978年的7月,中央召開了全國農(nóng)田水利工作會議。7月28號,當時主持會議的是李先念,李先念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副總理。在這個會上他還大力表揚了大寨,說大寨精神不但現(xiàn)在要學,以后也要學,年年要學,大寨精神是有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郭鳳蓮回來以后就傳達了中央的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郭鳳蓮聽到一些對“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不同聲音,就跑到了陳永貴的家里探尋。陳永貴當時住在交道口的北兵馬司,她問陳永貴,但陳永貴什么話也沒多說,只說等等看。12月18號正式開會的時候,葉劍英副主席講話,他肯定了大寨的精神。他說不僅要學大寨的今天,也要學大寨的明天,大寨的精神要世世代代地傳遞下去。會議討論葉劍英的報告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分歧意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當時農(nóng)業(yè)部有一個關于水利建設的考察團,要去美國考察。會議才開了兩天郭鳳蓮就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共開了五天,郭鳳蓮在美國待了二十多天,飛機回來時在日本轉機,當時駐日本大使是符浩,他曾經(jīng)當過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符浩給郭鳳蓮一篇《人民日報》社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她在文中讀出,對大寨也要做實踐的檢驗,她弄不太明白,回來以后就找陳永貴。陳永貴不在北京,回大寨了。因為毛主席特批的陳永貴,三分之一在中央,三分之一在大寨,三分之一在地方。一年有三分之一要參與勞動。郭鳳蓮追回大寨見陳永貴。跟他說,這是反對毛主席的,我接受不了。陳永貴耐,心跟她講,咱們什么話也不說,不要表態(tài),咱們要慢慢聽聽。后來她再問陳永貴這個問題,陳永貴說。毛主席也要接受真理標準的檢驗,大寨肯定要接受檢驗。陳永貴說,大寨要經(jīng)得起檢驗。郭鳳蓮從北京回來以后,有個新華社的記者來找她,說今天要發(fā)一個稿子,讓她跟他談一談,她說沒什么好談的,我什么事都不知道。后來記者說你要清醒一點,大寨精神不是萬歲的。聽他這么一說,她心里很生氣,但也有疑問。她后來把這個事跟陳永貴說,陳永貴說不了解的千萬不要瞎說,聽到的裝作沒聽到。陳永貴好像是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他很有政治頭腦,特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對歷次運動中的好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判斷。他不僅僅是國務院的副總理,還是農(nóng)業(yè)專家,對農(nóng)業(yè)科研特別有一套。在基層黨的工作上,他也有很多的經(jīng)驗。他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不該說的話他絕對不說。郭鳳蓮對陳永貴的評價非常高。我問她.你當書記以后,重新修建了陳永貴的墓,全部換成大理石了。為什么要這樣做?郭鳳蓮說,陳永貴就像我的父親,他們那一代人都是我的父輩,從我心里我非常地尊敬他們。陳永貴的政治素質(zhì)特別高,應該說他很有政治智慧,他的政治智慧一般人比不了。顯然,陳永貴作為一個農(nóng)民,能當上副總理,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苦干的農(nóng)民。憑著陳永貴對生活的認識,他可能就是后來的趙樹理,也可能就是延安時期的李有才,他在農(nóng)民里面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在政治上很有遠見卓識。他很有語言天才,當年我們熟悉的諺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是陳永貴總結的。郭鳳蓮1946年出生,她不是大寨人,她出生在離大寨有五華里的一個叫五家坪的山村。她三歲那年死了媽,她爸比她媽大二十歲,她被送到大寨的姥姥家,與姥姥相依為命。姥姥家和陳永貴家是隔壁。她姥姥也是苦命人,四個兒子三個夭折,小兒子參軍打仗也死了,就剩下一個孤寡老太太。有一天,她干活很晚回來,掉到井里,把腿摔折了,她拖著一條殘腿走進了新社會。郭鳳蓮的姥姥的年齡跟周總理的年齡一樣大。講到姥姥,郭鳳蓮的情緒全部被調(diào)動起來。感情的閘門一下就打開了。郭鳳蓮的成長離不開周總理,而總理來了大寨三次,每次都是陪著外賓來的,每一次來總理都要來看望郭鳳蓮的姥姥。我跟郭鳳蓮說,昨天。我看大寨歷史照片展覽的時候,看到周總理的照片時我流淚了。我為什么流淚?前兩天汶川地震,我寫了一篇文章,《地震中誰賺我眼淚最多》,是溫總理,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召力量,這力量來自于哪里?我說來自于平民總理,不認識苦難就不認識中國。溫家寶在災區(qū)帳篷學校寫下:“多難興邦”,這是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我們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我們離苦難過去剛剛二三十年,很多人都忘記了。我們看到溫家寶的那一幕幕。他提著孩子們的鞋和書包,真是愛民如子。我看到六七十年代周恩來的時候聯(lián)想到溫總理。我流淚了。是滄桑歲月撞擊我的五臟六腑。講到這里,我看見郭鳳蓮的眼睛已經(jīng)濕潤了。郭鳳蓮說她清楚地記得周恩來每一次來大寨的情景。第一次周總理來大寨是1965年5月1號。那天早晨,上面通知有大人物來.他們不知道是總理。更不知道思維爾·霍查是誰,大寨人被組織起練喊口號,怕喊錯了。練了一晚上。那時郭鳳蓮的鐵姑娘突擊隊規(guī)定每個人每天早上要擔十四擔肥料上山。那天早晨,剛剛擔完肥的郭鳳蓮正在家里吃飯,就看見直升飛機在山頭徘徊,陳永貴急忙過來說,年輕人要穿得好一點。每人還給發(fā)了紅綢子。陳永貴說是周總理來了,她們聽著特別高興,趕快回去換衣服。郭鳳蓮回去翻了半天,就沒有找出一件沒補丁的,她問能不能穿帶補丁的衣服?陳永貴說,當然不行。郭鳳蓮旁邊有一個女孩叫美妮,剛做了一件花衣服,郭鳳蓮說你把衣服借給我穿,美妮堅決不借。郭鳳蓮說,我要見總理!比美妮高大的郭鳳蓮把她的衣服給強脫了自個兒穿上。就去見總理。
后記
我們用了十三周的時間談論了十三個時代的風云人物。春元是電視人。他要拍這些人物的系列片。我們就選擇了談話的方式完成了《轉身》的組稿工作。書稿成形之后,我們覺得有些東西似乎意猶未盡,就做了這次談話。腳印:我們的訪談從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兩個多月,談論了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十三個精彩人物。通過訪談,我們對這些人物、你的寫作、你對他們的感受方式等一些問題特別感興趣。我們好奇的是,你為什么要做這么一件事情?為什么對這些人物感興趣?王春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我對“轉身”這兩個字的理解。首先,我認為轉身就是對原有的軌跡或者路徑的一種再選擇。是向固有的、錯誤思維的一種斷然的決裂,是向真理的一次勇敢的選擇。其次,轉身恰恰是以人為本,是向正確的路在走,是以微觀的視野來看待宏觀變化的一種認識方法。
編輯推薦
《轉身:穿越十三個靈魂的旅行》作者王春元,北京電視臺《財智人物》制片人。在大量采訪的基礎上,王春元以一個電視人的敏銳和經(jīng)驗,將三十年的風云變幻定格于十三位時代精英人物滄桑、豐富的人生歷程之中,講述了十三種中國式的艱難蛻變。這些改革大潮中的陣痛與彷徨,講述著中國當代風云變幻的激情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