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

出版時間:2008年11月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王春元  頁數(shù):26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大量采訪的基礎上,王春元以一個電視人的敏銳和經(jīng)驗,將三十年的風云變幻定格于十三位時代精英人物滄桑、豐富的人生歷程之中,講述了十三種中國式的艱難蛻變。這些改革大潮中的陣痛與彷徨,講述著中國當代風云變幻的激情歷史。    本書既描寫了郭鳳蓮、嚴俊昌等在重大時代變革中的親歷人物,也有王選這樣的知識分子,既有李曉華、年廣久這樣草根出身的風云人物,也有佟志廣、魏紀中這樣的高級官員……他們的失敗、成功、焦慮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經(jīng)驗之一。正是無數(shù)個他們的轉身,鑄造了我們這個時代紛繁激蕩和萬象更新的獨特景觀。    三十年一瞬,跳動于他字里行間的,不只是如煙往事,更是歷史之鑒中的無數(shù)血肉豐滿的倒影。

作者簡介

王春元,44歲,主任記者,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曾就職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等單位。2006年成立“春元人物傳記工作室”,已出版《中國富人原始檔案》、《北京影響力》、《懺悔無門》、《靈魂21克》等作品,現(xiàn)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電視臺《財智人物》制片人。

書籍目錄

郭鳳蓮:歲月朝圣路上的一面金幡嚴俊昌:大富時代由赤貧開始李曉華:“一個來自紅色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者”年廣久:一個市井狂徒的生存游戲趙章光:做藥是一件與良心有關的事情楊百萬:歷史讓投機者變成了投資家柳傳志:成功的轉身源于政治的嗅覺佟志廣:一個高官的兩次光榮綻放李書福:被世俗嘲弄的寵兒王選:一份遺囑,兩份遺產(chǎn)張賢亮:一個右派的肆意人生張朝陽:任何追求都是焦慮的源泉魏紀中:沒有比讓老百姓高興更重要的事兒了轉身之后(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她興奮地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我是參會的。這事我不知道,我也很吃驚。”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郭鳳蓮是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她是以這樣的身份去的。也是在1978年的7月,中央召開了全國農(nóng)田水利工作會議。7月28號,當時主持會議的是李先念,李先念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副總理。在這個會上他還大力表揚了大寨,說大寨精神不但現(xiàn)在要學,以后也要學,年年要學,大寨精神是有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郭鳳蓮回來以后就傳達了中央的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郭鳳蓮聽到一些對“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不同聲音,就跑到了陳永貴的家里探尋。陳永貴當時住在交道口的北兵馬司,她問陳永貴,但陳永貴什么話也沒多說,只說等等看。12月18號正式開會的時候,葉劍英副主席講話,他肯定了大寨的精神。他說不僅要學大寨的今天,也要學大寨的明天,大寨的精神要世世代代地傳遞下去。會議討論葉劍英的報告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分歧意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當時農(nóng)業(yè)部有一個關于水利建設的考察團,要去美國考察。會議才開了兩天郭鳳蓮就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共開了五天,郭鳳蓮在美國待了二十多天,飛機回來時在日本轉機,當時駐日本大使是符浩,他曾經(jīng)當過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符浩給郭鳳蓮一篇《人民日報》社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她在文中讀出,對大寨也要做實踐的檢驗,她弄不太明白,回來以后就找陳永貴。陳永貴不在北京,回大寨了。因為毛主席特批的陳永貴,三分之一在中央,三分之一在大寨,三分之一在地方。一年有三分之一要參與勞動。郭鳳蓮追回大寨見陳永貴。跟他說,這是反對毛主席的,我接受不了。陳永貴耐,心跟她講,咱們什么話也不說,不要表態(tài),咱們要慢慢聽聽。后來她再問陳永貴這個問題,陳永貴說。毛主席也要接受真理標準的檢驗,大寨肯定要接受檢驗。陳永貴說,大寨要經(jīng)得起檢驗。郭鳳蓮從北京回來以后,有個新華社的記者來找她,說今天要發(fā)一個稿子,讓她跟他談一談,她說沒什么好談的,我什么事都不知道。后來記者說你要清醒一點,大寨精神不是萬歲的。聽他這么一說,她心里很生氣,但也有疑問。她后來把這個事跟陳永貴說,陳永貴說不了解的千萬不要瞎說,聽到的裝作沒聽到。陳永貴好像是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他很有政治頭腦,特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對歷次運動中的好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判斷。他不僅僅是國務院的副總理,還是農(nóng)業(yè)專家,對農(nóng)業(yè)科研特別有一套。在基層黨的工作上,他也有很多的經(jīng)驗。他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不該說的話他絕對不說。郭鳳蓮對陳永貴的評價非常高。我問她.你當書記以后,重新修建了陳永貴的墓,全部換成大理石了。為什么要這樣做?郭鳳蓮說,陳永貴就像我的父親,他們那一代人都是我的父輩,從我心里我非常地尊敬他們。陳永貴的政治素質(zhì)特別高,應該說他很有政治智慧,他的政治智慧一般人比不了。顯然,陳永貴作為一個農(nóng)民,能當上副總理,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苦干的農(nóng)民。憑著陳永貴對生活的認識,他可能就是后來的趙樹理,也可能就是延安時期的李有才,他在農(nóng)民里面絕對是出類拔萃的,在政治上很有遠見卓識。他很有語言天才,當年我們熟悉的諺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是陳永貴總結的。郭鳳蓮1946年出生,她不是大寨人,她出生在離大寨有五華里的一個叫五家坪的山村。她三歲那年死了媽,她爸比她媽大二十歲,她被送到大寨的姥姥家,與姥姥相依為命。姥姥家和陳永貴家是隔壁。她姥姥也是苦命人,四個兒子三個夭折,小兒子參軍打仗也死了,就剩下一個孤寡老太太。有一天,她干活很晚回來,掉到井里,把腿摔折了,她拖著一條殘腿走進了新社會。郭鳳蓮的姥姥的年齡跟周總理的年齡一樣大。講到姥姥,郭鳳蓮的情緒全部被調(diào)動起來。感情的閘門一下就打開了。郭鳳蓮的成長離不開周總理,而總理來了大寨三次,每次都是陪著外賓來的,每一次來總理都要來看望郭鳳蓮的姥姥。我跟郭鳳蓮說,昨天。我看大寨歷史照片展覽的時候,看到周總理的照片時我流淚了。我為什么流淚?前兩天汶川地震,我寫了一篇文章,《地震中誰賺我眼淚最多》,是溫總理,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召力量,這力量來自于哪里?我說來自于平民總理,不認識苦難就不認識中國。溫家寶在災區(qū)帳篷學校寫下:“多難興邦”,這是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我們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我們離苦難過去剛剛二三十年,很多人都忘記了。我們看到溫家寶的那一幕幕。他提著孩子們的鞋和書包,真是愛民如子。我看到六七十年代周恩來的時候聯(lián)想到溫總理。我流淚了。是滄桑歲月撞擊我的五臟六腑。講到這里,我看見郭鳳蓮的眼睛已經(jīng)濕潤了。郭鳳蓮說她清楚地記得周恩來每一次來大寨的情景。第一次周總理來大寨是1965年5月1號。那天早晨,上面通知有大人物來.他們不知道是總理。更不知道思維爾·霍查是誰,大寨人被組織起練喊口號,怕喊錯了。練了一晚上。那時郭鳳蓮的鐵姑娘突擊隊規(guī)定每個人每天早上要擔十四擔肥料上山。那天早晨,剛剛擔完肥的郭鳳蓮正在家里吃飯,就看見直升飛機在山頭徘徊,陳永貴急忙過來說,年輕人要穿得好一點。每人還給發(fā)了紅綢子。陳永貴說是周總理來了,她們聽著特別高興,趕快回去換衣服。郭鳳蓮回去翻了半天,就沒有找出一件沒補丁的,她問能不能穿帶補丁的衣服?陳永貴說,當然不行。郭鳳蓮旁邊有一個女孩叫美妮,剛做了一件花衣服,郭鳳蓮說你把衣服借給我穿,美妮堅決不借。郭鳳蓮說,我要見總理!比美妮高大的郭鳳蓮把她的衣服給強脫了自個兒穿上。就去見總理。

后記

我們用了十三周的時間談論了十三個時代的風云人物。春元是電視人。他要拍這些人物的系列片。我們就選擇了談話的方式完成了《轉身》的組稿工作。書稿成形之后,我們覺得有些東西似乎意猶未盡,就做了這次談話。腳印:我們的訪談從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兩個多月,談論了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十三個精彩人物。通過訪談,我們對這些人物、你的寫作、你對他們的感受方式等一些問題特別感興趣。我們好奇的是,你為什么要做這么一件事情?為什么對這些人物感興趣?王春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我對“轉身”這兩個字的理解。首先,我認為轉身就是對原有的軌跡或者路徑的一種再選擇。是向固有的、錯誤思維的一種斷然的決裂,是向真理的一次勇敢的選擇。其次,轉身恰恰是以人為本,是向正確的路在走,是以微觀的視野來看待宏觀變化的一種認識方法。

編輯推薦

《轉身:穿越十三個靈魂的旅行》作者王春元,北京電視臺《財智人物》制片人。在大量采訪的基礎上,王春元以一個電視人的敏銳和經(jīng)驗,將三十年的風云變幻定格于十三位時代精英人物滄桑、豐富的人生歷程之中,講述了十三種中國式的艱難蛻變。這些改革大潮中的陣痛與彷徨,講述著中國當代風云變幻的激情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轉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這本書是在看《鏘鏘三人行》采訪王春元的一期知道的,感覺還可以!算是知青的奮斗史吧!其他人物不是很了解,最大是沖著李曉華去的,感慨如果我們出生在那個年代會不會一樣的堅強~
  •   這本書很好,不錯
  •   幫婆婆買的。婆婆的幾個朋友都在看這本書。我雖然沒有看過,但是聽說還是不錯的。
  •   在朋友處了解到這本書,馬上就在當當購買了一本??春笥X得不錯,又訂購了一本,準備送給兒子的老師。
  •   寫了比較多的特色人物~~~了解了更多的不屬于我們時代的東西還不錯
  •   其實,讀完《轉身》的心情應該說是豁然開朗吧,自己了解了不少改革開放30年里,鮮為人知的一些事。作者的文筆流暢,讓讀者感覺有血有肉,不是再發(fā)表感慨。
  •   無意中在新浪網(wǎng)上讀了幾章,作者寫的那些人物都有一定代表性,感覺挺好,就索性買了一本春節(jié)回家看
  •   那么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有點看不過來
  •   書的內(nèi)容挺好的,就是印刷質(zhì)量一般。
  •   讀此書恰好離任北京到上海履新,5月底開始讀時在北京,待到6月初讀完時已在上海。“轉身”是一個很好的視角,作者選擇了13位在改革開放30年中經(jīng)歷了“歷史巨變”的人物。但我以為,其中真正稱得上是“歷史巨變”,即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只有3位,即:1、郭風蓮——從中央委員到普通勞動者;2、張賢亮——從右派變成億萬富豪;3、楊百萬——從草根階層變?yōu)橥顿Y家。至于其他人,只能說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fā)展起來而已,像大多數(shù)中國人一樣,只有量的不同,沒有質(zhì)的變化。如象“傻子瓜子”年廣久,并沒有實現(xiàn)什么“轉身”,不過是乘風而起,賺了一筆錢,最后他還是他,沒有本質(zhì)的提升。他的有些做派至今看來也很難茍同,全套的落后意識殘余,其素質(zhì)決定他不能成為“新的生產(chǎn)力的代表人物”;再如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嚴俊昌,當年可謂開先河之舉。但到如今,不但他本人,就連小崗村的面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遠不如其他的農(nóng)村,甚至不如一些并沒有“包產(chǎn)到戶”的農(nóng)村發(fā)展的更好,小崗村的政治價值遠大于小崗農(nóng)民的實際利益(作者敢于說這些實話,值得尊敬)。但前3位就不同了,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變化。當然從“人上人”向下降的只有郭風蓮。本書寫得比較粗糙,文字一般,特別是正文的內(nèi)容,可說是極其一般,未能深挖“轉身”二字的豐富蘊涵。但奇怪的是,每一篇的前記總是好于正文,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或為點睛之筆,或為高度概括,深邃精煉,不禁嘖嘖稱奇。有幾個頗為罕見的觀點值得記錄:1、藏富于民,是朱元璋早期的政策之一,他對貧窮有痛切的認識,所以它早期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鼓勵農(nóng)民休養(yǎng)生息的。2、中國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要徹底改變面貌,必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魅力型領袖人才。真悲哀,但這是事實。3、楊百萬可能有許多優(yōu)點,但有一點很難認同,他認為天下只有“投機”是令人欽佩的。而我們這個社會偏偏對此趨之若騖、頂禮膜拜。作者可謂勘透世情。4、社會再慘,也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最早明白這一點的,依然是精英知識分子。5、高官們常常不愿意軟著陸,不愿意落盡繁華,總是努力地老有所為,并以一種詩情畫意的姿態(tài)粉墨登場,出入各種稱不上主流,但也顯赫的場所。孰不知這完全違背生命的本質(zhì)。提醒自己,到了退休年齡,堅決退,千萬不要搞什么“發(fā)揮余熱”。太惡心了。5、要想成為天才就要接受別人的嘲弄,天才就是要拿來被別人嘲弄的。好警句。6、張賢亮在苦難中讀到馬克思特別有意思的一句話:“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目的絕不是要永遠保持自己無產(chǎn)階級的地位,而是要通過種種經(jīng)濟形式,包括股份制。使自身和所有人都有資產(chǎn)。”一個偉大的作家和時代是相悖而行的。時代有幸,作家不幸;時代不幸,作家有幸。用上那句話了:江山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句便工。7、任何一個與人類發(fā)展有關的文明,我們都能從中找到人性的光芒和智慧閃爍的星光。8、好句子——互聯(lián)網(wǎng)——信馬由韁、天馬行空,思維以如此快捷的方式穿越歷史和未來,昨天的信息碎片還來不及拼接就已經(jīng)成了粉末,在這種裂變與爆炸中誕生了新新人類。它以一種讓你無可逃避的洪流之勢沖擊著所有思維的堤壩。也正是在這樣一種驚惶與變異中我們開始貪婪地享受它的豐盛,并膜拜那些互聯(lián)網(wǎng)的始作俑者——網(wǎng)絡人。沒想到,竟然是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被業(yè)界稱為因特網(wǎng)之父!9、又是一個好句子——當我們仔細閱讀逐漸清晰的歷史的時候,總也跳不出對那些精彩背影的渴望。倒是應該警惕那些詩情畫意、粉墨登場的人,他們扮演各種角色,似乎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而真正的大家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10、任何一個寫字的人都希望準確地描摹他所處時代的精彩。一個真正的作家確實不應該是一個當下的寵兒。面對時代大潮,作家應該是敏感的、孤獨的、懷疑的,他必須高擎精神的旗幟,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尋覓生命的方向。這是一個作家的本質(zhì)。11、當下的電視逐漸向深邃和內(nèi)涵告別,而它放棄的高貴和優(yōu)雅恰恰在文學中閃光。如果說電視是群體對群體的主張和影響,那么讀書、寫書就是個體之間的傾訴和慰藉。12、本書最后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十次大機遇。話不錯,但30年就有10大機遇?是機遇,未必大。&n
  •   有些地方的寫的不屬實,我也是采訪三十年的記者,和我的采訪有些出入。是了解30年的一個側面吧。還是可以一看
  •   剛買了并讀了幾個章節(jié)。覺得比較淺,有些地方好像在喊口號,大話比較多,這可能跟這是一部人物采訪片的文字旁白有關。最主要的是,只要你上網(wǎng),很多人的故事在網(wǎng)上都能找到,而且還具有相當?shù)纳疃取?/li>
  •   在鏘鏘三人行看的作者訪問才買的這本書,有點后悔,每個人物都介紹的比較簡單??床贿M去。
  •   這本書選的人比較有特色。但是作者的文筆不行。除了每個故事前的引言有簡單的修飾外,內(nèi)容主題部分文字混亂,語句不通順是常事。而且有的時候標點點的不是地方,斷句斷的很詭異,讀起來很累。希望作者好好琢磨一下主體內(nèi)容部分,不要讓一本好書,因為一些低級錯誤而失去了讀者。
  •   看看而已!
  •   個人舉得深度不夠,用扣帽子之嫌,總體感覺很一般。
  •   分析得沒有深度,記流水帳一般
  •   作者是中央臺的媒體人,好像是在出了節(jié)目后又獨自出的書??赐旰髮?000年前的改革開放的脈絡有了一些把握的感覺。很奇妙的是,最近看報時外媒對十八屆三中的期待也用過了轉身一詞。
  •   書皮超級臟,書貌似也不是正版,是影印版,第一次在亞馬遜買東西就這么失敗
  •   雖然我生于80年代,對里面的有些人物不太熟悉,但是讀起這本書,仍然感到非常的震憾。作者對人格的解讀能力,對情感的傳遞能力,可以說是直達人心。這是繼《激蕩三十年》后,又一本讓我沉迷其中,欲罷不能的好書。
  •   他們的不平凡經(jīng)歷是對讀者的一種激勵!
  •   不錯的一本書,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華麗的轉身
  •   收到這本書時,書皮特別的臟,里面還有撕開的書頁,感覺就象是二手舊手,讓我對在卓越網(wǎng)上買書的興趣,減去大半。不過書的內(nèi)容還是值得一看的。
  •   以一本不錯的書,寫出了老一輩成功人士的興衰榮辱。
  •   其實寫得很不錯,但我估計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已經(jīng)看不懂了.......
  •   從《激蕩三十年》開始,關注各界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回顧,期待也曾有過,但留下較深記憶的還是這本書。當初決定買這本書,僅僅是文匯報上的一段節(jié)選,關于李曉華的發(fā)家過程,突然來了興趣。不是每一本書都能讓我一天讀完,但感覺這本書還是值得去看看。如果還有關于全部采訪的紀錄影片,就會更好。
  •   基本上是對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突出人物縮寫一個集合本,總體感覺一般,有時間的話看看權當是增進對他們的了解吧.
  •   轉身太快也就消失太快,大浪淘沙下的一些人物。
  •   坦白說不是很喜歡當時是看了懺悔無門覺得不錯才買的這本但個人不是很喜歡
  •   看完之后,覺得中國先富起來的人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發(fā)了筆橫財,當然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