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一九四二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劉震云  頁數(shù):481  
Tag標簽:無  

前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以降,隨著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相繼涌現(xiàn)出一批生活積累豐厚、藝術準備充足、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刻的社會意義和鮮明的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和水平。這些作家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和影響力,不斷地推出新作,超越自己?! 〗裉?,社會和文學都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行進;寫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表達方式、讀者的需求和閱讀趣味日趨多樣;文學的娛樂功能受到重視;各種文學潮流兼容并包、各行其道。此時,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上述一批作家三十年來的創(chuàng)作實績,對當代文學事業(yè),對作家、讀者和文學工作者,對當前的圖書市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決定編輯出版這套“中國當代作家”系列叢書。叢書遴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以來成就突出、風格鮮明、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全面的梳理、歸納和擇?。幻课蛔骷业淖髌窞橐幌盗?,各系列卷數(shù)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標題(長篇作品以書名)命名。這是一項規(guī)模較大的出版計劃,我們將每年推出三至五位作家的作品系列,在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完成這套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 ∪嗣裎膶W出版社編輯部

內容概要

  《溫故一九四二》講述了一個關于饑餓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災民3000萬,河南成了母親煮食自己嬰兒的地方。關于饑餓,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記憶,也有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記錄了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卻的一次災難。  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被選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當代作家"系列叢書中。2012年即將開拍由馮小剛導演的同名電影,名家與名導的合作再次引爆關注的焦點。

作者簡介

  劉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鄉(xiāng)延津人。197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年復員,在家鄉(xiāng)當中學教師,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yè)到《農民日報》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開始創(chuàng)作,1987年后連續(xù)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塔鋪》、《新兵連》、《頭人》、《單位》、《官場》、《一地雞毛》、《官人》、《溫故一九四二》等描寫城市社會的“單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場系列”,引起強烈反響在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現(xiàn)出成為大作家的潛在能力,確立了創(chuàng)作中的平民立場,將目光集中于歷史、權力和民生問題,但又不失于簡潔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稱為“新寫實主義”作家。其中《塔鋪》獲1987-1988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作品一以貫之的精神是對小人物或底層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態(tài)度的刻畫,對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靜客觀的敘事筆調書寫無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來反諷日常權力關系。自1991年發(fā)表長篇小說《故鄉(xiāng)天下黃花》始,他開始追求新的創(chuàng)作境界。1993年發(fā)表“故鄉(xiāng)”系列第二部長篇《故鄉(xiāng)相處流傳》,后經過五六年的時間完成長篇巨著《故鄉(xiāng)面和花朵》(華藝出版社1999年初版)?!豆枢l(xiāng)面和花朵》體現(xiàn)著他在文體和內容上的雙重探索。

書籍目錄

塔鋪土塬鼓點后:理查德·克萊德曼新兵連頭人單位官場一地雞毛官人新聞溫故一九四二

章節(jié)摘錄

  九年前,我從部隊復員,回到了家。用爹的話講,在外四年,白混了:既沒入黨,也沒提干,除了腮幫上鉆出些密麻的胡子,和走時沒啥兩樣??稍捳f回來,家里也沒啥大變化。只有兩個弟弟突然躥得跟我一般高,滿臉粉刺,渾身充滿兒馬的氣息。夜里睡覺,爹房里傳來嘆氣聲。三個五尺高的兒子,一下子都到了向他要媳婦的年齡,是夠他喝一壺的。那是一九七八年,社會上剛興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運氣。爹不同意,說:“兵沒當好,學就能考上了?再說……”再說到鎮(zhèn)上的中學復習功課,得先交一百元復習費。娘卻支持我的想法:“要是萬一……”爹問:“你來時帶了多少復員費?”我答:“一百五。”爹朝門框上啐了一口濃痰:“隨你折騰去吧。就你那錢,家里也不要你的,也不給你添??忌狭耍悄愕母?;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就這樣,我來到鎮(zhèn)上中學,進了復習班,準備考大學。復習班,是學校專門為社會上大齡青年考大學辦的。進復習班一看,許多人都認識,有的還是四年前中學時的同學,經過一番社會的顛沛流離,現(xiàn)在又聚到了一起。同學相見,倒很親熱。只有一少部分年齡小的,是七七年應屆生沒考上,又留下復習的。老師把這些人招呼到一塊,蹲在操場上開了個短會,看看各人的鋪蓋卷、饃袋,這個復習班就算成立了。輪到復習班需要一個班長,替大家收收作業(yè)、管管紀律什么的,老師的眼睛找到我,說我在部隊上當過副班長,便讓我干。我忙向老師解釋,說在部隊干的是飼養(yǎng)班,整天盡喂豬。老師不在意地揮揮手:“湊合了,湊合了……”  接著是分宿舍。男同學一個大房間,女同學一個大房間,還有一個小房間歸班長住。由于來復習的人太多,班長的房間也加進去三個人。宿舍分過,大家一齊到旁邊生產隊的場院上抱麥秸,回來打地鋪,鋪鋪蓋卷。男同學宿舍里,為爭墻角還吵了架。小房間里,由于我是班長,大家自動把墻角讓給了我。到晚上睡覺時,四個人便全熟了。三十多歲的王全,和我曾是中學同學,當年腦筋最笨、功課最差的,現(xiàn)在也不知犯了哪根神經,也來跟著復習。另一個長得挺矮的青年,乳名叫“磨桌”(豫北土話,形容極矮的人),腰里扎一根寬邊皮帶。還有一個長得挺帥的小伙子,綽號叫“耗子”?! 〈蠹毅@了被窩。由于新聚到一起,都興奮得睡不著。于是談各人復習的動機。王全說:他本不想來湊熱鬧,都有老婆的人了,還拉扯著倆孩子,上個什么學?可看到地方上風氣恁壞,貪官污吏盡吃小雞,便想來復習,將來一旦考中,放個州府縣官啥的,也來治治這些人。“磨桌”說:他不想當官,只是不想割麥子,毒日頭底下割來割去,把人整個賊死!小白臉“耗子”手捧一本什么卷毛臟書,湊著鋪頭的煤油燈看,告訴我們:他是干部子弟(父親在公社當民政),喜愛文學,不喜歡數(shù)理化,本不愿來復習,是父親逼來的;不過來也好,他追的一個小姑娘悅悅(就是今天操場上最漂亮的那個,辮子上扎蝴蝶結的那個),也來復習,他也跟著來了;這大半年時間,學考上考不上另說,戀愛可一定要談成!最后輪到我,我說:假如我像王全那樣有了老婆,我不來復習;假如我像“耗子”那樣正和一個姑娘談戀愛,也不來復習;正是一無所有,才來復習。  說完這些話,大家做了總結:還數(shù)王全的動機高尚,接著便睡了。臨入夢又說,醒來便是新生活的開始啦?! ∵@所中學的所在鎮(zhèn)叫塔鋪。鎮(zhèn)名的由來,是因為鎮(zhèn)后村西土壇上,豎著一座歪歪扭扭的磚塔。塔有七層,無頂,說是一位神仙云游至此,無意間袖子拂著塔頂拂掉了。站在無頂?shù)乃^上看四方,倒也別有一番情趣??上Т蠹叶紱]這心思。學校在塔下邊,無院墻,緊靠西邊就是玉米地,玉米地西邊是條小河。許多男生半夜起來解手,就對著莊稼亂滋?! ¢_學頭一天,上語文課。“當當”一陣鐘響,教室安靜下來。同桌的“耗子”搗搗我的胳膊,指出哪位是他的女朋友悅悅。悅悅坐在第二排,辮子上扎著蝴蝶結,小臉紅撲撲的,果然漂亮。“耗子”又讓我想法把他和女朋友調到一張桌子上,我點點頭。這時老師走上講臺。老師叫馬中,四十多歲,胡瓜臉,大家都知道他,出名的小心眼,愛挖苦人。他走上講臺,沒有說話,先用兩分鐘時間仔細打量臺下每一位同學。當看到前排坐的是去年沒考上的應屆生,又留下復習,便點著胡瓜臉,不陰不陽、不冷不熱地一笑,道:  “好,好,又來了,又坐在了這里。列位去年沒考中,照顧了我今年的飯碗,以后還望列位多多關照。”  接著雙手抱拳,向四方舉了舉。讓人哭笑不得。雖然挖苦的是那幫小弟兄,我們全體都跟著倒霉。接著仍不講課,讓我拿出花名冊點名。每點一個名,同學答一聲“到”,馬中點一下頭。點完名,馬中做了總結:“名字起得都不錯。”

編輯推薦

  2011年馮小剛號稱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后一部電影的小說原本——《溫故一九四二》。馮小剛自稱希望小說改編后的電影上映票房能抵得上2010年兩部影片的總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溫故一九四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溫故一九四二
  •   這是跟隨潮流
  •   正在使用中,很好用。
  •   短篇集,看來兩篇,還好
  •   這個一九四二不一般
  •       基于對馮導導演電影初衷的認識,揣測是拍賀歲喜劇厭煩了想換換口味改拍煽情片,所以對《1942》沒有上心,也沒想過了解下劇情。大概是太喜歡馮導的喜劇片,而不希望他跟風拍悲情片吧!盡管此前媒體多有造勢報道,偶爾也瞧見重頭明星衣衫襤褸的造型,還是沒產生過觀影的欲望,更對這本書沒有任何知曉。最后還是在愛人的強烈要求下陰差陽錯進入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整部影片以一個富裕家庭(按成分說應該是地主家庭吧)逃荒的經歷為主線,以小見大投射出1942年受災的河南人民逃荒的苦難經歷。
          看完后只自然生出一種(據(jù)說和大部分觀影者一樣的)感受——虐心!神經被觸動后條件反射似的思考,或者說反問為什么好端端的一個家庭淪落到這副田地?富裕人家如此,那其他或者說當時受災的大部分底層家庭都在怎么過活?然后繼續(xù)思考一個家庭或者幾個家庭的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不逃走繼續(xù)在老家呆著?靠著儲備的糧食是不是也不會落個家破人亡?政府(尤其是獨裁的領導者蔣委員長)再稍微調整下對待災區(qū)的態(tài)度會不會災荒就能好過些?思考歸沒有思路的猜想,卻沒有把政府是否作為,怎樣作為,作為什么作為改變?yōu)膮^(qū)人民狀況的主因。我想電影對我的啟迪就僅僅停留在了這個階段。
          后來聽朋友說,電影是根據(jù)這部書改編的,而且是馮導經過多年醞釀才創(chuàng)作的,便產生了讀一讀的欲望。我看的是電子版的,因此不敢保證所看的書是沒經過刪減。全書篇幅不長,每節(jié)還有引用的資料。看介紹說劉震云先生是作家,但在寫這部書說時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對不同村民(現(xiàn)在可以說是活化石吧)進行了采訪還去查閱了大量資料,盡管不敢百分百保證這本書的學術性,但還是由衷欣賞這樣一位作家。
          書中很多對災民、災情的描述,和電影一樣甚至比電影更使人觸目驚心。如果說電影是使觀影者為災民痛苦,那么書籍就更啟迪人思考。吃人竟然時有發(fā)生,母親吃孩子……這種在千年前的史書上才能看到的野蠻情節(jié)竟然上演在不到百年前的中原地區(qū)。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么,如果用做亡國奴的尊嚴換取生存的可能似乎也成為了一種合理的邏輯。誠如作者自己所說,“當人連基本溫飽都達不到時,還會在乎是不是做亡國奴么?”(句子原意大致如此)關鍵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滅絕人性的狀況,為何歪理會成為合理?看了書才真正關注政府或者當時蔣委員長的作為。也許這才是導致災荒如此嚴重的主因。到底百姓在政府或者獨裁者心中占據(jù)了怎樣地位?人命(具體指老百姓的命)究竟價值幾何?他們又對戰(zhàn)局、政局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想這些個問題中國歷來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好好思考吧?畢竟政府或統(tǒng)治者的所作所為即使在當時不被人詬病,經過歲月的醞釀也會被人們重新拿出來品評的。我想這本書是可以引起人們從人性到制度的思考的。力薦!
  •     某個周四下午去禮堂看了《一九四二》,又是各種淚奔。真心不想看這種電影,因為它太悲情,又悲情得太殘忍了,以至于我不得不在某些瞬間閉上眼睛。這也是我沒有看《南京,南京》的原因,沒有“之一”。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要開演了,禮堂里黑壓壓幾乎坐滿了人,比放《白鹿原》的時候壯觀多了??赐暌院笥泻芏嘣捯f,可是一直沒有騰出時間,結果現(xiàn)在有時間了,當時心里想的,卻說不出來了。
       劉震云的作品,我看過幾部,包括《溫故一九四二》。我沒讀過別人對他作品的評論,從我現(xiàn)階段的認知水平來看,我覺得他寫的東西總體來說是很客觀的。寫人物,他寫得很豐滿,很真實,因為他善于從細節(jié)入手,展現(xiàn)多個剖面,沒有絕對的高尚,這是肯定的;有時候也沒有絕對的低劣,這分情況而言。比如他寫官場人物,他筆下的主角金全禮,他和所有身在官場中的人一樣,想一步步往上爬,想當權力更大聽起來更牛的官,對于這種野心,他沒有替他掩飾。為了升官,他也會托關系,巴結領導,但他這么做的同時,又是帶著人情味兒的,既是真的出于友誼、關心與尊重去和老朋友敘舊、給老領導送魚,又希望老朋友和老領導能夠在事業(yè)上助他一臂之力。對于舊的下屬和平級的同事,到處理他們的事情的時候,棘手得很,他又有點私心,念及舊恩,不忍下狠手,能蒙混處理的時候也就蒙混了,但是實在會成為自己升遷的絆腳石的,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也用了看似不太仗義的手段。但這又不算他害人家,人家做的確實不對,這時候,幫是合情,不幫也是合理。最后他官沒升成,心里也暗自罵過相關的人,但是不久又釋然了,決定回去看看久違的老婆孩子,再找老同事把酒言歡。劉震云就是這么寫一個人物的,既寫出了人物的劣根性,又寫出了他溫情的一面,人身而為人,動物性、社會性,在他的筆下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再回到《一九四二》,和原著比起來,有些情節(jié)在電影里沒有體現(xiàn),比如教會的洋人開設粥場接濟災民,并且偷偷地收留在這場旱災中父母雙亡的孩子。之所以偷偷地收留,他在原著里給出了解釋,因為如果公開說要收留孩子,那所有的父母都會把孩子送過來,想讓孩子有飯吃,可是孩子實在太多了,他們是收不過來的。這個理由就是很真實很客觀的。電影的編劇也是劉震云,畫外音也是他配的,劇本又增加了一些原著里沒有的情節(jié),或者把原著里發(fā)生在不同家庭的人物的情節(jié)都安放在電影所著重表現(xiàn)的一家人身上。
       對于蔣介石,劉震云對他的態(tài)度在原著里就很客觀,在電影里也沒有變動,是完全的還原——蔣是不是真的不知道災難有那么嚴重,不好說,但是即使真的知道,他也確實無暇顧及這些災民,因為當時他身上有整個國家的擔子,從他的角度來說,真正的是“內憂外患”,在正面戰(zhàn)場,他所領導的軍隊正在各地抵御外侮,而在敵后根據(jù)地的,更是外侮之外的“內憂”。無論在哪個方面看,他都必然是憂心忡忡、力不從心的?!巴饣肌碧幚聿缓茫瑖鴮⒉粐弧皟葢n”處理不好,江山難保。同時,在大的國際形勢上,又有各種煩擾在折磨和耗費他的精神。也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軍隊的給養(yǎng)確實很緊張,不能撥放太多的錢糧給河南賑災,另一方面,他真的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考慮每天有多少河南人在餓死。他自己也說:“我有時候真懷念北伐時期,那時候沒有負擔,盡可以和民眾站在一起?!边@句嘆息是無奈的,可能也是真誠的。這其中的意味,要留給觀眾自己去理解。
       電影中最真實的一點,我覺得是突出了生存的威脅迫使人喪失尊嚴。比如徐帆飾演的花枝,她第一次去跟少東家借糧食,少東家要跟她做那事才肯借,她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鬧。而在逃荒途中,連樹皮都沒得吃的時候,她看見栓柱想跟星星做那事被拒,她就跟拴柱說:“沒弄成吧?你給我兩塊餅干,我跟你睡?!焙芏嘤^眾都笑了。一個曾經那么珍視自己貞潔的女人,說出這么沒羞沒臊的話,僅僅為了一口就能吞下去的“兩塊餅干”,“尊嚴”又安在?!可是觀眾又都理解了她,相信很多人沒有笑,他們跟我一樣哭了。他們可憐這個女人,心疼這個女人,這個在逃荒途中失去自己男人又帶著兩個孩子的女人。最后她為了能把自己賣了以換來五升小米讓兩個孩子不至于餓死,就跟栓柱拜了天地。坐上買她的男人的車,她還不忘跟栓柱換棉褲,因為她的棉褲比他的棉褲“囫圇”一點兒。多么善良的女人!
       再說栓柱,一心喜歡星星,但是星星把自己賣了以后,他跟花枝成了親,花枝把自己賣了以后,他是用真心愛她的兩個孩子的,以至于千難萬苦爬上火車,發(fā)現(xiàn)孩子沒了他竟跳了火車去找孩子,跳下火車又發(fā)現(xiàn)忘了把小米帶下來,他絕望而歇斯底里地號啕:“那是我賣了老婆換來的小米??!火車我日你娘!”喊得我的心都碎了。后來他被日本人抓住,日本人看上了他隨身帶的風車,要拿饅頭跟他換,他寧死不換,他說孩子丟了,就剩這個念想了。結果……他被殘忍殺死的那一幕我閉上了眼睛,只聽到了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聲痛苦的尖叫。我真的不想再去想了。
       再說說星星,她也喜歡栓柱,可是栓柱要跟她做那事,她說等災過去再說。她也許還想著等災過去了,要風風光光地、名正言順地嫁給他。可是,堂堂財主家的千金,最后把自己賣去當妓女。她爹一開始不想賣,她說:“我實在受不了了,家里面柴火都沒得吃了,你讓我討個活命,把我賣了吧。”到了妓院,她端著盆要給軍需官洗腳,卻遲遲沒有把盆放下,軍需官問:“你不愿意伺候爺?”她眼淚唰地掉下來,打著嗝,緊張地說:“不,爺,我吃得太飽,蹲不下?!彼且驗橄胍ψ龀稣~媚表情又痛苦不堪的淚流滿面的扭曲而凄美的臉,真讓人不忍心再細細端詳。
       其他的角色,說說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吝嗇、狡黠又虛榮的一個財主,隨著故事的展開,越來越展現(xiàn)出他善良的一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并沒有一味地夸張這種善良,比如賣女兒的時候,當他女兒被收下的時候,他臉上掠過了一絲驚喜,可是轉眼又變成了慚愧,然后是愈加深濃的自責。他痛心疾首地罵自己說:“我辱沒先祖啊!”這是人身上的動物性的體現(xiàn),為了活著,可以犧牲親生骨肉,讓自己家的千金,去賣身子,作為父親,哪里還有尊嚴可言。
       還有范偉飾演的老馬,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一出場是所謂“戰(zhàn)區(qū)第九巡回法庭”的庭長,小人得志的樣子極其滑稽可笑,而后來到了日本的軍隊里,為了保全性命,成了他們的伙夫。面對可惡可憎的日本鬼子,他用自己那套生存智慧,極盡阿諛之能事,連日本人帶著挑釁和玩弄意味讓他吃刀尖上的生魚片時,他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面帶僵硬微笑地吃了,還要極力地裝出很享受的樣子,連說:“好吃……好吃……”咀嚼那片生魚的時候,他也哭了,不僅為了剛剛寧死不吃日本人刀尖上饅頭的栓柱而哭泣,更為自己摔得稀碎稀碎的尊嚴而哭泣。
       電影中戲份很少的蔣鼎文,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去請求他減免河南征糧時,他說他同意,然后李培基和那些河南來的官員都千恩萬謝,不料他又說:“你也要答應我兩件事,一是說服日本人不要進攻河南,二是說服委員長讓我們撤出河南戰(zhàn)區(qū)。”作為一個人,他說這話實在沒有人情味,可是作為軍人,他說的話又確實引人深思,讓人無言以對,正如他給出的理由:“餓死民,國還在,餓死兵,國就會亡?!睆膽?zhàn)略大局上考慮,蔣介石等人是寧愿餓死一部分——即使是三百萬——國民,都不要亡國的。但是從個人生存的問題上選擇,河南的很多災民是寧愿當亡國奴,都不想餓死的,因為國民政府并沒有讓他們看到其他生存的希望。這種國與民的矛盾,生存與亡國的矛盾,始終貫穿在整個電影中,無法得到調和。
      
  •     看了電影,原本沒想看書。
      但是因為知道電影不是創(chuàng)作者完全原意的體現(xiàn),馮小剛自己哽咽說到,為了應付審@#¥查,不得不把電影剪得違背自己初衷,剪得不是最好。又因為,溫故1942是2012年好書推薦,因為劉震云的一向接地氣,所以還是買了看了。
      
      書不厚,后面的類電影劇本和劇照可以忽略不看,前面的小說部分并不會花費太長時間??赐暌廊缓芨锌?,為那段歷史上真實死去的人。作者有描述、有分析,沒有結論。是啊,該怎么做呢?面對二戰(zhàn)時期的內外夾擊,時任一把手的蔣委員長的確顧不上幾百萬普通百姓的死活,他需要處理的更重要更重大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最后的結果,河南人只能寧成為亡國奴也不能接受活活被餓死,蔣介石政權依然被搶,中國在當時依然被侵略,哪一方面都依然悲重。也許唯一能做的,就是記錄吧,
      
      記得馮小剛說劉震云的劇本經常寫?zhàn)I殍遍野,制片人一見這個詞就頭大,都是錢啊,于是他對劉說不要老寫這個了,結果劉震云在后面的場景里寫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唉。
  •     正值大年初五,包著餃子的空當,把一篇不長的《溫故一九四二》看完了。看完的感受很難描述,看著眼前的餃子,想到曾經的七十年前,就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還有吃柴火、吃泥土的人,這餃子吃起來心里總是有些別扭。文學作品在技巧上就是要制造反差,而同時,作者觀點也應該是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劉震云在這兩點上做得非常有個性。
      
      “說到底,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我的故鄉(xiāng)發(fā)生了吃的問題。但吃的問題應該僅限在我們這些普通的百姓身上。”劉震云的語言平淡而普通,真的就像聽奶奶講過去的事情,平平地講,一點沒有添油加醋。但在每個句號都后面,都有著無數(shù)的故事,沉甸甸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劉震云的反差,就是輕描淡寫的語言和慘烈的事實之間的巨大對比。當“我”問到“咱家死的人”的細節(jié)時,“人家人都要餓死了,你還要細節(jié)!”花爪舅舅憤怒地說,揭開老人心中塵封多年的傷疤,就像搬動大山一樣困難。這是中國人和外國人截然不同的反應,中國人太善于遺忘了。記得幾年前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西方各國包括德國自己,都舉行了盛大的慶典以及反思的活動。60年后的猶太人,永遠無法忘記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痛屠殺,活生生的一百多萬人,就以各種慘痛的方式死去。到如今,仍然是西方的藝術家們反復咀嚼的生動材料,無窮無盡,《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然而同一年,在中國的河南,死去的三百萬人就這樣被人們,甚至是當事人忘記。這恐怕真的是中國人的本性,如果不是我們的政治思想課,恐怕很多人已經忘記了100多年前我們是如何被各西方強國蹂躪,60年前我們如何被一個島國侵略。即便如此,由于我們的政治思想課的意識形態(tài)的尾巴實在太過于明顯,很多人也已經不再相信這些東西。崇洋媚外的人出現(xiàn)了,打著“抗日”旗號砸車的人也出現(xiàn)了。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件,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動車事故,以及兩段不愿被人提到的年代……對于當事人,是冷漠和不愿多談;而對于更多我們其他人,一個明星的微博或是天涯的一個段子吸引力要更大一些,漸漸地,隨著當事人不再提起,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就更加地忘記了這些本該值得反復提起、反復思考的事件和經歷。一系列本應當值得文藝工作者寫出無數(shù)精彩的故事或思索的事件,中國人卻不感興趣,電視上反復播出著清朝后宮的勾心斗角、各種奇葩戰(zhàn)術打無智商的日本鬼子(或是特務)、病態(tài)猜忌的家長里短……那些活生生的歷史,就這樣被埋沒在時間的塵埃里,慢慢地消失,連傳說都無法留下……
      
      不像莫言把自己的觀點加入到對話中,劉震云的觀點一般都寫在旁白里面,雖然仍舊是繞來繞去,讓人摸不著頭腦。當“我”采訪到娘的時候,娘說:“鬧災的年那么多,你指的是哪一年?”暗指的就是后來那場持續(xù)了三年,死了更多人的大災年。四二年或許地主家里還能有幾袋糧食,可再過二十年,村里連地主都沒有了,全村只好一起出去要飯(見劉震云《頭人》)。包括后面隨意說的一句,“如果一個國家小學生的書包都沉重得壓彎了腰,那這個國家也必定是步履蹣跚?!?,也是順帶罵了現(xiàn)在的所謂“素質教育”。還有對蔣委員長在國際大事和河南旱災的權衡中的各種細節(jié)的心理說明,都是對政治,對政府的諷刺。當時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就連丘吉爾打個噴嚏都會影響到戰(zhàn)后格局,這個時候河南鬧災死去的三百萬人,就是小之又小的事情了。每當和政治利益、國家利益掛鉤或是既得利益者掛鉤的事情相比,老百姓就是可以隨便犧牲的東西了,無論是秦朝、清政府、國民黨、日本人還是GCD執(zhí)政,全都是一樣的。即便是在所謂“民主”的美國,也同樣如此,廣大的人民在執(zhí)政者的眼中不過是傻逼,有時候甚至連最低基本保障都不必,只要給他們個念想,人民就會乖乖地為政府交稅交租,生產汽車大炮。這是如此不公平的一個世界,真正的生產者們都為著填飽肚子而出賣著自己的勞動和力氣,而金融家和政府們只需將日元貶貶值、股市投投資,賬頭上的數(shù)字后面就能多一個或幾個零,而事實上生產出來的東西是有限的,那些既得利益者賬面上增加的數(shù)字,最后都只能落在生產者的頭上?;蛟S這樣他們的良心上不會受到什么譴責,畢竟生產者那么多,或許這些平攤下來也就是讓河南的農民每天的口糧從一斤降到半斤,勒緊褲腰帶就能克服。只不過,為什么有的人生下來就可以做既得利益者,而有的人生下來就只能穿著到處是破洞棉花都露出來的臟兮兮的棉襖,蹲在貧瘠的土地上祈求上天賞賜一個好年景呢?
      
      劉震云的書中有很深的鄉(xiāng)土情懷,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從小生長在城市的我,卻始終無法接受人情冷漠,各掃門前雪的普遍狀態(tài)。劉震云的筆觸,將我?guī)Щ氐搅艘磺卸寄堋胺窒怼钡泥l(xiāng)村,鄉(xiāng)土中的人是有人味兒的人。在看電影劇本的過程中,花枝這個女人,讓我心中觸動了好幾回?;ㄖ驗楹吐淦堑睦蠔|家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而把自家的車讓給老東家的兒媳坐;花枝在年三十嫁給栓柱,是因為“你有了媳婦就可以賣媳婦了”,“賣了我,我能活,換五升小米,你們也能活”;最后花枝被牛販子拉走,看到追在后面的栓柱,花枝說:“我的棉褲囫圇一些,咱換換”。。。老東家也并非在黑白電影中看到的南霸天那樣的地主樣子,如果地主家吃紅燒肉,至少會讓家里的長工吃白面饅頭,而不是讓他們去吃屎。然而我們的蔣鼎文將軍做的事情,就是騎在河南人民頭上,打著“保家衛(wèi)國”的旗號,讓河南災民去吃屎。世界上無論在哪個國家,總是存在這么一個機構,指著你的鼻子罵你傻逼,你還得說他做得好,為國為民。這和身處其中的人無關,無論這個人是李鴻章,還是蔣委員長,都會被罵成獨夫民賊;北約派遣“維和”部隊進駐南斯拉夫,轟炸機掃平了房屋和平民;美國派“反恐部隊”進入伊拉克,死去的都是無辜的伊拉克人和美國普通士兵;李登輝口口聲聲“臺聯(lián)”,臺灣經濟退步卻填滿了李家自己的腰包。。。政治這個人造的產物,永遠充滿了黑暗與壓迫,劉震云就是用一九四二年一場大災,“輕描淡寫”地寫出了人民“吃屎”,想要活命卻還只能叫道“好吃好吃!”的社會現(xiàn)實。
      
      在劉震云的書中,土地里長出來的人是暖暖的黃土捏的,都是一灘泥里和出來的,同根同源;而我想,我們這些鋼筋水泥叢林里長起來的人,鐵做的心恐怕,都已經銹了吧。
  •     好像給這樣評分的人不多??墒菦]辦法,我實在不喜歡這樣的文字風格。題材是很好的,有教育意義的,發(fā)人深省的,激勵后代的,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應該是發(fā)表的是對1942比較公允的評論吧。所以我不喜歡的只是作者比較酸澀的語言吧。換位思考,如果這件事情是發(fā)生在我的家鄉(xiāng),我作為一個后人來回頭深入了解整個事件并且發(fā)現(xiàn)了令人痛心憤慨的細節(jié)真相之后,也許我也會熱淚盈眶的罵著蔣介石寫著酸辣的文字的??墒菃渭冏鳛樽x者,我還是對過于通過自貶來反諷的風格感到一些不太舒服。罵,那就罵好了,無可厚非??墒窍瘛耙侄家治业暮幽相l(xiāng)親不爭氣”“蔣委員長怎么可能不如百無一用的書生”這樣的口氣卻是讓我難過的。所以這是很難得的讓我對改編電影的喜愛超過原著的一次。
  •     我寫字有個壞習慣,羅列出大段大段的旁白般的文字,然后一定在下一段極為得瑟地寫點轉折,比如我經常用到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從沒想過慣用的拿手伎倆也會有不好用的時候,比如說現(xiàn)在,我絲毫不知道對于《溫故一九四二》來說,最重要的,或者說更重要的是什么。
      
      這大概可以歸因于我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了解的極度匱乏。我極其善于逃避不美好的不如我愿的客觀存在,于是在這種情緒里我便順理成章地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漠不關心。當然,我可以找到更好的理由給自己開脫,比如說正如文中所言的,歷史總是被篩選的,這是針對人類而言,對于個體而言,便成了回憶總是被篩選的。我們影響不了歷史的時候,好歹能夠退而求其次地影響自己。于是,我,我們現(xiàn)在更加愚昧不知。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從兩個月之前開始看《溫故》。換句話說,它躺在我手邊的時間有足足六分之一年,而我卻依然沒能準確記住它究竟是溫故的哪一年。甚至在剛才發(fā)微博的時候,我還寫成了一九四三,然后臉紅著重發(fā)一遍,默默地安慰自己一定是因為書的末尾總說一九四三的蝗災所以自己記混了。自我安慰一向是國人的長項,我很擅長自我安慰,當然你不要對其簡稱,我即便是個女流氓也請一定加上文藝這樣的前綴。雖說是兩個月之前開始看的,但是我不得不指出這歷時的兩個月這本枚紅色的小說充當?shù)囊恢笔俏业氖髽藟|,然后兩個月之后的今天我用了一整天讀完了它,接著上次讀過的部分。很奇妙的是,我竟然再拿起時還能記起前文中的那些瑣碎的小事。這是難以置信的,我非但沒有過目不忘的天賦,甚至在閱讀好些書時不得不往前翻好些頁以確定下人物關系或者故事線索。所以說,《溫故》是一本很直白的書,很簡單明了的書。但是,盜用一句被聽爛了的廣告語,“簡約而不簡單”。我似乎說的有點矛盾,但是我覺得讀過這本書或者讀過劉震云的人一定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意義。
      
      《溫故》最觸動我的一部分是小林的那部分。幸福還是很容易獲得的,當被打擊被踐踏被折服的時候,我們讓自己退一步,退了一步便能退一萬步,我不知道之后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是不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數(shù)詞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真正具有意義的是態(tài)度。一地雞毛是不是幸福我不知道,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好文藝女青年,我還是很堅定地憧憬著我以后的生活可以茶米油鹽但不會少了書畫琴棋,可以細小繁瑣但是不會成為一地雞毛,所以我本能里很強烈很劇烈地抗拒這種幸福,這種妥協(xié)之后的幸福?!松喽?,我們應該追求幸福;還是人生苦短,我們應該幸福?!愠?,這何嘗不是無奈的體現(xiàn)?事實上,在我們的忍耐可以肆無忌憚時,我們退無可退卻安之若素時,我們說我們幸福,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已經失卻了在所不惜追求美好追求夢想的可能性?很多人說,談夢想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物質社會吶,總不能一邊談夢想一邊和一九四二年河南的那三百萬人一樣對吧。但是吶,我說我有時不時來個轉折的壞習慣吧,但是吶,我們不談夢想但我們?yōu)閴粝攵钪V辽?,我不談夢想但我會為夢想而活著。生命不息,便夢不止。我不想退?br />   
      最后,是關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五月天有首歌叫做《最重要的小事》,不過在這里關于我的夢想我都不想多談,那談情說愛便更不適宜了。我只是想說,大概最重要的事都是小事。我們做過很多努力,也錯過很機遇,我們生生不息我們前仆后繼,是不是把所有表象都抽離掉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做的一切可能僅僅是為了一個念頭,一句承諾,一種信仰,或是一時沖動。它們都是別人眼中的小事吶。對于任何人的別人而言,重要的事無外乎關于功成名就,無外乎關于名利相爭,無外乎關于對于他們而言有利益的事;但是對你而言呢?對你而言,在旁人眼中最無關緊要的小事可能才是你最重要的事吧。我看不到大事,我眼中有好多好小卻好大的事,而關于那件所謂最重要的事,我一定不會告訴你們,正如同我在前文里啰啰嗦嗦地寫道:“我不談夢想”。
      
      但是,請為了夢想活著。也請遠離一地雞毛,也請知新二零一三。
  •     已是深夜,外面依稀還有蟲鳴,輾轉無眠,書中滿野的蝗蟲和窗外不止的蟲鳴一起在腦子里盤旋,揮之不去。滿地的蝗蟲加上干旱在1942年奪去了300萬河南同胞的生命,而在歷史書上,連詳細的記載都很難找得到。
      
      對于我來說,那是一個遙遠的年代,遙遠到如果不借助文字或者圖片都無法去想象的年代。那一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重要的時期。自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河南有幾十萬中國抗日軍隊駐防,而這幾十萬人的糧草補充,全靠自己省內解決。從1937年到1942年,五年半的時間,河南兵糧的貢獻都是全國第一。沉重的兵役和賦稅數(shù)額,使河南的民力物力財力枯竭,許多農民破產逃亡。其實就是在風調雨順的時候,河南農民在交糧納賦之后,也只能靠野菜和一些雜糧度日,更談不上任何儲藏。當時的百姓家都吃不上飯,許多百姓就被活活餓死。1942年河南全省遭災,百姓的日子就更難過了。當時麥收只有一兩成,秋糧甚至完全絕收,一場特大的饑荒就爆發(fā)了,這決不是偶然。顆粒無收的千百萬民眾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外出逃荒。
      
      書中借助口述和史料展示了在這場災難面前人民的無助,官方的冷漠(蔣介石),人性的弱點……饑餓的災民吃樹皮吃草根吃泥土甚至吃人,在生存面前,吃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東西,都只為了活下去。這一場歷史上的饑荒,如果不是作者通過文字展現(xiàn)出來,我們都無從知曉,如果不是作者的采訪,甚至連親歷饑荒而幸存的當事人們都快要忘記那個年代。
      
      歷史總是容易被人遺忘,總是容易被人美化,所以作者用了“溫故”,溫故才能知新。300萬人在當時占據(jù)河南人口的十分之一,對于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來說似乎不值一提,他不想百姓,只顧自己的利益。1943年3月底,當美國記者白修德向蔣介石匯報災情時,他說不知道。其實,他早知道,只是不想負責任。1942年8~9月河南剛開始有災時,蔣介石已從軍方得知消息,他就召開了緊急的“前方軍糧會議”,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一方面減少河南的征糧數(shù)額,另一方面決定把西安方面的儲糧運往河南以備軍隊之用。但蔣介石采取這些非常措施,只是為了解決河南軍隊的糧食問題,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救災措施,只是減免了很少的征糧數(shù)額而已,置災民于不顧。戰(zhàn)局和政治上的危機才是他關注的重點,日本人、共產黨、美國人、同盟軍……這些關乎未來政治方向的因素才是他考慮的重點,至于餓死人,相比壯麗的山河,那就不值一提。
      
      我能聽到甚至感知的到是20多年后的另一場饑荒,稍小的時候,每次飯沒吃干凈父輩祖輩都會將那個他們親身經歷刻骨銘心的饑荒時代重述一遍,于是,我的腦海里都有了很強的畫面感。時父親兩三歲,為了活命,吃玉米桿吃野菜吃樹皮吃觀音土……那個年代為了填飽肚子吃過的東西甚至給父親的心理留下的陰影,直到現(xiàn)在,父親在任何場合都拒絕吃胡蘿卜和有胡蘿卜的菜,那種獨特的味道對他來說不是吸引,是一種折磨,一種勾起痛苦回憶的折磨。不對,跑題了,穿越了,還是回來說1942。
      
      書中除了大量震撼甚至催人淚下的文字以外,還有那個年代得于保留下來彌足珍貴的圖片,透過圖片,那一張張鮮活卻沒有神氣的臉龐直達心底,空洞的眼神里滿是恐懼和無助。應該感謝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大公報》、劉震云,有了他們,有了文字,才知道,歷史或許還有你我不知道未了解難于想象的另一面。
      
      在書中,劉震云有這樣兩段擲地有聲的話:“日本人為什么用六萬軍隊,就可以一舉殲滅三十萬中國軍隊?在于他們發(fā)放軍糧,依靠了民眾。民眾是廣大而存在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春,我們就是幫助了日本侵略者。漢奸乎?人民乎?白修德在戰(zhàn)役之前采訪一位中國軍官,指責他們橫征暴斂時,這位軍官說:‘老百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可是當兵的餓死了,日本人就會接管這個國家?!@話我想對委員長的心思。當這問題擺在我們這些行將餓死的災民面前時,問題就變成:是寧肯餓死當中國鬼呢?還是不餓死當亡國奴呢?我們選擇了后者”另一段:“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人的皇糧,是賣國,是漢奸,這個國有什么不可以買的呢?有什么可以留戀的呢?你們(指蔣介石)為了同日軍作戰(zhàn),為了同共產黨作戰(zhàn),為了同盟國,為了東南亞戰(zhàn)爭,為了史迪威,對我們橫征暴斂,我們回過頭就支持日軍,支持侵略者侵略我們。所以,當時我的鄉(xiāng)親們,我的親戚朋友。為日軍帶路的,給日軍支前的,抬擔架的,甚至加入隊伍、幫助日軍去解除中國軍隊武裝的,不計其數(shù)。五十年后,就是追查漢奸,漢奸那么多,遍地都是,我們都是漢奸的后代,你如何追查呢?”這段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站在同胞或者站在河南人的角度,這樣的觀點顯然是無法接受的。我卻認為,劉震云書中所要展示的是,當人在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更多的人會選擇生存,作者只不過陳述了這個事實而已。
      
      我們今天看歷史,總是由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構成的,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的還原歷史的原貌,因此,你所站立的角度就變得很關鍵,你的角度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歷史。關于河南人幫日本人這一點,劉震云想要說的是,在大義和生存面前,絕大部分人會選擇生存,這是人性。引用網(wǎng)友押沙龍的觀點:“我們的祖先在蒙古征服后作為下等人茍活了下來;在滿清入關后留起辮子茍活了下來;抗戰(zhàn)時很多河南人靠日本人運來的糧食茍活了下來。劉震云的《溫故1942》說了這個隱晦的事實,很多人肯定不舒服,但可誰說作家的職責就是讓讀者舒服呢?”
      
      看完書,讓我對馮小剛根據(jù)這一故事改編的電影《1942》更多了一重期待,也讓我產生了想看看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等書的想法。
      書極薄,很好讀,推薦。
      
      10月13日凌晨
      
      
  •      這是一本文集,我只看了《溫故一九四二》這一篇。
       我是從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知道當年河南的那場大饑荒的。我想對于大多數(shù)九零后來說,在這部電影出現(xiàn)之前,沒有幾個人知道那個故事?;蛟S在這個民族所有人的記憶中,除了那些親歷者和歷史研究者,誰也不會關注“1942”這個數(shù)字。
       饑餓對于我來說并不十分陌生。我并沒有經歷過任何饑荒,但在我的家鄉(xiāng),我時常聽到老人們講起1958年的饑餓。在這個共和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我們把1959—1961這三年稱作“三年困難時期”。但在皖北那片大地,困難從1958年就開始了。也有可能是舊歷與新歷的差別,但“58年”在我的家鄉(xiāng)就是“饑餓”的代名詞。老人們并不是逢人就講那個時代的苦難,但看到年輕人浪費糧食時,他們總會感嘆一聲:唉,你們是沒經歷過58年餓jian啊,唉。我至今不知道“餓jian年”的“jian”字怎么寫,老人們念做“見”,也有說應是“歉”字的。
       跟電影《一九四二》描述的一樣,人們沒有糧食了就啃樹皮吃草根,有的人為了保命離家要飯。情況好些的就整天吃水煮土豆。家鄉(xiāng)人把土豆叫做地蛋,可是就是這大地生出的蛋,遠不比雞生出的蛋有營養(yǎng),他們吃得夠夠的。當飯桌上出現(xiàn)我們這些孩子們喜歡吃的土豆時,他們早已沒了興趣,恨不得一輩子不要見到土豆。有時我想,他們是把自己年輕時挨餓的經歷都放到了58年,在短短的一年里,哪能有那么多的故事。在與我的曾祖父一個輩分的兄弟中,有一個要飯要到了東北,然后就在東北安家落戶了。我小的時候不太懂事,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在遙遠的東北還會有我家的親戚。我媽媽的奶奶,那時候帶著他的大兒子出去逃犯,政府為了面子把他們抓進了監(jiān)獄,她的大兒子年輕,又把大兒子送去挖河建水利??珊髞恚藗冊僖矝]有見過我媽媽的奶奶,只是人們都說,她是被餓死了。當我像探秘一樣問起我曾祖母這些事情時,她也講過誰誰也是被餓死的,但我對那些誰誰十分陌生,不知道他們與我家是什么關系,也不知道他們的后代都是誰。我的曾祖母現(xiàn)在還活著,已經快一百歲了。她沒有上過學,三十多歲開始守寡,帶著四個孩子,還要關心死去的丈夫的幾個年輕的弟弟的家庭。
       幾十年過去了,親歷過當年苦難的人有的死去,尚在人世的已垂垂老矣,身后是一群他們的子孫后代??嚯y對于這個民族來說也許并不算什么,但若把苦難縮小到具體的一個個人的身上,我們才能體會到苦難的含義。
       在《溫故一九四二》中,劉震云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政治的極端不信任: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委員長什么的才不會真正理會你們這部分挨餓的人的苦難。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誰給食物就幫誰干活,漢奸乎?人民乎?填飽肚子才是真理。這是劉震云在溫故一九四二時得出的可怕的結論??墒牵聦嵅痪褪沁@樣嗎?我常想,我們歷史書上寫的滿是大義凌然的話,可這些與老百姓有關嗎?軍閥混戰(zhàn),抗日,國共戰(zhàn)爭,大躍進,文革,我的年近百歲的曾祖母都經歷過這些時代,可是,像許多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一樣,她只是一個默默的承受者,打仗了就躲,挨餓了就啃樹皮吃草根然后去要飯,他們組建了集體食堂就去食堂吃飯,文革了看看他們戴著可笑的高帽子,高帽子上面寫著不認識的字兒……
       而在電影《一九四二》中,仍然有那些處于社會上層的政府官員們對老百姓表現(xiàn)出一絲關愛的情節(jié):蔣介石還會去教堂反思,省政府李培基還會為災民爭取救濟,這些都是在原著《溫故一九四二》中難以看到的。
       在電影《一九四二》的末尾部分,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瓣兾鳑]活路嗎?”“陜西有活路,就是我沒有活路?!崩蠔|家為了活命逃亡陜西,可逃到最后一大家人只剩下他自己,往回走“想的就是個死,就想死得離家近點”……
       難道中國人就只有這樣的命運嗎?難道歷史總得在重復中行進嗎?
       我不知道答案。
  •     在這場饑荒中,有人信天父,沒有得永生。他說,他覺得魔鬼在一點點的侵蝕自己的身體和意志。國民黨亦正亦邪,棄災民于水火。那么,我們自己信仰的人呢?我們信仰的政府呢?馮導避重就輕,胡亂在這個歷史的背景下編造了一個謊言,這個謊言,一捅就破。也許,正因為這個謊言,電影才能通過嚴格的評審。也許,正是這個謊言,才毀了電影原本的真實!也許,正是避而不談,才毀了好劇本和好創(chuàng)作!也許……反正電影是毀了!
      
      
  •     書不長。引用很多。力透紙背。震撼人心。感覺就像自己在翻看那些資料并且就有人在旁邊講述那時的故事。
      我看到訪談上,劉震云說,他曾經被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無知以及以及外祖母的遺忘而震驚。不過他慢慢理解,當人們身處不再饑餓的社會才有可能回憶饑餓。當人們身處一個對歷史有真正好奇心的當下有可能去追問已經消失的過去。
      《1942》是一部電影。它會有它的命運。它的藝術成就也會各有評說。 回頭一望的這種努力是一種引人共鳴的開始。
      溫故一九四二 里作者說到委員長的孤獨為難 。我會理解。但是如果我也是災民。 做一個會餓死的災民還是餓不死的漢奸。我會選擇后者。
       我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這段歷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