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電影夢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張靚蓓 編著  頁數(shù):316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書記述了我電影生涯前十年的第一個大高潮,感覺上,(《臥虎藏龍》真是一個階段的總結,一切并非故意,而是自然發(fā)展的結果,如今看來,還真是“十年一覺電影夢”! 打從入行起,每做一部片子,縱使翻江倒海,我也就拍了;之后去宣傳,都得說說我當初拍片的沖動。其實就算片子拍完,我仍有許多地方不明所以,我比較老實,人家一問,我會想要講清楚,每逢不通之處、又得自圓其說時,總覺得自己好像是闖了禍,拍完片后又自陷重圍。由于張靚蓓的邀約,出這本書,等于幫我將那些隱藏在旮旮角角的困惑再次翻出,去理清楚、連起來。我重回往日時光,一趟反省下來,好像真是到了一個階段。之前拍片我悶著頭往前沖,到了《臥虎藏龍》,我啟動各方資源,回籠去做創(chuàng)新,又往前闖出一個更大的世界。人也跟著邁入中年,心情開始轉(zhuǎn)變,我也不自覺地透過拍片往自我解剖的路上走。我常自問,為什么從第五部片子《冰風暴》開始,我每部片子的結局都帶有“死亡”的因素,一開張我拍了四部喜劇,《理性與感性》拍完,我一直回不去喜劇,想也找不著題材,可能因為我的顯性已經(jīng)表現(xiàn)夠了。《冰風暴》起,我開始有興趣摸索隱性部分,碰觸潛意識里一些無法掌控的領域,如此才能摸到新鮮的東西,才有那種處子感。尋求刺激,讓我持續(xù)處于亢奮狀態(tài),也折磨著我的:身心;但這股亢奮,又支撐我度過身體的不適。長期下來,精神、肉體幾乎難以承受,老感覺是在“解構”自己。久而久之,在我的電影里,結尾都以悲劇收場、以死亡終結,似乎要追求到某種美感才能結束,《色,戒》也是一樣,走向死亡,成了’我電影中主角的宿命,包括活著的人(易先生、俞秀蓮、羅小虎等)也要去體會逝者(王佳芝、李慕白、玉嬌龍等)的滋味。我是不是在追求一種絕對值,也在滿足一種求死欲望?對我來說,創(chuàng)作欲好像不是求生,而是求死,是自我解構的一個演化過程,當你冒險追求絕對值時,經(jīng)常處于臨界點上,如履薄冰,興奮感與危機感共生,求生與求死并存。我是一個心智與身體都較晚熟的人,個性比較溫和、壓抑,因為晚熟,所以我很多的童心玩性、青少年的叛逆、成年對浪漫的追求,以及我的提早老化,其實是一起來的。就在自覺比較成熟時,我年輕時該發(fā)生又不發(fā)生的事,突然在我中年危機、身體開始往下掉的時候,就這樣都沖撞上來。打從《臥虎藏龍》起直到現(xiàn)在,我都在經(jīng)歷這些。拍《臥虎藏龍》時,我正和剛冒起的中年危機感搏斗,還不承認,還在盡使少年的那股傻勁蠻力;及至《綠巨人浩克》(Hulk),我更是一頭栽入,好像要把剩下的半條命也拼掉似的。(《臥虎藏龍》規(guī)模甚大,又有很多我不解之處,且引發(fā)出許多文化現(xiàn)象,依我原來的個性,應會稍事收斂,但我反而更拼命;拍《綠巨人浩克》時,我更直接面對好菜塢的商業(yè)與制作機制、挑戰(zhàn)電腦動畫、碰觸美學領域,進而摸索我心底的不安、父子間的緊張,觸摸死亡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我覺得體內(nèi)好像有個什么東西硬要蹦開,我也不自覺地以暴力的方式去表達出來! 拍完《綠巨人浩克》,我才真的認命,人到中年,歲月不饒人,以前身體根本無須考慮,如今還要去與它共存?!毒G巨人浩克》之后,我身心俱疲,很想就此收手;可是不拍電影,整個人又很沮喪。就在父親首次鼓勵我繼續(xù)拍片時,我決定拍《斷背山》,其實動機也很單純,我就是想用它來休養(yǎng)生息。拍攝時,我盡量不多想、不動氣,人雖沒什么力氣,但還是很投入,每天按部就班,把該拍的拍完,拍法感覺和拍《推手》時差不多。拍攝當中,我曾因為疲累想停拍,面對演員偶爾也會想:干嗎要這么擠榨他?這是前所未有的念頭。拍完《斷背山》,整個人也養(yǎng)了過來,五年來困擾我的病痛,也逐漸控制下來。有人說,《斷背山》有種自然天成的味道。我想,如果不是《臥虎藏龍》及《綠巨人浩克》耗盡一切,《斷背山》也不會拍得這么松活。我別無他意,沒想到它會引發(fā)出這般回響,至今依然余波蕩漾;更沒想到是它帶著我跨越過一個階段。到了《色,戒》,我的精神來了,掙扎奮斗的著力點也不同了。七年來,我變了,外在的世界也變了?!杜P虎藏龍》時,我第一次來大陸拍片,誰知道在外面轉(zhuǎn)了一圈,如今又回大陸來拍《色,戒》。這七年里,大陸各方面變得很多。想起((臥虎藏龍》時,我?guī)е箨戨娪肮ぷ魅藛T開始與世界影壇接軌;到現(xiàn)在,他們真的接了,現(xiàn)場工作時,不論事情大小,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很順溜、很舒服。((色,戒》的戲份本來計劃香港、大陸各占一半,后來一些香港的戲,都移到大陸來拍了。這些年來,我也陸續(xù)感受到《十年一覺電影夢》的回響。記得2002年這本書繁體版出版前,張靚蓓約我給書寫序,當時我比較擔心解析自己是否會引起反感。出書以來,一開始雖不很熱絡,但慢慢有許多反應回來,感覺很善意、很溫馨。這本書道出了很多我們這一代成長的一個心聲,書中電影部分雖著墨不少,但回響最多的則是社會意義,是對我們這個年代的共鳴! 我覺得臺灣外省人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對于中原文化,他有一種延續(xù),大陸是個新發(fā)展,香港又是另一回事。由于《色,戒》是個年代劇(periodpieces),是四十年代的東西,所以我是從我的文化背景出發(fā),間接來做詮釋、表達。這次讓我覺得,好似離散多年的“舊時王謝” ,如今歸來,似曾相識,大陸也好奇臺灣的發(fā)展。許多年來,我們在臺灣承繼了文化中國的古典養(yǎng)分,同時也吸收美、歐、日等各地涌入的現(xiàn)代文化,多種元素混雜變化,但都在一個較為漸進的形式下進行,個中帶有一種舒緩、親切的特質(zhì)。就在彼此交流當中,我感受到,對于文化中國的古典傳承,大陸是相當在乎,雙方有許多共鳴。因為這本書,我結了很多善緣,當初答應張靚蓓,我是想從我文化根源的角度發(fā)聲,所以書中不論我受訪說話或她寫作詢問時所用的語詞、口氣等各方面,均立足臺灣,就因為我們都是在這個文化教養(yǎng)下成長的一代;也因為這個文化到了我們這一代以后,已然漸行漸遠,現(xiàn)今若不留點鴻爪,日后想要按圖索驥,怕也難尋!就算為文化傳承盡點心意吧,這本書或可作為中原文化在臺灣發(fā)展的一個線索。現(xiàn)在年齡漸長,我總有個感覺,這幾年來,不論拍片、講話或?qū)懳恼?,越來越說不出個道理來,我可以拉里拉雜地接受訪問,但要我理出個所以然來,一方面力不從心,一方面也不愿意。其實到《臥虎藏龍》那個階段,我也是東講西講,支離破碎,許多東西還想不通,也沒有深思,如今回想,其實很多東西是張靚蓓幫我理出頭緒、言之成理的。就因為寫這本書,她常會追問,她想不通,也不愿意筆下糊涂帶過,就問我,逼著我要去想,事實上那段時間里我想通了很多東西。其實這本書有個特點,它不神秘,我們從頭道來,蠻老實的,因而結了很多善緣,這和書的內(nèi)容與我們兩個的態(tài)度有些關系。我們有這樣一本書出來,對我是一番自省,真的很值得,我要謝謝她! 書里蠻完整地表達了我至《臥虎藏龍》階段的整體經(jīng)驗,:其中有傳統(tǒng)的東西,也有地域性的東西。如今在大陸首度出版,正好是我從《臥虎藏龍》起繞了一圈,又回大陸;再拍《色,戒》時,情況已經(jīng)不太一樣了。我來大陸再拍華語片,書也在這時候出版,我想,是有一些意義的! 2007年7月28日

內(nèi)容概要

  李安新片《色,戒》在大陸的上映日期還未最后敲定,他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卻如及時雨般,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據(jù)悉,這是李安拍片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傳記,也是迄今為止他認可并授權的唯一一部傳記?! ∽?002年《臥虎藏龍》問鼎奧斯卡以來,這部傳記的臺灣版就在網(wǎng)絡上不斷被大陸讀者和影迷提及,口碑日隆,經(jīng)由去年《斷背山》二度捧回小金人和今年《色,戒》擒獲金獅,大陸讀者和影迷的閱讀期待可謂節(jié)節(jié)攀升,而如今終于可以一償心愿了。  《十年一覺電影夢》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講述李安電影生涯第一個十年的追夢歷程。書中真實回顧了他的成長歲月、每部電影創(chuàng)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難、對演員的看法及相處、參加影展的經(jīng)驗、得獎的幕后、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等。  據(jù)這本書的編輯介紹,大陸版從聯(lián)系版權到出版歷時將近2年,因為期間李安忙于拍攝《色,戒》,只能擠出時間來審稿,而大陸版又對繁體版進行了不少修訂,李安又是個極其認真、追求完美的人,不僅要逐字逐句審訂,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直到確認大陸版和繁體版一樣,“整本書都是我在說話嘛”,才放心授權?!渡洹泛笾仆瓿珊?,出版社又請李安特別為大陸讀者和影迷寫序,沒想到李安滿口答應,并借此機會談了《臥虎藏龍》之后的5年,談了《斷背山》,談了回大陸拍《色,戒》的感受,談了他一直執(zhí)著的中國情懷,談了他人到中年登臨頂峰之后的人生感悟?! 〗裉烊藗冴P于李安和李安電影的所有疑問、爭論與好奇,在這本書里都可以尋得答案和滿足:他隱忍與堅持的個性,他對文化和人情的專注,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對待人生和藝術的態(tài)度……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國際大導演最初十年電影生涯的回顧、總結,更是一個“追夢人”的人生告白,一本勵志讀物。從臺南一個乖乖的升學小孩走到世界的頂端,李安何以成功?厚厚的書中有一段話,或許對于任何一個普通人都不乏啟示和激勵:  人生不只是坐著等待,好運就會從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來。有人說“人定勝天”,也有人說“命中注定”,兩者我都有所感應,其實命定也沒什么關系,努力與否,結果會很不一樣的。在我過去的體驗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東西就越好。當我得到時,會感覺一切好似注定??墒侨舨慌幦。隳玫降目赡芫褪橇硪粯訓|西,那個結果也似注定。所以目前的這個局面,可以說它是命定,也可以說是人改造了它?! ∵@是李安拍片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傳記,也是迄今為止他認可并授權的唯一一部傳記。自2002年《臥虎藏龍》問鼎奧斯卡以來,這部傳記的臺灣版就在網(wǎng)絡上不斷被大陸讀者和影迷提及,口碑日隆。  《十年一覺電影夢》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講述李安電影生涯第一個十年的追夢歷程。書中真實回顧了他的成長歲月、每部電影創(chuàng)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難、對演員的看法及相處、參加影展的經(jīng)驗、得獎的幕后、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等。

作者簡介

張靚蓓,美國喬治亞大學視聽傳播碩士、臺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曾任:臺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講師、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講師、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臺灣中時報系主任記者,紀錄片《無米樂》、《生命》、《部落之音》、《梅子的滋味》、《天下第一家》媒體總監(jiān),金馬獎評審?,F(xiàn)專事寫作。著有:《藝術家素描》之《侯孝賢》、《杜篤之》篇,《夢想的定格——十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2003電影手札》,《鏡頭下的愛情》,《不確定的時間》之《葉錦添:少年時繪畫攝影的啟蒙》篇,《行者影跡》之《面對當代導演李行》篇,《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之《面對當代導演王家衛(wèi)、蔡明亮、許鞍華、陳可辛、張作驥》篇,《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行者無疆”》之《臺北影人》、《香港影人》等十一篇,《尋找電影中的臺北》之《臺北青少年的心靈空間》篇。主編:《視角邊緣——吳其諺文集》。譯有:《大英視覺藝術百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全集》第一集《埃及與古代近東》,《再見特呂弗》。

書籍目錄

簡體中文版序 李安繁體中文版序 李安種樹記 張靚蓓童年往事我臉上有個酒窩,大家都說好看,我說:“狗咬的?!碧焯煅a習,還是落榜!第一年考大學,我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因為緊張,第一天第二堂考數(shù)學時,第一個鐘頭我腹痛腦漲,豆大的冷汗直滴,一個字都看不清楚,復選加上倒扣,考了個0.67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電影夢·生命畢業(yè)后耗了六年,心碎無數(shù),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節(jié)的話,早該切腹了。直到《推手》、《喜宴》的劇本在臺灣得獎了,整個運勢從谷底翻揚上來。我拍片后,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太太是個什么樣的賢內(nèi)助。她對“妻以夫貴”的事情很不以為然,就很不上道地一語道破:“我只是不管他,leave him alone。”推手拍《推手》前,我簡直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銀行存折里只剩下四十三塊美金。徐立功來紐約看毛片,到我家吃飯時,還奇怪我家怎么窮得連張餐桌都沒有,我這才告訴他:“你沒看到《推手》里那張被砸爛的餐桌?”有一天徐楓請吃飯,陳凱歌、王家衛(wèi)、張國榮等人都在座,那些菜真好吃,我一想到遠在美國的太太不能同享,心里面很難過,就跟身旁的王家衛(wèi)說了說。真是憋得太久了,氣剛順過來,還不太習慣。喜宴《喜宴》是我唯一露臉的電影,只有一句臺詞:“那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的性壓抑!”趙文瑄是我見過的演員里有內(nèi)涵的一個,在我?guī)н^的新人演員里,他大概是被我磨得最多的一個,我想他可能傷到,直到現(xiàn)在也許還有點怕我。在紐約時,我剛拍完片走在路上或是去坐地鐵,都要特別留神別撞到人挨打。因為在片場,我走路可以是橫著走的,大家都會自動讓開。 飲食男女在現(xiàn)場,我膽子小,不喜歡罵人;對人發(fā)脾氣,我自己傷得更深。最后那場戲,吳倩蓮愈緊張愈吃螺絲,拍到第六遍還是不行。我終于忍不住發(fā)飆,大吼一聲,沖出去踢門。楊德昌得了獎,他媽媽說:“你今年幾歲啦,拍了幾部電影,可以找些正經(jīng)事做啦!”我爸爸那時也這樣想,直到《理性與感性》拍完時,他還說:“小安,等你拍到五十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理性與感性執(zhí)導華語片和西片有何不同?我的看法是: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總統(tǒng)。拍華語片就像是做“皇帝”,大家聽令于我;拍西片就像當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要出去取悅每個人的。明星跟一般演員真的不一樣。譬如休·格蘭特,我就奇怪,一開始他為什么那么愛搞怪、不聽話,到處跑來跑去,不站在一個地方演。后來我發(fā)覺,他就是不喜歡跟別人并排演戲。你只要把其他演員擺在他對面,你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乖得很。冰風暴拍戲時,我落過一次淚。拍之前,我只跟瓊講了一句話:“你還愛不愛這個人?”她突然間哭得直喘,可是鏡頭對著她拍時,她又不哭了,就憋著那口氣,發(fā)抖地把戲演完。到拍完收工時已是清晨七點多,我大概抱著她有五分鐘之久,她才慢慢平靜下來。收工后,我坐車回家在路上想起來,覺得很感動,不自覺地也掉下淚來。與魔鬼共騎我選角時一向會先考慮戲好不好,不過拍多了,發(fā)覺“上相”很重要。選角色,我先看適合與否,有名最好,如果沒有,就會盡力去把他做出來。屠城戲一共拍了八天。在拍片現(xiàn)場只聽男人們彼此問:“你死了幾次?”“九次了!”女人們也忙著分配角色:“你演太太,她演妓女。這么大的城,總會有妓女吧!”“好,我演?!迸P虎藏龍玉嬌龍這個人物本來是很帥氣的。但碰到章子怡就改了,因為當時章子怡是個很嬌滴滴的女孩,做不出我原先想像的“陰陽共生”的玉嬌龍。只好按章子怡來改角色特點了。一些資歷深的明星,如周潤發(fā),我會說出“形象”與“氣氛”來鼓勵他。像拍竹林戲時,就點出他要有“玉樹臨風”之姿,還不是直接跟他講,是說給武術指導聽,稍微大聲點,他在一旁聽到,勁就來了。吊在林梢時他直問:“我有冇玉樹臨風?。??”為了堅持原音重現(xiàn),真是做到我都躺下來了,才做出如今這個樣子。當時我曾心生念頭,想先殺了演員,再咬舌自盡! 奧斯卡第五十八屆金球獎由朱莉婭·羅伯茨頒發(fā)最佳導演獎,當她念出我的名字時,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因為根本沒準備感謝詞,只好把事先為“最佳外語片”準備的謝詞挪前使用:“我的驚喜之情難以形容。我要感謝我強悍的太太,她是《臥虎藏龍》里除了碧眼狐貍以外所有女角的典范。我到大陸拍片一年,處理了我的童年幻想與中年危機?!迸蓪Y束,大陸制片劉二東過來跟我說:"再見了,導演,這場經(jīng)驗真的很值得!"我一時間百感交集,人坐在車子里,二東身在車外,我倆卡著車門,頓時抱頭痛哭。電影夢在我們的教養(yǎng)及印象里,影劇界是很不堪、沒規(guī)矩、亂糟糟的圈子,因此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孩子們?nèi)W電影。入行十年,我個人的經(jīng)驗卻與兒時的聽聞迥異。我覺得人生里亂七八糟的事似乎更多。電影比人生簡單、比人生理想,它是很舒服的。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喜歡拍電影,或花錢買票關到一間黑屋子里去跟一群人看電影的原因。附錄:李安導演作品年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將李按十年電影追夢歷程的執(zhí)著與艱辛娓娓道來,真實、真誠、真性情電影內(nèi)外的文化見地與人生見識振聾發(fā)聵,自信、溫厚、君子風。奧斯卡見證,影像記錄,文字留存。了解李安不能不讀的一本書,有夢想的人應該讀的一本書,中國導演必需學習的一本書,影迷讀后享受一生的一本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十年一覺電影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5條)

 
 

  •     經(jīng)典語句:
      1、在現(xiàn)場,我膽子小,不喜歡罵人;對人發(fā)脾氣,我自己傷的更深,當然還是有受不了爆發(fā)的時候;
      2、其實我要找的就是中國人的節(jié)奏——壓抑到一個程度,然后突然間爆發(fā),大家再重新尋找新的平衡點;
      3、我稱它為情結,因為它糾結在我心里,是一種文化的東西。就像《喜宴》的男主角是同性戀,在美國尋獲摯友,找到自我認同,想自由地做自己,但他的文化和父母馬上就來把他往回拉,喜宴就像一只“金紅色的怪獸”,把他搞迷糊了。
      4、我發(fā)現(xiàn),隔了個太平洋,到了異邦,以往的認知卻來了個大反轉(zhuǎn),不論是我本行的戲劇,還是從小所認同的對錯是非,因而讓我對以往所有的教養(yǎng)開始產(chǎn)生不信任感。
      5、中國人是心里計較,嘴上不說。
      6、
  •      首先本人是一個導演,目前很小,最近瘋也似的補充各種專業(yè)知識??戳撕芏鄷@一本是意外所得,真是太好。與很多技術類的書不同,這本書是李安導演生涯的心路歷程,說了很多導演遇到的困難與挑戰(zhàn),其中很多我都碰到過,更有自己的不斷總結,最難能可貴是直白的剖析自己和身邊的人。說的如此坦誠,普通人都很難做到,一個國際知名的導演還會這樣做,沒有十分的自信是絕對不會的。目前只看了三分之一。
  •     我已經(jīng)是“三星”黨了。凡是讀起來無感的書一律三星。
      嚴格說來這本書沒有讀過,是以“聽”的方式完成“閱讀”的。竊以為聽讀是一種不錯的看暢銷書的方式,你可以一心多用,對于沒必要精讀或者需要花精力去體會的書而言這種方法再好不過 。缺點是聽完了你基本上沒記得什么。我想為什么我常會覺得同一本書的內(nèi)容,通過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富足要遠遠大于看翻拍電影,就是這個原因。閱讀時,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想象,和作者進行無聲的交流,這個速度都由讀者來掌控;但是電影觀眾則完全是被動地接受,被情節(jié),音樂,影像推著走,自己能夠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少,自然感受不會深刻。
      回到這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感覺就如李安本人自述一樣,書中自有一股平和,儒雅的氣息。這樣感覺的人在商業(yè)社會,除非像他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的商業(yè)價值,是不會有人愿意停下腳步去關注的。李安是幸運的,在這個成王敗寇的世界,如果不是成功者,誰會愿意關心你的生平過往,曲折心路呢?只是一朝功成名就,之前的所有委屈苦悶突然都有處落腳了。
      李安的電影我看得不多,04年的時候看喜宴時,好像他還沒有那么大紅大紫,但覺得這部片子不錯,大陸的導演拍不出這樣的題材。后來再看的也就是少年Pi了。比較起來還是覺得拍父親三部曲的李安更像李安一些??赡苁且驗橛X得拍這種平靜和含蓄中蘊含著巨大的沖突和矛盾,還有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沖突,還有對老一輩的愛和無奈,李安更不會讓人失望吧。
      無論如何,這總歸是一出人生的喜劇,符合我們一貫的東方人生格言。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過于是。恭喜李安!
  •        在華人導演里,論成就,李安當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他的作品參加各種影展,取得了雙金人、雙金熊、雙金獅、雙金球的驚人戰(zhàn)績,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師了。他作品的張揚和他為人的低調(diào)反差極大,這就讓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讀了他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
          因為那種反差,所以我在書里就讀出了兩個“李安”。一個是電影人的李安,一個是“男人”——兒子、丈夫和父親的李安,這兩個形象時而分割,時而重疊,像多棱鏡反射著這個人生。
          作為導演,李安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一步一個腳印,而這些腳印窩兒里無不閃爍著成功的光芒。他最早的作品是“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這些電影里有不少取材于他生活里的細節(jié),但更多的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西文明比較的思索。最能打動我的是他對于家庭倫理變化的探討,而這些變化里,老一輩總是以無奈而心酸的寬容來應對。《推手》里老人和洋媳婦的沖突,他離家出走,干起了武術教練的本行;《喜宴》里的兒子用假結婚來掩蓋自己的“同性戀”,父母萬里迢迢趕來美國,但“喜宴”成了“悲宴”,父母離美的時候,出自肺腑地感謝兒子的“情人”,他們也只能接受事實呀;而《飲食男女》里的父親,兩個乖女兒都突然地離開了家,剩下的反是最叛逆的老二;他是烹飪大師,可美味佳肴誰來嘗?最后他和女兒的閨蜜——一位多年的寡婦相好,看來“不倫”,其實又蘊藏了多少對寂寞的恐懼與不甘!時代在前進,道德倫理也在變化,怨天怨地是沒有用的,只有接受現(xiàn)實,與之和平相處;橫眉冷對,傷害的只有自己!
          “三部曲”一炮打響,收獲許多獎項,但李安不安于現(xiàn)狀,沒有輕車熟路地走下去,而是在好萊塢主宰的電影世界里闖出了自己的路。他先是導演了根據(jù)奧斯丁小說改編的《理智與感情》,把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紳士塑造得惟妙惟肖;接著導演了連美國本土導演都不敢涉及的上世紀70年代社會道德崩潰題材的《冰風暴》;接著又是歷史片、寫南北戰(zhàn)爭的《與魔鬼共騎》。著名的《臥虎藏龍》是他對中國文化深層的思考,又把傳統(tǒng)的武俠片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迄今也難以超越的高度。再后來,《綠巨人浩克》、《斷背山》、《色.戒》,都是一個片子一個題材,一個片子一種風格,他永遠不會重復自己。前年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以寓言的包裝、奇幻的色彩探索了生命的真諦。這是一個永遠未盡的話題,但每一次嚴肅的思考都會深深地打動我們!看一看李安作品的清單,你會驚疑一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何等充沛、創(chuàng)新意識何等強烈,而又有與之匹配的才華——這就是李安,獨一無二的李安呀!
          李安風格迥異,但有一點貫穿他的所有作品,就是細膩。他長相儒雅,性格平和,永遠笑臉對人,是位典型的“好好先生”,有評論說他是“悶騷”。他兩次高考未果,畢業(yè)后有六年沒有找到工作,做了六年的“家庭婦男”。有一次他和太太去買菜,碰到熟人對太太說:“你真好命,你先生還有空陪你來買菜!”太太答:“你有沒有搞錯呀,是我今天抽空陪他來買菜的!”所謂“悶騷”就是內(nèi)心非常激越澎湃,但控制力又非常好,李安便是用藝術手段來釋放這種激情。他在現(xiàn)實里不和別人沖突,他把這種沖突全放到了作品里。所以他的電影充滿了張力,也形成了特殊的迷人魅力。這也是情感上的厚積薄發(fā)吧。跟中國內(nèi)斂的文化有關,我覺得中國的文藝家“悶騷”的很多,尤其是男性,我見過的莫言、賈平凹,乃至沒有見過的閻連科等,都不善于談吐,可是他們的作品又是那樣縱橫比翼,洋洋灑灑,有時還會絮絮叨叨。書里就寫了這種“騷情”的爆發(fā),讓我唏噓不已:
          “ (《臥虎藏龍》)后制期間我老是心揪著,臉發(fā)黑,血壓、神經(jīng)、膽固醇等內(nèi)分泌全亂了套,跟腱炎加上心悸一起爆發(fā)。睡覺時身體會放電,四肢充血,醒睡換檔之間會暫停呼吸。人常被嚇醒不說,每逢夜晚即如臨大敵,經(jīng)常睡眠失調(diào),有時整晚無法入睡直到晨曦微露,坐在窗前看到日出,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人很沮喪,心神無法控制,當時覺得真是熬不過去了。
         (奧斯卡慶功)派對結束,正要坐車回旅館,大陸制片劉二東過來跟我說:"再見了,導演,這場經(jīng)驗真的很值得!"我一時間百感交集,人坐在車子里,二東身在車外,我倆卡著車門,頓時抱頭痛哭。 ”
          這本回憶錄題為《十年一覺電影夢》。電影就是造夢的。我酷愛電影就是因為它能讓我脫離現(xiàn)實進入夢境,哪怕只是短短的100分鐘!旅游也是擺脫現(xiàn)實的手段,這和看電影是異曲同工的。電影院里是個黑暗的世界,可是看電影的時候,心里卻是亮堂堂的?,F(xiàn)在不去影院了,可是一方小小屏幕依然是我的世界;世上有那么多的悲歡離合,自己的人生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就那么或者微笑,或者含淚,釋放著自己內(nèi)心的騷動,同時不由自主地感謝李安這樣的造夢人。他們的夢成了我們的夢,當無數(shù)的夢連綴起來 夢也不就是夢了。別老是感慨“人生如夢”了,當我還在順暢呼吸的時候,夢不是夢。生命還是可以抓在手里的喲。
          這幾天我在復習著李安的作品,補缺拾遺。我想更深入地走進他那“悶騷”的世界,那定是一次有意思的心靈旅行。有時候會為找什么電影看而苦惱,其實循著一位導演、一位演員,甚至是一位攝影的軌跡來瀏覽,一定是個不錯的辦法。影迷們不妨試一試!
      
  •       在他大學是個優(yōu)等生,但是畢業(yè)六年無片可拍,一籌莫展,回想當時賴在家中,自嘲若有日本男人志節(jié)早就剖腹了。最怕自己像《燒肉粽》里唱的:“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惜,讓我讀過幾年書,畢業(yè)之后頭路無,暫時來賣燒肉粽……”,劇務打雜都很笨拙,只會拿沙袋、扛東西,“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边B丈母娘都建議他開餐館燒菜,當時他有個想法:“要不然就是老天爺在開我玩笑,我就是來傳宗接代的,說不定我的兒子是個天才,或者時機未到,就連叫花子還有三年好運!”她的生物博士老婆獨立聰明,專注剛直,書里看來她的老婆并不在乎他的事業(yè)要如何,而他委婉柔和,兩人互補恩愛,感情一如既往。他說他老爸最在意的是他有個和諧的家庭,這樣爸爸就能感到很滿意和放心,這就是他父親心里的成功,他第一次得奧斯卡獎時,也還是不看好,不想讓他繼續(xù)當導演。
        這應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感覺一個親切的李安離我們非常近,也許是女作者的原因,仿佛李安滿懷溫情向我們傾吐他的想法一般,他本就是一個溫和的人。他就是個東方導演,我想他留美背景的視角和中國古典的內(nèi)涵讓他更清楚中國的魅力在哪里,他所有的片子都少不了倫理的成分,我也無法解釋什么是倫理,包含了太多的東西,而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就是他的片子的核心魅力。因為看了這本書的小冊,我才明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表達什么,本來讓我一頭霧水的電影,也在一次一次的回味中清楚起來。“他對老虎的恐懼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氣神,所以那種提高警覺的心態(tài),(或者說)心理狀態(tài),其實是生存、求知跟學習最好的狀態(tài),所以有時候我也需要一點刺激,我就害怕(不)這樣的話,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陳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當然不希望。”
        “當你陷入危險時,你反而強壯,當你終于安全時,你反而虛弱?!?br />     
        因為看了這本書,回顧《臥虎藏龍》時想起書里所寫的細節(jié),也更覺有趣,李、玉的隱情,楊紫瓊感情充沛的配音,玉嬌龍的面紗,臺詞的趣味,場景的色調(diào),好似終于去了一個書里看了千百遍的地方,興趣盎然。因為看了這本書,再看《色戒》和張愛玲的小說,才看懂這女主角在想什么,才看出張愛玲的厲害,一個場景也許就用一個字概況了,稍不注意就遺漏了一個重大情節(jié)。大概那個時代的作家秀功力,就是看誰用最少的字說清楚。
        在大學演講時他說,“在學校學了很多,但我大部分都忘了,只有一樣難忘,就是不斷學習、勇于嘗試及面對失敗?!?br />    “武書上說:‘凡練武功時,須飽食而足睡。修道功時,須減食而省眠。功成之后,尤須壓抑。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堅韌不拔之志者,難得有大成功;非忠義純篤者,難得有大造就;非謙和恭敬者,難得有好善終?!?br />      在臺灣的藝專學習時,老師教他們什么是戲,“和尚和尼姑的戲沒什么好看的,但花和尚碰到浪尼姑,就有戲看?!被叵肫饋?,姜文說電影是釀酒,你把葡萄直接喂給觀眾,或者釀好的酒直接灌給觀眾,那都不叫電影,電影就是把從葡萄在觀眾的面前釀成酒。
        說到導演與演員合作后就相忘于江湖的情誼,他說“記得美學家朱光潛曾經(jīng)說過:‘美感是一種冷卻之后的回味。熱情澎湃的人寫出的情書未見得好,好東西是冷靜以后再回味,回味時還有真情在內(nèi),有經(jīng)驗,也有點距離了?!?br />     講述他拍《理智與情感》的經(jīng)過,直接讓無知的我驚嘆英國戲劇水平,我也因此開始看英劇,演技、攝影、美術、服裝,技術上都是完美、無懈可擊,這就是英劇給人的印象,相比之下美劇實在太隨意,甚至難等大雅之堂,還有一點,美國是幽默,英國是干幽默。李安當這部劇的導演時,英國的演員,不是牛津劍橋,就是莎士比亞的皇家資深演員,都是學富五車、閱歷過人、伶牙俐齒,工作人員各個都是獨當一面的老手,李安感到中國的管理是當皇帝,大家聽令,在英國是當總統(tǒng),處處遭質(zhì)疑逼著辯論,權威得自己掙。
  •     1.很多人看到了李安的傳統(tǒng),而他打通港澳臺兩岸三地人脈、融匯中西文化、經(jīng)濟資源的能力亦彰顯了其國際化的一面。
      2.李安獲獎后媒體一次次拿其妻子的支持來說事,贊其太太慧眼識珠的報道凸顯社會兩性不平等的現(xiàn)實。夫妻雙方不就是應該相互扶持么?
      3.李安讀書從未做過優(yōu)等生,這和國內(nèi)一些導演的自傳中提到“我是北京四中的學生。我是一個不愿茍同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斷的局促感與挫敗感,讓李安沒有中國文人的酸腐清高,讓其掌握了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4.李安是一個不斷挑戰(zhàn)的導演,從父親三部曲的劇本原創(chuàng)到西方名著的翻拍,從《臥虎藏龍》的武俠到《綠巨人》的漫畫改編,從《斷背山》的同志禁忌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少年傳奇,題材與拍攝技術的變化讓人難測。
      5.李安稱《臥虎藏龍》是他生涯的分水嶺,從此開始珍惜羽毛。光陰似箭,人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6.華人光宗耀祖、衣錦還鄉(xiāng)的內(nèi)心情節(jié)。功成名就、只有回家與父母家人分享才踏實。
      7.背景花絮:李連杰是因為妻子懷孕放棄了李慕白這個角色。楊紫瓊是角色中最先確定的人選。李安當年贊章子怡上相,望其成為鄭佩佩、楊紫瓊后第三代武俠女星,到了2013年王家衛(wèi)《一代宗師》選擇章作為宮二,一語成讖。李安當年竟然“二百五”的對陳凱歌說了一句:“你多大了,還在比賽?!?br />   8.書雖已再版,但是該續(xù)寫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經(jīng)歷(《斷背山》、《少年派》),讓李安有了更多的故事。
      9.心定情歸海,情忘虎隱山。
      10.人物傳記的閱讀并非是對其生活、事業(yè)細節(jié)的記憶,而是從主人公的經(jīng)歷中獲取自我成長的力量。
  •     這是我第一本聽的書,也許是最后一本啦。聽書實在太浪費時間,聽完一本我可以看三本了。而且節(jié)奏很讓人抓狂。不能慢不能快。
      這本書描寫了從李安出生到《臥虎藏龍》獲獎這個人生階段。
      徐徐道來作者的從影經(jīng)歷。我13年底的時候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很好看,講得很好的故事。從《推手》,中國父親與美國兒子,《喜宴》,中國父親與同性戀兒子?!讹嬍衬信?,中國父親和三個女兒。都是那么的親切。
      然后是《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與魔鬼共騎》,這三部西片,知道他當時的處境與心態(tài)。
      然后就是《臥虎藏龍》了,竹林戲是怎么拍的啦,美術,武術————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拍電影要做這么多工作,絕不是頭腦一拍就可以的。
      電影在拍,李安也在成長,沒拍一部都是一次對自己的反思,在做人上的提高。
      李安滿足了我對中國人的想象。內(nèi)心狂野而外表溫和。
  •     我喜歡李安了從2013年12月31日起
      
      2013年的30及31號,我都在看李安《十年一覺電影夢》,31號當天更是隨身帶,為快看完,又不想精神不好錯過某精彩。導演夢,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每次他都是拼命去做,盡最大的努力,毫無保留。
      他總覺的,唯有個人的奮斗意志到位,才對得起大家,才能夠坦然。至于后受到什么評議,也不要不服氣,事情本是如此。
      
      回首十年電影路,走的不快,但感覺很豐富。拍片是,試圖入自造夢境,似睡似醒,支離破碎,但有似自由理路。
      
      我也有個拍攝制作的夢。也想過投入自己另一個世界。但我已經(jīng)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這么”張揚“了,也沒有多少隱藏了。只能說是續(xù)夢,建個空中的城堡,能移動入人心。
      我想有個人知道我,懂得我。我這些天都想到死亡、消失。我想留下些什么。一來最好它是快樂的,是有用的。二來,我不甘心就這樣走完了。
      
      但前半年,我給自己定了另外一個夢,金融夢。希望它不要破得那么快。盡管我不信它能多長久。我還沒找到命運的歸宿。
      
      此書留給我兩大想法:
      1、我愿意嫁給李安這樣的男人。盡管他除了當導演其他都不靈光。但他很認真很認真也固執(zhí)的做自己。似乎看到自己的某些部分在書里出現(xiàn)。
      
      因為看了李安的傳記,我也有了這些想法:
      經(jīng)歷過這些年,如今23歲。當初一直想要想特工007或者湯姆克魯斯飾演碟中諜里的男人,成為我白馬王子,現(xiàn)今覺得,他們應該是我幻想中父親偉大形象的化身,這樣的男人,我對他沒有性的欲望。只是仰慕。我覺得一身沒命接近這樣完美的男子。而想黃子華類型的機靈搞怪,又有情才,做男朋友就一定不會悶,而且長久也有話聊。李安這樣的男人溫柔可愛,一直是我想要的溫暖,他或許是家的選擇。但也要求我有擔當?shù)闷鹚牧硪话搿?br />   目前,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類型的伴侶。不是要知道了什么才去愛,而是愛上了才知道。難道命該如此。
      
      2、我想看完他所有的電影。最想看的是臥虎藏龍。(書中寫它最多)
      我作了它的影評,可以找來看。
      
      
      李安書里句子摘抄:
      ”自己的努力爭取與未來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我不知道未來的命運會怎么樣,可是命運的揭曉和我們的努力爭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br />   ”就算是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來“
      ”越努力,找到的東西就越好??墒遣慌Γ玫降氖橇硪粯訓|西,那個結果也似注定“
      
      李安書里說:
      他窮得家里沒有像樣的家具,還在拍攝推手時一次性砸了很多。當后期制作臥虎藏龍時,要求嚴格的程度可以達到想把演員掐死,自己再咬舌自盡。
      我笑了。
      
      之前聽聞大家說李安有著純真心的導演。我半信。純粹導演心。我信了8成。
      
      廢話:
      昨晚是跨年,我依舊看著李安的書,本想看部他的電影,沒看成,反而聽了幾首被說為2013最佳華語現(xiàn)場的歌。略記錄下:看龔麗娜唱《明月幾時有》我贊嘆她與丈夫的功力,也傷感為何此類人物要艱苦作戰(zhàn)靠表演賣弄才讓群眾注意到。但,不在群眾里游過,如何知世道如何。我這樣理解可以嗎。
      
  •     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把這本書看完了,收獲限于了解了李安的幾部之前不怎么熟悉的電影,其實看這本書就像看電視里面的訪談節(jié)目一樣,了解一個名人的一生,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去看一本書吧?
      對于故事本身,還是有一些感觸的,有些東西確實是有家族基礎的,童年的一些經(jīng)歷對于以后確實有影響。他妻子的態(tài)度確實是很深刻的,一個女人也是一個人,有自己的人生,干嘛要男的那么多物質(zhì)上的依靠,為什么要做背后的女人,為什么不能是“李先生來陪我買菜”呢?等待著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都過得不怎么幸福。
      李安導演的6年蟄伏確實是一個啟發(fā),我剛工作不久,卻感覺自己一個月都等不起,我不能落后別人,不能一個月之后沒有收獲,我是不是太心急了呢?事情都是需要積累的,而積累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
      
  •     發(fā)現(xiàn)這個導演的興趣點跟我的有相當多的重疊,還挺高興的哈哈。對于跨文化跨時代的思考,上一代和下一代,外來與當?shù)?,先進與保守之間文化觀念上的沖突和矛盾以及在這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這種環(huán)境下對"尷尬"的描述和挖掘,對于一種壓抑著的,掙扎著的浪漫而非簡單的浪漫的刻畫(臥虎藏龍對于性欲的壓抑),這些在我看來都是很有意思值得玩味的角度。其實怎么說呢,對于這些方面,尤其像人性的掙扎選擇這方面去拍的導演也不在少數(shù),但能做到像李安能脫離那種大善大惡的環(huán)境,真正讓人物融入這種文化的環(huán)境中的感覺不多,畢竟西方拍電影往往跟我們處境和視角不同。
      一開始對李安感興趣是一是因為斷背山作為同性題材的創(chuàng)意和轟動;二是對他本身作為華人導演能夠很好地導演外國電影,在跨文化領域有所成就,一方面對這個很好奇想看看這個人是怎樣做到的;另一方面跨文化本身就是我自己的興趣點所在;三是在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愈發(fā)覺得這個導演思想獨特,不拘一格,電影涉獵面很廣,而且少年派的思想成長,宗教觀點和世界觀的塑造與思考這些等等又是在我的興趣范圍內(nèi),所以就理所當然地將這本介紹李安的自傳列入了書單。
      讀完以后有個感受,李安沒有為了特別而特別,為了不同而不同;比如一開始因為一開始連著看到喜宴,斷背山,臥虎藏龍,我就在想這個導演是不是就是對同志和女性題材感興趣。但事實證明不是這樣。有這些特殊角度的原題材和靈感了,但他也會結合自己想要的擅長的去決定到底應該怎么搞什么角度什么立意想傳達什么,而不是特殊題材就按別人所謂特殊題材的"套路"來。但結果出來是,他每每都能以最獨特的角度打動人心。我想也給了我們一些有關堅持自我和謹防陷入本本主義的例證。
      其實到現(xiàn)在我還是對一個華人導演能自己白手起家拍那么多部純西片式的電影,類似理性與感性,冰風暴,斷背山,佩服到五體投地!尤其在當時那種中西交流還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順暢的條件下??傆X得,這怎么可能呢!
      為李導的作品建個豆列吧,那些作品陳舊而經(jīng)典,經(jīng)典而"小眾"?(提到臥虎藏龍獲奧斯卡,爸媽一臉不相信,還不停地說臥虎藏龍不知有啥意思都不知拍了個啥云云-_-#)
  •     李安的個性是答應了就全力以赴、毫無保留。他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轉(zhuǎn)折,一點一滴的積累,對邏輯性十分的信服,這是他凡事講理的來源。
      
      西方的掙扎即是人類擺蕩于上帝與撒旦之間的拉鋸,西方戲劇精神也以此為出發(fā)點。走出伊甸園后,人類開始認識自己,因而求知與創(chuàng)作,知識與創(chuàng)作即是人類對上帝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人性的一種驕傲。
      
      戲就是沖突,就是講個人意圖的最大伸張。
      
      真搞創(chuàng)作的,其實沒什么高深學問,拍片實務是街頭智慧,靠的是臨場的機變反應,可是想法的形成,卻是個復雜的有機過程。
      
      人的自尊和他的知識背景有關,而創(chuàng)作多半是本能,是打破現(xiàn)成觀念的。
      
      觀念能分析很多東西,可是創(chuàng)作不是觀念分析,創(chuàng)作是運用想象力直觀地去表達一種經(jīng)驗,創(chuàng)作者本身只是作品誕生的一個工具。
      
      人面對痛苦要深懷敬意,并向其學習。
      
      現(xiàn)在看來,完整也沒什么,有時一個精彩片段給人的提醒,多過一個完整卻啰嗦的東西,而且完整性有時也不一定靠角色完整,有時人物,事物片段,只要整體有個概括的完整性即可。有時候完整是我們強加上去的。
      
      久病床前無孝子,你再藝術,再喜歡,老不得獎,又一部部地賠,久了誰都會受不了。得獎與賣座跟權力有關,做導演,沒有權和錢,很難玩得起來。不幸的是,電影跟其他藝術不一樣,權力、錢跟社會資源就是你的顏料,畫布,是你的音符。
      
      不論是哪里人,每個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情懷。雖然族群相異,但人性,人情卻有共通之處,只要觸及人性的共通處,都會感動人。只要表達真情,夠具體,它就不是一種關起門來的感情。
      
      中國人的節(jié)奏——壓抑到一個程度,然后突然間爆發(fā),之后大家再重新尋找平衡點。
      
      我總覺得,每當清醒時,我們的意識管制著潛意識,意識僅浮游于思緒的表層,潛意識則在底層波跑洶涌,是我無法明講的主流。
      
      人生不只是坐著等待,好運就會從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來。人有說:“人定勝天”。也有人說“命中注定”,兩者我都有所感應。其實命也沒什么關系,努力與否,結果會很不一樣的。在我過去的體驗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東西就越好,當我得到時,會感覺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爭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種東西,那個結果也似注定。所以目前的這個局面,可以說它是命定,也可以說是人改造了它。
      
      人生就如一場修煉。做事一如練功,是“一分功,一分松”。松了一環(huán)后,再往里面,往緊處練。練松一層后,再進一層,如此層層而上。功利越深,實力越強,越不易被攻擊。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過程中慢慢試圖去除自己的慣性,找出有效使用力道的方法。
      
      練功就得逆著人的慣性、本性。慣性不需學習,天生就會,是一股蠻力。但練功時則是透過壓抑或松散本性,擺脫一般反應的牽制,將力量導入正道,成為實力。練成后,在這一層次即能運行自如。若不能放松,精神力氣都用在反應正發(fā)生的事物上,只能就眼前的一切做出反應,被現(xiàn)象界所牽引,無法跳開既有的局面,無法看到背后的曲折,無法洞燭機先,掌握優(yōu)勢。
      
      所謂天才不是說能演能逗趣,而是他愿意投入在一個讓自己相信的狀況中,能夠非常專注。
      
      佛家講的因果關系,你要離開,最好連想都不要想,越想越深。
      
      有的時候不是你講的東西,而是你相信什么東西,所以我更相信你要專注,你要投入,要相信那個幻覺,它本身有精神力量,有一種氣質(zhì)。
      電影和現(xiàn)實不同,它是一種假象。在電影中你看到一個美女,不如你“以為”看到一個美女,這個以為很重要,蒙太奇也是這個道理。
      
      記得美學家朱光潛曾經(jīng)說過:“美感是一種冷靜以后的回味?!睙崆榕炫鹊娜藢懗龅那闀匆姷暮茫脰|西是冷靜以后再回味,回味時還有真情在內(nèi),有經(jīng)驗,也有點距離了。
      
      to be continued
  •     拍電影就是這樣,它可能是個俗套。可是當我親身去做后,我知道它不是。戲假情真,它是很真切的一個體驗,里面有著我多少的掙扎,而且我是帶著多少人和我一起掙扎。他影響著我,也影響過許多人的生命、生活及情感。
       —— 李安 《十年一覺電影夢》
      
      看過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后,有很多共鳴,便對李安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便異常癡迷地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由張靚蓓所著李安口述的《十年一覺電影夢》,感觸頗深。為什么電影魅力如此奇妙?可以讓我們花錢買票去被關到一個黑屋子內(nèi)和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共度將近兩小時的時光,而李安的電影更是跨越地區(qū)文化的差異,能讓全世界生活的人們喜愛和欣賞?或許你可以從李安的書中,電影中找到答案。
      對于電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懷著興奮或恬靜的心情坐在電腦或影院屏幕前,感覺著即將踏上一段奇妙人生旅程,在電影中忘我的專注,仿佛真實的時空已經(jīng)不復存在,我們完全進入到了電影的世界。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在電影的世界里我們的潛意識可以自由馳騁,我們的意志可以獲得滿足,盡情的按照我們的想象去建構一個理想世界,它是一個封閉的時空,它的時代、環(huán)境、運作和因果關系都是我們設計安排出來的,它比人生理想,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通常來講,導演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他負責電影的整體思想和呈現(xiàn)效果,所以每一部電影都一定或多或少帶有著導演的個人風格在里面。李安的電影一大特色自然就是與李安的本人性格、閱歷與電影故事本身融合的結果。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李安從成長到逐漸成熟的人生感悟,以及一路走來各種偶然與必然的因素驅(qū)使,讓我們不僅對于李安,更是我們自己從內(nèi)心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感悟,從而對我們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望子成龍的校長父親和學業(yè)不精的兒子身份讓李安從小就與自信無緣,而與話劇和電影的相遇卻似乎讓李安在無奈的殘酷的現(xiàn)實中找到了解脫與出路,因為在那個世界里,他不再一事無成,在那里,他可以掌控一切。從臺灣的藝專到伊利諾伊州大學再到紐約大學的電影求學路讓李安與電影緣分不斷加深,畢業(yè)影片《分界線》獲得的NYU學生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更是堅定了李安對拍電影的信心,并且最終決定留在美國發(fā)展。然而熊熊的理想主義烈火往往會被現(xiàn)實的殘酷所撲滅,李安也沒能例外,剛到而立之年的李安便開始了長達6年的“宅男”生活,帶孩子,打掃屋子,買菜,做飯是李安當時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妻子和孩子,面對要提供資金供李安創(chuàng)業(yè)的岳父岳母,還有那對兒子滿懷希望的老父親,李安當時所承受的壓力可能只有自己才能深切體會。值得慶幸的是,盡管迫于生活壓力,李安也嘗試過幫人看器材,劇務等工作,但因為性格原因和妻子的支持,讓李安仍在堅持著大量的閱讀,看片和埋頭寫劇本,不停地思考著電影、生活和人生,。
      這讓我想起《托斯卡尼艷陽下》中有一段臺詞放在這里很合適,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脈中有一段叫塞默靈,那段山脈地勢險峻,令人望而生畏,他們在那里建造了連通維也納和威尼斯的鐵路,盡管當時并沒有火車可以駛上這段山路,但他們依然把鐵軌鋪好了,因為他們知道,總有一天,會有火車駛過。在火車還沒有駛來的時候,李安一直在不斷鋪設著電影的鐵路,終于,1990年,自己編劇的《推手》獲得臺灣政府優(yōu)秀劇作獎,以及后來的執(zhí)導此影片的機會,再到父親三部曲,理性與感性等,看似機緣巧合,實則水到渠成。
      《推手》中傳統(tǒng)的中國父親與洋媳婦的格格不入;《喜宴》將軍父親得知同性戀兒子后的不解與無奈;《飲食男女》中不論戀的父親與倔強女兒的和解的辛酸與感動;《理性與感性》中妹妹瑪瑞安和姐姐埃莉諾感性和理性的對比;《冰風暴》中揭露的70年代美國中產(chǎn)階級種種的糜爛生活和傳統(tǒng)價值的碰撞;《與魔鬼同行》中南北戰(zhàn)爭中德裔美國人在南方軍隊中認知自我,認知奴隸制和戰(zhàn)爭的成長過程;《臥虎藏龍》中玉嬌龍與俞秀蓮之間掙脫束縛與因循守舊的較量;《綠巨人》中班納博士在自己與綠巨人之間的搖擺;《斷臂山》喬面對逝去的杰克的襯衫所流露的相愛卻無法在一起的痛苦與留戀;《色界》中王桂芝對易先生的愛恨交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對宗教和人性的思考。這些都是李安和他的團隊所探尋,同時也希望觀眾們一起思考和感悟的東西。每一部電影都像是一場夢,他們發(fā)生在美國、中國、英國和印度等不同的地域,發(fā)生在古代、近代、現(xiàn)代不同的時間,發(fā)生在大俠、革命者、白領和少年等不同階層和年齡的人身上,但卻同樣的帶著李安對電影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和對人性的探索,也同樣的感染著許多世界各地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觀眾們。他們很多是李安多年來在中西方游走,與各種領域的人交流學習以及思考得來的感悟,并且用專業(yè)的電影手法和出色的團隊合作把他們展現(xiàn)給世界,所有的一切,成就的今天的李安,這個謙虛勤奮的專業(yè)導演,這個好奇愛冒險的不羈少年,這位探索人性的藝術大師!
      李安的故事仍在繼續(xù),以上的分析也只是在一些事實基礎上的個人感悟,沒有人可以完全看透別人的人生,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不可復制,甚至正如李安常說的其實自己也還是搞不清楚狀況,通過這本書,十年來,當?shù)谝淮螌ψ约撼樯磉h觀,朦朧的感覺到,好似有什么在其中醞釀、穿梭、聯(lián)系、逐步積累,可又指不出一個名堂。正如喬布斯當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你不可能預先的去連接這些點,你只能再回顧時才能發(fā)現(xiàn)點連成線的軌跡,你必須去相信那些,你的直覺,你的興趣,你的自我認知,你的信仰。因為相信這些點終會連成線,連成一條通往未來的路會給你信心去追隨你的內(nèi)心,哪怕離經(jīng)叛道也絕不止步,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
      
  •     這本自傳寫的年代過去10多年了,書很厚,讀完要兩天,有幾處讓我很受觸動,僅摘抄在這里共勉。
      
      關于那段6年沒有工作宅在家的話:
      
      平常我在家負責煮飯,接送小孩,分擔家事,惠嘉也不太干涉我,我們經(jīng)濟不夠?qū)捲?,所以我也不太愿意進城。就這樣耗了六年,心碎無數(shù),卻一直懷著希望,久久過一陣子,你會看見某位同學時來運轉(zhuǎn),當然大多數(shù)都是虛度青春,自怨自艾的過日子。畢業(yè)快六年,一事無成,剛開始還能談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歲走,依舊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說什么理想,于是開始有些自閉。
      
      有段時間拍電影,每逢夜晚就如臨大敵,經(jīng)常睡眠失調(diào),有時整晚無法入睡知道晨曦微露,做在窗前看到日出,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人很沮喪,心神無法控制,當時覺得真是熬不過去了。
      
      許多人好奇我怎么熬過那一段心情郁悶時期。當年我沒辦法跟命運抗衡,但我死皮賴臉地待在電影券,繼續(xù)從事這一行,當世紀來了,就迎上去,如此而已。
      
      恐懼鞭策我不斷地求改進,因為沒有比恐懼更強烈的感受了。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嘗試,動力就在于不安全感。一旦有安全感,做成了慣性,我就會心生恐懼,怕被定型,怕江郎彩金,怕東西陳腐,怕被人摸清路數(shù)而遭洮汰。
      
      其實命定也沒有關系,努力與否,結果會很不一樣的。在我過去的體驗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東西就越好。當我得到時,會感覺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爭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樣東西,那個結果也是注定。
  •     十年一覺電影夢
      鄧老師說:"和尚和尼姑的戲沒什么好看,但花和尚碰到浪尼姑,就有戲看。"王生善老師教我們"戲劇概論"時,也曾提及電視劇里演"爸爸打兒子"的情節(jié),一個耳光下去,兒子馬上說:"爸,我錯了!"王老師說:"戲,就不能認錯,就是要跟爸爸吵,再沖出去,這才叫戲,一認錯就沒戲了。"雖沒有明講,其實就是沖突。"不順"才造成戲劇性,戲劇的產(chǎn)生不是靠平衡、和諧,是相反的。
      
      身段高的人常常拉不下臉來放膽一試,較難突破現(xiàn)狀。我覺得人的自尊和他的知識背景有關,而創(chuàng)作多是本能,是打破現(xiàn)成觀念的。
      
      觀念能分析很多東西,可是創(chuàng)作不是觀念分析,創(chuàng)作是運用想像力直觀地去表達一種經(jīng)驗,創(chuàng)作者本身只是作品誕生的一個工具。
      
      我和太太是典型的互補性格,我委婉柔和又心不在焉,不太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太太性情剛直專注、獨立聰明,和她所學的微生物科學理性中帶細膩的性質(zhì)很像。
      
      我覺得,夫妻間相處如一切事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都需要做適度調(diào)整,甚至以變化來保持不變。以前我在外面謙卑,回家一樣謙卑?,F(xiàn)在我在外面比較神氣活現(xiàn),回家再謙卑,就覺得是在調(diào)整,其實只是保持不變。
      
      中國人造詞很有意思,“恩愛”,恩與愛是扯不開的。
      
      一般我生氣,不是為維護面子,也不是因為事情沒做好,由于有時我要求高、找麻煩,可能真的沒法做到。我發(fā)火,大都是因為有人不用心,當大伙都付出很多,如果因為一個人的被動、不用心而影響到整體成績時,這時候你不說他,會對不起別人的。
      
      
      發(fā)過脾氣后,突然之間,全場氣都順了。臺灣片場有時好似臺風將至,彌漫著一股郁結溽躁之氣,非刮陣臺風氣才順得過來,真是一種很奇怪的拍攝文化,我是這次才知道的。
      
      這和《飲食男女》片中三個女兒離家、老爸宣布婚事的突然,異曲同工。有人說突兀,其實我要找的就是中國人的節(jié)奏--壓抑到一個程度,然后突然間爆發(fā),之后,大家再重新找尋新的平衡點。
      
      資深演員的問題就是太成熟,容易流于匠氣。
      
      只要參賽,人就會不由自主地陷入這種氣氛中。拍電影,帶影片參展,為的就是爭取最大的回報。既然參加了,再講什么都多余。你不能在乎也不能不在乎。在乎了,不清高;不在乎,你臭屁???!
  •     李安的電影世界及其普世價值
      (我喜歡的李安及其電影)
      
      李安是近年來我最喜歡的華人導演,沒有之一。這種喜歡不同于少年時代的無厘頭崇拜,而是非常理智的一種探索的欲望和解析的欣賞。這一點恰似李安給我的感覺,東西方文化的沖撞在李安身上烙上了深深的烙印,東方中庸、妥協(xié)、隱忍的外表之下是他西方熱烈、執(zhí)著、銳利的內(nèi)心,我喜歡這種披著羊皮的狼性。
      我曾在一個晴朗且清新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閑,按上映順序一口氣觀賞了5部李安的電影,體會他在電影里的成長,思考他用電影傳達的價值觀。分別是《推手》(1991,臺灣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喜宴》(1993,柏林影展金熊獎、臺灣金馬獎)、《飲食男女》(1994,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理性與感性》(1995,柏林影展金熊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冰風暴》(1997,戛納影展最佳編?。?br />   不知有幾個導演可以在即將不惑之年時在家“吃軟飯”六年,做好好先生做超級奶爸,然后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獲獎無數(shù),直至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及最佳導演,沒有自暴自棄、沒有半途而廢、沒有固步自封、沒有流于俗套。李安正是避開了這些人性與人生的陷阱才走到了今天,成為了李安,我覺得這是比傳統(tǒng)“美國夢”更令人動容的一場“夢想成真”。
      
      隱忍、妥協(xié)與中庸
      這是傳統(tǒng)東方的處世之道,比如《喜宴》中為了結尾的HAPPY ENDING,每個人都必須付出退一步的代價:威威保住孩子是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偉同和賽門獲得父母認同是以給高家留個后為條件,老爸老媽為了抱得孫子無奈接受獨生兒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所以這是一個HAPPY ENDING嗎?在中國人看來,這已經(jīng)很圓滿了,難得糊涂,生活終究還是要過下去?!斑@種中庸之道為多數(shù)人奉行,原來古典教養(yǎng)下的人在生活里就是如此行事,只要過得去,大家就得睜只眼閉只眼”導演自己如是說。
      即使是李安執(zhí)導的西片,也無不充斥著這種價值觀,比如《理智與情感》中理智的姐姐在熾熱的愛情面前從始至終默默隱忍,像一場一個人的艱難戰(zhàn)爭,數(shù)次情節(jié)起伏數(shù)次欲言又止,正是全片的沉默與妥協(xié)才使得最后的情感爆發(fā)那么令人動容,那一次喜極而泣是所有委屈的釋放、是滿腔愛意的表達,升華了愛的深度和力量,讓人心有戚戚,回味無窮。在我看來,再熱烈純美的愛也難逃時代給予的束縛和波折,酣暢淋漓的愛需要一個并不一帆風順的過程,這其中牽動人心的正是其中的壓抑和悲傷,李安通過東方的“隱忍”將這一常見的西方愛情主題精準的表達了出來。
      
      家庭的束縛及凝聚力
      如果說家是全世界都認同的普世價值,應該沒有多少人反對吧,畢竟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凝聚力常讓人有著莫名的感動。李安認為,全世界的“家”都有一個共通的現(xiàn)象,家庭關系是兩種力量的較量,一個是解脫、外逃的力量,一個是保守、凝聚的力量。
      一方面人們想要自由、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才精彩,好像在外面比在家里更快樂,但家庭的責任與人倫關系卻把你緊緊鎖住,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wǎng),而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家庭的溫暖、親密,只有家庭的熟悉才能帶來一種無以替代的安全感,好像家是一切奮斗努力的動力和一切傷痛的避風港。影片《冰風暴》展現(xiàn)的就是美國七十年代初期價值觀開始顛覆的時代背景下,遭遇中年危機的男女主人公在欲望面前讓家庭關系疏離、瓦解、分崩離析,以為新時代來臨以為這就是解放,而在一夜冰風暴過后,影片結尾小男孩的死透露出一股希臘悲劇的味道,恐懼與憐憫,深深刺痛每一個人,猶如洪水找到缺口,在矛盾最劇烈處叛逆、迷惘、悲傷、懺悔,種種情緒一瀉而下,幸存的家庭在太陽照常升起的清晨失聲痛哭,重新和解得到寬容,一切終將重新建構起平衡。
      也許這就是李安對家的理解:家就像冰一樣,看似堅固實則脆弱,而家庭的保守、凝聚力量與生俱來,是自然的一部分,無法超越。
      
      說到底,電影是導演的東西,是導演眼中的世界。從父親三部曲到少年PI,李安每一次的作品都試圖走出已有的套路,題材涉及家庭、情色、武打、奇幻,沒有他不敢拍的。在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墮落的今天,難以想象這些電影均出自這樣一個笑容靦腆,說話慢慢的人,一副無公害的羞澀模樣。
      
  •     P320 武書上說:凡練武功時,須飽食而足睡。修道功時,須減食而省眠。功成之后,尤須壓抑。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堅韌不拔之志者,難得有大成功;非忠義純篤者,難得有大造就;非謙和恭敬者,難得有好善終。
       我們并不是導演,沒法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終。還是比較贊同John Wooden的觀點,盡自己的努力,這就是善終。得有自己衡量自己的標準。
      P320 練功就得逆著人的慣性,本性。慣性不需要學習,天生就會,是一股蠻力。但練功時則是透過壓抑或松散本性,擺脫一般反應的牽制,將力量導入正道,成為實力。練成后,在這一層次即能運行自如。使勁時能用對方法,就跟一般人處于不同的層次了。若不能放松,精神力氣都用在反應正在發(fā)生的的事物上,只能就眼前的一切做出反應,被現(xiàn)象界所牽引,無法跳出既有的局面,無法看到背后的曲折,無法洞燭機先,掌握優(yōu)勢,先一步、進一步的去反應,即無法進入不同的層次。所以武功修道有成者,應該是“神松意緊”,骨藏棱角,
      外圓內(nèi)方。筋藏勁道,力氣在筋不在肉,肌肉是放松的。
      
      p381 派對結束,大陸制片劉二東過來跟我說:“再見了,導演,這場經(jīng)驗真的很值得!”我一時間百感交集,人坐在車子里,二東身在車外,我倆卡著車門,頓時抱頭痛哭。
       他們哭,因為拍《臥》非常艱苦,他們熬過了那段時間,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一則是因為總算是結束了,二則也是自己感動了自己。我相信這應該是他們?nèi)松凶钫滟F的記憶。
      作為年輕人,我感到由衷的慚愧,自己曾經(jīng)有過夢想,卻因為一些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原因,給自己找借口,因為我在困難面前妥協(xié)了,我沒有勇氣去面對它,也不相信自己能堅持下來,懶惰的思想占據(jù)了我的大腦。我想人生的每個階段里應該去做感動自己的事情,為自己的夢想去奮斗,去一次次超越自我,這才是內(nèi)心真正渴望的。
  •     PART 1
       這書是李安的自傳,但不是李安自己寫的,有趣的是,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稱,就像當年的費里尼,也是別人用第一人稱代筆。以至于看的時候完全就感覺是李安自己在說話,沒有什么不妥。以前一直覺得李安很有距離,但也對這個人很好奇。正好最近他也拿獎了,感覺這家伙真是有意思。他成長的土壤很特殊,他的歷程又讓我很羨慕。他一直是個“外人”,在臺灣是外省人,在大陸是臺胞,在美國是異邦人。他有臺灣情,大陸結,還有美國夢。我也不清楚我有多想成為這種能用中肯的目光審視東西方文化的人。以至于最近”文化“這個詞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就好像自己慢慢意識到自己想去觸碰這些方面的東西。如果能在這樣的年紀去一個不同文化所屬的地方生活,感受不同世界的魅力,那真是一種幸運(在這點上,我很遺憾)。李安便是如此,他站在一個中間地帶,在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成長,加上與生俱來的才華和后天的努力,他的成功理所應當。
       只是這本書是在《臥虎藏龍》之后出版的,少了我很想知道的關于之后幾部電影的種種。因為書是按時間軸一部一部講述他的電影,所以我也按時間軸重新把所有電影溫故了一遍,期間的收獲實在很多!用導演的角度來觀影和思考,實在是好爽!
       起先拍父親三部曲之前,李安憋了六年,雖然心中滿是憋屈,但也花了足夠的時間來沉淀,包括不斷的閱讀和練習寫劇本。前期的創(chuàng)作,父親這個形象一直是李安繞不開的情結,這當然和他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相關?!锻剖帧贰断惭纭贰讹嬍衬信?,父親形象漸漸的在妥協(xié),藝術創(chuàng)作也幫助李安酣暢淋漓的表達完了這份情結,這倒是很好。相較之下個人比較喜歡《喜宴》,隱瞞真相的緊張感一直都在,最后的結局也讓人微微一笑?!讹嬍衬信穭t是非常討巧,詹姆斯把父親的職業(yè)從一個裁縫改成了大廚,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這商業(yè)判斷真是敏銳。
       之后開始《理智與情感》和《冰風暴》的創(chuàng)作,電影預算從150W刀飆升到1800W刀,壓力可想而知。簡奧斯汀的時代劇和之前的類型完全不同,但李安就是有這能耐拍出英倫范兒,文化浸染的影響真是強大。另外只身一人去英國,和那邊的團隊合作,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戰(zhàn)性的事。語言和英國文化理解上的吃虧,會帶來很多麻煩。(理智與情感的OST不錯呢)
       李安后來拍了一本算是虧了的電影,叫《與魔鬼共騎》,看過的人不多,反響也不大。但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部和《斷背山》。主要托比馬奎爾也是我很喜歡的演員。華人導演拍一個講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片子,聽起來又有些奇怪。而且主流電影都會以北方人的意識形態(tài)來拍,比如斯皮爾伯格敗給《派》的《林肯傳》,雖然很鼓舞人心,但又是那種米國主旋律。李安他就不干,他要拍南方人,就像解放戰(zhàn)爭的時候GCD不是主角,反而去拍GMD。我覺得他的理解很到位,南北戰(zhàn)爭并不是要不要廢除奴隸制的問題,而是南方人要保護他們固有的理念。我們之所以懷念過去的倫理,是因為舊秩序曾經(jīng)提供我們安全感,也因為過去的教養(yǎng)形成我們?nèi)烁竦囊徊糠?。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慣性。當南方人知道自己即將落敗之時,那些游擊隊就再也不是領土的保衛(wèi)者,而是打著正義旗號燒殺搶掠的匪徒了。他們依賴的舊秩序被北方人強行的介入,這種群體文化崩潰帶來的迷失,才是重點。《斷背山》雖然是后面拍的,但他的東方含蓄我在這部電影里感受最深,本來就是敏感的主題,怎么讓這種感情隱晦又激烈的表達出來,考驗功力的時候呢。
       《臥虎藏龍》是真正意義上讓李安出名的片子。拿了小金人,票房又好,最重要的是,產(chǎn)生了文化效應。這個故事不知道為什么大陸觀眾都不太喜歡,包括我自己也好像有些。但是臺灣的反響就挺好,或許他們中的很多人,去了臺灣之后,對大陸的期待更多的寄于一些幻想中,于是外省人的第二代,就會在關于大陸的童話中長大,其中包含了長輩對故土的留念和熱愛。 包括李安也是,他鏡頭里的江湖,和九幾年TVB金庸劇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譚盾的音樂和馬友友的大提琴給片子增色不少,包括后來《英雄》也是這樣的旋律。
       李安會受到很多質(zhì)疑,兩岸三地有些人認為他拍的華語片不地道,是作秀給外國人看的。西方也會質(zhì)疑,這和印象中的功夫片、武打片,那些B-MOIVE不一樣。這種時候誰沒有委屈呢?西方化的東西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們,包括指指點點的評論,也是他們的范式。電影也是西方傳過來的東西,話語權現(xiàn)在是好萊塢的,但并不是什么都得向它靠攏。但我們的思維就是這樣,大多用“好萊塢標準”來審度電影,難道結尾峰回路轉(zhuǎn),劇情觀眾猜不透,或者特技一大推的就是好片?如果長鏡頭超過10秒,那就是文藝?大陸電影走完了功夫路線就只能拍古裝歷史???棒子都是腦殘言情片?什么叫做地道的華語片,影評人自己也說不出來。即使是早前那些,諸如費穆,蔡楚生,即使不走好萊塢的一套,難道就不用愛森斯坦的蒙太奇,不用德國的表現(xiàn)主義,不用意大利的新寫實主義?中國的東西,也就只能說是結合,主要是一些京劇里演化出來的套招,跑場,頓點這些節(jié)奏感的東西,這些元素用在功夫片里就會有看頭。結果人家好萊塢學得多快,馬上掏出個《黑客帝國》,然后咱自己中國觀眾又看不起自己的東西了。
       有些事情沒辦法,去做總會受到質(zhì)疑,但是不做的話,連被人關注,被人質(zhì)疑的機會都沒了。
      
      PART 2
       電影,這東西從大二開始,一直伴隨到了現(xiàn)在,不僅是觀影,自己也嘗試了整個制作過程,期間陸續(xù)借閱了很多專業(yè)教材,對怎么講故事也很感興趣,終于稀里糊涂的也有了些疏見。不恰當?shù)膶﹄娪白鱾€自己的抽象理解,那叫做——電光影里斬春風。(這七個字似乎是在哪里看到過,出處不可考,也總想補個上聯(lián),久憋不出。)光影的夢幻柔中帶剛,春風就像是糅雜著諸多概念的潮流,在光影里交錯游刃。人們說電影是科技產(chǎn)物也好,人文產(chǎn)物也罷,它總是個有創(chuàng)作成分的藝術品。它是個需要被人看的東西,有關注的成分,這和普通商品,大概是不一樣的。
       我還是不太習慣把它歸類在“娛樂”里面,尤其是自己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之后。觀眾的觀后感也好,影評人的專業(yè)評論也好,他們看到的東西會很多,但是導演布局時想到的,總會更多。重要的是,當你在電影院里嚼著爆米花,低頭看看短信時,或是在寢室邊看邊吃泡面,還不忘和室友扯淡幾句時,你忽略的那幾個鏡頭,可能拍攝的時候就需要幾百個人搭棚布景打光好幾個小時,你忽略的那幾句臺詞,可能事先編劇們已經(jīng)爭論了好幾天,你忽略的那幾秒音樂,可能讓剪輯師和音樂團隊苦惱了很久,而導演當然會認為那幾秒很精髓。雖然說得很夸張,但是當角色切換到創(chuàng)作的人身上時,當事者會很在意這些,當然這作品首先要對得起觀眾。電影就是這樣一個很精致的有機體,它是以導演作為指揮的集體創(chuàng)作產(chǎn)物。這群工作人員是人群中技術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佼佼者,他們將觀眾在夢中,在小說體驗到的情景重新表現(xiàn)出來,運用“電影”這個最綜合的藝術載體。雖然我們經(jīng)常講“影視影視”,但這兩者是很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制作水平差很多。外國人就說film and television,毫不含糊。TV的娛樂性當然更強,但是買票坐在影廳里的時候,多少都會顯得更正式一些。
      
      TAKE HOME MESSAGE
       最后再次回想起書中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我會覺得李安不僅僅是一個導演。書中的邏輯和觀點,很是深刻。他在文化夾縫中求生,就像他的前輩黑澤明不斷掙扎于能否誠實面對自己,都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思考。這也都是他們電影中核心的部分,也是各自寶貴的人生財富。
       《飲食男女》里有句話特別有感觸,郎叔對著晚輩說:“人心粗了,吃什么都不精?!蓖瑯拥?,人心粗了,看什么都不精致了。人們想珍惜一些事物,但什么叫珍惜???心中得有個“惜”字兒,才叫珍惜?!拖癫徽J真看以上文字的人T T(笑)
      
      關于本書名字,“覺”我以為發(fā)“jue”音,對人生恍然大悟的覺醒吧。
      
  •      如果你是喜歡電影并希望能從事相關工作的,我相信《十年一覺電影夢》是一本能讓你常讀常新的書。你可以看到一個創(chuàng)作者是如何剖析自己,將自己的意志和表達欲望轉(zhuǎn)化成為影像;同時你也會了解電影這件事又不止于此,如果一味的只有“藝術家的狂熱”,而不能學會讓步或是做出一些些的“犧牲”,是無法抗下來自資本和團隊等的多重壓力。
      
      
       父親是李安電影里一直保有的角色,他出現(xiàn)或不出現(xiàn),都會對片中的人物的行為選擇有深刻的影響。從最開始的“父親三部曲”,朗雄這張典型的中國父親面孔,《冰風暴》里中產(chǎn)階級中年危機的父親形象;到后來《理智與情感》里父親的遺囑和男權社會的規(guī)則,《斷背山》里埃尼斯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對弱肉強食法則的揭示,《臥虎藏龍》里玉嬌龍所要對抗的封建禮教,父親這一隱性角色成為了故事發(fā)展的前提、背景或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動力。有趣的是,本應該是超級英雄爆米花的《綠巨人》,也讓李安加入了如此“父親情節(jié)”,無奈遭到了漫畫迷的批評。
      
       李安的父親是一位校長,李安是家里的長子,父親很希望兒子能夠?qū)W有所成,學而優(yōu)則仕或者為人師表。但李安說自己“除了拍電影什么都不靈光”,沒有選擇復讀,而是去藝專學電影,跟著劇團環(huán)島巡演,假期回家被父親責怪“成什么樣子”;李安去伊利諾伊大學修戲劇,父親還是希望他能成為戲劇學教授;后來他又到紐約大學進修電影,畢業(yè)后在家一呆就是六年沒有正式工作也不能拍戲。這么長的時間里,他內(nèi)心的郁結可想而知:自己當時篤定走的路如今遭遇瓶頸,也未能實現(xiàn)父親一直以來的心愿。
      
      
       幸運的是,李安能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都傾注到了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在這六年當中,誕生了《推手》和《喜宴》的劇本。
      
      
       《推手》是李安的處女作,也是他最純真的作品。影片里的老朱被兒子接到美國,本來要享清福,不過他卻整日和國外兒媳婦共處一室。語言、生活習慣等等的差異讓老朱感覺到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李安越是描摹老朱的窘境,其實越是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歉疚。他總是對父親有一種義務感,雖然他接受西方現(xiàn)代教育,但傳統(tǒng)文化里的孝又把他拉了回來,他只好在兩者互相的糾纏中尋找宣泄的出口。
      
      
      
       《喜宴》更是將這種心境夸大主人公的性向認同與為家庭延續(xù)香火之間的掙扎和苦惱。偉同是同志,生活本來很幸福,看上去他已經(jīng)完全適應西方現(xiàn)代倫理。不料一通電話又把他給拉回去,催婚催著要抱孫子—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心意。不過這部電影李安已經(jīng)似乎嘗試去找一個出口,即家庭的每個人各退讓一步,他和葳葳生了孩子給父母交代,自己還是和同性戀人生活在一起。這種大團圓式的結局看似十分理想,不過當看到父親登機時背對偉同高舉雙手的“投降”姿勢,我還是覺得李安沒有徹底的放下心結。
      
      
      
       “父親三部曲”的終結篇《飲食男女》改講父女關系。母親的缺席讓父親一人面對三個性格各異的女兒,“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老大和老三本來最粘父親,但他們遇到自己心愛的對象便立刻搬了出去。傳統(tǒng)社會里父親的權威在現(xiàn)代臺北被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瓦解掉了,反而是平時和父親矛盾最多的老二最后留在他的身邊,留給人一絲慰藉。更讓人驚訝的是,父親竟然也趕上“潮流”,發(fā)展出一段看似荒唐實則溫馨的黃昏戀。李安在書中說道:“這算是他對中國‘父親形象’的最后祝福吧”。
      
      
      
       可以說,李安對朗雄父親形象的經(jīng)營刻畫也相當于透透徹徹對自己內(nèi)心的完整剖析。每每看到影片中父親的無奈,我就能想象到李安那種不能盡孝不能完成父親心愿的郁結。不過,電影可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戲中的父親獲得幸福,他自己內(nèi)心的包袱也能輕松一些。
      
       我記得李安在拍《理智與情感》時,他終于可以對父親說:“我有一份正當?shù)穆殬I(yè)了?!备赣H也在他《綠巨人》所遭遇的低谷中給了他最大最需要的鼓勵和支持。之后,李安拍了《斷背山》,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頒獎臺上,他動情的說:“我拍這部片子時我的父親剛剛過世不久,所以我把這部片子送給他?!?/li>
  •     天才之為夢想
      ——評《十年一覺電影夢》
      
      一
      
      長久以來我一直著迷于天才的問題。我總是想弄明白天才是怎樣行成的?他(她)們是如何識別出自己的天才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閱讀了各種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的理論以及各種天才人物的傳記,我發(fā)現(xiàn),盡管對于天才的本質(zhì)與成因的答案是各種各樣的,但都會指向某種非智力的、先天的因素。
      
      例如,在“維特根斯坦傳”的作者瑞?蒙克那里,天才意味著某種責任;周國平的觀點也類似于此,他說道:“天才區(qū)別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不是勤奮,而是一種使命感。也許他自己也說不清這使命感究竟是什么,但是卻始終存在,并且常常出其不意地叮嚀他,折磨他。這是一種責任心,不是對他人,對人類,而是對自己的生命的責任心”;叔本華筆下的天才則在于他們所具有的“直觀認識”的能力,也就是說,天才能從個別當中看到普遍,從現(xiàn)象當中看到本質(zhì),另外他還指出:“天才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不出于某一目的或者人的主觀隨意,天才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其實受著一種本能必然性的指引”;因此,某種先天的東西就成了天才的共同特征。而當我打開眼前這本“李安傳”之后,便又為“天才之為天才”找到了另一項必要因素,那就是夢想。
      
      這本“李安傳”的正標題叫做“十年一覺電影夢”,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對杜牧《繾懷》中的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改寫。此詩本是杜牧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之作,可當牧之的“揚州夢”變幻為李安的“電影夢”之后,卻有了那么一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味道。恐怕是因為,當一個藝術家開始成書做傳的時候,多半也是其藝術成就得到世人認可的時候。因此,所謂“傳”成之日,便是“名”就之時。此刻,靜靜躺在我手上的這本厚達近500頁的李安傳記,便是其電影生涯的里程碑。
      
       二
      
      此書記錄了李安從出生到拍完《臥虎藏龍》的崢嶸歲月。至于為什么這個“電影夢”恰好做了十年?這是因為,從李安拍攝第一部電影《推手》到《臥虎藏龍》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時間整好是十年。中國人向來喜歡拿整數(shù)做文章,“十年”多用來形容時間長久,文學作品中更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譬如,蘇軾的《江城子》云:“十年生死兩茫?!?,冰心也有同名現(xiàn)代詩道:“誰說人生似浮萍?暫住……一暫住又已是十年”。之于李安,漫漫十年電影路,恰使一個青澀的書生,破繭成一個成熟的導演,這正印證了《周易》屯卦中的卦象:“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待準備周全、條件成熟后,她才會來生育孩子)?!杜P虎藏龍》就像李安親自產(chǎn)下的孩子一樣,預示著李安作為一個導演的成熟。
      
      可是這成熟來得談何容易,他這一路輾轉(zhuǎn)反側(cè)、峰回路轉(zhuǎn)又有幾人知曉,其中波譎云詭、一波三折又有幾人能當,逐頁讀下來,真是將人心牢牢牽住,不得放松。
      
      與許多大器晚成的藝術家一樣,李安從出生到成年之前并沒有接受什么了不起的藝術教育,首先是由于當時的臺灣還是一個重考分、輕素養(yǎng)的地方,再者說小時候的李安也并沒有顯示出什么過人的藝術天分,因此他的父母也沒有刻意去培養(yǎng)、塑造他。等到大專聯(lián)考時,李安因數(shù)學太差而落榜,后來只好又補習一年才勉強考上藝專影劇科。說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想到了李敖、錢鐘書、沈從文甚至俞敏洪等在人文或文藝方面卓有成效的人物,他們想當年都曾被數(shù)學為難過,比如李敖便是找到數(shù)學老師狠狠補習了一年才勉強考上臺大歷史系。從臺北到北京,真不曉得這種呼吁“全面發(fā)展”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毀掉了多少文藝天才。幸運地是,性格一向溫良的李安,并沒有生出太過叛逆的思想因子,所以他的“順受”也很自然地幫他渡過了各種考試難關,并最終找到了自己。
      
      因此,自藝專時代起,李安真正感到了靈魂出竅的過癮,開始順著自己的天性發(fā)展。即使屢遭父親的反對,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去搞那些毫無用處的“勞什子”。雖說,他打小就與電影結緣,但對于電影的癡迷正是始自藝專時代。各種文藝活動的嘗試與實驗,給他的心智打上了深深的藝術烙印。再后來,李安去了美國紐約大學攻讀電影碩士學位,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決定要做一個職業(yè)電影人。然而,天不遂人愿,這本傳記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其實就是在這里。
      
      俗話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不是別的,正是李安在家蟄伏六年的故事。這段經(jīng)歷,傳記中記錄得并不詳盡,只有短短六頁,我也是綜合了各種采訪和文本資料才努力還原出了一個我想要的真相。(這段蝸居生涯,其實是李安人生中的兩個低谷之一,另一個是太太第二次懷孕又得甲亢,他內(nèi)憂外困,疲憊不堪。)說是賦閑在家,但李安幾乎每天都在為他自己的電影事業(yè)而奔波,寫劇本、談合作、反復修改劇本,就這樣幾年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為了彌補內(nèi)心對妻子和家人的愧疚,他不得不承包了所有家務:洗衣做飯帶孩子。對于太太惠嘉,李安一直心存感激,他寫道:“惠嘉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自己獨立生活。她沒有要求我一定要去上班?!睋?jù)說,有一次,李安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打算放棄電影,轉(zhuǎn)行去做別的營生,還特地報了計算機班,臨出門的時候,太太甩出一句“安,不要忘了你的夢想”,李安頓時打消了放棄的念頭。就這樣堅持到第一部電影劇本的獲獎。
      
      李安其人雖然溫良儒雅,但明眼人還是能夠從字里行間讀出他的凄苦。這段蝸居生涯所帶來的苦悶與絕望幾乎湮沒了他的整個生命以及家庭生活。李安夫婦的夫妻關系也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相安無事。有一陣子,他為了躲避家庭帶來的壓力,甚至搬出去住了幾個月,一來更能安心寫劇本,二來小別勝新婚,也能沖淡彼此心理的緊張與不安。這個階段的李安顯然是不得志的,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在我猜來,也許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自己有個內(nèi)在的使命要去完成,比如說他完全可以像他NYU的師弟那樣去打工,做做劇務、剪接或制作;或者和他同年畢業(yè)的校友斯派克?理那樣去拍政府資助的紀錄片或申請基金會的補助;再或者可以去做一個影評人,靠寫稿為生。然而,他志不在此。這倒不是說,李安是個心比天高、聛睨一切的狂人,而是說他根本就做不好其他的工作。按他自己的回憶,雖然他也偶爾去幫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幫剪接師做點事情,當當劇務什么的,然而,他做什么都不的靈光。就我本人的工作經(jīng)驗而言,其實這個不靈光,倒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沒用上心思。我本人一向便是笨手笨腳的,各種家務事、瑣碎事、人際關系統(tǒng)統(tǒng)是一鍋爛粥,唯獨喜歡讀書思考,李安的情況,我想我比較容易理解。
      
      那有人要問,既然家用那么吃緊,為什么不一門心思好好打工賺錢,卻還要追求什么電影夢呢?李安想必會這樣回答,因為他隱隱約約覺得自己真能做成一個好導演。整個傳記其實透露出了這樣一個信息,對于發(fā)自肺腑想做的事情,他一定能做好,而對于勉為其難的雜務,他肯定做不好。因此,李安的成功,實際上在先天的意義上就是注定的;他的氣質(zhì)、稟賦、心性,天生就屬于純之又純的,說他是“綽約如處子”、“復歸于嬰兒”、“童心未曾失者”皆非虛言。只不過此種先天的天賦,還需要后天條件的配合,否則斷然不能成才。
      
      可是,如果我用“天才”二字來形容李安的話,想必還是會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吧。他們會說,李安成熟得那么晚,開竅那么晚,憑什么叫他天才?這種詰問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我們平常在使用“天才”時所指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當一個人不怎么費力便展現(xiàn)出某種過人的才華時,我們便稱他/她為天才;而第二種情況則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意義上的天才:一種人人皆有,只待挖掘的潛能。那么很顯然,李安并不是第一種意義上的天才。然而,又有多少人其實是誤把“早熟”當成是天才呢?Malcolm Gladwell在紐約客的專欄文章中曾指出:其實有兩種天才,當我們普遍把天才與早熟畫上等號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忽視了另一種了不起的天才,他們是“大器晚成者”。前一類屬于“年輕的天才”,它會使我們聯(lián)想到莫扎特、Orson Welles(《公民凱恩》的導演)、梅爾維爾(《白鯨》的作者)、艾略特、畢加索、甚至張愛玲;而后者則是“年長的大師”,很多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者則在這個行列里,比如馬克?吐溫、吳承恩、丹尼爾?笛福、本?芳汀、羅爾斯(《正義論》的作者)、齊白石、以及我們面前的李安。
      
      三
      
      對我而言,我最早看到的李安作品是《臥虎藏龍》,說實話,初看起來并沒有太多感覺,只是日后反復再看時,才一再贊嘆這個片子的偉大。通過這部片,我才認識了這位臺灣裔導演的魅力;此后又找來他的“家庭三部曲”來看,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叭壳碑斨?,我最偏愛《推手》,郎雄老爺子的精彩表演、中西文化的碰撞、家庭倫理的考驗、太極功夫的神奇,各種元素均被李安運用得爐火純青,可以看出這是他在沉淪六年之后的一個爆發(fā),也是老天之于“天才”的厚愛。除《推手》外,我還喜歡看《色戒》和《少年派》,可惜這又是另一個十年的事情了。遺憾的是此書并沒有收錄這些新近作品的拍攝過程。從《臥虎藏龍》到《少年派》,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實際是十三年),這位令華人驕傲的國際大導演又增添了哪些人生經(jīng)驗,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便是我們無從知曉的了。
      
      全書從《推手》開始,分別描述了李安多部作品的拍攝過程和文化構思,包括《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與魔鬼共騎》與《臥虎藏龍》,唯獨遺漏了《綠巨人浩克》,估計這部影片也是李安本人不太滿意的好萊塢式作品吧。可以看出,李安在取得奧斯卡的青睞之前,嘗試了不同題材和類型的影片拍攝,從獨立制作到多方投資,從文藝片到商業(yè)片,從同性戀到女性主題,他的電影成長之路,正好符合Galenso在《年長的大師和年輕的天才》所說的“大器晚成”之規(guī)律:“他們目標的模糊性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很少有成功了的感覺,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因而常常被籠罩在對一個終極對象的追求中。這些藝術家重復他們自己,反復描繪著同一個主題,用試錯法在摸索中逐漸改變處理主題的手法。一件作品的結束是下一件作品的開始,并沒有哪一件受到特別的重視,所以試驗型畫家很少為一幅畫專門準備草圖或計劃?!比羞@位晚熟天才曾說,我在繪畫中追求;繪畫之于塞尚,就像電影之于李安一樣。
      
      全書著墨最多的部分在于“臥虎藏龍”,從籌劃到改寫原著,從實地考察到拜訪名師,從千折百回地選角到拍戲手法的確立,李安為了一部影片足足花了三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導演向世人披露了電影這門綜合性藝術的難度與挑戰(zhàn)。作為導演的李安,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有時候忙前忙后,有時候又頤指氣使,真有點像個為人民服務的帝王。僅就《臥虎藏龍》的劇本改寫、人物關系的塑造、情感的雕琢、武學的意境、道家學說的玄妙等等,作者都進行了充分地描寫與敘述,讓讀者感覺到,一部電影的拍攝,真有點像是建造一個世界的過程,而作為創(chuàng)作核心的導演則需要調(diào)動他一切的才華和天賦。而如果沒有對“實現(xiàn)自己”的巨大愿望和對藝術夢想的狂熱追求,我想,很難有人能夠堅持下來。
      
      四
      
      最后,我想再談談自己的感想。對于不自信而言,我和年輕時期的李安是一樣的(當然我這樣說,有和名人套近乎之嫌)。幾乎每一天,我都會懷疑自己的天賦和能力,我始終弄不懂自己到底是不是這塊料,這樣堅持到底值不值。我非常羨慕那些自信的人,長久以來我一直都在自大和自卑的兩極徘徊,找不到那條“中道”;同時,我也搞不懂自己到底要什么,雖然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想要什么。因此,在讀這本傳記時,李安長達六年的困頓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于我自己此刻境遇的一種安慰。不得志、不甘心、不曉得該怎么辦,這就是我最近這一兩年來的狀態(tài)。有時候,我會向上帝禱告,希望他快點給我點啟示,快點告訴我,我到底是誰,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然而,我的上帝和屈原的“天”有的一拼,都是拒絕回答,不做啟示。于是,我只能繼續(xù)苦惱和茫然地等待他的召見。
      
      然而,有時候我也會感到上帝的光臨。往往在這時候,我會對上帝充滿感激,我知道他沒有將我遺忘,他總能借助我的身體和大腦表現(xiàn)出他的偉大。當我能寫出一篇好文章時,當我捕捉到一個靈感,并將它付諸現(xiàn)實時,那種激動和“天人一體”的幻覺是多么的真實啊。這種感覺,在叔本華的筆下有著更為傳神的描寫和解釋:“人們所說的才思泉涌、靈光乍現(xiàn)、迷醉狂喜的瞬間等等,其含意不是別的,而是當智力暫時獲得了自由、不用為意欲效勞的時候,智力并沒有松弛下來和陷于無所事事之中,而是在短時間內(nèi)自發(fā)地活躍起來。這時,智力變得至為純凈,它成為了反映這一世界的一面清晰的鏡子;這是因為在全然脫離了它的根源,亦即意欲以后,它現(xiàn)在就把表象的世界集中反映在意識里面。此時此刻,不朽作品的靈魂仿佛成孕了?!敝豢上?,不朽的作品,對于我還是一個遠在彼岸的奢望。但對李安來說,我想《斷臂山》和《少年派》已經(jīng)是兩份非常出色的答卷了。
      
      李安曾說過一句話,非常能打動我:“我是哪里人?在臺灣,我是外省人第二代,到了美國我是臺灣人,回到大陸又成了在美國拍片的導演?!逼鋵?,電影才是李安真正的故鄉(xiāng);正如費尼尼所言:“夢才是我唯一的現(xiàn)實”,或者我們還能進一步說,對于李安和所有愛做夢的孩子而言,夢想才是唯一的故鄉(xiāng)。
      
      當然,僅僅有夢想是不夠的。Malcolm Gladwel就寫道:“神童們是輕松的,他們一出道就掛起天才的招牌。大器晚成者們是艱難的,他們需要的除了忍耐還有幾近盲目的信念。(讓我們?yōu)槿性诟咧袝r沒有遇到一位看過他的草稿后勸他轉(zhuǎn)行搞會計的指導教師而慶幸吧。)每當一位大器晚成者被發(fā)掘出來,我們會忍不住去想有多少像她/他一樣的人因為我們草率地判斷他們的才能而被扼殺。但是也必須承認,對此我們無能為力。要怎么樣才能知道哪些失敗最終會通向成功呢?”
      
      其實,所有“大器晚成”型的天才故事,歸根結底都是關于“愛”的故事。李安的父母會持續(xù)地接濟他們,太太也相信自己丈夫的藝術,就像左拉、畢沙羅、Vollard 和滿腹牢騷的 Louis-Auguste 相信塞尚一樣。天才之為夢想,然而這個夢想,并不是一個人的。
      
      
      
      
      
  •     收到這本書之后,實在讓我頭疼了一番。恨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看清頁數(shù)。32開的精裝本,將近500頁,就是一塊磚頭。
      恰好各種事情比較忙碌,閱讀的休息時間也留給了比較薄的小說。遲遲不肯翻開這一本瞄一眼,一頁都不想看。
      
      但我對李安很感興趣。對于電影或者影視圈向來沒什么關注的我,記不清是從哪里聽來一句,李安曾經(jīng)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還是在年輕的時候。好像現(xiàn)在也是比較喜歡煮飯。再加上我上學的時候看過他的一部《斷背山》,被深深吸引。因為那部片子是外國人,對主演沒有什么先入為主的喜歡,只是心里顫顫的覺得,怎么做到的,把兩個男人的愛情鋪陳得平淡又感人。
      奧斯卡之后,這本書也是因此在大陸出版了吧。
      
      終于有點閑情,在閱讀了一陣子花鳥動物的書籍之后,整個人的節(jié)奏慢了很多,才肯翻開這本大部頭。
      對于人物傳記,一直有一種復雜的情緒。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旁人的真實人生,因為自己的還很遠,連幻想都沒個譜兒去依照。而今對通過閱讀一本傳記來了解一個人,總覺得這里面是有隔閡的吧。是要有多好的寫作者,多善于自省的傳主本人,才能把自己的一生在一本書里鋪陳開來。
      
      書的一開頭,有幾篇序言,寫作者記錄了這本傳記的成書過程,可以看到作者的認真和細致。而李安也把這本書的形成過程,看做是對自己過去人生的一種反省體察。
      
      失望的部分在于,后面的篇幅大部分是講電影,而電影卻也只講到《臥虎藏龍》。雖然不奢求寫到少年pi,但我還是很想知道關于《斷背山》和《色戒》的。
      
      比較有趣的部分,是講到李安的生活,和妻子的相處方式。他的妻子是跟他的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其中有個小插曲說,兩個人一起去買菜,有位太太感嘆:你真好命,你先生現(xiàn)在還有空陪你來買菜!結果李安的太太說,有沒有搞錯啊,是我今天特別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這段小故事我老公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念叨,他還給我說教了一番:
      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慢越有創(chuàng)造力,要讓自己的頭腦保持空閑?,F(xiàn)在這個世界難得的不是速度快,難得的是淡定。而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淡定,是來自于對自己準確的認知、把握。擁有的學識,對世界、外界的人,的認知。像影視行業(yè)浮躁的環(huán)境,李安這樣的導演,才有好作品。
      
      他說教的時候,我正好翻看到李安寫的序,有這么一段說起《斷背山》。在他決定拍《斷背山》,動機很單純,是想用它來休養(yǎng)生息。因為人到中年,身心疲憊。拍完《斷背山》,整個人也養(yǎng)了過來,五年來困擾他的病痛也逐漸控制住了?!坝腥苏f《斷背山》有種自然天成的味道”。他覺得,是前幾部電影耗盡了一切,才讓他能夠拍得那么松活。
      
      所以也未必像我老公說的那么玄妙的對自己認知清晰,那么牛掰的判斷力和內(nèi)心強大。也許真不過就是累過勁兒了而已。
      許是所有的淡定與平和,都是要經(jīng)歷掙扎奮斗、不依不饒的過程的。
      
      
  •     現(xiàn)在讀到《臥虎藏龍》篇。終于有些感受和眉目。概因書本前部分所描述的數(shù)部電影確實都沒有看過也沒有什么了解,所以總體看下來覺得書本內(nèi)容顯得特別零碎和混沌。由于書本以李導的作品順序去編排內(nèi)容,每一章節(jié)內(nèi)容又涉及影片本身很多創(chuàng)作歷程,所包含的的深意,所采用的拍攝手法,選角,編劇等等各個方面,所以若對電影本身沒有什么了解,以及對影片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沒有興趣,起碼對我來說,是比較難勾起閱讀興趣以及好的閱讀感受。
  •      私心來講,李安的電影我最喜歡的還是“父親三部曲”。一個感覺是隱忍深長,還有一個是人情里面的“委曲求全”。他說“這跟我的個性有關,它的結局不是快樂,而是一個對完整、完全的渴望”。
      
       這兩天翻完《十年一覺電影夢》,對《臥虎藏龍》談的最多。李安很多時候是從文化的ideal type出發(fā),所以電影中會布滿隱喻,人物關系也是互為對照。比如玉嬌龍和俞秀蓮就是女人戲中的陰陽兩性。
      
       談到《臥虎藏龍》里面的武術,他講了幾十頁對于中國武術的理解,什么“動靜起落,進退虛實”,“勁道內(nèi)藏”,“剛?cè)岜砝铩?,袁和平要氣死了怎么設計動作啊“都是文人說大話”。但是從《推手》就可以看出來他對功夫之道的興趣,既是“道”就是很形而上的一些理解了。可惜的是一般觀眾既看不懂也不在意這些細節(jié),幸好導演自己出來一講才算不浪費了匠心。
      
       在書里面有這樣一段:“中國武術講究的是圓潤、含蓄,力道有放有收。持劍時頷首,凝神內(nèi)斂。不管從運動及安全來講,都沒有翹下巴的。武書上也說:‘持劍時,態(tài)度須心氣平和,急有如驚鴻,靜則有如山岳。不可慌張錯亂?!闭f是講武術,明明是在講人生。
      
       李安看起來總是笑瞇瞇的好好先生,也是圓融在外勁道在內(nèi)。
      
       柏邦妮寫他的一段特別好,她說“他的電影,一半是國語電影,一半是英語電影,好似太極八卦,圓轉(zhuǎn)自如,靜中有動,見招拆招,指哪打哪。到了一定境界,電影如同功夫,已經(jīng)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很多華語電影導演,有一種雄性荷爾蒙猛烈爆發(fā)的霸氣。李安沒有霸氣,但是他有勁道。有風度。有情懷。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操守。作為一個導演,他有方法。作為一個文人,他有氣質(zhì)。蘊藉圓熟,在強勢面前,他不頂,在困境中,他不丟。對于李安,與其說佩服他的‘劍法’,不如說,我佩服他的‘人法’。‘劍法即人法’,人境就是心境。”
      
       后來的《色戒》讓我很受震動,又是一個突破,可惜書中沒有。
      
       拍到少年派的時候,他開始講“純真的力量”,總覺得境界又上了一層。
      
  •     李安笑起來像哭,拍的片子也總是各種壓抑,各種矛盾,各種矜持。
      
      我本來并不欣賞李安,覺得他活得那么不瀟灑。可是后來他的電影一部接一部地大賣,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我開始好奇這里面的玄機。
      
      李安最讓我驚異的能力是尋找文化的切入點。無論拍的是多陌生的題材,總能在本地和主流雙雙豐收。他太了解好萊塢,太了解西方的觀眾,更太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根基了。
      
      在十年一覺電影夢里,我似乎找到了這個特異功能的法門。李安說,電影,或者藝術,本身就是做作,那么既然干這一行,就做作地甘愿些。我認為這幾乎可以概括他拍電影的態(tài)度,甚至是生活的態(tài)度。
      
      一方面,李安對系統(tǒng)知識抱有信仰。他有著堅實的東西方學院基礎,電影制作的方方面面都進行過系統(tǒng)的學習。對任何一種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或者歷史環(huán)境,他也抱著鉆研求知的誠懇心態(tài),一點一點分析原理,思考怎樣表達。通過艱苦卓絕的求索,李安電影里的小眾文化,在自身文化的語境里都是大眾的,換言之,他總能找對方向,雖然可能淺薄,但讓你覺得至少是那么回事,歐洲就是歐洲,同性戀就是同性戀,印度就是印度;他總是抓住一種文化或一段歷史里最有代表性的東西。
      
      另一方面,李安用自宮的方式來達到做作的最高境界。這句話說得可怕了,其實簡單說來就是放低身段,但是李安放得比尋常人接受的限度都要低,簡直是泯滅自我了。一般我們談論藝術的時候,都認為藝術是作者很主觀的表達,是單線的。但是李安的電影,從來不是單線的。他一個劇本,找各種各樣的人從不同角度改來改去。其他的拍攝環(huán)節(jié)也是如此,總是要達到一個最周到,最恰當?shù)臓顟B(tài)。這個人謙虛得過分,沒有一點恃才傲物的氣勢,堅信大家都說好才是真的好。
      
      說來說去,肯鉆研,又肯低頭,這樣的人不多見,放在各行各業(yè)都是佼佼者。但琢磨李安和他的電影,看他如何以小眾文化占領大眾市場,的確還并沒有這么簡單。他是個臥虎藏龍的人。(當然,如今早已虎嘯龍吟了。)我佩服他的地方,是他從來沒有想放棄自己固有的特質(zhì)來迎合他人的圈子,而是使一個巧勁,讓自己的特質(zhì)成為他人圈子的一部分。這又不是簡單的臥薪嘗膽;妙處在于這個巧字,或者用他的話說叫“做作”。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最難,既要有世界公民的胸懷,包容差異,承認自身文化的缺陷,又要為自己文化的精華在世界舞臺博得一席之地。李安在理性和感性的擺渡中找到了平衡。
      
      想到這,看他這一笑,又覺得很真誠,很熟悉了。
  •     
      其實,早在2009年,我就讀過《十年一覺電影夢》了,書看過便放進書架了。因為對書有些特殊的癖好,因此出了新版本,仍然要看看的。實際上,我是一個專注于閱讀本身的人,很少刻意為一本書寫點什么。零九年讀完此書,至今已經(jīng)四年了,當時我還是一個充滿夢幻主義色彩的人,現(xiàn)在那種玫瑰的顏色已經(jīng)十分黯淡了。在兩個版本之間,是四年的時間,值得寫一點小雜感的。
      
      李安是我欣賞的一位華裔導演,不止是因為他用《臥虎藏龍》、《少年派的漂流記》這些電影打動了我,還是因為他賦予夢詩意的力量。我等凡俗之人生活在現(xiàn)實的困頓中,便也在這困頓中尋求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談詩意是一種奢侈。李安是以電影在講述自己的內(nèi)心,他的電影并不故作高深,但卻在素樸中別有一番滋味,是可以咀嚼的,回味的。
      
      書中提到李安有一段時間曾賦閑在家,由薪水微薄的妻子林惠嘉“養(yǎng)”著,時間是六年,這段時間他在家充實自己,同時也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條,充滿溫馨。而妻子告訴他的,只是要他莫忘記夢想。作為普通人,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最直接,最貼切的溫情是自己的家人,由此,我能夠理解李安電影里那些素樸的東西,一個忠實于普通生活的人,必然也能忠實于藝術,從而深味其中的美好。
      
      像普通人一樣,我輩也不能免俗,在爛片堆疊的時代不免看幾部充滿“流行”色彩的東西,只是為了不落后于時代。在《少年派的漂流記》最火爆的時候,我居然能夠克制住虛榮不去看它,然而當這熱潮過去,我又禁不住誘惑去觀影??催^之后,想了很多,然而真正可表達的東西很少——有時候言語是淺薄的,尤其是當你準備“解讀”的時候。
      
      故事本身沒什么可談的,在美的炫目的光影與獨特的聽覺享受中,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孤獨。老虎固然可怕,然而與孤獨相比,后者更加可怕。老虎或可被人征服,而孤獨卻絕無可能,它會先將你撕碎,然后一寸一寸的吞噬。與真實的老虎相比,孤獨是人內(nèi)心黑暗的老虎。假如沒有那只老虎,“派”會怎么樣呢,他會被無所事事的副產(chǎn)品——絕望所淹沒。與絕望相連的是孤獨,也許我們不能在老虎的眸子里看到靈魂的反射,它自始至終都是一只徹頭徹尾的猛獸,然而在與它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外界的關聯(lián)。當我們純粹的獨處時,我們對現(xiàn)實實際上是拒斥的,我們表面上完全懷抱著世界,其實那是一個虛構的世界。你要與真實的世界發(fā)生關系,你就得不停的撥動些什么,對少年派來說,他撥動現(xiàn)實之水的就是老虎。
      
      也許大多數(shù)人終其一生,都不會遇到一只“虎”,然而所有人都會面臨兩只虎,一只是心中的孤獨之虎,一只是現(xiàn)實中撩撥你去做些什么的虎,是現(xiàn)實中的那只虎擊敗了你心中的那只虎。因為虎,我們都沒有沉沒。
      
  •     文/夏麗檸
      
      當《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之后,我才知道李安的大名。我只看過他的《色戒》和《飲食男女》,因為我是張愛玲和吳倩蓮的粉絲,對大導演的名號不以為然。他不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就像他不是奧運會某項男子單打冠軍一樣?!渡倌昱伞废砣颍畎灿聤Z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之后,我才開始注意這位脾氣好好的臺灣外省人。
      
      《十年一覺電影夢》是李安電影之路的全紀錄。有趣的是同名書籍于2002年即在臺灣出版,200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大陸出版,2013年中信出版社一版再版。這本書是同李安一起做夢成長的書,一路追隨著他踏上奧斯卡的紅地毯,見證他激動地親吻小金人,就像一位親密的老朋友。作者張靚蓓是臺灣的資深電影記者,著名影評人。書中簡略地記述了李安如何與電影結緣的成長過程,詳細地講述了在李安電影之路上地標性的幾部電影由構思到拍攝的全過程,以及他對電影的感悟。
      
      我忽然發(fā)現(xiàn)電影是一個多么感性的東西,對于理性占優(yōu)勢的華人來講,突破這道思維的墻是多么不容易!
      
      一、根的意義
      
      高曉松曾夸贊過黑人對于推動全球發(fā)展的意義,盡管世界上的白人有歧視黑人的有歷史,可一個優(yōu)秀的種族是歷史不可磨滅的。李安勇奪奧斯卡對于華人的意義不同尋常。李安成就了華人世界的奧斯卡夢,華人世界也是成就他理想的土壤。從《推手》、《喜宴》到《飲食男女》,他拍出了一股鄉(xiāng)愁。他的電影就像余光中詩里的那枚郵票。故事是由一個大家庭濃縮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或是由每一個家庭成員發(fā)散成一個大家庭。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而家就像一座港灣。無論在任何困難條件下,只要有家就有希望。李安在拍攝最困難的時候都是依靠家里的人幫助,妻子賺錢養(yǎng)家,兒子當小演員相助,母親幫忙帶孩子照顧家庭以解決他的后顧之憂。這些是讓李安能在一個小空間里拍出大世界的源泉。一個小家庭意味著一個人的全部人生,受過的家庭教育和影響在一個人的生命里都發(fā)揮著不可抹滅的作用。李安不止一次地提到父親的教誨,他說家最溫暖。我后來看過他的《理智與情感》,盡管他自詡是“我開始拍片后的第一個高潮,它是把我之前三部做熟的東西用英文古裝戲在大聯(lián)盟再做一遍”,可與BBC拍攝的同名迷你劇相比,在英倫情調(diào)上還是欠那么一點點,就這么一點點足以說明他是位臺灣導演。這部片子只能算是他邁向西語片的踏板,他的根依然在臺灣。
      
      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拍電影就是講故事,講故事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李安是個特別擅長講關系的導演。這是他內(nèi)斂、友善、謙虛的性格所致。他在拍電影伊始承蒙許多朋友相助也贏得了無數(shù)長久合作伙伴。李安不像吳宇森,他的身上沒有殺氣。所以,他拍家庭倫理,吳先生拍黑幫武俠。李安拍的《臥龍藏龍》根本不像武俠,他把重點都放在了玉嬌龍、俞秀蓮和李慕白的關系上。他是一個善于研究和把握人際關系的人。他在美國拍片,還要動用臺灣的資源,他是地地道道的中介,平衡各方關系,他居然都能擺得妥當。我覺得如果李安不當導演,去當個咨詢公司的經(jīng)濟或是高級客戶經(jīng)理,一定是一級棒的管理人材!有人說李安的太太臥薪嘗膽終于等到了他拿大獎??衫畎舱f,“她就是這么酷,這么多年,這些外在的東西對她好像沒有一點影響?!碧⒉辉谝馑欠衲锚?。以至于朋友調(diào)侃他說,乍看李安做不了什么,但是像他太太那么牛的人都選了他,說明他還是有點料。李安提到這些時竟引以為豪,這便是他與人的相處之道,在人前他可以把身份放得很低。
      
      我們一直在為李安的成功而雀躍,可他在領獎臺上說:我是一個無用的人。的確,他是為電影而生的人,不寫劇本,不當演員,不拍電影,他一無所用。他說,“命里注定,我這輩子就是做外人?!彼换钤陔娪暗氖澜缋?。
      
  •   想買這本書看,不過想問問你這個書哪個版本比較好???你看的這個版本有插圖嗎
  •   我只看過這個版本,有一些插圖, 書里只寫到他拍臥虎藏龍拿獎。但是附帶的小冊子包括了陳文茜采訪他拍少年派和色戒的感受,還有柴靜采訪他拍少年派
    所以這個版本是在少年派上映以后
  •   插圖是彩色的嗎
  •   插圖都是黑白的
  •   呃……黑白的不想買了
  •   呃。。。。隨便啦
  •   你好,想問一下你這本書的07年版有插圖嗎,謝謝
  •   @情書,抱歉,看的是電子版。
  •   我“看”的聲音版,呵呵
  •   哇……哈哈,這也可以。
  •   這本書好看嗎?
    我也超喜歡李安啊?。?!斷背山還沒什么,主要是喜宴和少年派,點完全和我重合了。
    確實,跨文化這一點也很了不起,比如拍理智與情感這種奧斯汀莊園風什么的,不過我還是覺得他關注那些我在乎的事這一點讓我最喜歡,看完了之后甚至覺得這個導演想這些東西,拍這些東西,真實太柔軟,太善良了。
    記得他在奧斯卡上領獎的時候的情景,他還是和歐美人不一樣,不是開口就是“Oh my god,blabla”。他拿著小金人略帶羞澀,笑著對天說了一句“謝謝你,奧斯卡之神!”真是太可愛。
    羞澀,善良,堅韌,覺得他還是個典型的中國紳士。
  •   還可以吧,沒有太多的驚爆點…
    我的喜歡只是停留在了感興趣還沒有深入了解的層面…才正準備展開去了解呢…去看了電影才有資格評論呀
    你的點也涵蓋了這種"尷尬"以及如何應對尷尬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性與傳承性問題?
    中國紳士?!最近哪個雜志好像寫了這個?很火的一個詞…
  •   是的,我的點包括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性與傳承性問題,但是我覺得不是尷尬,而是哀傷無解。
    是嗎,我不知道這個詞很火,我就是覺得李安給我一種紳士的感覺,這是中國男人從來沒讓我趕腳到過的。。。
  •   別那么悲觀嘛,放在個體上可能無法令人達到最滿意地解決,但是放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還是再向前走啊…
    紳士和知識分子,書生表面上有種相似的氣質(zhì),但是骨子的不同還是給人感覺非常強烈啊
  •   不是很想管大時代,自己能逃走什么都好,悲觀樂觀什么的都是浮云。
    兩種人確實非常不同。他肯定不算知識分子啊。我趕腳他就是很像紳士,不是知識分子。
  •   我想說其實我時常在分析和和別人探討社會歷史意識方面的話題時聯(lián)想到自身然后就糾結陷于自身而有點拘泥于一點甚至跑題的感覺
  •   還好了,只是閑聊嘛,又不是作報告神馬的,那么緊湊干嘛。。。
  •   剛從當當上下了這本書就看到了這篇文,看來是要下一番決心才能看完500頁的吧
  •   從容不迫的人生,值得好好品讀一番
  •   少年派和色戒是在敘述一個故事,雖然震撼人心,但是李安自己想講的話很少;父親三部曲更像是通過故事在表達李安自己的情感,特別是《飲食男女》中孤獨的父親對著一桌子的菜悵然若失,感覺只有李安才會選擇這樣的視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