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變?nèi)诵?/h1>
出版時間:2004-03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王蒙  
Tag標(biāo)簽:無  

作者簡介

王蒙,當(dāng)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nèi)诵巍?、“季?jié)”系列及《青狐》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活動變?nèi)诵?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 一本《活動變?nèi)诵巍穾椭咴逭J(rèn)識到,人是由五顏六色的三部分組成的:戴帽子或者不戴帽子或者戴與不戴頭巾之類的玩意兒的腦袋,穿著衣服的身子,第三子就是穿褲子或穿裙子的以及穿靴子或者鞋或者木屐的腿腳。而這三部分是活動可變的。比如一個戴著斗笠的女孩兒,她的身體可以是穿西服的胖,也可以是穿和服的瘦子,也可以是穿皮夾克的側(cè)扭身子。為什么身體側(cè)向一邊呢?這也很容易解釋,顯然是她轉(zhuǎn)過頭來看你。然后是腿,可以穿燈籠褲,可以是長袍的下半截,可以是半截褲腿,露著小腿和腳丫子,也可以穿著大草鞋。這樣,同一個腦袋可以變成許多人。同一個身子也可以具有好多樣腦袋和好多樣腿。原來人的千變?nèi)f化多種多樣就是這樣發(fā)生的。只是有的三樣放在一起很和諧,有的三樣放在一起有點生硬,有點不合模子,甚至有的三樣放在一起讓人覺得可笑或者可厭,甚至叫人覺得可怕罷了?!?br />    倪吾誠一生推崇西方文化,然而對于它的學(xué)習(xí)始終浮于表面的習(xí)俗、文化,他的推崇范圍也只限于自己的妻子兒女和課堂上的前言不搭后語的講解而已,對西方文化的抬高是盲目的。知識分子總是空有一腔熱情,卻始終逃脫不了家庭的束縛和自己懦弱的劣根性。孩子是他最大的期望,然而他的教育方式有時候顯得急于求成,有時候又有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他想要運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卻沒有系統(tǒng)地不斷地灌輸給孩子,教育的方法他都懂得也始終沒做出強(qiáng)硬的措施來,只會嗚嗚咽咽感傷孩子的童年不應(yīng)該在讀書中度過。倪吾誠想把自己當(dāng)做一個“西化了的榜樣”來讓孩子們學(xué)習(xí)他,然而這個“榜樣”并不稱職。他大概也是一個以“活動變?nèi)诵巍钡姆绞狡礈惼饋淼娜耍乃枷腼@得刻意,行為上也并不像他推崇的洋人那樣灑脫,于是整個人便是生硬的,一個偽西化的懦弱知識分子罷了。
      
  •      這本書色彩灰暗,讀起來也會頗感沉重,但是卻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有人說這是王蒙的自傳體小說,也有人說這是王蒙的審父之作。但無論倪藻是不是王蒙,倪萍是不是王蒙的姐姐。這本書都確確實實,實實在在地講述了一連串悲哀的故事,它們交集在一起,在時代背景的映襯下,顯得是那樣地生動,又是那樣的可怕。
       王濛在描寫人心理思考的過程中,是那樣地壓抑,那樣地讓人喘不過氣。作為一名傳統(tǒng)的中國讀者,我當(dāng)然是期望故事朝著好的階段發(fā)展,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一個家庭經(jīng)歷了風(fēng)雨最后走向彩虹的故事。
       但是王蒙沒有這樣寫,故事也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而是朝著悲哀痛苦凄涼的方向發(fā)展了。倪吾誠的不行,姜家女人們的不幸,倪藻倪萍的不幸,甚至到了最后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都是不幸的。王蒙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么?
       我真的相當(dāng)同情倪吾誠,姜迎之。他們結(jié)合的故事是一個美好的故事,追求上進(jìn)的少年和溫文爾雅知書達(dá)理的少女結(jié)了婚,少年還去了歐洲留學(xué),這就像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那樣。但故事的最終結(jié)果卻是悲哀的,這是為何?
       我認(rèn)為,倪吾誠這應(yīng)當(dāng)是要負(fù)主要責(zé)任的。他是一家之主,是一大家人的依靠,是靜宜的丈夫,是倪藻倪萍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
       然而我認(rèn)為他不配這一切。
       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懦夫,是一個夸夸其談的人,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對他厭惡到了極點。但是仔細(xì)想來這個人卻并不壞,他甚至沒有什么害人的想法。只是他那所謂的理想主義與目空一切,害了他,也害了他身邊的人,最后所有人都度過了一個悲哀的一生。
       倪吾誠并不是一個什么懷人,卻成了一個大家都討厭的人,這其中的轉(zhuǎn)變讓人深思。
       樂觀并不是一件壞事,而唯獨到了倪吾誠的身上變成了不幸與苦海。這是說知識分子不能樂觀么?不能明了。
      
  •     <活動變?nèi)诵?gt;是我從圖書館借來的一本書,說起這本書來,還是我們專業(yè)書<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史>讓我有機(jī)會接觸它.讀完這本書,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仿佛書中的倪吾城處處的映射著自己,對于一切的都不太滿意,崇洋媚外,總是以為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倪吾城自以為去過歐洲留學(xué),總是以為自己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洗禮,但是自己卻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對于科學(xué)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熱愛,卻奈何自己學(xué)識淺薄,整天華天酒地,自己的妻兒卻在家里挨凍受餓,對于自己的假如你,他不但沒有從他的收入中進(jìn)行補(bǔ)貼,反而榨取家中的財務(wù),一味的要求家人接受所謂的文明的生活.奈何,自己愈是強(qiáng)調(diào)家人愈是反抗,家庭不合,整日不歸.后來的他臨死自己的小女兒也不遠(yuǎn)見他一面,所有的人對于他的死都感覺仿佛是一種解脫,他的死也許是他對于所有的人一生中做的唯一的一件好事吧.
  •      小說中倪吾誠是一個平庸的知識分子,有知識但沒有獨立思想,他的批判只是完全用西方的表面現(xiàn)象與中國作比較,不一樣的就認(rèn)為是中國落后、粗俗,沒有嘗試過去理解、探尋原因。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平庸的,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也許并不能找到一條救國救民、改變社會的道路。但是,他們已經(jīng)不愿隨俗浮沉,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殊性來。而這種特殊性,也許是最親近的人也不能理解認(rèn)同的,反而要嘲笑諷刺。個人的痛苦,莫過于身處人群中的孤獨,好比石頭中的一顆雞蛋,或者雞蛋中的一顆石頭。
       人們在很多方面可以寬容,但在生活方式上,甚至只是一絲一毫的細(xì)節(jié),也常常要當(dāng)做天大的事情斤斤計較。而且認(rèn)為這是原則問題,是做人的問題。比如是不是能夠忍受糟糕的飯食,如果像倪吾誠那樣挑三揀四,就要被罵做整天花天酒地不顧家里的沒良心人,妻子兒女都要嘲諷他一番??粗鴷蠈懙那樾危喼庇|目驚心、難以想象,如何有那種如同妖精一般刻薄的小女孩!但回想一下當(dāng)下的孩子們,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也許也不時有些這種行徑。民主的暴力往往可以從家庭里開始。而作為少數(shù)派,無法申辯,無人聽你解釋,只是用多數(shù)的暴力直接否定。那種絕望,是多么深刻。在這種時候,倪吾誠這樣平凡的小知識分子,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繼續(xù)一步一步孤立自己,只希望躲到與世隔絕的地方去。盧梭在晚年何嘗不是遇到這種境地,他在《漫步遐想錄》當(dāng)中屢屢提到要隱居避世,屢屢提到遭人迫害之感。有人說,那是浪漫主義敏感情緒下的被迫害妄想,可是也許他遇到的就是倪吾誠遇到的這種情況呢?而盧梭已經(jīng)不能算是平庸知識分子了吧,可他也沒有任何辦法。在這種時候,知識分子不免要為自己尋找繼續(xù)活下去的人生意義。盧梭在自然中尋找,倪吾誠之流呢?也許只是絕望之中無望的掙扎,或者寄托于自己也說不清楚的莫名希望??墒牵?dāng)連希望本身都說不清楚的時候,又怎么去實現(xiàn)它?
       王蒙的態(tài)度也許是要擺脫那種自詡知識分子的自憐清高,用自嘲的態(tài)度看待這一身份,隨時接受貶低。然后,熱烈地?fù)肀КF(xiàn)實,選定一種理想就滿懷熱情地做下去,起碼可以在一段時間里不再迷茫。
  •      倪藻說,他死了。他一生追求光榮,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恥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痛苦。他一生追求愛情,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怨毒。
       腦海里貫穿的一個詞兒便是“殘忍”。
       是倪藻的視角,主人公卻是倪吾誠。
       老天對倪吾誠是殘忍的——如果有老天的話。他一直在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驚慌、徘徊、抱怨、斥罵、痛不欲生而又束手無策。這是一個可悲者。他所謂的夢想便是西方,他認(rèn)為西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科學(xué)的、崇高的。當(dāng)然,在那個年代,我們不能說他崇洋媚外,至少他有著某種投奔文明的美好希冀??善瞪谝黄鄾龅膲A土地上,偏偏他對這一切束手無策,偏偏他只會妄加批判破口大罵抱怨滔滔不絕令人生厭——有人說他很可惡,但我覺得他很可憐,命運對他太過殘忍。
       其實倪吾誠這個人是絕望的。他空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卻面臨著——就像他自己說的齷齪——的現(xiàn)實。最令人絕望的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激烈嚴(yán)苛的抱怨指責(zé)和自怨自艾上,而從未嘗試著去追求一條可以架通理想與現(xiàn)實的橋梁。
       倪吾誠這個人又的確是可恨的。他自己深陷于自我矛盾之中,越掙扎陷得越深,卻總還是想把身邊的人也拖進(jìn)去。
       書的題目,活動變?nèi)诵?,其實只是書中一個不起眼的意象。而且這個意象只出現(xiàn)過兩三次,稱不上線索??墒沁@個意象很奇妙,它可以把人來回變換,各式各樣的頭、身子、腿。這種奇妙荒誕的玩具,如果往認(rèn)真想了,便是一種畸形,讓人不寒而栗。就像倪吾誠英俊的外表高大的身軀卻配上瘦弱的羅圈腿一樣。
       我想王蒙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情緒也是極度不穩(wěn)定的——那些意識流的喃喃自語,強(qiáng)烈的情感波動,顯然違背了王蒙先生一貫睿智著微笑著冷靜自嘲的形象。這或許是“嬉笑怒罵”的開端?我不懂。但是我卻是更喜歡這本書的風(fēng)格。
       評價一本書的標(biāo)準(zhǔn),在我看來就是能否引起讀者的共鳴。當(dāng)你讀著這本書,你會無意識的陷入一種半瘋半癡,幾欲流淚發(fā)狂的情感中——當(dāng)然,前提是你足夠用心的話。
       突然想起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兩者在情感上有著某種類似,給人的沖擊也類似。但是王蒙更犀利,莫言更生活。打個比方來說,莫言塑造出來的是真實的生活,是活生生的人,而王蒙先生寫出來的就只有把生活剖開了的某種現(xiàn)實,只有一副尖銳的骨頭架子,在白熾燈下發(fā)出凜冽的光。
      
  •      王蒙作為中國小說界形式探索的先鋒,東方意識流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寫意識流似乎上了癮,于是在這本巔峰之作中,我們簡直就是被卷入了意識流的漩渦。
       倪吾誠的悲哀不知道源出何處,正如他的女兒說的那樣,可惡又可憐。他并未出軌卻不是個好丈夫,疼愛子女卻不是個好父親,留學(xué)歸來卻不是個好學(xué)者。貌似他生錯了時代,可是那個時代又能容得下這樣一個不掙錢的掉書袋?他熱愛西方先進(jìn)文明,卻無法駁斥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滿口都是康德黑格爾,可是他自己又知道,哲學(xué)什么也做不了。
       每天都是那樣過,向往光明,不做實事。心從來沒有個歸途,其實,現(xiàn)代人又何嘗不是。高談闊論、把酒歡歌意境上是好的,可是金錢卻是少不了的依托。那么,錢呢錢呢錢呢錢呢。。。。。。
  •     剛開始看時覺得很沒意思,慢慢看下去,發(fā)現(xiàn)文字并不難懂,再繼續(xù)看下去才看明白,原來故事講述的是新一代知識分子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掙扎和苦悶。本身向往歐洲現(xiàn)代和文明的生活,可是現(xiàn)實是連要求家人每天刷兩牙都做不到,靜宜的幾句“錢呢,錢呢,錢在哪里?”就把他頂回來了。
      是呀,倪吾誠生活在自己營造的夢想世界里,所以他會疼愛孩子,給孩子買象征著文明的書、玩具、魚肝油、白雪公主等等。。。,可是現(xiàn)實生活卻是他們家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孩子關(guān)心的也不再是玩具這樣的奢侈品,孩子只關(guān)心父親什么時候可以給他們帶回來米和面,只關(guān)心父母什么時候可以不再吵架。。。當(dāng)孩子關(guān)心的問題已經(jīng)不再是孩子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問題時,倪吾誠的夢想何以安身,自身已經(jīng)無可改變,那么下一代呢,期冀于下一代可以在文明、自由、民主的氛圍下成長的夢想又如何呢?可是就連這些,有著如此崇高理想的倪吾誠卻也無法提供給他們。
      所以倪吾誠是自私的,但也是痛苦的,因為夢想而痛苦,因為夢想在現(xiàn)實中的不可達(dá)而痛苦。既無力改變,同樣也不愿放棄,這樣的人生是最痛苦的。比之沒有夢想,或者可以實現(xiàn)夢想的兩類人都痛苦。秉承著這種痛苦的人,需要有堅強(qiáng)的心臟和排除外界干擾的勇氣,孤獨而絕世地活著!
      
  •     如果說倪吾誠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那也就罷了,事實上,倪吾誠只想改變心目中的“四舊”,他教育大家,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將新鮮肉糟蹋式的與剩菜甚至餿菜煮在一起,在他心中,西方文明是一些細(xì)致又實在的意象,比如,魚肝油、寒暑表、洗澡、活動變?nèi)诵?、童話、孩子溫馨恬美的微笑和擁抱,他沒有從根本上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自由、平等、博愛。他照樣夜不歸家,同樣不會設(shè)身處地地為家庭著想,所以他的悲劇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     對活動變?nèi)诵蔚乃伎?,摻雜著我對新中國建立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學(xué)歷程的感觸和困惑。在中國文學(xué)煉獄般的這二十七年中,“大批判”、“大革命”、公報私仇、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甚至赤裸裸的武斗——那一貫宣稱要指導(dǎo)人生的文學(xué),迅速淪落為潑婦罵街般的丑劇的主角。后來的知識分子該怎么去審視這段歷史?或者,更具體的說,該怎么撇開政治上對那段歷史這樣那樣的定性,單純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視角,反省自己本身?先不急著去指導(dǎo)人生,倒是該把自己給弄清楚了。
      但愿倪吳誠是一個自省式的角色。
      從“五四”到“文革”,中國人可謂生活在一片動蕩飄搖之中。西方思想硬生生地涌進(jìn)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分崩離析但又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陰魂不散。倪吾誠則是在這兩端之間掙扎游離的一個知識分子。魯迅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蹦呶嵴\則是一個剛剛夢醒,仍迷迷糊糊的人。既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開拓新的道路,有擺脫不了仍在昏睡的人的鼾聲的困擾,欲進(jìn)無路,欲罷不能。他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知識分子的形象,至少不是一個成功的知識分子。他不是“飄飄乎欲仙”的老莊、陶公、竹林狂士;亦沒有在課堂上慷慨陳詞,令學(xué)生為之喝彩鼓掌的風(fēng)采;更沒有等身的著作、唬人的頭銜。他留過洋,吃過黃油面包,知道維生素、魚肝油,了解文明與落后、科學(xué)和哲學(xué)、黑格爾、康德……可以在酒桌生表現(xiàn)得禮儀有度,風(fēng)度翩翩。然而,他又逃脫不了“羅圈腿”,逃脫不了作為地主的后代,“落后封建婦女”靜宜的丈夫,從小得不到文明教育、希望渺茫的下一代——倪藻、倪萍的父親的現(xiàn)實;逃脫不了所有“文明理論”都不堪靜宜一句冷嘲熱諷的尷尬;逃脫不了一生不得志、窮困潦倒、郁郁終老的命運。他是“知識分子?騙子?瘋子?傻子?好人?漢奸?老革命?唐吉可德?極左派?極右派?民主派?寄生蟲?被埋沒者?窩囊廢?老天真?孔乙己?阿Q?”——連他兒子都搞不清楚的復(fù)雜混合體。
      然而,正是這一個含混不清,讓人覺得別扭的形象,卻是令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因為混雜不清的問題往往都涉及認(rèn)識自己本身。很多人不情愿地在倪吾誠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別是知識分子。他們更經(jīng)不起這樣的追問:倪吾誠錯了嗎?錯在哪里了?他怎么“得不了志,成不了名”呢?因為這樣意味著要追問自己:我相對倪吾誠“對”了嗎?“對”在哪里?我除了稍微“得了志”之外和他有什么區(qū)別嗎?我想,這樣一通拷問下來,沒有什么人不會驚恐不已,對之躲之不及。
      倪吾誠這個人物的深意所在,正是其提供了一種別扭的知識分子的形態(tài),讓人們看一看一個沒有取得“指導(dǎo)人生資格”的知識分子心中對“指導(dǎo)人生”的理論,對自己的存在和合理性否定和肯定之間的掙扎、彷徨??梢哉f,這種掙扎曾經(jīng)深深困擾每一個知識分子或現(xiàn)在還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只是被他們有意地淹在了“成功成名”的光環(huán)之后。難道不是嗎?難道知識分子就真的認(rèn)清了自己,認(rèn)清了自己所謂的信仰了嗎?那為何在“二十七年”的灰暗歷史中,我看到的那些操守、信仰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擊?
      可以說每個知識分子都有怯弱、無力的一面,都曾是十足的倪吾誠。也可以說,很多知識分子“指導(dǎo)人生資格”的獲得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們的“成名”不一定都是在他們徹底理清自己的困惑、掙扎后,從批判自己的精神中升華出來的。很多時候“成名”反而充當(dāng)了他們逃離這種自我拷問的途徑——一旦“成名”就迫不及待的逃離這種難忍的煎熬,以指導(dǎo)大眾人生的高姿態(tài)去掩蓋心中那仍脆不堪言的一面。
      然而這真能逃得掉嗎?今天,文學(xué)已從神壇徹底墜落,只能在商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的夾縫中充當(dāng)一個罵罵咧咧的怨婦、棄婦,充當(dāng)人們茶余飯后調(diào)笑的對象。這種現(xiàn)狀不正是知識分子的逃避和自欺造成的嗎?那種虛高的“指導(dǎo)”連自己這關(guān)都過不了,又怎能讓讀者確信?或許,知識分子應(yīng)該做的是放低姿態(tài),從思考自身開始。而不是一味坐在云端,說著那些指導(dǎo)人生的囈語。讀者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有著批判自己靈魂深度的文字。
      我相信倪吾誠會是一個自省式的人物。雖然作者在結(jié)尾造出那么多個“你”,甚至一個“確有其人”的倪藻,像是要通過將故事推及這些人而逃脫對自己內(nèi)心的影射。但是作者對倪吾誠這個角色那種矛盾含混的態(tài)度是掩蓋不了的——我始終相信只有在面對自己時才會有這種不清。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     “閱”歷不夠豐富,無法對作者的文筆等等作評論,只能講講我把它當(dāng)作一個純粹的故事看時對它的理解了。
      
      主角倪吾誠總是讓我想到《圍城》里的方鴻漸:都生在一個西學(xué)東漸、但傳統(tǒng)印記依然深刻人心的時代,都是從西方留學(xué)歸來,都有些眼高手低,都當(dāng)過大學(xué)教授又被排擠或者解雇,并且都有一個似乎和自己的“志向”絲毫不相容、不能理解自己的家庭。
      
      故事情節(jié)正式展開之后,幾乎在每一章里都能看到一個為了宣揚所謂西方進(jìn)步思想、擯棄傳統(tǒng)陋習(xí)而和妻子、妻姊、丈母娘甚至兒女吵起來的“理想主義者”倪吾誠。他似乎全盤吸收著游學(xué)時看到的聽到的事物,譬如把鄉(xiāng)下人不洗澡的行為看作“對人的身體、人的肉身的無比貶抑的心理重壓”,成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征伐”。
      
      諸如此類的“先進(jìn)想法”初看好像有些道理,但是把倪吾誠所有類似的想法堆在一起再看就很可笑了——他無休止地嘲諷著現(xiàn)實,在家里發(fā)泄著對所見所聞一切的不滿,可是他的悲劇就在于他自己從沒有嘗試著去看看為什么現(xiàn)實那么難以改變難以扭轉(zhuǎn),從沒有考慮過究竟是自己好高騖遠(yuǎn)、太理想化還是家里人太固執(zhí)——其實這兩者都有吧,姜老太太和靜珍靜宜姐妹的固執(zhí)也是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中國人的心理,魯迅先生不是說么,他們只求一個“能夠坐穩(wěn)奴隸的時代”,面對西方文化到來的同時家道衰落,自然是想守住那個讓她們能過上比較舒心的、有人侍奉的時代的。
      
      后來讀到倪吾誠為日偽效力就產(chǎn)生了興味索然之感,原來一個有些自恃清高的理想主義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維護(hù)什么,他在對在西方看到的自由平等無比向往的同時,也沒有擺脫自己本質(zhì)的奴性。如果說姜家的女人們想要的是“能夠坐穩(wěn)奴隸”,倪吾誠追求的就是“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做奴隸”。
      
      覺得全書很巧妙的一點在于用倪吾誠給孩子買的玩具“活動變?nèi)诵巍闭凵涑鲋魅斯约旱谋瘎∶\及其原因:他的幻想、能力、所處的環(huán)境不在一個可相容的水平上,可悲的是他自己不明白,哪怕是在也史福崗告誡過之后也不懂自己的行為為何無法被家庭接受。
      
      此外,靜珍這個有點潑辣狠毒形象倒是讓我很喜歡,無論是她真實、想思念就思念、想咒罵就咒罵的性格(即使是面對倪吾誠那個已經(jīng)呈瘋癲狀態(tài)、打擾了她打噴嚏的女兒也是毫不留情),還是后來成了“迎之”以后對母親的侍奉與“卻之”恨不得擺脫一切的行為對比,都讓我覺得這個看似冰冷的寡婦還是有許多可愛之處的。
      
      再此外,129頁的一段話“所有的痛苦、熱情、瘋狂與傻氣最終都凝聚成了石頭,凝聚成了山。石無言,山也無言,于是它們守候著永恒。時間自己是不愛說話的。【你好,我親愛的讀者?!俊?br />   讀到這段話尤其是最后一句忽然很感動,人稱轉(zhuǎn)換、人物的嬉笑怒罵背后的那個作者,忍不住地跳出來,活生生地站在了我面前。
  •     這是我第一次讀王蒙的小說。上高中的時候,我記得語文老師曾有意無意對王蒙表示過輕蔑(也可能是我的誤會,但總之是不太好的意思),大約是因為文人當(dāng)官的緣故。那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王蒙這位做過部長的文學(xué)家的作品就有點莫名其妙排斥。
      
      就好像曾經(jīng)對郭沫若的印象一樣?,F(xiàn)在想來,這只能說明偏見確實是是可以傳染的。我必須提醒自己少拿自己的偏見去影響他人,尤其是青少年。
      
      前一陣子,有位朋友發(fā)來一篇查建英的文章,應(yīng)該是發(fā)在海外被人轉(zhuǎn)譯過來的。文章很好,翻譯水平也相當(dāng)高。查建英作為一個有機(jī)會接近王蒙并與之深談的作家,對王蒙這個集一流作家與中共高官于一體、又與多次政治事件有復(fù)雜關(guān)聯(lián)的特殊人物作了深入剖析。作為一名女作家,查建英的文字有著特殊的細(xì)膩與體貼。她剖析了王蒙與時代、與當(dāng)局的關(guān)系,剖析了一個雙重身份的人如何應(yīng)對諸多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詰難。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將來也可以稱之為歷史人物的人的同情。但,我認(rèn)為她對王蒙總體上是否定的。她的文章題目是Servant of The State。
      
      這反而引起了我對王蒙更多的興趣。
      
      《活動變?nèi)诵巍愤@個小說可以回答很多人對王蒙的疑問,包括查建英。據(jù)說,這部小說是王蒙的“審父”之作。小說主人公倪吾誠的原型就是王蒙的父親。小說的筆調(diào)異常痛切。這個倪吾誠曾留學(xué)英國,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啟蒙之后,便天天為中國人“落后”的生活、文化感到憂心忡忡。他慨嘆中國人“不會洗澡”“不會談戀愛”,不講衛(wèi)生,不懂文明……總之一無是處。然而,他不但無法改造中國,他連改造家人的能力都沒有,成天與家人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在與家庭決裂后,他嘗試著去參加革命,最終也沒有搞清楚什么是革命。
      
      這是個讓人感到絕望的人,因為他的理想就是變成西方人,讓中國變成西方。但他從來沒有嘗試著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每天只是抱怨。直到70歲的時候,還認(rèn)為自己的人生沒有真正開始。
      
      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那些沒有去過英國,不知道西方文明的人,他們的生活同樣是可能有意義的。而且可能比他過得更有意義。他最后可悲的死了,令包括兒子在內(nèi)的所有人感到了解脫。這是啟蒙者的悲哀嗎?但倘若啟蒙者連自己都需要別人來拯救,還能算是啟蒙者嗎?
      
      倪吾誠的境況并不是孤例。假使我們?nèi)プx1930年代的茅盾、郁達(dá)夫,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困境何其相似。如果要作比較,那又是長篇大論,暫且不提了。
      
      因為這樣的經(jīng)歷,王蒙果斷的與上一輩從精神上斷絕關(guān)系、全身心擁抱到來的新時代,就變得順理成章了。王蒙也經(jīng)歷了挫折與打擊,哪怕是在做了部長之后,有些事仍然讓他猝不及防。但我相信他不會有世事弄人之感。
      
      他的身上,積極的一面始終存在。他能不斷的肯定當(dāng)下。這是主人公的態(tài)度,如果一定要說他是Sernant of the State的話,那也是他的主動選擇。
  •      《活動變?nèi)诵巍沸≌f是兒子倪藻寫父母親,尤其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倪吾誠的整個人生的掙扎與紛爭。
       小說寫得最多也是最為優(yōu)秀的部分,我認(rèn)為是母親、姨媽與外婆姜趙氏的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陣營來“罵誓”父親,作者將那些“罵誓”寫得邏輯清晰,深情并茂,很見語言功底。
      
       而在故事發(fā)展中的人物的設(shè)置主要是體現(xiàn)著兩層的關(guān)系,
       (一)活動變?nèi)诵?,作為一種實際存在的物質(zhì),它是日本名古屋的一種主要給幼稚園或者幼稚園之前的兒童開發(fā)智力的一種玩具。是一種類似于書籍的玩具,它是將人頭、人身、人腿三部分,可以自由地活動,任意地組成新的人物。一個女性的頭可能會有一個大腹便便的身子,也可能有一個胖墩墩的腿,但是一轉(zhuǎn)動則又可以變成一個風(fēng)姿綽約的少女,總之一切都是變化的。
       而小說之中其實就是在展示著不同的頭可以有不同的身體、不同的腿,而每一種組合都可能是新的一個情況。
       小說之中的倪吾誠,在妻子靜宜面前始終保持著對于科學(xué)與西方文明的高度崇拜,對于中國倫理禮教的排斥;對于兒女自然十分地喜愛,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向西方人那樣有充分發(fā)揮玩性的童年(批評兒子去看書、給兒子買活動變?nèi)诵蔚韧婢撸?、有?qiáng)健的體格(給兒女買魚肝油、要求兒女要三餐飯后要講衛(wèi)生要刷牙、要有合理的飲食等),要求兒女們講禮貌(要求兒女見人要叫“叔叔”、“阿姨”等),但是卻連妻兒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解決。
       而他到了見許慎行的時候,則表現(xiàn)出一種無限的低微與慷慨熱情但是卻總是囊中羞澀,捉襟見肘的姿態(tài)。這主要見之于一次是他請許慎行,另一次是他去許慎行那里借錢。
       對于史福崗,他則更是卑躬屈膝的地步了。他對于史福崗的崇拜是源于史是西方的文化人能喝咖啡、能跳舞,能表現(xiàn)出西方紳士的氣質(zhì),即使自己對于他的觀點一點也不茍同也還是一味地相信與膜拜。
       倪吾誠就是這部小說之中最大的活動人,人在不同的位置之中能馬上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姿態(tài)。
      
      (二)活動變?nèi)诵沃械摹邦^”其實是人的心靈、欲望和愿望,人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而其“身”則是人的知識、本領(lǐng)、資本、成就、行為、做人行事等,而其“腿”則是人生活的環(huán)境、地位以及他所站立在一片什么樣的地面上。而只有這三者的和諧才能活的不錯。
       而在小說之中則正是將這三者的關(guān)系的不同而導(dǎo)致的人的悲喜劇之中體現(xiàn)出來的。
       小說之中的倪吾誠是一個留過學(xué)、受過西式教育的學(xué)者。
       他出生的地方是河北陶村孟官屯,他的家族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追隨康梁要求“放足”堅持維新革命的祖父、發(fā)瘋的伯父,以及據(jù)說是母親得到伯父托夢“我抽大煙把病抽好了”而鼓勵父親吸食大煙的雙親,而在自己還是母親的腹中,父親就已經(jīng)干癟地死去。他作為一個遺腹子從小就有民主與革命的思想,即使母親想要大煙將其麻醉也未能達(dá)到想要的效果。但是家族的反抗精神與母親的愛捆綁一直都留在他的以后生活之中。
       這些都是他生活的地,他一生都在無法擺脫的地方。所以小說在許多地方都會出現(xiàn)倪吳誠自己想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的場景,最為出彩的是他爬墻進(jìn)門而摔倒的時候,在面對著死亡的時候,他的夢里清晰地浮現(xiàn)的是自己母親的有關(guān)情況??梢哉f童年其實是倪吾誠一生都沒有擺脫的環(huán)境。一方面想反抗,一方面卻有一種無法擺脫的軟弱性(當(dāng)他下定決心想離婚時,卻因為同樣留過洋而堅守傳統(tǒng)的趙尚同三個耳光而選擇自殺,未遂以后選擇離家出走)。
       而倪吾誠畢竟是一個留過洋的人,接受了一些西方哲學(xué)與科學(xué)的思熏陶。倪吾誠一輩子都企圖用西方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改造自己的家庭生活,甚至社會。但是實際上倪吾誠的欲望并不是真正地吸收西方的思想,而只是對于西方的文化也許能夠帶來的物質(zhì)生活與短暫的精神享受的一種膜拜。這是他心中的欲望,只是他一生都沒有明確認(rèn)識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卻總是打著“崇高”的旗號,自己禁錮自己。
       他企圖用西方的文化來改造自己的生活的愿望原本就不是扎根于當(dāng)時四十年代的動亂的生活之中,當(dāng)時他連妻兒子女最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解決,卻只是一直在說要一天刷三次牙、要合理膳食等,你想這能實現(xiàn)么?
       我始終認(rèn)為正是因為他對于自己頭腦之中的幻想還始終沒有認(rèn)清楚,對于自己生活的實際處境沒有明確的了解,才是他悲劇人生的真正的原因。
       所以才會“一生追求光榮,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恥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痛苦。他一生追求愛情,但只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過怨毒”。
      
      
      
      
      
      
  •      倪吾誠這個名字取得好,把倪吾誠聽成倪微塵這個設(shè)計更妙。倪吾誠就像是一顆塵土,從舊中國的鄉(xiāng)下漂洋過海,經(jīng)歷了大西洋暖流的浸染或者地中海雨季的滋潤,或者是其他什么之類氣息的感化,最終又飄回了北平。然而,他依舊是一顆卑微的塵土,一顆因飄過洋過過海而更加顯得卑微的塵土。塵土終究是要落地的,這是本分,盡管這會讓他覺得悵然有所失,讓他感懷身世心存不滿,然而,他只是一顆塵土。歸根結(jié)底,他的悲哀來自于“夾生”,他開過眼界又不得不面對祖國落后的現(xiàn)實,追求文明效仿文明卻又無法徹底文明。于是他開始用一切語言和行為來釋放這種矛盾給他帶來的痛苦。所幸他不談?wù)?,這樣的人也是不適合談?wù)蔚?。?dāng)時中國到底有多少他這樣的人,我們無從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少了一顆腳踏實地的塵土,多了一顆浮在空中的沙粒,沙粒不是水蒸氣,掙扎也沒用。倪吾誠掙扎和抱怨了一輩子,真的不如迎之卻之和其母之輩踏實。畢竟,塵歸塵,土歸土,說別的都無益。
      
  •     讀到“去年夏天”四個字時,這本書就算是完了,至少在表面上看是這樣。今年的夏天遲遲未來,合上書時我這樣想,因為窗外在下雨。
      把書扔到身后之時,我大概還能想起這本書講了什么樣的內(nèi)容?!拔摇迸c倪藻是朋友,但是故事與友情無關(guān)。準(zhǔn)確地說,是“我”在講“我”朋友的爸爸的故事。如果循著那些吵吵鬧鬧的線索一路追尋,我想我也能夠為這本小說找到一個主題,至少是我所閱讀出來的主題。
      但是這一切有什么用?如果說閱讀小說的目的僅僅在于最后的那個主題,作者大可以在開篇就以精煉的文字將主題全盤托出,省得讀者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自行發(fā)現(xiàn)。于是,當(dāng)我們讀小說時,我們是在讀什么?顯然并非是最后的那個主題,而是敘事的過程,我們想看的是作者如何將這樣一個主題表達(dá)出來的,而并非是主題本身。
      于是,我不明白為何作者講倪吾誠的故事,講著講著,自己跳出來插一腳,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我也不明白,為何作者在結(jié)尾處介紹每一個人最后的結(jié)局時,就像書的前半部分介紹每一個人的來頭一樣全面。作者似乎極力在為自己的中國小說加進(jìn)一些西方的元素,但是同時又想繼續(xù)保有著中國小說的一些傳統(tǒng),但是二者放在一起,就像小說所要表達(dá)的東西方文化沖突的主題一樣,顯得有些不協(xié)調(diào)。
      作者的智慧與功底,我是相當(dāng)佩服的。小說中大段大段的人物獨白或者是語言,我在看了之后驚嘆不已。作者筆法的老辣與犀利,在中國文壇恐怕無出其右者。作者若是身在古代,寫白話小說,估計會很有成就。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先經(jīng)文明之痛苦,我不懷疑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的未來,但是在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真正具有世界水平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掙扎與突進(jìn)、融合與創(chuàng)新、蛻變與前行,都應(yīng)該是非常痛苦的。在真正光明的彼岸達(dá)到之前,很多人都將會成為過渡的橋。
  •     假如將寫作背景定到上世紀(jì)初到改革開放,大部分作家應(yīng)該會著眼于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表現(xiàn),將一個民族所遭受的痛苦記憶,一個時代的烙印映射并重壓到一群人物,或平凡或愚昧或革命。
      但是在《活動變?nèi)诵巍分校呶嵴\作為文章的主角卻沒有著力于諸如上述的表現(xiàn)。
      倪吾誠幼時就在心中播下了梁啟超、孫中山民主的種子;母親的鴉片事件和表哥的手淫事件在他心中投射下了落后封建社會的陰影......這讓他迫切要離開這個到處都充滿了舊社會糜爛氣息的家庭,接受先進(jìn)教育,以至最后的留學(xué)歐洲。
      我們并不能得到關(guān)于倪吾誠在歐洲生活的具體境況,只是從日后的發(fā)展來看,對于歐洲,倪吾誠只是匆匆一瞥,他沒有得到關(guān)于歐洲文明的實質(zhì)了解或者說理解。雖然在每次他所謂的“清談”中,他能引經(jīng)據(jù)典,說上幾國不標(biāo)準(zhǔn)的語言,但他對這些他所了解到的,理解得又非常膚淺。所以日后他對歐洲文明的種種懷念說白了不過是對物質(zhì)享受的感傷。酒會,咖啡,以及形而上的自由和愛情。
      倪吾誠的性質(zhì)似乎就是如此,仿佛什么都看懂了點但又什么都不深入,這意味著他勢必成為不了什么大人物。對于現(xiàn)實他除了不滿批判他也改變不了什么。
      他處在了糊涂與聰明之間的混沌地帶。這是他的痛苦。
      他試圖將一種歐洲文明帶入家庭,但他的妻子靜宜總是對拿不出錢的丈夫的種種理論嗤之以鼻。甚至他的孩子,也永遠(yuǎn)站在他們母親的身后,疏遠(yuǎn)他們的父親。
      他無法改變,得不到理解。他只是個束手無策的孤獨者。
  •      這本小說有點悶,或許底子薄,后半段鄙人幾乎是迫不得已逼著自己讀完的。匆匆竣工后忙不迭給了一個總結(jié):本書敘述了大時代背景下一個完全西化喪失傳統(tǒng)缺乏核心價值的知識分子的失意而痛苦的一生。
       倪吾城這個人物好像也沒有得到王蒙的多少同情,沒有文字的情緒感染,我就更難對他有好的印象了,這算什么,夸夸其談一大通,忽左忽右的隨風(fēng)倒,還有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典型的享樂主義導(dǎo)致信念不堅定任歷史亂流擺布,不知道作協(xié)副主席王蒙塑造這個人物是想展示他的大歷史與小人物觀還是想給文壇中間緩沖地帶添些花草讓上頭覺得不乏生氣。倒是那幾個女人的“愚昧”在隔了幾世的我們面前顯得可愛。前輩們也是郁悶,好好立的藉以自嘲的貞節(jié)牌坊就硬給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剛斷奶的小孩當(dāng)做把柄用以?;c反叛,哎,這就是曲高和寡種下的惡果,只怪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只怪崇高已不再那么的崇高。
      王蒙在90年代初提出了“逃避崇高”的文藝現(xiàn)象,這種演變成漠視高尚的社會心理如今已漸成風(fēng)氣。陰面的暴露,扎堆的惡搞,忘了分寸的山寨,人們沉浸在釋放的無限快感中,人們要忘掉意識形態(tài)的洗腦,要對崇高秋后算賬。
      的確,人是立體的,不是一味的高大全了事,除了頭上那些光圈,這個社會該有一些給人聯(lián)想空間與親切感的缺陷。崇高曾經(jīng)太泛濫了,甭管偽不偽都審美疲勞了,膩了,現(xiàn)今各種花哨的雜耍出爐不久萬分新鮮,足可以引領(lǐng)一時潮流,于是有了人肉搜索,有了芙蓉姐姐,有了血饅頭,范跑跑的本性論······還有些人很聰明,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依傍著這樣一個無可無不可的粗俗的相對主義時代,他們縱情娛樂,完全不屑于那些左|右分子的偏執(zhí)。也完全不明白怎么就能輕易地投身左右呢。
      崇高從神龕上掉落下來叫一伙人把玩,叫剩下的一伙生畏,但是崇高是價值建立的地基,沒有崇高,社會以及人的尊嚴(yán)頃刻間就會失落,懷疑主義就會像向外界投的火石最后因為火勢過猛無法控制燒回到自己。
      至此,我想,每個人都該有一點倪吾城的影子。
      
  •      《活動變?nèi)诵巍? 王蒙著
       正如之前有評論認(rèn)為王先生有足夠的智力卻反而被智力妨礙了他寫作所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一樣,鄙人也覺得王先生有足夠的智力拾掇起一部乃至數(shù)部優(yōu)秀作品所需要的素材,但他卻總是不按常理出牌,以致該書非但沒有閱讀的“陌生化”效果,還產(chǎn)生一種因過度機(jī)智對人的脅迫感,使讀者總有種“期望落空”的感覺。王先生可是先天機(jī)智聰穎、后天人情練達(dá),但并不代表筆下的倪吾誠這位只有半點洋墨水的人就能絮絮叨叨地念記著巴甫洛夫的狗、迷戀所謂科學(xué),更夸張的是靜珍還老是把她看過的古詩片言、成語俗句掛在嘴上,靜宜也將什么“三塊油喂你媽吃”、留侯列傳的插入罵話里,加上連篇累牘的心理描述、追敘記憶之類的,直讓鄙人拼命跳過。統(tǒng)而言之,這幾個角色除了有同樣的歇斯底里外,并沒有屬于他們性格的真正的話語和表現(xiàn),刻畫上仍有所欠缺。也許就是王先生始終把過多的智慧用在不該用的地方的緣故吧,要知道,一個前鋒鏟球能力高和一個后衛(wèi)的盤帶技術(shù)好都是無助于提高該球員的實戰(zhàn)能力的,寫作也同此理。
       綜觀全書,對知識分子的刻畫實在是入木三分,而且稍顯得刻薄。雖倪吾誠不能作為知識分子整體群像的縮影,但作為頹廢文人的縮影倒也算是恰當(dāng)了,還添油加醋地給他貼上一堆標(biāo)簽。前人已稱“一旦號為文人則無足觀矣”,倪先生給貼上如此標(biāo)簽,形象就好不到哪里去了。懦弱、虛榮、花癡、輕信、異想天開、感性而不理智、激進(jìn),所以作品中他越想為自己和別人謀幸福,自己和別人就越痛苦,最后落得個家破人散的下場。
       就正如舊時翻譯書前言必定要寫上毛主席語錄或者加上“編者相信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tài)度去研讀這些書,去偽存真,汲取有益學(xué)說”云云之類政治正確的話方可出版一樣,當(dāng)讀者已經(jīng)準(zhǔn)備唏噓感慨倪吾誠一生充滿不快是因為他的思想過于可笑的時候,王先生馬上跳出來,在最后借倪吾誠的兒子——倪藻——一個正面人物的口說,北京等地在進(jìn)行反對隨地吐痰的運動,父親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還說解決不隨地吐痰的任務(wù)大概需要幾代人的時間。王先生如此跳將出來,間接地警告我們這些讀者,并不是倪吾誠的思想不夠好,而是因為他的激進(jìn)不好,導(dǎo)致他處處不受待見,卻不曾想到讀者也許已經(jīng)嫌結(jié)尾有點啰嗦了呢?
      
       《活動變?nèi)诵巍? 王蒙著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一版
      
      http://www.viyami.com/myblog/user1/pires043/archives/2008/200882601438.html
  •     有些時代我一直都不想碰觸,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說,也許是因為我們真的知道和了解的太少,又或者只是我害怕著去接受。。。
      我說過這是一本寫瘋了的書,而我則看癡了。書里的故事如此生硬而又冰冷的刺痛著我,卻又有一種想要看下去的沖動,仿佛看到自己在流血,于是找來一把刀割深了傷口。。。因為我知道這樣的故事曾如此真實的存在過,而這樣的存在猶如利刃般貫穿了我的身體。。。又或者只是我又在多愁善感。。。我是多么希望是后者。
      
      原文地址:http://blog.mdbchina.com/xiaoyu1985/post_1348735/
  •      我要講的不是王朔,也不是紅樓夢。
       我要講的是王蒙的《活動變?nèi)诵巍贰?br />    我第一次看到王蒙的文章時,我想他已經(jīng)變成一個散漫的小老頭,一小塊一小塊的散文像透過樹葉照下來的夕陽一樣,無害,然而如過眼云煙。
       我不知道《活動變?nèi)诵巍肥鞘裁磿r候?qū)懗傻?,但我想那時的王蒙還是有一股黑夜般的激情的。
       講的是落魄地主老太太趙姜氏,和她兩個女兒姜靜珍、姜靜宜在新中國的故事。
       一個不小心,這會是個現(xiàn)代版的紅樓夢。我指的不是情節(jié),是女人與女人之間復(fù)雜的情感:依賴、關(guān)愛、嫉妒、憤恨。這些復(fù)雜而相互纏繞的情緒在這三個女人之間層層展開,真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人性的殘忍與善良,堅強(qiáng)與脆弱象孿生兄弟一樣撲面而來。
       一個不小心,這還可能是王朔的小說?;蛟S我說的不是筆法,是態(tài)度。文字一氣呵成,很順溜,但其實是有點冷眼的,帶點出人意料的諷刺和痛心疾首的。
       但這還是王蒙的《活動變?nèi)诵巍贰?br />    這部小說有一種特殊的張力,和莫言的小說一樣,是那種幾乎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能理解的緊張和無聊感。但莫言的小說有的是肉感的張力,王蒙的小說卻有骨感的張力:更加疼痛,簡直求生不得求死無門。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以歸于“傷痕小說”,里面有一種對整個大時代悲劇的反思和疑惑。你是可以只讀一遍就記住全部細(xì)節(jié)的,但讀到最后心里只剩下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么?事情為什么是這樣?
       終于我所有的疑惑,都集中在倪吾誠身上。倪吾誠是姜靜宜的丈夫,知識分子,出過國,卻終身潦倒。他一輩子想的都是過上外國那種文明富裕的生活,要補(bǔ)充維他命,均衡飲食,天天洗澡,給孩子買象征著文明的玩具和食物……但他從來沒有過過那種生活,他一輩子都在現(xiàn)實和夢想中掙扎著,欲罷不能。但這個人物卻可恨。他因為無法擺脫的矛盾墜入深淵,卻同時也要把所有人拽入深淵。
        可他的悲劇究竟不是自己造成的。活在另外一個時代,他也許能平靜地做一個小教書匠,不用咆哮,不用把桌子敲塌,不用自殺,不用令人憎惡地滔滔不絕。但這個悲劇又絕對不是時代造成的,在任何一個時代,倪吾誠都不可能過上他想過的生活。那悲劇從何而來?倪吾誠又算什么?這個苦苦掙扎的小人物說到底在掙扎什么?想要掙脫什么?掙脫以后又想干什么?
        我之所以相信王蒙寫這篇小說是有難以言喻的痛苦,除了充滿疑惑和迷茫的人物之外,還有小說意識流一般的語言,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像是失去理智的人的瘋話,聽得懂,但不知道在說些什么。甚至有時敘事角度會突然改變,直接對“我的讀者”發(fā)出呼喊。即使沒有故事內(nèi)容,光是敘事方式,已經(jīng)讓人想號啕大哭,想著這個世界原來是瘋掉了。
        王蒙只能說,我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不明所以,我極端痛苦。但是他給不了答案,身處于其中的人總不能評價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那段日子到底是怎么了?整個中國的人都瘋了嗎?瘋了就瘋了,現(xiàn)在總算好了,但那段日子算怎么回事?政治定性以后就算過了嗎?被它毀掉的那些生活要怎么辦?永遠(yuǎn)無法痊愈的創(chuàng)傷怎么辦?
        這部小說痛苦得讓人發(fā)抖了,誰也得不出結(jié)論,好像把歷史書蓋上那段歷史就永遠(yuǎn)不存在了。但所有人心底的彷徨和不知所措?yún)s無處安放。這個世界算什么,我又算什么?
      
  •      周國平說,他認(rèn)定好文章的標(biāo)準(zhǔn)是文章的本身是否能讓他產(chǎn)生閱讀的愉悅感。這點我頗為同意。一本小說讓我如此艱難的讀完,那至少意味著,它確實有點不符合我的胃口。
       《活動變?nèi)诵巍罚趺傻拇碜?,成書?0年代,是對那個年代之前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探索。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系統(tǒng)地學(xué)過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史,對于當(dāng)文里所謂的傷痕文學(xué)、尋根文學(xué)、先鋒文學(xué)等文學(xué)術(shù)語,只能抱著一種朦朧的認(rèn)識。說是這篇長篇是屬于對“歷史創(chuàng)傷小說”,那么應(yīng)該將這部小說投放到大時代的洪流中去,解讀出另外一些什么東西來吧??墒?,小說只是小說,我權(quán)當(dāng)一個淺薄的讀者吧。和MOTO一起的時候,他告訴我其實解讀一部電影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比如每個機(jī)位的擺放是否恰當(dāng),每個畫面的轉(zhuǎn)接是否流暢,背景音樂和臺詞的設(shè)計是否合理……他們要注意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常常有時候覺得,看完一部電影后,已經(jīng)是身心俱疲了。后來述述告訴我,解讀電視劇,那更是一種折磨,電視劇遠(yuǎn)沒有電影精致,而花大把大把時間去研究一部本身就有太多瑕疵的作品,那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扼殺??墒钱吘顾膶I(yè)如此,也只好作罷。這個時候,我反而慶幸了,還好文字是經(jīng)得起咂摸的,如果作品本身經(jīng)受地起考驗的話。
       花8天看完一本不長的小說,這較之這個學(xué)期我的閱讀速度來說,似乎屬于不正常了。通常碰到太好的作品的時候,愛不釋手,卻不舍得讀太快,生怕褻瀆了文字,當(dāng)然這種情況例外。
       對于作品的解讀,我總喜歡帶上很濃的主觀色彩。記得師父曾經(jīng)和我說過,他評價一本書的時候,總是和別人的觀點不一樣,甚至在懷疑,為什么這樣呢?我笑了,我也常常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不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我還頗感到享受呢。^^
       不能否認(rèn),書中的文字很美麗,把文章的很多文字單獨拎出來,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絕妙的文筆,處處也都散發(fā)著對于那個時代文化的某種深沉的隱憂。但是,讀罷全文后,我總感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小說的主人公倪吾誠(我一直在想,“倪吾誠”是不是就是諧音“你無成”吧)是個頗為矛盾的結(jié)合體。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似乎太過于“崇洋媚外”了:外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中國的一切都是愚昧的。到最后悲哀地發(fā)現(xiàn),她的骨子里充滿了堿洼地地主(家鄉(xiāng)在孟官屯-陶村,是一片鹽堿地)奴性的髓。在我看來,這是個十足的悲劇人物,留洋的學(xué)習(xí)生涯讓他認(rèn)識到了國民劣的根性,但是他卻全盤拋棄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懂得很多,卻都只能是夸夸其談,根本抓不住事情的本質(zhì)……也許他只能做一個有點文化的阿Q吧……總體來說,對于倪吾誠的塑造,我還是頗喜歡的。
       姜靜珍,倪吾誠妻子姜靜宜的姐姐。年輕的時候就守了活寡,生性潑辣剽悍。可能就因為所謂的貞女吧,姜靜珍的性格已經(jīng)扭曲到近乎變態(tài)了。每天的化妝像例行公事,那么一絲不茍,誰打擾了她那就廢了;罵起人來滔滔不絕,甚至還頗有邏輯性……她總是輕吟唐詩宋詞,”打起黃鶯兒,啼時驚妾夢……“一個被扭曲的女子原本喚起了我深深的同情之感,但是,作者大段大段的心里獨白,大段大段的罵人話語讓我一下子感受到一種難以接受的審美疲勞。盡管我耐著性子看下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罵人的話語中巧妙地點綴這個女子的悲劇色彩,但是先前的審美疲勞已經(jīng)讓我沒有欣賞的激情了。
       另外的幾個出場人物,我都或多或少感覺到異樣的感覺,這里就不一一道出了。
       整篇小說的各個章節(jié)中的突然的人稱轉(zhuǎn)化也讓我特別不自在。有時作者強(qiáng)制的介入讓我頗感突兀??词疯F生的《務(wù)虛筆記》的時候,寫作之夜作者刻意的介入讓我感覺特別和諧,因而整篇小說讓我看來特別自在。而在《活動變?nèi)诵巍分型蝗坏那楣?jié)跳動就有點讓我匪夷所思了。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時候文章補(bǔ)續(xù)的那部分。為什么要把每個出場的人物的命運都交代的那么清楚呢?是否只是為了滿足中國讀者追究大結(jié)局的好奇嗎?好吧,那就寫吧,文章最后說倪吾誠最后變了,還在某地混地不錯,那么,他變了到底是怎么個變法呢?是對中國文化的妥協(xié)嗎?還是?……作者在文章中交代說,活動變?nèi)诵问且环N日本的玩具,它總是不停地變換著身體、頭、手,隨意組合的。我想,它可能是想說,在那個尷尬的年代里,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只能如同活動變?nèi)诵文菢?,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吧?西方新思潮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知識分子們何去何從呢?總之,看完小說,我更亂了……
       小說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清楚,它說:人從宇宙萬物中來,又到宇宙萬物中去。這和史鐵生的”人從虛無中來,回到虛無中去“有異曲同工的味道。那么作者是在對一種虛無的感慨嗎?我不知道。文化的困惑、人生的困惑……導(dǎo)致,我對這篇小說的主旨困惑了。
       我想可能是我斷斷續(xù)續(xù)看的原因吧。只有讀了一次就胡言亂語發(fā)泄了那么多,希望不要褻瀆了作者的勞動成果?;蛘呶铱梢栽僮x第二次,但是,那真的是要看心情了……
      
  •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結(jié)局悲到?jīng)]有一點甜味可以咀嚼的,感到的都是沉重。
  •   小說中倪吾誠是一個平庸的知識分子,有知識但沒有獨立思想,他的批判只是完全用西方的表面現(xiàn)象與中國作比較,不一樣的就認(rèn)為是中國落后、粗俗,沒有嘗試過去理解、探尋原因。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平庸的,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也許并不能找到一條救國救民、改變社會的道路。但是,他們已經(jīng)不愿隨俗浮沉,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殊性來。而這種特殊性,也許是最親近的人也不能理解認(rèn)同的,反而要嘲笑諷刺。個人的痛苦,莫過于身處人群中的孤獨,好比石頭中的一顆雞蛋,或者雞蛋中的一顆石頭。
  •   倪吾誠始終不是一個夢想者 因為他缺少夢想者的勇氣 他只不過是接受西方教育的一個蠻人 倪吾誠就像我們身邊的許多人 他們總是在說他的夢想 可是他們卻沒真正實現(xiàn)過
    倪吾誠的存在對于身邊的人對于他自己都沒有任何的作用 他只會抱怨 他沒能力也不愿意為自己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 如果這就是夢想 是個人都有的 我也樂意在家天天抱怨自己的生活不自由不民主 我可以在家勾勒出許多的生活的不足 但是 這有什么用 如果理想僅保留在想法里 那就不值得稱為理想
  •   看了這篇文章才理解了為什么題目是“活動變?nèi)诵巍?,還有玩具上折現(xiàn)出的悲劇性。
  •   或許是屬于反思小說
  •   這是王蒙寫自己的父親的一部小說。正如他的書中說對于倪吳誠的評價時候,他說的“語言與概念的貧乏”而無法判定類型歸屬。但是如果要歸類我想應(yīng)該算是對知識分子的反思的一類的反思小說吧。
  •   是的 痛得讓人發(fā)抖
  •   此小說其實還是很現(xiàn)實主義的,得了“人民文學(xué)獎”,但總體看還是很難和《紅樓夢》相當(dāng)?shù)?,而說像王朔的態(tài)度,貌似有些欠妥,因二王的氣質(zhì)是相差懸殊的。
  •   這部應(yīng)該算尋根小說
  •   看的時候還沒有看懂,為什么作者會突然冒出一句“你好,我親愛的讀者”。被嚇了一跳,沒想到是作者本身情緒的一種爆發(f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