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上下)

出版時間:1999-0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老舍  頁數(shù):115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tài)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xiàn)出濃郁的“京味”。優(yōu)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gòu)思精致,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作者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國現(xiàn)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早年任小學校長、勸學員。1924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xù)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成為我國現(xiàn)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后先后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對內(nèi)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xié)”,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并對現(xiàn)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后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龍須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lián)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書籍目錄

序惶惑偷生饑荒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一部民族的痛史、憤史,昭示著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無畏氣概。      一種文化,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真實地呈現(xiàn)出它的優(yōu)劣一個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際才能真正顯露出它的強弱。      中國百部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文化的名著      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以其對老京城的細膩掌握,寫盡京味百態(tài)。斯人斯時皆已遠去,成為史冊里的一頁陳跡;昔時的京城沉入記憶,今日的北平背負了更多斑駁歷史,翻開《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呼吸當年的空氣。     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共百萬言,小說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孫四代的活動為主線,輔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實地記述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世態(tài),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心靈震撼和反抗斗爭,刻畫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史詩般地展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偉大歷程。全書如一幅巨大生活畫卷,氣度恢弘,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是一部感人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中國出版的最好小說之一, 也是在美國同一時期所出版的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      《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藝術風格,在這里,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xiàn)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于小說的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三部曲組成的壯闊史詩猶如《紅樓夢》一般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戰(zhàn)爭時的眾生面貌、淪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在這部作品里鮮活地重現(xiàn)。      《四世同堂》無疑是老舍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收獲,其所取得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主要應歸功于作者文化視角的選擇上。小說在抗戰(zhàn)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作者理性與情感上不同的審美選擇又決定了其對小說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審美態(tài)度,這在某種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審美效果,同時又帶來了一定的藝術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戰(zhàn)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huán)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jīng)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zhàn)中惶惑、偷生、茍安的社會心態(tài),再現(xiàn)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經(jīng)濟的發(fā)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么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老舍繼承了魯迅改造國民靈魂的五四傳統(tǒng),他把造成國人性格懦弱、敷衍、茍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傳統(tǒng)的北平文化,而整個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為基礎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對其消極性因素進行了理性的審視與批判。眾所周知,"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nèi)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nèi)容。      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jīng)他的允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jié)日驅(qū)逐瑞豐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憤怒,對孫女被饑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忍無可忍之際終于站起來向日本人發(fā)出憤怒的吶喊,然而一旦抗戰(zhàn)結(jié)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tài),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編輯推薦

老舍,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  授??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xié)日常工作。在創(chuàng)作上,以抗戰(zhàn)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  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chuàng)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輔導,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四世同堂(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書的內(nèi)容無可挑剔,一看上了放不下,可就是質(zhì)量太差。我知道卓越不會賣盜版,但是這個書也著實太像盜版了,翻起來掉灰掉得我到現(xiàn)在喉嚨還疼。我前兩次買的書,質(zhì)量非常好,可這一回買的三本書都皺巴巴的,又臟,像是在倉庫里擺了很久似的。
  •     為什么賣到四十幾塊的書,印刷質(zhì)量這么差?。  偰玫绞掷?,感覺就像盜版書一樣,紙質(zhì)又粗又黃而且很脆,上一次買的《聽楊絳講故事》紙質(zhì)也很差,怎么配得上稱“卓越”呢?!  送貨的人態(tài)度到是蠻好,只是質(zhì)量太差,哎!  再這樣下去,就再也沒信心在卓越買書了!
  •   是100章節(jié)的,85萬字的,全版
  •   強烈要求同志們不要上當?。〗^對不要買??!悔之晚矣!!
  •   可以用來看,收藏比較困難~~~尤其最后一部(下冊后半部),會有錯別字和排版錯誤出現(xiàn),雖然不影響閱讀,但是,很影響心情?。?!----這不應該出現(xiàn)在這么一部經(jīng)典小說里的吧(更何況已經(jīng)重版過N次了)~~
  •   這書的確不適合珍藏,書的質(zhì)地不能夠完美,人民的書最近質(zhì)量在下降.不是死貴,就是質(zhì)糙
  •   上冊的封面都成黑色的了,邊角和書脊也有磕碰的痕跡,不管是不是快遞的問題,卓越都有義務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無疏漏,讓新書以新書的樣子來到讀者手中
  •   很喜歡《駱駝祥子》的插圖版,所以很希望《四世同堂》也會有插圖版。另外,紙張很薄,但很光滑,可以接受,比較喜歡。
  •   紙張非常劣質(zhì),特別是封面,正文還有很多錯字,不知道是不是原著里就是這樣用的通假字!!失望~~
  •   請問編輯,這個版本是100章還是87章?有插圖嗎?
  •   書質(zhì)量,還行,配送尚需努力。
  •   這些講家族事情的文革書,很喜歡
  •   味道實在是難聞了,紙張?zhí)貏e差,錯字、漏字現(xiàn)象十分嚴重,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簡直是愚弄讀者。卓越真的是自己在砸自己的牌子?。。。。。。。。?!
  •   除了字有些小,其他都很好
  •   老舍先生的東東沒什么說的,就最后那一點有點減分了。
  •   書的內(nèi)容十分好,有思想有內(nèi)涵??墒亲侄加″e了,“一點不錯”給印成了“一點不借”。這是盜版的!!上當受騙?。。?/li>
  •   不愧稱為經(jīng)典,真好看
  •   書很好,正版!印刷很精美。雖說是平裝。
  •   女兒愛不釋手,上冊都快看完了。
  •   大家必讀,是一本好書
  •   文學作品的精典.
  •   給孩子買的好書
  •   價格好,超值,值得一看
  •     看四世同堂最讓我震撼也讓我痛苦至今的一個情節(jié)是妞妞餓死了,祁老爺子痛喊著怎么不讓我死?我活得夠夠的了。而韻梅痛不欲生,只有她知道家里僅有的一點白面全留給了老太爺,而妞妞吃不下那些霉米糙糧才餓死的。這么多年過去我還是常常心疼妞妞,在我自私或者無情的思想里,在極端的條件下一個八十多歲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命無論如何都不如一個花骨朵般四歲小姑娘的命值錢。一個小生命的隕落帶來的悲傷相比不敬老的罪名來說似乎要無足輕重一些。這是我的一大哀傷。我想在當時的家庭里一定上演過許多相同的悲劇。中國的孩子從未真正被當人看待過。韻梅那樣的好孫媳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賢惠到可以舍棄自己的孩子盡量讓老人頤養(yǎng)天年,這樣的孝道我做不來,孩子才幾歲,好歹到這世上走一遭,是好是壞得讓她活著,長大,去過完或平淡或出彩的一生。捫心自問我做不到。
      
      但四世同堂真是最經(jīng)典的中國小說之一,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力非一般人可比擬。他把冠曉荷,大赤包這些無恥無知的漢奸嘴臉描寫得入目三分,種種心理描寫令人又笑又齒冷。即便是招娣這樣有些復雜的人物以及她與祁家老三之間朦朧,終因招娣的墮落而毀滅的愛情讀來也讓人長嘆。
      
      當年我常坐在門檻上全神灌注地看這本書,那時真的太小,卻全能理解并且至今歷歷在目,大概這就是經(jīng)典文字的力量。正因為經(jīng)典,妞妞之死才讓我沉吟至今。
  •      起筆名的時候也沒費什么躊躕吧,不過信手將姓氏一拆,選了一半。卻不料一語成讖,從此半生便是不斷地舍,將命運舍給國事,將夢想舍給手中的筆,將愛舍給家人兒女,最后,在一片湖中舍生。
       據(jù)說,他在湖底的姿勢是筆挺的直立。
       而湖邊,粉蝴蝶、黃蝴蝶、白蝴蝶正嗡嗡亂飛……
      
      
       他是老舍,生于清末民初的浩劫之年,死于一九六六年,一個更大的浩劫之年。六十七年,是一個偉大作家的一生,卻也只是一個勤勞的、膽怯的、微笑著辛酸的,普通人的一生。
      破落的旗人之家,母親四十一歲上生了小兒子,他呱呱墜地,母親卻暈過去半夜——是老舍的大姐,把他揣在懷中,致未凍死。
      
       一年半后,父親去世,八國聯(lián)軍進了城,挨家挨戶搜索財物。情知避不過,母親索性拉著兄姐坐在墻根,敞開大門等候。鬼子進了門,先一刺刀把老黃狗刺死,然后大肆搜掠。他們走后,母親把破衣箱搬起,發(fā)現(xiàn)箱子下睡著小兒子。假如箱子不空,他已被壓死;假如他哭了一聲,也就是老黃狗的結(jié)局;假如時間太久,他就會悶死…… 生命,曾一度卑微到令人肅然起敬。
       父親死了,家境落了,改朝換代的血光火焰滿城燃起,身邊的三個孩子,最大的十二三,最小的才一歲半。可是母親不慌也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為孩子們的衣食,母親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服。雙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但她作事卻絲毫也不敷衍,屠戶們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每逢家中有客,無論手中怎么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款待;姑母在家里雞蛋里找骨頭,母親卻只平和:“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氣嗎?”家里桌椅都是舊的,破桌面上卻沒有灰塵,殘破的銅活發(fā)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被細心地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從母親那里,他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好客,以及軟而硬的個性。他的淚會往心中落!老舍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廿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br />    在親友的資助下,老舍讀完小學,他曉得他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勤勞困苦??墒?,他想讀書。他偷偷地考入了師范學校。十元的保證金,讓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而后帶淚把他送出門去。她不辭辛勞,只要兒子有出息。當老舍由師范畢業(yè),被派為小學校長,母親與他都一夜不曾合眼。他只說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親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
      
      
       那時老舍的報酬是不錯的。每月可以拿到一百多塊錢,而一份肉絲三個油撕火燒,一碗餛飩帶沃兩個雞子,不過是十一二個銅子就可以開付。老舍后來說:“我很可能終身作這樣的一個人:兢兢業(yè)業(yè)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guī)規(guī)矩矩地結(jié)婚生子,如是而已?!钡恰拔逅摹边\動爆發(fā)了。
       他的心靈自此變了,敢于懷疑孔圣人!他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狈吹蹏髁x使他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這兩種認識就是他后來寫作的基本思想與情感。而最后,“五四”運動打斷了文人腕上的鎖銬——文言。新的思想,新的感情,還有新的語言。
       他最愛母親,時代卻使他成為逆子。廿三歲那年,母親偷偷為他訂了婚,為了退婚,他與母親著了很大的急,又請來三姐為他說情。廿七歲,他上了英國,母親七十大壽的日子,他遠在異域,母與子,隔著千山萬水,眼里都含了淚。
      
       去國半年,他開始想家,想國內(nèi)所知道的一切?!澳切┦录榷际沁^去的,想起來便象一些圖畫,大概那色彩不甚濃厚的根本就想不起來了。這些圖畫常在心中來往,每每在讀小說的時候使我忘了讀的是什么,而呆呆地憶及自己的過去。小說中是些圖畫,記憶中也是些圖畫,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圖畫用文字畫下來呢?”老舍說:“我想拿筆了。”
       用鋼筆寫在三個便士一本的作文簿上,閑著就寫點,有事便把它放在一旁,漓漓拉拉地寫了一年,就這么簡單,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那本寫得不甚整齊的作文簿,現(xiàn)在還能找得到嗎?
       給同住的許地山看了,他笑得不亦樂乎,攛掇他寄到國內(nèi)去,三個月后,《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老舍到中國飯店吃了頓“雜碎”,犒賞自己。然后是《趙子曰》、《二馬》。
      
      
       那時,老舍正在倫敦大學的東方學院任教,學生里,有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最小的十二歲。有的學生學語言,有的念書,有的要得學位,有的念元曲,有的是要往中國去先學幾句中國話……很少有兩個學生恰巧學一樣東西的。一個人一班,他便一天忙到晚;學院來者不拒,老師就得昆亂不擋。而他的大部分小說都是在圖書館里寫的,因為這里清靜啊,抬頭還可以看見一片空地,有些花木,象個小花園。十幾年后,他仍然希望著“有機會再到倫敦去,再在這圖書館里寫上兩本小說!”
       他對人生其實要得極少極少,一個家,一個寫作的地方,一些花草,一些小動物,便覺得人生再無遺憾。
      
       他是勤謹?shù)娜??!俺诵瞧谌栈蛴悬c病的時候,我天天總寫一點,有時少至幾百字,有時多過三千;平均的算,每天可得二千來字。”卻又絕不精制濫造。他不肯輕易失信:只要答應了寫稿子,他就必定寫。曾有人向他約稿,他隨寫隨放棄,最后走投無路,索性把幾萬字的碎字塊給寄過去,證明自己不是不寫,實在是寫不出——他面面俱到,誰的心都怕傷,誰的面子都怕得罪。
      
      
       他說他生命中有三次,他快活得連話也說不出,心里笑而淚在眼圈中。第一次是看到自己的第一本書印出來;第二次是他的小女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他離家兩三天,剛一回家,她便晃晃悠悠地走來,抱住爸爸的腿不放;而第三次,是在漢口,全國文藝界抗戰(zhàn)協(xié)會開籌備會的那一天。
       他是真正心甘情愿為國家“略盡綿薄之力”——只有在他身上,這才不是一句客套話。大后方重慶,梁實秋在寫《雅舍小品》,張恨水在寫《八十一春》,而他,寫了一本一本抗戰(zhàn)題材的小說和劇本:《四世同堂》、《火葬》、《國家至上》……
       他也承認“抗戰(zhàn)文藝,談何容易”,他也說:“象《火葬》這樣的東西,要是擱在抗戰(zhàn)前,我一定會請它到字紙簍中去的?!蔽覀儏s在這些垃圾作品里看到他一顆純掣的赤子心。仿佛字字句句都在說:“對不起,我只是文人,我沒法子扛搶打仗,可是,為了這個國家,我盡力了……”——他抱歉地、憂愁的笑容。
       而后半生,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出于這原因吧。
      
      
       一直以來,他愛中國,卻又覺得它沒指望,可是突然間,新天新地新人間了。他又一次歡喜得要掉淚,又象寫抗戰(zhàn)文藝一樣,他以寫作的方式來緊跟形式,來報效祖國。
       政府整治龍須溝,他便趕緊寫《龍須溝》;提倡婦女就業(yè),他就拿出一本《女店員》;為了反映“三反五反”,他五易其稿,誠心誠意地捧給大家看,認真聆聽每個人的七嘴八舌,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第三稿,是個嚇死人的五幕稿……到最后,他說:“里面一句我自己的話也沒有了?!比匀皇堑模⑽⒖酀男?,象沏過太多遍的茶,一無火氣。
      
       《茶館》就是這么來的。起先只想寫一本配合宣傳憲法的戲,戲未整好,大形勢已變,戲已就成了一迭廢紙。卻有一幕戲,令每個看過的人:導演、演員……都不能忘,他們建議老舍把這個故事寫出一部獨立的戲。老舍的回答在當時或許入情入理,卻讓后世的人愕然,他說:“那就配合不上了?!?br />    《茶館》不是一部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戲,只是讓人惻然、慘然、憫然,偶爾會有凄涼的笑,是大時代里小百姓里不能不承擔的命運。他筆下的人生太卑微,原是不能在舞臺上轟轟烈烈出演的。
       他曾享大名,冠蓋滿京華,任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獲得北京市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世事至此,已是一帆風順,卻在頃刻間,他的天塌了。
       1966年,文革爆發(fā)。
      
      
       他們是怎樣折磨老舍?從大劫中茍活下來的文人們以只言片語描述著當時的情景:說不清多少紅衛(wèi)兵把六七十歲的老人揪上高臺批斗,在盛夏天氣里,拿他的書點成火堆,逼他跪在火邊,在他背上涂上漿糊,貼上大字報,往他臉上唾唾沫……
       他是這樣這樣地愛國,可是,怎么沒有人來愛他?他已經(jīng)為國家傾盡所有,竭盡所能,為什么大家還要不相信他?他一心一意以為是新社會,再也不是人欺負人、人壓迫人的時代,怎么還會有比法西斯更可怕的中國法西斯?他一生熱愛女性,尊重女性,可是那些掄起皮帶,抽在他臉上身上的,是比他女兒還小的女紅衛(wèi)兵!
       這是他全心全意愛的國?這是他全力支持擁護的大時代?這是他滿心疼愛的下一代?這是我們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古國?
      
       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他的天塌了。
       此生,還有什么可以眷戀?
      
      
       有一部散失了的小說,他寫的,叫《大明湖》,說的是一個受盡折磨的女子,終于跳進大明湖,那時,他并沒有想過,會是自己,在太平湖邊默默地坐了一下午,沒有人看見,他究竟是什么時候,走進湖里的……
       他的尸體,在一天后才被撈了起來。
       而湖邊,粉蝴蝶、黃蝴蝶、白蝴蝶在飛……他的小說里,少有愛情的存在,這卻是他最喜歡的,愛情發(fā)生的景致啊。
       隔好久,才有一個好心的人為他搭上了一領葦席。
      
      
      
  •     真心是太難讀了,文字完全沒有美感,想模仿紅樓夢又模仿不出來,文字干澀生硬,一點都不流暢,讀完白先勇的臺北人再讀這個,真心是沒法讀。一篇文學作品的流暢性我認為應該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然都沒有欲望看。
      內(nèi)容上寫盡了北平人的懦弱。
  •     剛讀到252頁,就來寫評論,權(quán)當日記,因為不寫不足以平靜下來。
      
      老舍的這部大作,說實在的,以他的文學功底,以他的高貴品質(zhì),他要把這書寫成世界經(jīng)典是完全夠格的,事實上,從小說的質(zhì)量來講,它絕對是一流的。可是當我們還在大學校園里時,讀名著,眾人皆去讀《飄》、《荊棘鳥》,而不一定去讀《四世同堂》,這是什么緣故?如果不是因為喜歡老舍,我這個愛好閱讀的人也不會去把這書搜出來讀,是不是?中國的名著,除了老祖宗的四大名著被用力地宣傳,人人非讀不可,卻沒有一本作品,還有這樣的待遇了。為什么?
      
      我現(xiàn)在明白了,因為中國只配寫些“丑陋的中國人”,這么寫,客觀真實,讓中國讀者服了,但是這就是XX民族精神的證明。寫小說,如果主角是些惡心的人物,那么寫得再好,大家看了也是抬不起頭來,怎么可能去一傳十、十傳百?而主角如果是有人性有氣概的人物,那么這作品就會成為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力量,所向披靡,推動歷史前進。
      
      海明威的系列名著塑料了美國人的精神,美國人那種人道主義,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那種艱苦的思索與追求,沒有什么走狗分你的心;往前看《飄》,里頭的美國南方人個個是條漢子,戰(zhàn)爭怕什么,家家戶戶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丁都上戰(zhàn)場,他們可有考慮家里的老人小孩女人會死會活,如果被人奴役了,還有什么活著的必要?他們于是出戰(zhàn),沒有那么可笑的內(nèi)心折磨。然而果真戰(zhàn)敗了,他們絕不服輸,組建三K黨進行活動,最后終于用更高明的辦法奪回了自治權(quán)。美國人的精神,令人一邊笑一邊掉淚,他們之中有些投機商,像男主角瑞德這樣,但是他也不那么十足的壞,他也會幫助人們逃過災難,絕沒有出賣自己人的惡毒。這樣的民族,不發(fā)達才怪。這樣的作品,讀了不在全世界掀起新思潮才怪。澳大利亞的《荊棘鳥》,寫到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澳洲只是各色移民的拼湊,按理說應該是一群烏合之眾,然而,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的年輕人能上戰(zhàn)場就上,不能上的就全力以赴地在后方拼命生產(chǎn)糧食,他們對國家的愛是那么純粹那么深厚。照樣沒有什么膽小鬼,沒有什么走狗,沒有人去鉆營什么戰(zhàn)爭橫財。這部書里個性與品質(zhì)令人討厭的只有瑪麗姑媽一個,但她的可惡也只是局限于家庭之中,愛情之中,并沒有去把澳洲精神搞亂。
      
      中國人呢?中國人是沒有……(刪略)。歷史上次次戰(zhàn)爭次次有叛徒,到日本侵華,那漢奸就像雨后春筍一樣悄悄地生長出來,人家沒來啟用你呢,你就到處找線索,早早地計算著要去給人家當狗。這是冠曉荷夫婦及瑞豐夫婦。另一些是受了生活所迫,鬼子給事做,也就做了,如陳野求。這兩種情況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當漢奸。還有一批人像瑞宣這樣的人物,哭什么不能上戰(zhàn)場,不敢反抗,因為家里有老人小孩,家庭責任重大,只好留在家里。真是可笑。而且,他們明明知道誰是走狗,卻不去除掉他,而繼續(xù)留著他做惡。中國封建史太長了,形成了一套禮教制度,講什么孝忠,卻根本不講XXXX。團結(jié)一心,這在中國人身上從來是沒有的。只要事關利益,漢奸就變出形來。老舍的小說這么一路刻畫下去,真實極了,然而讀得我非常憎恨。中國人只會窩里斗,計算自己的小便宜。沒錯,中國人代代如此,無可辯駁。當然也有個把個像錢詩人這樣的好漢,但是他們太少了,就像屈原一樣,點綴一下,以見得中華民族還是可以延續(xù)下去的,畢竟還有個別的另類在付出代價。
      
      好吧,這作品要用來啟發(fā)世界人民擁有美好的品質(zhì)與情操是不可能了,但作為外國讀者了解中國人的本質(zhì)卻是挺好的,可以叫他們當作“史料”來讀。中國人,作為個體,又善良又勤勞又能忍耐,可是中國人組成一個民族,在個人利益面前,往往就得被為數(shù)眾多的走狗與占絕大多數(shù)的懦夫所阻礙。一具巨大的軀殼,死不了,也活不出彩。
      
      -------------------------------
      2013-12-9 補充:
      
      怎么感嘆老舍對中國人的洞察力也不為過!這里頭的中國人,北平人,一個個活生生的,那么真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與這樣的國民或自己相處著,就是不能說得那么明白,此所謂當局者迷。而老舍卻能夠心平氣和地把他們寫出來。不為美化或丑化,只為客觀。就像歷史學家修昔底德那樣認真、專注。真慶幸讀了這書,才知道我們看人的能力與老舍相比,是多么小兒科。
      
      魯迅犀利地揭露中國人的劣根性,國人聽了刺耳;老舍則不動聲色地讓中國人自己上臺亮相,說他自己是怎么回事,讓你了解了并且無話可說。那一部分中國人啊,愛面子,又沒尊嚴,實質(zhì)上就兩個字:“虛偽!”并且,這樣的人并不全是大人,少年也已經(jīng)被家庭學校教育成型了。如果我早就把這個根本問題想清楚了,我想我的高中時代就不會那么痛苦;我就不會去與無恥的人們對峙,而使自己掙扎在悲哀與絕望之中。成長就是一部后知后覺的歷史啊。
      
      上冊讀完,覺得瑞豐這一形象被刻畫得非常真實非常完善。一個十足的小丑!當?shù)弥鹦蝗毡救俗プ邥r,“瑞豐動了心。哥哥總是哥哥。可是,再一想,哥哥到底不是自己。他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強的笑著說:‘嘔!我們哥兒倆分居另過,誰也不管誰的事!我是來看看老祖父!’”(P590)
      
      當他的車夫小崔無辜被殺時,他聯(lián)想到自己會不會有點危險呢,就“極快地想到,他必須找個可靠的人商議一下。萬一日本人來盤查他,他應當怎樣回話呢?他小跑著往北疾走,想找瑞宣大哥去談一談。大哥必定有好主意。走了有十幾丈遠,他才想起來,瑞宣不是也被捕了么?他收住了腳,立定。恐懼變成了憤怒,他嘟嚷著:‘真倒霉!光是咱自己有心路也不行呀,看這群親友,全是不知死的鬼!早晚我是得吃了他們的虧!’”(P600)
      
      當日本人的走狗,他風光得很,洋洋自得,對那些日本人、漢奸、特務們極度諂媚,但這一面只是讓他充了胖子,他好可以肆無忌憚地欺負窮困的國人,回家去向家人炫耀他的堂堂儀表;可是他又不敢信任日本人,出了事還得求救于家人??墒羌胰艘挥兴阑?,他只管著自己,只恨家里人給他添了麻煩。這樣一個人物,一個自私自利,非常實際的小人,在當初可是家里爺爺父母的鐘愛對象,差一點就讓他掌家了,因為他會算計、不吃虧,好帶領一家人平安度日。幸好他娶了個無恥的胖太太,她看不起這一大家子,只想著出去另過,吃著家里的,玩著外面的,絕不承擔大家庭責任,才使這個小丑沒擴大影響力。小丑,才吃得開,在長輩眼里也才吃香呢。她的病媽還不是把救委屈自己辛苦養(yǎng)家的長子的二十個現(xiàn)洋拿去幫了無恥的老二?她說:“老二不是東西,可也是我的兒子!”(P592)如果我是大兒媳韻梅的話,絕不再伺候這個病婆婆。
      
      可是沒辦法,一群沒有是非觀念的人,即使深明大義,也是根本不敢行動的人,一大家子就那么軟弱地得過且過地過吧!
      
      --------------------------
      2013-12-16 補充:時至今日,才細讀完畢。
      
      一群人,沒有了骨氣和勇氣,使得擁有成熟文化的北平在戰(zhàn)爭中像一條長滿了蛆的死狗。文化只不過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光環(huán),和平年代可以粉飾太平;戰(zhàn)爭年代,腐朽了的文化只會成為民族發(fā)展的包袱。而大自然則永遠剛強,能夠抵御一切災害。那些蒼涼的大山大河,用純樸哺育著具有血性的子女。人的本性,恰恰能在關鍵時刻挽救人民。
      
      P1026 “那滾滾的黃流與小得可憐的山村,似乎是原始的,一向未經(jīng)人力經(jīng)營過的??墒撬鼈円簿鸵虼擞幸环N力量,是北平所沒有的一種力量,緊緊的和天地連在一處。假若那人為的,精巧的,北平,可以被一把大火燒光,這些河流與村莊卻仿佛能永遠存在——從有歷史以來,它們好像老沒改過樣子,所以也永遠不怕,不能,被毀滅。這些地方也許在三代以前就是這樣,而且永遠這樣。它們使他(瑞全)擔心它們的落伍,可也高興它們的堅實與純樸。他想,新的中國大概是由這些堅實純樸的力量里產(chǎn)生出來,而那些腐爛了的城市,像北平,反倒也許負不起這個責任的?!?br />   
      P1093 “頭年的蘿卜空了心,還能在頂上抽出新鮮的綠葉兒;窖藏的白菜干了,還能拱出嫩黃的菜芽兒。連相貌不揚的蒜頭,還會躥出碧綠的苗兒呢。樣樣東西都會爛,樣樣東西也都會轉(zhuǎn)化?!?br />   
      連瑞宣這樣懦弱無用、令人厭煩的文人也受了鼓舞,開始抗戰(zhàn)了!說實話,在這一頁之前,我對瑞宣是一點好感也沒有,我最不喜歡這種滿腹責任呀,孝道呀,其實像團扶不上墻的爛泥巴的人。富善先生在他入獄后默默地盡力地把他營救出來,可是富善先生入了獄呢,他倒好,難過免不了吧,反正不明不白死于冤獄的多了,連營救他的法子也不用費心去白想的。瑞宣豁出去反抗,好呀!白巡長丟了日本人給的差事,也豁出去反抗,好呀!
      
      老舍說,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果然如此。讀老舍,代表作就是《駱駝祥子》與《四世同堂》。
  •     看慣了現(xiàn)代人的作品,再一次聆聽老舍先生的作品,仿佛身處那個時代。北平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活過來了,與小羊圈胡同有關的每個人也都有血有肉,你可以給他設想出一個形象。
      《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爺看盡了世態(tài)炎涼,反而有一種曠達;瑞全和高第,是新青年的代表,中國有他們,國家不會亡;而招第卻由于自己的軟弱與貪圖享樂,而做了時代的犧牲品。
      那個時代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的原型。如若照一照現(xiàn)在,又是什么樣子呢?
  •      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公車的最角落看這個講抗日戰(zhàn)爭前后,北平胡同人民的各種小事,還在看著,看到第二部
       我自己很愛看抗日戰(zhàn)爭,以及文革這類書籍,老舍寫的很好,從抗戰(zhàn)前的祁家風平浪靜,四世同堂,寫到日軍初侵略,到全面抗戰(zhàn)時老百姓們的心理活動,真是很強烈的表現(xiàn)出北平的風俗人情,很地道地讓讀者了解到北平當時的文化風情
       對于抗戰(zhàn)的漢奸,描寫的內(nèi)容也很多,很喜歡看這里。看大赤包,看曉荷那些賣國賊,怎樣賣國求榮,最后應該也沒得到好下場
       反倒很不喜歡看主人公瑞宣,這個文弱書生愛國者,天天都在自責,天天在討厭瑞豐這樣的人,但是從未有過一叮點勇氣,不喜歡作者一直一直在描寫他的矛盾心理,太多了。不過我又想想,要是他在一開有就跟弟弟一起從軍了,那也沒有好繼續(xù)寫下去的必要了,祁家肯定就要夸下了
      
       哈哈,不知道是不是看到老舍就會想到小學課本的關系,每次看著文章,我就想到很多,小學語文學的,承上啟下,為下文埋下篇幅~~這類作用。比如文章開頭寫的祁家家庭和睦,日子過的不錯,也是為下面 日侵略使祁家家人分散的凄慘畫面埋下伏筆~~
      
      最近居然又想看,菊與刀,但是,可能接受唔到咯,因為四世同堂里面的日軍那么討人厭
  •     4月23號開始看這本書,5月4號看完,真是被自己震驚了,幾乎就是一開始就投入進去爭分奪秒的看。開始很難從耶茨的那種比較沉悶的行文進入這本書中,覺得這本書的的文字似乎偏淡了些。剛開始看,可能因為年代已經(jīng)久遠,里面有些感情有一點不能體會,但是慢慢的就能感同身受。每個人物的刻畫都十分生動傳神,看書的時候好多次笑出聲來(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就說老舍的幽默幽默看過茶館和正紅旗下并沒有印象,這次是真的被幽默到了)。但是看這本書,就是看的過程是一種享受,看完之后似乎腦海中并沒有什么想法。
      難道看完這本書之后就應該要告誡自己珍惜當下的太平?我覺得我更想到的是,我們要睜開眼看世界,那時候的條件那么有限,能看出去就差不多等于是擁有超人的智慧了。但是對于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時代的我們而言,判斷力遠比視野重要。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消息,一個消息的各個面,最關鍵的是要判斷哪個才是最貼近事實的。另外,我覺得應該要多進行思考,深層次的思考。凡事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簡單。并不是說要多博聞強識,但是至少自己喜愛或關注的事物要去判斷和思考。
      我現(xiàn)在最缺乏的是判斷力和行動力。對這兩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是我“怕麻煩”。所以,至少做一個勤快的人吧。很多事情都是拖著不做的時間也是荒廢,而花時間去做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然后,還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既然當下生活不盡如人意,那么為什么不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既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為什么不傾自己所有的去努力和爭取呢?25歲,一切都還很來得及,何況,并沒有感情在羈絆我。
      我手上握有的這塊生活的璞石之于別人的,資質(zhì)和型狀上都遠非上乘,如此,如果我要像別人一樣達成自己的夢想,便要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這很正常,沒有理由埋怨,更沒有理由懈怠。自勉。
      
  •   有些網(wǎng)友認為我這樣說自己人,真是太偏激了或一概而論。我感覺老舍寫的北平陷落時北平人的不抵抗是真實的,我的所言正是針對這作品所刻畫的中國人的真實。至于林語堂要說有許多人在抵抗,那是他的作品的事。賽珍珠刻畫的是大量的中國人群起抵抗,具有美國人的精神,看了確實讓人振奮。但是魯迅及其他同時代作家都對她很不以為然,覺得她并不了解中國人。中國人批評自己中國人的品性,確實是痛苦的,但是我相信及至今日,多少人敢反抗強權(quán)呢?自屈原以來肯定是有的,但是少數(shù)??傊菫樽约旱睦嬖僬f該不該抵抗吧。我知道的許多發(fā)展得好的朋友時,我相信,以他們那種務實的巴結(jié)權(quán)勢的態(tài)度,如果中國再一次陷落,他們就是頭一批漢奸啦!幸好,沒這機會了。
  •   另外,我想起自小總聽鄉(xiāng)親們說,國民黨打仗四處抓壯丁的事。那么為什么要抓壯丁呢?壯丁不自己想著去報名打仗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