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牟鐘鑒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 與 思想研究》把《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一并研究是一個創(chuàng)舉,認為兩書之間有著前后相繼、一以貫之的關系。首先,兩書的主導思想都是道家,從學派歸屬而言當屬秦漢道家;其次,兩書同處于為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確立統(tǒng)治思想的準備時期,《淮南子》則是以《呂氏春秋》為藍本而寫成的,不過,由于時間的發(fā)展和兩者社會思想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淮南子》顯得更為豐富和系統(tǒng)。再次,兩書都以道家為底色,吸收了儒學的成果,而這種儒道互補是理解中國人性格的關鍵。最后,兩書的風格影響了魏晉玄學,而其思維成果則影響了宋明理學,包括向我們今人提供的具有道家色彩的精神財富如包容精神、超邁風度、辯證思維、自然哲學、個體意識等。
作者簡介
牟鐘鑒,男,1939年5月生,山東煙臺人。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yè)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yè)。1966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1987年底調(diào)轉(zhuǎn)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工作至今?,F(xiàn)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校“985工程”當代重大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兼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專家、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佛學與宗教學理論基地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顧問等。主要著作:《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國宗教與文化》、《中國道教》、《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值的新探索》、《宗教·文藝·民俗》、《中國宗教通史》(與張踐合寫)、《概說中國宗教與傳統(tǒng)文化》(與呂大吉合寫)、《道教通論》(主編)、《全真七子與齊魯文化》(合寫)等。發(fā)表論文280余篇。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第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等。
書籍目錄
再版序言 序言 第一部分《呂氏春秋》的思想 一、《呂氏春秋》的史料考辨問題 二、《呂氏春秋》的特色與思想構成 三、《呂氏春秋》的宇宙觀和天人關系說 四、《呂氏春秋》的社會歷史觀和政治觀 五、《呂氏春秋》論認識及思維經(jīng)驗教訓 六、《呂氏春秋》的人生論 七、《呂氏春秋》的軍事理論 八、《呂氏春秋》的音樂理論 九、《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 附錄歷代有關《呂氏春秋》的考評輯要 第二部分《淮南子》的思想 一、《淮南子》的成書與結構 二、《淮南子》論“道”與宇宙演化 三、《淮南子》的“無為”新說與認識論 四、《淮南子》的生命觀 五、《淮南子》的歷史辯證法及其局限 六、《淮南子》與《呂氏春秋》在社會政治思想上的異同 七、《淮南子》的歷史地位與評價 附錄歷代有關《淮南子》的考評輯要 參考文獻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其次,呂書中占主導地位的合理成分,對于漢代唯物論與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例如《呂氏春秋》認為宇宙從渾沌未分的“太一”原始狀態(tài)中分化出陰陽二氣,二氣交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這種素樸的宇宙發(fā)生論,為《淮南子》所繼承和發(fā)展,形成我國古代最典型的唯物主義宇宙演化論?!痘茨献印吩谔烊岁P系上關于因天法地、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是取之呂書,不過它對于“無為”的概念的含義,增添了更多的積極成分。它關于事物的復雜性,多變性的許多具有辯證法因素的深刻認識,也是借鑒了呂書而后形成的。東漢初的王充,提出了元氣自然論的素樸唯物主義學說,這固然是他在與神學目的論的斗爭中形成的理論,但從思想資料的繼承關系上看,他對于前人的積極成果也有所吸收。例如他強調(diào)天道自然無為,天地乃含氣之自然,不能“故”生人與萬物,人的智慧是稟受了精氣而成的。這些重要的觀點與《呂氏春秋》的天道觀是一脈相承的。王充本人并未明確說師承呂書,但承認自己對自然的看法“雖違儒家之說”,卻合于“黃老之義”(《論衡·自然篇》),也就是說與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潮相一致。可以說王充的唯物主義哲學,是通過《呂氏春秋》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來理解和消化先秦老子、莊子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醫(yī)學理論方面,可以舉《黃帝內(nèi)經(jīng)》為例。這本奠定了中醫(yī)理論的偉大著作,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戰(zhàn)國直到西漢初年醫(yī)學的總集。它的編纂成書時代約在秦漢之際,其假托黃帝作為書名,是受漢初黃老思想影響的表現(xiàn)。在這以前和以后,都不必借用黃帝的名號以抬高自己?!秲?nèi)經(jīng)》運用陰陽五行思想解釋生理和病理的問題,認為人的生理體現(xiàn)了自然界陰陽二氣運行的規(guī)律,它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陰陽應象大論》);人的養(yǎng)生要順著陰陽四時變化的規(guī)律,否則就會生?。灰贵w內(nèi)精氣血脈暢通,才能保持健康;要控制感情,不因喜怒傷身;等等。很明顯這些觀點是對《呂氏春秋》的人法天地的理論和養(yǎng)生之道做移植發(fā)揮而得來的,至少是接受了呂書中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
編輯推薦
《與思想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