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解讀引論

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陳道諄  頁數(shù):250  

內(nèi)容概要

  對意義的探求是人類自身的生存需要,從小到老,人一直都在探求著大干世界與人生的意義。文學就是一種人類用來表達自己對人生意義理解的方式。有了文學也就有了文學閱讀。西方學者伽達默爾認為,閱讀是“把一種意義從另一個世界轉(zhuǎn)換到自己的世界”。即文學閱讀是閱讀者把文學的意義從作家精心構(gòu)建的文學文本世界轉(zhuǎn)換到閱讀者自己的理解世界的一種精神活動,而實現(xiàn)這種轉(zhuǎn)換的關鍵就是理解?!白x”是知道,“解”是明白;“讀”是“解”的基礎,“解”是“讀”的目的?!拔膶W解讀”就是人類對文學文本所進行的由情感閱讀到理性評判的一種精神活動。隨意性的“文學閱讀”需要提升到學理性的“文學解讀”層面,人的文學閱讀活動才會發(fā)生本質(zhì)性變化。

作者簡介

  陳道諄,男,1961年出生于海南省??谑?,1980年入讀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一直在海南高校工作。其間,1987年至1988年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研究班學習。現(xiàn)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著有《文化時代與文學生存》《文學解讀導論》《從文化回到文學本身》等,在《文史哲》《名作欣賞》《山東大學學報》《遼寧大學學報》《河北大學學報》《海南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文學與人文學與人的意義世界文學與人的意義探求第二章 文學解讀的歷史溯源中國:“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傳統(tǒng)文學解讀研究西方:從傳統(tǒng)解釋學的“實證”主義到現(xiàn)代解釋學的“此在”闡釋第三章 文學解讀的要素文學解讀的主體文學解讀的對象文學解讀的文本形式文學解讀的歷史語境第四章 文學解讀的目的“為己之學”和“為人之學作家:從為己到為人讀者:從為己到為人讀者”為學“的審美心理探析第五章 文學解讀的方法“人乎其內(nèi)”與“出乎其外“大處著眼”與“小處人手“審美認知”或“審美對話第六章 文學解讀的立場文學解讀的”政治“立場文學解讀的”審美“立場文學解讀的”文化“立場第七章 文學解讀的選擇權(quán)力文學解讀的選擇權(quán)力文學解讀的選擇方法第八章 文學解讀的藝術橋梁思維的外化形態(tài)敘述的話語權(quán)力虛構(gòu)的藝術想象的張力“依據(jù)癥候解讀”第九章 文學語言的雙重文化屬性語言的傳統(tǒng)工具性語言的現(xiàn)代本體性第十章 文學解讀的情感導向文學解讀的情感導向研究緣考文學解讀的情感特征文學解讀的情感傳達文學解讀的情感交流第十一章 文學解讀的審美傳達文學解讀審美傳達方式的歷史演變文學解讀的審美傳達認知文學解讀審美傳達認知的影響因素第十二章 文學解讀的審美差異性文學解讀的障礙發(fā)生文學解讀的歧義文學解讀的“誤讀”合理性文化與文學的意義分歧第十三章 文學解讀的不可終極性不變的是文本,常變的是解讀意義在生成中消解不可能有的終極結(jié)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新時期的文學,一開始就能夠在社會上產(chǎn)生巨大的思想影響,就是它的情感指向都是從重新認識人開始的。當我們回過頭來去審視新時期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無一不是強烈地表現(xiàn)出對人的生存關懷這一點,像劉心武的《班主任》、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等。作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把文學故事的生活面,放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歷次政治斗爭給人的生存帶來沉浮起伏動蕩不安的背景下,在反思“政治”對“人性”的粗暴干涉中,表現(xiàn)出對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關懷。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直接推動下,從1979年開始,我國學術界對人、人民性、人道主義以及人的異化等與人相關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學術大討論。在這場長達數(shù)年但實際上并未結(jié)束的關于“人”的討論中,人們終于通過學術爭論,把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與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人道主義”區(qū)分開來,并對人性與人的階級性等問題在理論上進行了廣泛和較為深入的探討。今天,我們回過頭去觀看這場爭論,雖然在這場學術爭論的后期,由于某些非學術因素的介入,導致這場學術爭論最終無法在學術界對“人”的探討達成共識。但它終于突破了我國在“人”的研究上的一些局限,打破了長期以來“人道主義”就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這種將階級觀念強加給學術研究的思想束縛,并為今后關于“人”的研究沖破種種意識形態(tài)的枷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不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形成,對經(jīng)濟建設重要性的一再強調(diào),在某種程度上,對人以及人的生存與價值觀念,又產(chǎn)生了一定的認識偏差和影響。這種偏差具體表現(xiàn)在文學活動中,呈現(xiàn)出重視人的實用價值,強調(diào)人作為一種社會商品的文化符號意義。于是,人的生活意義就被一些人片面地理解為對物質(zhì)的占有,這種思想不可避免地對文學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由于人的存在并不簡單地表現(xiàn)為對生活被動地接受,人在被動接受時缺少一定的理性認識和判斷能力,就會自動放棄思想的獨立品格,使人淪落成為物質(zhì)的工具或奴隸。像中國當代作家朱元的《我愛美元》、《生活無罪》等作品,盡管作者極力宣稱這是20世紀末“現(xiàn)代人結(jié)束精神流浪的悲壯努力”,但其通篇表現(xiàn)出來的金錢至上、享受墮落的思想,即使再多包裝上幾層時髦的“世紀末情緒”的華麗外衣,讀者從中感受到的,也只能是早在19世紀末就被批判現(xiàn)實主義評論家批臭了的陳腐不堪的東西。  ……

編輯推薦

  對意義的探究是人類自身生存的需要,萬物之靈的人來到這個大干世界,從此便走進了一個具有無窮意義的世界。從小到大,一直到老,人總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探究著大干世界與人生的意義,同時也在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大千世界與人生意義的理解。文學就是其中的一種用來表達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方式。有了文學,隨之也就有了文學閱讀?,F(xiàn)代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認為,閱讀是“把一種意義從另一個世界轉(zhuǎn)換到自己的世界”。這就是說,文學閱讀活動是文學解讀者把文學的意義從作家精心構(gòu)建的文學文本世界轉(zhuǎn)換到解讀者自己的理解世界的一種精神活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學解讀引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