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寶成 頁數:34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認同”是建立在區(qū)分“我”和“他”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區(qū)分的邊界總是變動的、多元的,所以就會生產出多種多樣的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就是其中兩個格外引人關注的概念。具有跨國屬性的巴爾虎人是蒙古族最為古老的部落之一。從區(qū)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呼倫貝爾、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和蒙古國的東方省。張寶成所著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跨國民族視閾下的巴爾虎蒙古人身份選擇)》從探討巴爾虎蒙古人的身份認同,折射出個體或個體民族如何看待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更深層次的是,筆者試圖從一個特定跨國民族的身份認同探尋多民族國家的個體民族對自我身份的認定?!睹褡逭J同與國家認同(跨國民族視閾下的巴爾虎蒙古人身份選擇)》以及如何實現從民族認同向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而構建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實現從“民族國家。向“國家民族”的轉型,則是現代國家建構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寶成,男/漢族/1972年11月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民族政治學博士。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民族學重點研究基地副教授、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十屆青聯委員;主要從事族際政治、民族地區(qū)政府管理、民族地區(qū)經濟政策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參與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十六項,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三項地廳級科研獎勵五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身份認同與民族問題一、本書的緣起二、研究個案的選取與研究方法第二章 歷史與現實:巴爾虎蒙古部的滄桑第一節(jié) 遙遠的記憶--巴爾虎先人一、未曾斷裂的記憶:巴爾虎代巴特兒與天鵝始祖母二、從“林木中百姓”到“熔鐵出山”三、游牧文化:巴爾虎人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第二節(jié) 巴爾虎蒙古源流一、“巴爾虎”族源二、巴爾虎人的遷移三、呼倫貝爾地區(qū)的巴爾虎人四、其他流向的巴爾虎人第三節(jié) 呼倫貝爾巴爾虎現狀一、呼倫貝爾巴爾虎三旗概況二、呼倫貝爾巴爾虎人口情況第四節(jié) 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符號一、語言文字二、服飾三、婚俗四、飲食文化五、葦蓮蒙古包六、精神信仰與民族崇拜第三章 巴爾虎人身份認同的層次第一節(jié) 社會身份與心理傾向一、社會與身份二、巴爾虎人的自我意識與群體身份三、群體心態(tài)與民族認同第二節(jié) 文化變遷與巴爾虎民族認同一、身份選擇與文化認同二、社會發(fā)展與巴爾虎文化認同的隱性斷裂第三節(jié) 公民:國家視野下的民族成員身份 一、公民與公民身份二、公民教育實踐與國家認同第四節(jié) 政治認同:國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一、政治認同二、和諧社會構建中少數民族成員政治認同面臨的挑戰(zhàn)第四章 族際交往與民族融合:巴爾虎人身份認同的挑戰(zhàn)第一節(jié) 文化傳統(tǒng)與族際交往的碰撞一、人口的流動與流動的族界二、族際交往與民族認同第二節(jié) 不可回避的現實:民族融合一、“民族融合”:一個內涵豐富而意義深刻的概念二、促進民族融合的現實因素第三節(jié) 關于民族身份的思考一、“我們是誰”:對自我身份的反思二、民族身份的再確認第五章 巴爾虎人國家認同的跨國比較第一節(jié) 雙重認同的和諧共存:呼倫貝爾巴爾虎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呼倫貝爾巴爾虎人國家認同的現狀二、巴爾虎人國家認同力的制度力量--我國的民族政策第二節(jié) 政治與文化的差異:與俄羅斯布里亞特人國家認同之比較一、與俄羅斯布里亞特人國家認同的比較二、蘇聯民族理論實踐與蘇聯解體的啟示第三節(jié) 民族國家與“民族自決權”一、“民族自決”: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理論困境二、“民族、國家一體”:民族國家的理論起點三、“主權國家”:全球化發(fā)展的歷史必然四、民族分立:民族自決權的曲解第六章 反思巴爾虎人身份認同:概念及其實質一、關于“認同”二、認同的概念三、認同的發(fā)生理論四、認同的要素五、認同的層次性六、認同的作用與意義第七章 國家建構語境下的認同第一節(jié) 多民族國家內的民族與國家一、國家發(fā)展與民族發(fā)展二、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三、國家政權與民族政治發(fā)展第二節(jié) 跨國民族與國家認同--關注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一、正確認識我國跨國民族現狀二、著重遏制民族主義的消極影響三、促進邊貿和沿邊開放第三節(jié) 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多民族國家認同的構建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二、西方多民族國家認同構建的典型實踐三、多民族國家認同構建的方向參考文獻附錄一附錄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真正具有實體意義和法律依據的群體是“國家”,而不是“民族”。因為國家的指稱是最真實也是最具體的,并非如亨廷頓所謂的“想象的共同體”,而民族概念所指的內容或對象卻是極為模糊和抽象的,而且容易產生出混亂和誤解。這也是相比較起來,人們更愿意承認國家的合法性,更愿意用國家來指稱居住于某地域上的人群的最主要的原因。國家是以民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但是國家建立之后不僅擁有了民族所沒有的權力,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擁有了彼此間認可的合法性。所以,把社會的多個民族整合到國家之下,是保護這些群體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和形式。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在日后的社會交流與宣傳活動中應該極力突出國家意識,而相應地弱化人們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不論是處于優(yōu)勢的民族的意識,還是處于劣勢的民族的意識。西歐“民族國家”的建立成功地使“民族”過渡到了“國家”,這是民族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飛躍。但是,當我們走人21世紀,“民族國家”已經徹底走到了它的盡頭,即便是在民族國家發(fā)源地的西歐,各國的民族構成也已經不是“清一色”的單一民族了。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民族相互交融、各種人群不分彼此共同生活,如果還是提倡民族國家理論那就是歷史的倒退。因此,我們應該盡早地完成從“民族國家”到“國家民族”--即“國族”--的歷史性轉變?! ≡诮裉?,我們提倡認同“中華民族”,不僅僅是因為這一身份體現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天然心理素質、精神信仰或生活方式等內容,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使每一位中國人都由此獲得了一種特定的、正式的身份--“公民”。從這一點上講,“中華民族”不單純是一個民族或文化的概念,更重要的它還包含著政治的概念。所以,單純地從文化角度去理解和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有時并不一定能夠達到“國家認同”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我們努力盡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公民教育體系,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ǘ┕餐慕洕媾c平等的分配制度:構建國家認同的物質基礎 共同的經濟利益是現代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政治發(fā)展,如果經濟問題解決不好,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那么不但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而且就連國家的政治合法性也會受到質疑?,F實是,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儲備等在各個地區(qū)存在著較大的分布差異,這就使國家內部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tài)。所以,地區(qū)利益分化以及基于此而產生的民族利益分化問題,是現代國家建構國家認同過程中必須應對的問題。如果在一個國家內部,各民族、各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懸殊,或各個民族存在著獨立的經濟體系,彼此之間缺乏相互物質依賴感和經濟交往,那么,該國家要贏得其治理下的民眾的合法性支持就將會變得無法想象。而社會成員國家認同意識的強弱“取決于他們對自己的共同體利益的關注程度,取決于他們共同需求的強度及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只有那些被他們視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或至少是有用的東西,才能將他們緊密團結以抵御那些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分解力量的影響”。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