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田文軍 頁數:328 字數:4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世中國的儒學與儒家》是作者有關近世中國儒學與儒家的研究成果。其中,“德性之仁與規(guī)范之仁”從德性的層面與規(guī)范的層面分別解析早期儒家的“仁”說,認為“仁”范疇不僅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德性,同時也界定了儒家所主張的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集中體現(xiàn)了儒學的理論特色與現(xiàn)代價值;“兩宋時期的辯證思維與中國近世哲學的發(fā)展”從辯證法史的角度研究宋代儒學,作者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哲學思想都有自己獨到的考察與辨析;“陳黻宸與中國哲學史”、“張岱年與中國哲學問題史研究”、“蕭萐父與中國哲學史學”等則是作者近年從事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的階段性認識成果;“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主題芻議”肯定辨析事物的共殊是中國現(xiàn)代哲學轉型與建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理論課題,作者認為對共殊問題的探討關系到中國社會文化的現(xiàn)實發(fā)展,當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探討與論釋對這一哲學課題是“怎么想的”的時候,即將是新的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的開始。其他篇目,或標志作者對馮友蘭哲、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或表明作者對帛簡文獻的具體研探,或記錄作者的讀書心得,視域不一,但文字清新,理趣兼具,都具有較高的可讀性與思想價值。
作者簡介
田文軍,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馮友蘭學術研究會理事。1994年曾在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文學部研修。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使他在中國辯證法史、宋明哲學、馮友蘭哲學研究等方面獲得了多種認識成果,主要著作有《馮友蘭與新理學》、《馮友蘭新理學研究》、《現(xiàn)代新儒家學案——馮友蘭學案》、《馮友蘭傳》、《中國辯證法史》等,并先后參與多種學術著作的編撰工作,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武漢大學學報》、《哲學動態(tài)》等報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近年主持多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和武漢大學科研課題,目前正致力于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
書籍目錄
上篇
德性之“仁”與規(guī)范之“仁”——簡論早期儒家的“仁”說及其現(xiàn)代價值
帛簡《五行》篇與原始“五行”說
劉秀思想簡論
兩宋時期的辯證思維與中國近世哲學的發(fā)展
“新民”與強國——嚴復、梁啟超“新民”學說評析
咸與維新之夢幻——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潮
關于“武漢城市精神”的幾點思考
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主題芻議——關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的一些回顧與思考
陳黻宸與中國哲學史
張岱年與中國哲學問題史研究
《近思錄·道體》解讀
蕭萐父先生與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學
民族主義與文化復興
中篇
馮友蘭文化類型說芻議
舊邦新命,真火無疆——馮友蘭先生學思歷程片論
寫在馮友蘭先生逝世一年后
——關于馮友蘭思想研究的幾點感想
馮友蘭文化觀芻議
寫在馮友蘭先生百年誕辰之際
馮友蘭與西南聯(lián)大
馮友蘭與抗戰(zhàn)文化
國立西南聯(lián)大校歌歌詞作者考辨——重讀馮友蘭《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馮友蘭論比較中西哲學
“吹盡狂沙始到金——記哲學史家蕭萐父的學術耕耘
“世紀橋頭有所思——訪蕭萐父教授
錦里人文風教永,詩情哲慧兩交輝——蕭萐父教授學術生涯掠影
下篇
“更新而趨時”、“謝故以生新”
“中國走向近代的文化歷程”學術討論會綜述
朱熹理欲觀評析述要
“馮友蘭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馮友蘭哲學思想國際研討會綜述
千淘萬漉,吹沙覓金
心河之水長流
“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
“無邊光景一時新”
《章太炎主體性道德哲學研究》序
漫話讀書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天命神權思想是劉秀思想中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天命神權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是同他的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的需要分不開的。早在南陽起兵之前,李通等人就曾以“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語鼓動過劉秀。劉秀“初殊不意,未敢當之”(《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沒有輕信讖語,貿然起兵。只是因為看到劉績“素結輕客,必舉大事”,而“王莽敗亡已兆”時,才與李通等合謀起兵。李通與劉秀合謀起兵為王莽知悉,王莽先派人抓了李通在長安為官的父親李守及其親族,又派人到南陽抓捕了李通的兄弟門宗六十多人“焚尸宛市”,只有李通等少數人逃走。此事對李通父子謊造讖語以謀私利是一次無情的嘲弄,對劉秀思想也不無影響。使得劉秀對那種詭為隱語,預決吉兇的讖語不敢篤信。而后來在殘酷的軍事斗爭政治斗爭中,他又不能不客觀地分析各種矛盾,尋求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在解決各種矛盾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一些事物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體驗到了“人力”的作用,從而形成了他的“柔道”與“貴人”思想。此時在劉秀思想中,“人力”的觀念與“天命”思想是矛盾的,注重“人力”似乎還是其思想中的主流。 劉秀到達河北圖謀自身發(fā)展以后,疆華從關中來進獻的《赤伏符》中說:“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保ā逗鬂h書?光武帝紀》)疆華以劉秀起兵至劉邦建立西漢乃二百八十年以及漢乃火德為據,認定漢室應當復興。實際上疆華是以傳統(tǒng)的“五德終始說”并雜以迷信預言,勸導劉秀當皇帝。劉秀的一些將領們也力勸劉秀“宣答天神,以塞群望”。后來劉秀終于在河北稱帝。稱帝后劉秀有一篇告天祭文,其文日:“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讖記日:‘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下?!悛q固辭,至于再,至于三。群下僉日:‘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后漢書?光武帝紀》)劉秀認為自己稱帝一是要“答天神”,一是要“塞群望”,似仍體現(xiàn)他思想中崇天命與尚人力的矛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塞群望”是劉秀稱帝更直接更現(xiàn)實的原因。因為耿純已向劉秀講明:天下豪杰拋家棄土,追隨他就是要“攀龍鱗,附鳳翼”,若劉秀不做皇帝,“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失去臣僚支持,這對劉秀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答應耿純,“吾將思之”。劉秀并非不想做皇帝,他所考慮的是在什么時候稱帝適宜,這種考慮是以現(xiàn)實的和長遠的利害關系為依據的。為了維系人心,加上疆華的勸說,他終于做了皇帝。從這時候起,也可以說劉秀公開接受了“皇天上帝,……屬秀黎元”的君權神授觀念。
編輯推薦
《近世中國的儒學與儒家》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近世中國的儒學與儒家的專題研究,如:《馮友蘭文化類型說芻議》、《馮友蘭比較中西哲學》、《陳黻宸與中國哲學史》、《張岱年與中國哲學問題史研究》、《蕭萐父與中國哲學史學》等則是作者近年從事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的階段性認識成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