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趙亞宏 人民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趙亞宏
內容概要
章士釗于1914年5月日本東京創(chuàng)刊的《甲寅》月刊,成為二次革命失敗后流亡和留學日本的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民族出路與表達個人思想的公共話語空間。它是對清末民初社會啟蒙思潮的理性反思和揚棄,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tǒng)治,是《新青年》問世前歐洲進步思想的主要傳播陣地?! 都滓吩驴械奈膶W創(chuàng)作因新思想的注入而擴展了空間,注重以個人體驗為本位,無意識中對新文學的倡導,都為新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和五四新文學“人的文學”觀的確立做了很好的鋪墊。本文運用“文學的整體觀”進行考察,試從政治--思想--文學入手,對清末民初啟蒙思潮對于《甲寅》月刊至《新青年》影響嬗變軌跡進行梳理,對章士釗和陳獨秀努力開拓和貢獻的考察,兩刊物在辦刊宗旨、撰稿人隊伍、欄目設置、廣告刊載、文學觀念變革等方面淵源關系的展現(xiàn),對《甲寅》月刊文學作品的個案研究,進而理清《新青年》對《甲寅》月刊與清末民初啟蒙思潮的承繼與超越,《甲寅》月刊催萌了新文學,新文學的立場與空間格局的形成,通過文學改良與文學革命,構建了新文學的理論并形成了文學批評觀。
作者簡介
趙亞宏,女,1964年出生,吉林省梨樹縣人,通化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吉林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近年來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期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學術成果。先后在《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叢刊》、《求索》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一項,主持吉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人文社科項目各一項,并榮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先后編著和參編教輔類書籍六部,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民間文學教程》一部。
書籍目錄
前言一、選題的范圍及研究意義二、學術史回顧及尚需解決的問題三、論文研究的基本框架與方法第一章《甲寅》月刊與《新青年》:對清末民初啟蒙思潮的承繼與超越第一節(jié)清未知識分子的政治探求與思想文化革新一、清末的維新與革命重國家民族的自強二、輸入與傳播西方政治、文化與文學的共識與影響三、“新學詩”、“新文體”到“新小說第二節(jié)《甲寅》月刊與《新青年》:公共話語空間一、《甲寅》月刊與《青年雜志》(第二卷改為《新青年》)創(chuàng)刊二、由激進革命到理性平和的章士釗三、對民初社會現(xiàn)實作出深刻清晰判斷的陳獨秀第三節(jié)《甲寅》月刊與《新青年》政治思想理論的流變一、從《甲寅》月刊到《新青年》:在個人與國家關系上的變遷二、從“天賦人權”說的捍衛(wèi)到“人權”、“民主”、“科學”的倡導三、《甲寅》月刊與《新青年》:從自我意識到獨立人格觀念的強調第二章《甲寅》月刊是《新青年》的先聲第一節(jié)從《甲寅》月刊到《新青年》一、辦刊宗旨及編輯策略的淵源關系一、編輯人員、編纂隊伍、欄目設置及發(fā)行的承繼與發(fā)展第二節(jié)《甲寅》月刊與《新青年》共設“通信”欄一、作為公共輿論機關的“通信”欄的設置與傳承一、兩刊物“通信”欄的活躍與對創(chuàng)刊宗旨的實踐三、兩刊物“通信”欄的功用發(fā)揮,影響非凡第三節(jié)兩刊物廣告所代表的精英傾向與承繼和創(chuàng)新一、從《甲寅》月刊的廣告看其雜志的精英傾向一、從刊載廣告上看,《新青年》對《甲寅》月刊的承繼與創(chuàng)新第三章《甲寅》月刊的文學動向第一節(jié)《甲寅》月刊的文學辦刊指向第四章《甲寅》月刊與新文學結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學東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隨著翻譯領域的不斷拓展,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文學等在中國有了廣泛的傳播和巨大的影響,使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和自身文化的認識,都經(jīng)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經(jīng)過學習、借鑒,在思想領域達到了共識與認知。首先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譯書、辦報、辦學?;顒?,影響著國人,中國知識分子也辦起了自己的報刊,建立起了中國的新聞事業(yè),譯書活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各地都紛紛創(chuàng)辦學校、學堂,并采用新學,西方的自然科學、哲學、文化等都出現(xiàn)在中國學校的講堂上,新的質素已經(jīng)逐漸融人到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各個領域當中。嚴復翻譯的內容涉獵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許多領域,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和個人留學國外的深刻體悟,使他的翻譯獨具特色,在譯著中寫下了大量極富見地的按語。他用文言文作為翻譯的語言媒介,有著自己的翻譯準則,認為翻譯要做到“信、達、雅”,追求深奧古雅的譯文風格。在二十世紀初,知識界開始系統(tǒng)地翻譯、介紹西方民主政體的書籍。盧梭《社會契約論》(又名《民約論》,1762年)的主要內容是人民主權的思想,認為只有體現(xiàn)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才是惟一合理的。1903年,由楊廷棟全譯的《民約論》,是最早的中文完整譯本。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1748年),嚴復英譯本為《法意》,第一部完整中譯本是1903年張相文據(jù)日譯本轉譯的,書名為《萬法精神》。
編輯推薦
《月刊與中國新文學的發(fā)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