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編 頁數(shù):201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大事記(1921年7月-2011年6月)》介紹了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書籍目錄
1921年1922年1923年1924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2011年
章節(jié)摘錄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開辟新的救國救民道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社會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東方被壓迫民族以巨大鼓舞。中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選擇馬克思主義。同時,中國工人階級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迅速壯大。一場新的人民大革命的興起已不可避免。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北京學生3000余人到天安門前集會,游行示威,掀起反帝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聲援學生,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迅速擴展到20多個省100多座城市。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政治舞臺。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中國代表沒有出席6月28日的巴黎和會簽字儀式。五四運動后,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圖書大量出現(xiàn)。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鄧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王盡美、鄧恩銘等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思想上、干部上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作了準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0年3月李大釗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fā)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上海、北京的研究會同湖北、湖南、浙江、山東、廣東、天津等地及海外的先進分子逐步建立聯(lián)系,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4月經(jīng)共產(chǎn)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派維經(jīng)斯基等來華,先后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等,幫助開展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工作。8月陳獨秀主持在上海建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隨后起草的宣言,比較系統(tǒng)地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者的理想和主張。9月上海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將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改為黨組織的公開理論刊物。11月,又創(chuàng)辦《共產(chǎn)黨》月刊。10月李大釗主持建立北京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秋一翌年春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以及旅日、旅法華人中陸續(xù)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本年起至中共一大前后,國內(nèi)其他地方也出現(xiàn)從事共產(chǎn)主義活動的團體組織。……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