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楊寶林 頁數(shù):370 字數(shù):3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內(nèi)容介紹:劉熙載是古典文藝理論的殿軍,學者對其代表作《藝概》中的文學部分研究頗多,而對其《書概》一章的關注明顯不足。迄今為止,僅有很少就其內(nèi)容探討劉氏書學思想的文章,基本不涉及劉氏另一本書學著述《游藝約言》,對其如何在大文藝觀下形成的書法觀以及評論中的“以缺隱備”、“以偏概全”的表達方式,尚無深入而系統(tǒng)的梳理與揭示。
作者簡介
楊寶林,筆名楊抱樸,1958年3月生,遼寧沈陽人。中國民盟盟員。畢業(yè)于遼寧大學中文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書法文獻學博士學位。書法師從著名學者、書法大家叢文俊先生現(xiàn)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書法文獻學碩士生導師,《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編審。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遼海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遼海出版社特約編審。 已出版學術專著《劉熙載年譜》、《南唐后主李煜》、《詩鬼之詩》、《蘇東坡集詮釋與解讀》、《中國書法藝術》、《十萬個為什么·書法卷》等10部,主編、參編《三國演義詞典》、《全唐詩》等40余部。發(fā)表有關古代文學、書法理論學術論文80余篇。主持國家、省級課題多項。
書籍目錄
序言
緒論
一、劉熙載書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二、本書研究的范圍
三、本書研究的目的、方法、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
第一章 劉熙載生平、行跡及交游考
一、劉熙載生平、行跡考述
1.劉熙載的家世及其少年時代
2.走科舉之路,躋身仕途
3.長安十載無葳蕤
4.漫游與設館授徒
5.從國子監(jiān)司業(yè)到督學廣東
6.主講上海龍門書院
二、劉熙載交游考
1.與書法家的交游
2.與其他各界人士的交游
第二章 劉熙載的學術淵源、書法實踐和書學理論
一、劉熙載書學的學術淵源
1.書體論部分的學術淵源
2.書家論部分的學術淵源
3.技法論部分的學術淵源
二、劉熙載的書法實踐
1.行、草書
2.隸書和篆書
三、劉熙載書學概述
1.《書概》
2.《游藝約言》及其他
3.劉熙載“概體”書論的特征
第三章 劉熙載書學的書體論
一、“詳而靜”的篆書、隸書和楷書
1.篆書
2.隸與八分
3.楷書
二、“簡而動”的行書和草書
1.行書
2.草書
第四章 劉熙載書學的南北書派論
一、清代的北碑南帖之爭
1.北碑南帖之爭的潛流
2.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碑學理論
南北書派理論的形成
3.尊碑抑帖與尊帖抑碑
二、劉熙載書學的南北書派論
1.劉熙栽對南書的批評
2.劉熙載對北書的批評
3.南北書派并論
第五章 劉熙載書學的書家論
一、尊王與王書譜系
1.尊王
2.王書譜系
二、崇顏與顏書譜系
1.崇顏
2.顏書譜系
第六章 劉熙載書學的技法論
一、筆法論
1.點畫論
2.筆法中幾組對立統(tǒng)一的范疇
二、結體與章法論
1.結體論
2.章法論
第七章 劉熙載書學的闡釋方式
一、劉熙載書學的文化闡釋
1.以《周易》為主的儒家思想
2.佛教
3.道家
二、劉熙載書學的審美闡釋
1.審美范疇論
2.審美崇尚
3.其他
三、劉熙載書學的倫理闡釋
1.書如其人
2.狂狷、鄉(xiāng)愿論
3.劉熙載書學倫理闡釋探因
附錄
參考文獻
本書作者發(fā)表的學術文章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當造乎自然”,是說書法應當創(chuàng)造自然。這是古代書論中沒有論述的,可謂空谷足音。劉熙載認為傳蔡邕“書肇于自然”的說法并未到位。傳蔡邕《九勢》:“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2“這里借助道家思想而構筑起來的書法藝術生成論,簡質(zhì)而明了?!?3“書肇于自然”,就是書法從自然中取象。陰陽講的是變化,沈尹默先生《歷代名家學書經(jīng)驗談輯要釋義》說:“大自然充滿著復雜的現(xiàn)象,《九勢》認為是由于對立的陰陽交互作用而形成。這里所說的陰陽,可當作對立著的矛盾來理解。古代認為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舒陰斂,陽虛陰實。自然的形勢中,既包含著這些不同的矛盾方面,書是取法于自然的,它的形勢中,也就必然包含動靜、剛柔、舒斂、虛實等。就是說,書家不但是模擬自然的形質(zhì),而且要能成其變化,所以這里說‘陰陽既生,形勢出矣’?!?4劉熙載認為“書肇于自然”是“立天定人”,尚未達到“由人復天”的境界?!傲⑻於ㄈ恕?,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被動的,書家只能從自然中汲取有益于書法的靈感;“由人復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積極主動的,書家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再造一個“自然”,重構一種人與自然的秩序。“由人復天”,旨在強調(diào)書家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頗具哲理。李賀《高軒過》有“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的詩句,“筆補造化天無功”強調(diào)的是人工勝過天工,人可以彌補大自然之不足。錢鐘書先生《談藝錄》云:“長吉《高軒過》篇有‘筆補造化天無功’一語,此不特長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術之大原、藝事之極本,亦一言道著矣。夫天理流行,天工造化,無所謂道術學藝也。學與術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勝天,人心之通天者也?!?5李賀雕詞琢句未必為劉熙載所首肯,但他那巧奪造化的思想理路卻與劉熙載相契合,或許可以反過來說,劉熙載是李賀的千古知音?! ?/pre>編輯推薦
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其章;古,當觀其變。 ——劉熙載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