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本主義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敏  頁數(shù):28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長期以來,以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或“人本主義”為導向對馬克思哲學進行費爾巴哈式解讀,使得在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之間、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之間、唯物主義與人本主義之間關系問題上產(chǎn)生了諸多爭論和分歧。即使看似已成定論的觀點,實際上依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種二元分立的解讀模式,妨礙了我們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馬克思新世界觀的精神實質(zhì)。作者在深入分析兩種殊途同歸的解讀模式的基礎上,論證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在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并賦予人道主義以科學的理論形態(tài)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闡釋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如何影響了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怎樣促使馬克思在自己獨立開創(chuàng)的研究道路上逐漸走向成熟,直至解除對費爾巴哈的誤解,實現(xiàn)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超越,并對馬克思實現(xiàn)哲學革命和超越的各種條件、根源,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進行了深入考察和系統(tǒng)分析。

作者簡介

張敏,哲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專業(yè)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先后在《學術論壇》、《理論月刊》等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參與完成多項省級、校級課題研究,內(nèi)容涉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解讀、唯物史觀、馬克思人道主義、中華文化等方面。

書籍目錄

導 言
第1章 “以費解馬”的兩種模式
 1.1 以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為導向的理論闡釋
  1.1.1 恩格斯對馬克思與費爾巴哈關系的解讀
  1.1.2 第二國際理論家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凸顯
 1.2 以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為導向的理論闡釋
  1.2.1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闡釋
  1.2.2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闡釋
  1.2.3 阿爾都塞對青年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人本主義闡釋
 1.3 馬克思哲學“費爾巴哈化”的理論實質(zhì)及要害.
第2章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
 2.1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形成及內(nèi)容
  2.1.1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形成
  2.1.2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2.2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理論貢獻
  2.2.1 德國古典唯心人本論及其理論困境
  2.2.2 費爾巴哈對德國古典唯心人本論的揚棄
  2.2.3 費爾巴哈對18世紀唯物主義的超越
 2.3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理論限度及根源
第3章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對馬克思的影響
 3.1 質(zhì)疑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中的“費爾巴哈階段”
  3.1.1 兩種“兩個轉變”論及其理論實質(zhì)
  3.1.2 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中不存在完整的、純粹的“費爾巴哈階段”
 3.2 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中的“費爾巴哈影響”
  3.2.1 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間接影響 
  3.2.2 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直接影響 
 3.3 馬克思本人對“費爾巴哈影響”的認識
  3.3.1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誤解 
  3.3.2 馬克思對誤解的認識 
第4章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揚棄與超越.
  ——馬克思人道主義的形成
 4.1 批判和超越的歷史進程
  4.1.1 最初的理論差別及其擴展
  4.1.2 實質(zhì)性突破和不自覺超越
  4.1.3 在批判和清算中成熟 
 4.2 唯物史觀的人道主義意蘊
  4.2.1 關于唯物史觀與人道主義
  4.2.2 唯物史觀的人道主義價值訴求和精神實質(zhì)
 ……
第5章 馬克思實現(xiàn)超越的根源
第6章 馬克思人道主義的當代發(fā)展及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雖然費爾巴哈提出的“感性的、肉體的人”僅僅是建立在感性直觀基礎上的人,是直觀的“感性存在”,與作為馬克思新哲學的出發(fā)點的“感性活動”的人相比相差甚遠,但是,他以“感性的人”對抗和否定抽象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比起唯心主義的人道主義中的上帝、絕對精神、自我意識等抽象的人,又的確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對于反宗教神學和思辨哲學無疑具有啟蒙的性質(zhì),其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深刻地影響了當時青年黑格爾派的激進分子。更重要的是,它為馬克思哲學“感性、物質(zhì)活動”即實踐的人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并成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如存在主義、唯意志論等的‘感性、具體的人’的直接理論思想來源”②。盡管費爾巴哈的哲學人本學特別是其唯心主義歷史觀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但在當時,“它卻是以特有的方式預示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發(fā)展方向,是對從康德、費希特到黑格爾的古典唯心主義哲學路線的重大反撥,并且在某些方面是黑格爾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③??梢哉f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借助于費爾巴哈而走出黑格爾的,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所說的,在狂飆時期,費爾巴哈給他們的影響比黑格爾以后任何其他哲學家都大。

編輯推薦

《超越人本主義:馬克思與費爾巴哈關系新論》: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破解人的秘密,實現(xiàn)對人的科學認識,關鍵在于從費爾巴哈的“感性存在”向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轉換?,F(xiàn)實的人的感性活動,或者感性活動著的現(xiàn)實的人,既是構成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抽象人道主義唯心史觀的根本立足點,又是馬克思新世界觀及其人道主義思想的根基所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超越人本主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通俗易懂 很好
  •   通俗易懂,超越以往一些傳統(tǒng)認識,對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關系,提出來新的見解,很受啟發(f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