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濤  頁數(shù):31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通過考察華北平原一個村落的語言現(xiàn)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關系、宗親稱謂、婚俗變遷、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語言現(xiàn)像中的民眾心理和民眾精神。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緒論第一章  親屬稱謂  第一節(jié) 血親稱謂  第二節(jié) 姻親稱謂  第三節(jié) 親屬稱謂與親緣互助第二章  擬親屬稱謂  第一節(jié) 村落的擬親屬稱謂制與村民關系  第二節(jié) 村外婚習俗的變遷與村內通婚引起的改稱呼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 從“哥們兒”稱謂看城鄉(xiāng)擬親屬稱謂的差異第三章  人名  第一節(jié) 姓名  第二節(jié) 乳名  第三節(jié) 綽號第四章  咒語  第一節(jié) 咒語靈力信仰  第二節(jié) 巫術儀式中的咒語靈力和神靈法力  第三節(jié) 宗教儀式中的咒語與神諭、祈禱語第五章  語言民俗綜論  第一節(jié) 語言民俗的情境  第二節(jié) 從語言情境角度來確定民俗主體  第三節(jié) 從語言活動角度看待語言民俗  第四節(jié) 語言民俗活動的結構分析結語附錄1  黃莊童謠十則附錄2  黃莊民間故事二則附錄3  村落拜年禮俗及其社會文化功能  ——以河北省景縣黃莊拜年習俗為例附錄4  諧音象征與吉祥民俗附錄5  論流行語的特征附錄6  近年大學生流行語與校園文化風尚  ——以人民大學校園流行語為例附錄7  語言文化遺產的特性、價值與保護策略附錄8  語言民俗概念解釋四則主要參考文獻后記再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但是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是以封建社會的私有制為基礎的。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確立了公有制的社會結構。在這種體制中,如何對待傳統(tǒng)的文化系統(tǒng)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事實上國家政權采取了過激的方式。為了使公有制社會結構體系全面有效地運作,國家一方面將土地等重要資源收歸國有,切斷宗族文化賴以存活的經(jīng)濟命脈;另一方面用劇烈政治運動和密集宣傳教育的方式徹底清除傳統(tǒng)文化意識系統(tǒng),用社會主義文化意識給人們“洗腦”、“換腦”。應該說,這種文化變革方式是有效力的,至少新的文化規(guī)范系統(tǒng)取代了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系統(tǒng)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這種文化變革既清除了封建文化的糟粕,也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大量精華。同時在組織形式上用嚴密的行政權力組織全面取代宗族組織,甚至這種行政權力滲透到了最基本的家庭組織,這表現(xiàn)在極“左”時期一度宣揚“親不親,階級分”的理論,導致個人有違國家權力系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便會引起父子決裂、夫妻反目。就是說,新的社會運作機制是國家從財產、組織到思想意識各方面直接實施對個人的控制,并不需要借助父系家庭權威和宗族組織體系,而且在這種運作機制下,家族組織和宗法文化已成為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障礙,因而成為一個歷史時期內重點清除的對象。新型社會價值系統(tǒng)的確立表現(xiàn)在家庭生活領域便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和禮儀規(guī)范的逐步解體,其主要方面便是孝道的不興。在現(xiàn)階段,雖然孝道不再被當作封建文化遭受鞭撻,但社會評價體系將它作為家庭私事不予干涉。在農村,管理家族事務的宗族組織早已瓦解(近年興起的婚喪互助網(wǎng)絡不能看作宗族組織),而取代其位置的村政權不管理家庭事務(只有在被邀請的時候村干部才出面調解家庭糾紛),村民輿論也不對不孝子孫予以有效譴責和鄙棄,只有在情節(jié)嚴重老人告發(fā)的情況下法律才予以干預。所以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外部環(huán)境不能構成促使晚輩履行對老人奉養(yǎng)義務的壓力,而禮儀上的敬老習俗更無文化規(guī)范的制約力來促使晚輩遵行。如果晚輩沒有孝敬老人的“良心”,那么他就可能無所顧忌地對老人不孝。而新中國成立后生長起來的村民是很少受到孝道的教化的。

編輯推薦

《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語言民俗學的力作!
  •   很深刻,但不枯燥
  •   還行。支持。搞民俗學、民間文學、人類學的都可以看。
  •   挺好,較全面
  •   純粹被書名給騙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