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范紅霞  頁數:245  

前言

  柳詒徵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學術造詣精深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章太炎、梁啟超都曾對他表示過敬意,固然反映了這一點;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第一屆院士81人,史學僅五人,他與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傅斯年同時當選,同樣也反映了這一點。柳詒徵在學術上開荊辟莽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常為人稱道者有三:其一,他先于劉師培、夏曾佑等人,較早地用章節(jié)體形式編寫出了適應新式教育要求的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式歷史教科書編撰之先河;其二,他的影響廣泛的名著《中國文化史》,從1925年起,便開始在《學衡》雜志上連載,被學界公認有“開山之功”;其三,他長期擔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主持編纂了30巨冊的《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開中國大型圖書館目錄建設的風氣之先。這些無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要登堂入室,真正了解作為學術大家的柳詒徵思想之“大”者,還必需進一步理解他作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一時的“學衡派”的主將,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0世紀初,無論東西方都面臨著各自“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時代。當國人發(fā)動新文化運動,藉西方文化批判固有文化之時,經歷了歐戰(zhàn)的西方正進一步陷入社會文化危機。歐人對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反省,除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之外,從尼采到柏格森,反省現代性,即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也是一個重要的取向。歐洲現代思潮的變動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西方世界,也深刻地影響到了東方。就中國而言,反省現代性思潮的東傳,顯然有先后兩個不同的渠道:在北方,以梁啟超、蔣百里、張君勱諸人為代表,他們戰(zhàn)后游歐歸來并發(fā)表了梁的《歐游心影錄》,將柏格森為代表的學說傳回了中國(此前《東方雜志》的杜亞泉等人通過日本,對此也有所介紹,但影響有限);在南方,以梅光迪、吳宓、湯用彤諸人為代表,將乃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白璧德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引到國內,并創(chuàng)辦了《學衡》雜志,形成了所謂的“學衡派”。這兩種渠道的主體都是留學生,只是有留學歐洲與美國的分別而已。二者具體的思想見解雖有差異,但他們主張反省現代性,重新審視中西文化關系和獨立地發(fā)展民族的新文化,卻是共同的。

內容概要

作者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突破就事論事、就人論人的研究理路,在注重對被研究者所處時代和文化環(huán)境考察的基礎上,深入闡述了柳詒微的學術活動、學術地位,并詳盡論述了其中西文化觀、史學思想、諸子學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圖書館學成就及思想,填補了諸多方面的研究空白。作者還注重擺脫所謂文化保守主義的羈絆,從純學術文化的視角,對柳詒徵的文化思想做出了公允的評判。

作者簡介

范紅霞,1974年生,河北黃驊人。先后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2006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HD6年至今工作于全國婦聯(lián)婦女研究所。已出版學術著作兩部(合著),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十幾篇。目前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史”子課題的課題負責人。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及婦女運動史研究。

書籍目錄

序(鄭師渠)緒論  一、緣起  二、學術史  三、資料、方法、思路第一章  柳詒徵——民國時期東南學術之領軍  一、生平與學術  二、南高師、南高學派的精神領袖  三、學衡派的中流砥柱  四、國學圖書館之靈魂第二章  柳詒徵的中西文化觀  一、中西文化觀    (一)以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    (二)孔子觀    (三)“既不故步自封,亦不率然從人”的中西文化觀    (四)“中國文化西被”說  二、中國文化史研究    (一)20世紀上半葉蔚為大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    (二)民族精神的張揚    (三)“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中國文化史》第三章  柳詒徵的史學思想  一、對進化論的吸收與反省  二、以愛國主義為歸宿的致用史學    (一)經世致用的史學目的論    (二)史學致用思想與愛國主義  三、史學為諸學之淵藪  四、以“禮”為特色的史學理論    (一)“禮者,吾國數千年全史之核心也”    (二)以“史德”為中心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    (三)歷史編纂理論  五、“鉆研古書,運以新法”——史學方法論  六、“中國史學之雙軌”第四章  柳詒徵的諸子學思想  一、諸子學緣起及其衰微  二、論諸子是非得失第五章  柳詒徵的道德思想  一、倫理道德觀    (一)“人情之恒,固必遵行達道”    (二)“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以計其功”的義利觀  二、“以道德表治統(tǒng)”    (一)“政治之原理在于正人”    (二)德治與法治和諧統(tǒng)一  三、道德中心論    (一)道德乃為人之本    (二)道德為文化學術之中心    (三)道德實現之途轍——“反本”與“勵恥”第六章  柳詒徵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以教人成人”  二、注重個性,實行自由教育    (一)注重方法指導,突出能力培養(yǎng)    (二)打破文理分科,實行通才教育    (三)注重個性,倡導“自由教學法”  三、教育獨立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而且,中國文化確實自古就是一種開放型而非封閉型的文化,在其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同化從未間斷過,由此,也足以說明,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也恰恰是由于其能夠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緣故。他指出,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吸收印歐之文化,初非盡棄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边@就為當前吸收西方文化,而又不盡棄固有文化找到了有力的歷史依據,這遠比其他的文化論爭者空洞的說辭更有說服力?! ×r徵對中國文化三期特點的概括也基本符合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梢哉f,柳詒徵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是深透的,他能于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中,抽象、概括出文化的特色。從柳詒徵對中國文化史的分期中,也充分反映了他開放的、廣闊的歷史視野。他闡述中國文化史,并沒有局限于中國國內,而是將中國文化史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中,將其作為“世界史中之一部域,一階程”。在他看來,隨著中西交流的發(fā)展,中國歷史已由“大陸之歷史”變成“海洋之歷史”,“中國歷史亦植身于世界各國之列”,因此,研究中國的歷史及文化,便不能不研究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梢姡r徵的見解是符合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的??梢哉f,這種分期方法是有相當合理性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柳詒徵和陳登原雖都將文化進行了分期,但他們對文化本身發(fā)展的認識上,都心懷一種整體的、連續(xù)的歷史文化觀。他們都認為,文化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柳詒徵說,文化的發(fā)展“初無截然劃分之界限”,中國文化“富于彈性,自古迄今,相屬,雖間有盛衰之判,固未嘗有中絕之時。茍從多方診察,自知其于此見為墮落者,于彼仍見其進行?!标惖窃舱f,文化的發(fā)展陳陳相因,“以相因而言,則何時為今,何時為古,殊無顯著之鴻溝可判?!币虼?,“史上當無所謂古今,而更無所謂劃代。相因云云,蓋言史實如泉流滾滾,不能截取劃分也?!彼麄兠髅髦绖澐种袊窞樯瞎胖泄哦嘤胁煌字?,卻還要劃分界限,主要是“以便尋繹”,即為便于研究而已。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這本書研究柳詒徵的文化思想非常深入,值得一讀
  •   柳翼謀的書出的比較少,這個算一本,雖然看上去,還有待深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