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朱華 人民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朱華  頁數(shù):241  
Tag標簽:無  

前言

近代中國國勢陵夷,民族危機日亟,故愛國之士多起而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見智見仁,各有主張,其影響大者,更浸成種種思潮?!翱茖W救國”論就曾是其中一種影響甚大的社會思潮。如同主張“教育救國”論者,多為從事教育的人士一樣,倡“科學救國”論者,則多為留學海外學習自然科學的學者。陳衡哲曾回憶說:1914年初到美國,發(fā)現(xiàn)留學生中“正激蕩著兩件文化革新的運動。其一,是白話文學運動,提倡人是胡適之先生;其二,是科學救國運動,提倡人便是任叔永先生”。①任鴻雋當時在康乃爾大學是學化學的,他后來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社并主編《科學》雜志,是科學救國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所撰的《(科學)發(fā)刊詞》說:“而為蕓蕓眾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學乎,其唯科學乎!”②盡管任很強調“科學精神”,但這里所謂“科學”,卻是專指自然科學。所以當時他邀陳衡哲入會時,陳會說“我不是學科學的”;而回答則是:“沒關系,我們需要的,是道義上的支持”。③1937年底,他在《五十自述》中說:“所謂科學者,非指一化學一物理學或一生物學,而為西方近三百年來用歸納方法研究天然與人為現(xiàn)象所得結果之總和?!雹苡^點稍有變化,因為研究“人為現(xiàn)象”,已包括了社會科學。但是,從總體上看,“科學救國”論者主要仍是強調自然科學,與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諸人所強調的“科學”,包括隨后馬克思主義者強調中國革命當以唯物史觀這一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之所謂“科學”,內涵當有不同。

內容概要

  近代中國國勢陵夷,故愛國之士多起而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見智見仁,各有主張,其影響大者更浸成種種思潮,科學救國,論就曾是其中一中響影甚大的社會思潮,《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第一次對科學救國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做出了界定,對其緣起,演變與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

作者簡介

朱華,1973年生,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首都師范大學),兼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思想史、人物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中共黨史研究》、《史學月刊》、《史學集刊》、《河北大學學報》、《貴州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胡耀邦與川北土地改革》、《中國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的興起新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報刊與科學宣傳》、《論留學生與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等一批學術論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等轉摘或介紹。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為“胡耀邦主政川北研究”、“近代化視野中的科學家與科學救國思潮研究”。

書籍目錄

序言導言緒論一、寫作緣起二、學術史回顧三、研究資料與方法四、研究思路與說明第一章 從“格致”到“科學”第一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前“格致”詞義的衍化一、西方近代科學的產(chǎn)生二、“格致”一詞的起源與詞義衍變三、“格致”指代近代科學的發(fā)端第二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后從“格致”到“科學”的演變一、鴉片戰(zhàn)爭后“格致”詞義的演進二、甲午戰(zhàn)爭后“科學”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xiàn)第二章 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第一節(jié) 科學救國思潮的萌芽一、“師敵之長技以制敵”二、洋務運動的實踐三、“富強以算學、格致為本”的救國主張第二節(jié) 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上)一、戊戌維新思潮與科學宣傳二、嚴復與“西學格致”救國三、康有為與“科學救國”思想的產(chǎn)生第三節(jié) 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下)一、辛亥革命時期期刊社團的成立與科學救國思想宣傳的展開二、科學救國思想與留學潮的互動三、中國科學社的創(chuàng)建與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四、科學救國思潮及代表人物的界定第三章 科學救國思潮的發(fā)展與演變第一節(jié)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科學救國思潮一、科學宣傳的深入與科學救國思潮的發(fā)展二、科學救國思潮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第二節(jié) 科玄論戰(zhàn)與科學救國思潮的擴大一、科學主義思潮的形成二、科玄論戰(zhàn)的再思考三、科學救國思潮與唯科學主義辨析四、科玄論戰(zhàn)后科學救國思潮的擴大第三節(jié) 科學化運動與科學救國思潮的興盛一、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中國科學體制的建立二、科學化運動的開展與科學救國思潮的勃興三、科學救國思潮與民眾互動考察第四節(jié) 抗戰(zhàn)建國與科學救國思潮的演變一、全民抗戰(zhàn)下的科學救國思潮二、1945年后的科學救國思潮第五節(jié) 科學救國思潮內部的不同救國主張一、“純粹科學”救國論二、“應用科學”救國論三、“純粹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關系探討第四章 科學救國思潮與近代教育改革第一節(jié) “李約瑟難題”的探討一、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二、詮釋“科學”新理念第二節(jié) 建立國民科學教育體系的構想及嘗試一、近代科學教育觀的萌芽與發(fā)展二、建立國民科學教育體系的構想三、學??茖W教育的推廣與發(fā)展四、民眾科學普及體系的創(chuàng)建與演進五、文化團體的出現(xiàn)與科學傳播第三節(jié) 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觀念的變遷一、對近代社會教育狀況的憂思二、文理滲透培養(yǎng)模式的提倡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界定盡管在20世紀初,特別是中國科學社成立后,“科學救國”論盛行一時,但并不是強調科學對于中國重要的人,都可稱之為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茖W救國思潮代表人物是有自己明確的內涵與外延的概念。學術界一般把任鴻雋、楊銓、胡明復等人視為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為了能對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有清晰地了解,現(xiàn)就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的界定,稍加申論。著者認為,所謂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當具備以下幾種要素:首先,有相對穩(wěn)定的以提倡科學救國為共同旨趣的團體與刊物,因而得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科學救國思潮主張。其次,科學救國思潮之所以能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原因在于它是當時進步的思潮的一部分;具體說,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的科學救國思想直接有助于思想啟蒙,因而體現(xiàn)了時代的精神。這也就決定了科學救國思潮代表人物應具有進步的品格。

后記

本書是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之上修改而成。我在攻博期間,得到了導師、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鄭師渠先生的教誨和悉心指導。師從鄭師渠先生問學是我今生最大的榮幸,是先生帶我步入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領域,我將終身銘記先生對我的指導。攻讀博士學位三年期間,先生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我的心田,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高水長,師恩難忘。從論文的選題到架構,從觀點的醞釀到思路的形成,從材料的運用到方法的選擇,從布局謀篇到句讀的斟酌,無不滲透著先生的心血。先生的德行永遠令我神往,它將激勵著我在近代思想文化研究領域里不斷克服困難,奮然前行。在本書正式出版之際,又蒙先生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并在出版時欣然賜序,我心中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