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文化呈現(xiàn)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譚必友、 田級會 人民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譚必友,田級會 著  頁數(shù):294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屬于“在苗疆讀歷史”系列中的第三部。此前我們出版過《古村社會變遷》、《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qū)的近代重構》兩部。接著往下還將出版第四部、第五部或者更多。研究的文化事相都專注于苗疆,但我們的學術旨趣不僅僅是為了苗疆。從我們問學之初,我們的基本目標都在于探討人類社會中的一些基本形式。而當我們接觸到楊建新先生提出的“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的理論之后,我們確立了以各民族的“主體”資格論述中華歷史的學術追求。苗疆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匯通中國大歷史?!豆糯迳鐣冞w》側重于以話語群理論,從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結構來觀察一個民族村寨的當前狀態(tài)及其可能的未來命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qū)的近代重構》則側重于從國家權力的縱深運作過程中,回答多民族社區(qū)的近代轉型。兩者都是探討微型社區(qū)的“被改變”的命運。本書則是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研究它是怎樣穿越漫長的文化浸洗而來到今天的社會中,并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個獨立的表現(xiàn)形式。與前面兩部書的關注剛好相反,本書重點探討一個部族的文化是怎樣在歷史長河中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建立自己被改造又“不”被改造的命運的,自己在數(shù)千年的多種文化浸洗中如何前后更新、但又一脈相承的。三部書研究的文化事相,其發(fā)生地都是湘西苗疆,都帶著湘西苗疆多民族共居的特點,都是我們關注大歷史的一個視角。

內容概要

  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給歷史帶來無限的嘆惋和暢想。你可曾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一群人,為避秦時之亂而隱居世外,任兩千多年的社會變遷,仍頑固地保留著自己的文化特征?他們,就是廩嘎人。盡管從表面上今天已經看不出他們與周圍其他居民有何不同之處,但是,他們用歌舞,傳說,不絕如縷地將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下來,頑強地在生活的邊沿保留著自己的歷史秘密!

作者簡介

譚必友,男,1968年出生于湖南鳳凰鄉(xiāng)下,土家族。獲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學位。現(xiàn)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目前致力于多民族“和平共居”社區(qū)研究,閑暇時思考近百年來新型權力構建對鄉(xiāng)村個體生命形態(tài)的影響。田級會,女,1980年出生于湖南鳳凰,土家族。大學畢業(yè)后曾作為引進教師,在西藏山南地區(qū)浪卡子縣中學從事教學工作-后獲西南民族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目前興趣點在于土家族南部支系廩嘎人的宗教文學及口承詩歌研究。

書籍目錄

自序:在苗疆讀歷史導論 田野中的文化本相與文化呈現(xiàn)上篇 訪問者解讀后的文化呈現(xiàn)一、廩歌:七姓證盟西遷與隱居的史詩二,打廩跳排:用舞蹈藝術思考歷史三、白帝天王信仰:從民族信仰演變?yōu)樯鐓^(qū)信仰的宗教之路四、喪堂歌(一):與古代薤露歌一脈相承的淵源考五、喪堂歌(二):穿越兩千年文化浸洗的演唱藝術六、生與死之間創(chuàng)作——當代薤露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其生命力七、生如陽阿,命亦薤露——薤露歌師及其藝術人生中篇 表演者自述中的文化呈現(xiàn)引言:在生活的邊緣對話文化持有者一.表演者的信仰:前傳后教二.表演者心目中的儀式與規(guī)范三.表演者對職業(yè)的感慨四,表演者心目中的藝術境界五、表演者自述的人生遭遇六.余語:對話中的文化呈現(xiàn)下篇 文本典籍凝固的文化呈現(xiàn)一、引言:廩歌與薤露歌的發(fā)現(xiàn)二.文本中的薤露歌三.典籍中的廩歌四、結語:呈現(xiàn)而無定相、言說而不辯解附錄一附錄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我們把這三種形式上相去很遠的文體放在同一本專著中,給以平等的學術地位,有一個很小的學術心愿:通過這種體例結構消解“作者中心”的成見。國內有關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寫作,一直存在著一個爭論:照描(即忠實客觀的記錄)與理論思考誰更有價值。堅持照描觀點的學者認為,許多研究者理論水平不高,在文化呈現(xiàn)過程中,對民族文化肆意剪裁,常常歪曲了文化真相(即遠離了文化本相),因此民族志最好是照描的著作。堅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照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沒有經過理論加工,因此沒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國內學術實踐中,基本上是第二種學術觀點占上風。因此,學術界有意無意地形成了一些默契,就是學者的理論專著的價值高于照描的田野調查報告。(舉例說,在國內的學術評價中,理論專著可以作為評職稱的重要依據(jù),但是那些照描的民族文化志,則只能作為參考依據(jù)了。)為什么人們偏愛理論思考的著作呢?我們猜想,一是理論思考的專著要付出更多的勞動;二是人們潛在地確立了“作者中心”的成見。何謂“作者中心”成見?就是潛意識地認為,作者的理論加工在民族文化呈現(xiàn)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因而,把作者的理論活動看成是整個民族文化呈現(xiàn)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有價值的環(huán)節(jié)。寫作者在文化呈現(xiàn)活動中,確信的“作者中心”成見并不能抵消他們對原始素材重要性的看法,所以,相當多的作者同時在專著中以附錄的形式,收錄大量比較原始的典籍文本,并為自己的這樣處理想出了一個很實在的理由,叫做供讀者以及其他研究者“參考”。有時候也可以將其單獨編輯成書出版,但那被看成是史料,也僅僅是研究的“參考”。許多時候,民族學家對待民族文化的持有者與表演者的自述(或者說是對話)時,也存在類似的矛盾心態(tài)。大家都認為這些自述(對話)非常重要,但是,到底重要到何種程度?

后記

這部著作終于脫稿了。從我個人著手研究廩歌到我與田級會兩人共同鉆研廩嘎人文化,再到今天成書,前后十余年。成書過程可用一個“漫長尋找”與兩個“心愿”來概括。先說一個漫長尋找。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恰如其分的理論視角。研究廩嘎人的文化是從十年前的1999年就開始了。但因為這個文化處于生活的最底層,我們很難在短期內加以全面的檢討。加上廩嘎人文化中的“白帝天王”信仰一節(jié),涉及許多前人的著述,涉及無數(shù)種觀點與看法。是是非非,除非找到足夠的實證材料,否則很難加以全面辨析。然而就算是我們把這個問題全部辨析清楚了,也僅僅是學術研究中并不很重要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全然不顧這些學術史上的矛盾。因此,研究的時間雖然很長,但是并沒有強烈的沖動要出版這個著作。但當我們深入檢視楊建新先生的“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理論時,我們突然間找到了研究的出路,找到了我們的視角。我們發(fā)掘的廩嘎人文化,穿越了數(shù)千年的文化浸洗,保持了文化上的獨特形態(tài),這正可以說明土家族文化(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創(chuàng)造“中華”的歷史活動中所保持的主體資格與主體能力。各民族不僅以主體資格在歷史中獨立創(chuàng)造、保持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又由此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了這個學術追求,我們的研究工作得到很快的進展。剛好這時,中南民族大學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學術發(fā)展的制度。我們的研究工作得到學校研究經費的保證。

編輯推薦

《田野中的文化呈現(xiàn):穿越文化浸洗的廩嘎人歌舞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田野中的文化呈現(xiàn)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