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榮建 頁數(shù):288
Tag標簽:無
前言
筆者曾經(jīng)提出過跨文化形象學有關中國形象研究的“三組問題”:一、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生成、傳播,以一種話語力量控制相關話題并參與西方現(xiàn)代性實踐的問題;二、世界的的中國形象與全球化的中國形象網(wǎng)絡形成,與此相關的是西方的中國形象的跨文化霸權以及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中國形象中流露的“自我東方化”、“自我西方化”的問題;三、域外的中國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國形象,影響或塑造現(xiàn)代中國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國自我形象認同的“自我東方化”與“自我西方化”如何影響中國現(xiàn)代性文化自覺與文化重建的問題。三組問題相互關聯(lián),在理論上指向中國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問題;在實踐上關注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地緣政治戰(zhàn)略的文化背景問題。在國內(nèi)學術界,第一組課題的研究已初具規(guī)模;第二組課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本叢書具有草創(chuàng)意義;第三組課題則有待開啟,那將深入跨文化形象學的“中國問題”核,心。第一組問題在知識社會學與觀念史的意義上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從三個層面展開:一、西方的中國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有關“文化他者”的話語,是如何結構、生產(chǎn)與分配的;二、中國形象的話語傳統(tǒng)是如何延續(xù)的,考察西方關于中國形象敘事的思維方式、意象傳統(tǒng)、話語體制的內(nèi)在一致性與延續(xù)性,揭示西方的中國形象在歷史中所表現(xiàn)出的某種穩(wěn)定的、共同的特征,趨向于類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種文化程式的過程;三、中國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體系中運作的。它不僅在西方現(xiàn)代性觀念體系中詮釋中國形象的意義,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國形象作為一種權力話語,在西方文化中規(guī)訓化、體制化,構成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全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成分,參與構筑西方現(xiàn)代性及其文化霸權的過程與機制。第一組問題近年來國內(nèi)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充分,本套叢書也有所推進。筆者曾經(jīng)在《天朝遙遠一一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一書中對西方的中國形象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中國形象是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他者”鏡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現(xiàn)欲望與向往、表現(xiàn)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丑惡化的,表現(xiàn)恐懼與排斥、滿足自我確認與自我鞏固的需求的意識形態(tài)。在七個多世紀的歷史中,西方以啟蒙運動高潮為分界點,建構出此前不斷烏托邦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和此后系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化的三種中國形象類型。
內(nèi)容概要
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中國,千百年來,阿拉伯人始終以好奇和友善的目光注視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和“瓷器之路”曾將中國和阿拉伯聯(lián)系在一起。近現(xiàn)代中阿交流日趨頻繁,雙方了解日益加深。本書以歷史為經(jīng)線,描述阿、中典籍中記錄的阿拉伯的中國形象;以個案為緯線,通過作者在阿拉伯國家的所魁所聞和研讀當代阿拉伯文學作品、新聞報道,透視中國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變化。
作者簡介
李榮建,男,武漢大學教授。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先后留學埃及、敘利亞,多次應邀出國訪問,曾任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一等秘書、政治處副主任,現(xiàn)任武漢大學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干部基本理論與時事政治教育宣講團教授、武漢市政辦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工作顧問、湖北省扎儀學會會長、中國中東學會理事等職。長期從事阿拉伯歷史、文化研究,發(fā)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中、美、俄、日與歐盟》、《中古時期阿拉伯城市的興起與發(fā)展》、《伊拉克戰(zhàn)爭與國際局勢》等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了《阿拉伯文化與西歐文藝復興》等專著。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遙遠工藝大國——古代阿拉伯的中國形象第二章 蹣跚前進的亞洲巨人——近現(xiàn)代阿拉伯的中國形象第三章 日新月異的中國——當代阿拉伯的中國形象第四章 不平凡的中國——阿拉伯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第五章 五光十色的中國——阿拉伯新聞媒體中的中國形象第六章 闊步前進的巨人——在華生活的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后漢書》是第一部提及“阿蠻”(阿曼)的史籍。此后,中國同阿曼的交往增加,對阿曼的文獻記載越來越多。明朝初年,鄭和多次下西洋,幾次駛臨阿曼的沿海城市。公元8世紀中葉,阿曼航海家奧貝達駕駛一艘雙桅木船,憑借高超的航海技術和堅韌不拔的意志,途中歷經(jīng)驚濤駭浪和艱難困苦,輾轉(zhuǎn)顛簸兩年后抵達廣州。膾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描寫海上冒險家辛巴達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歐貝德的親身經(jīng)歷。1980年,為紀念先輩遠航中國的壯舉,阿曼政府決定依照奧貝達時期的樣式,建造一艘名為“蘇哈爾”號的仿古木船,沿著先人的航跡再訪中國。經(jīng)7個半月的劈波斬浪,“蘇哈爾”號順利抵達目的地廣州。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兩國友好關系史上的這一盛事,曾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并立碑紀念。金秋的北京,滿目碧綠,生機勃勃。9月30日,在新中國成立52周年和阿曼“蘇哈爾”號船駛抵廣州20周年之際,記者黃澤全應邀前往阿曼蘇丹國駐中國大使館采訪,阿卜杜拉?扎希爾?侯斯尼大使先生熱情接待,侃侃而談,暢敘友情,令記者自始至終沉浸在兄弟般的友好氣氛之中。記者:“請您簡單扼要地介紹一下中國和阿曼的傳統(tǒng)友好交往的歷史。”大使:“首先,我要高興地告訴你,在接受你的采訪之后,我將前往貴國外交部出席我們國家元首卡布斯蘇丹向江澤民主席贈送‘蘇哈爾’號船模型儀式,貴國楊文昌副外長將代表江澤民主席接受這份珍貴的禮物。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份禮物將成為阿中兩國人民過去、現(xiàn)在、未來特殊友好關系的象征。我真心祝愿阿中友誼世世代代相傳下去?!?/pre>后記
我受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的邀請,撰寫由周寧教授主編的《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中的《阿拉伯的中國形象》。雖然我以前發(fā)表過有關論文,但國內(nèi)外迄今沒有出版過可資借鑒的同類書籍,也無現(xiàn)成的專著可以參考,好在國內(nèi)外學者的相關成果,例如古代阿拉伯歷史學家關于中阿關系的記載,當代阿拉伯作家、新聞工作者對中國的報道,以及我國記者、外交官、翻譯家對類似題目的介紹和探討等,為我的寫作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和一定的基礎。經(jīng)過一年多的構思、收集資料和寫作,我終于完成了這部書稿。在此,我首先要感謝周寧教授,周教授與同仁交往時的虛懷若谷和對工作的一絲不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我要感謝對拙書的成形提供幫助的古今中外的學者和中阿網(wǎng)站的建設者、管理者,他們保存的史料或提出的見解都使我受益良多。另外,我要感謝本書責任編輯——人民出版社的林敏老師,正是由于她的辛勤勞動,本書方得以面世。最后,我還要感謝內(nèi)子宋和平的幫助與奉獻。近30年來,她始終如一地支持我的工作,精心照料我的生活。在撰寫《阿拉伯的中國形象》書稿過程中,她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并抽空幫我打字、審稿。該書是我們同心協(xié)力合作的新成果。編輯推薦
《阿拉伯的中國形象》: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